心學!心理學!本心就是真理

2020-08-27 正學談心
  • 當我們看到路邊奄奄一息的小貓時會產生憐憫之心,當我們看到有人遇到困難時會產生助人之心,當我們做了錯事被領導指責時會產生羞恥之心……心學講「純心即天理」,直白翻譯就是我們內心最根本的想法就是正確的答案。

  • 中華古典文化講求微言大義,這就造成了沒有相應背景的大多數人無法讀懂的情況,進而出現了許多「玄學」,證明過程還偏偏都以個人經驗或聖人典故為主。不過這也沒有辦法,之前筆者也講到「科學方法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而中國古代時期確實沒有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中華傳統文化晦澀難懂也就無可厚非了。

  • 為了用現代科學方法理解「純心」,筆者大膽引入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中的一個概念——潛意識。從出生開始,無論清醒還是睡眠狀態,人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著外界的信號,其中我們留心去注意的叫做意識,而大量沒注意到的就進入了潛意識領域。
  • 我們都聽說過女性的「第六感」,有團隊就對此做過研究,結果表明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注意廣度和無意識注意。從男女性別差異來看,男性注意力更集中,就容易在意識層面操作,而女性的注意力更加分散,意識無法關注到那麼多方面,就進入了潛意識層面,再進行相應的信息處理後形成了「第六感」。女性本身就很感性,無意識注意會更關注情感方面的內容,所以女性在感情上的「第六感」就尤其準確了。

  • 由此可見,人腦對於周邊事物的刺激無意識地接收、加工、處理、儲存就形成了所謂的潛意識。說了這麼多,終於可以引出本文的主題了:
  • 何為純心?「純心」就是成年人最根本的道德價值觀。「純心」如何形成?當我們從胎兒期產生各種各樣的感覺(如聽覺、視覺、味覺等),周圍大量的信息就開始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當中,當我們長大成人,這二十年的無意識信息早已內化形成了與我們所在社會環境相一致的道德價值觀,即為「純心」。因此,「純心即天理」的意思就是只要我們是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內心最根本的想法就是正確的,符合我們所處環境的道德規範和做事原則。

  • 美國知名學者奧圖博士說:人腦好像一個沉睡的巨人,我們只用了不到1%的腦力。一個正常的大腦記憶容量有大約6億本書的知識總量,相當於一部大型電腦儲存量的120萬倍。如果人類發揮出其一小半潛能,就可以輕易學會40種語言、記憶整套百科全書、獲12個博士學位。根據研究,即使世界上記憶力最好的人,其大腦的使用也沒有達到其功能的1%,人類的智慧和知識,至今仍是「低度開發」!或許心學就是潛意識的一種開發形式。

相關焦點

  • 心學!心理學!克制過度的欲望
    王陽明的心學中,「心即理」是首個核心觀點,直譯過來就是我們最根本的內心就是真理,筆者之前用潛意識理論對此進行過分析,用比較科學的方式解釋: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中,潛意識接收了大量的環境信息,最終內化形成了符合社會文化背景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雖然我們本人並沒有意識到,但是早已儲存在了大腦之中
  • 心學!心理學!西方文化中的「天理」
    心學中的「心即理」講求真理都在心中,無須參考外物,筆者也用較科學的方式解釋過,即二十多年所處環境信息的潛意識積累形成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詳情請參考「心學!心理學!本心就是真理」)。五百年前的中國獨霸世界,其他地區被朝廷稱作蠻夷之地,也就是「沒文化」,所以當年王陽明聖人所在的時期或許不存在文化問題。
  • 心學!心理學!跟著「感覺」「走」
    心學是中國古典文化,國內學者專家對此基本也是以哲學或文學的視角去研究,而採用心理學角度去分析心學的情況寥寥無幾,雖然筆者並非第一人,但是真的是從內心深處相信心學的,就像信佛的人相信釋迦摩尼的存在、信基督教的人相信耶穌的存在一樣,而且用心理學作為工具去探索心學,愈發覺得心學並不玄奧,既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去解釋,也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的生活。本篇之前的《心學!心理學!
  • 心學!心理學!知行合一的本質
    上一篇《心學!心理學!知與行》已經與大家分享了心學和心理學中的知行關係,用最通俗的語言來概括就是「道理誰都懂,就看做不做」,這也很符合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但是這並非知行合一的本質,它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 從心學到心理學:智慧諮詢師學思歷程⊙周學儒
    在因緣翻轉之下,認識了心學與陳復教授,初讀陳教授的心學著作,覺得與自家生命十分契合,因此拜陳教授為師學習心學。多年以來,陳教授的悉心教誨也使得我生命不斷成長,受益良多。這幾年以來也在開始接觸與學習心理學內容,2015年時期望有更系統的學習,因而報名了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申荷永教授組辦的「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二年課程,藉此來深入認識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江西鵝湖山鵝湖寺有點熱鬧,這裡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學術之辯,發起人的原旨是調和理學和心學。參辯雙方就是朱熹和陸九淵,據說,場面非常激烈,但最後也沒一個結果。那麼,為何理學和心學就成了分庭抗爭之勢呢?
  • 心學!心理學!人生方向在心中
    相信大家都聽過或者親身實踐過以下事情:當面對問題無法做出選擇時,將結果交給一枚普通的硬幣;當無法確定心儀的他或她是否也喜歡自己時,把答案交給路邊的一朵野花;當遇到生活瑣事時,向親朋好友尋求意見和建議……其實再次回顧或思考這些事情,我們會發現當事人的心中事實上早已有了方向,因此後面的劇情就是反覆拋硬幣、採光所有的野花、不斷找人詢問,目的就是得到與內心相一致的反饋。
  • 心學!心理學!如何看待精神疾病
    王明陽在500年前提出心學,必定是認為心學可以解決任何事情,具有普世價值,心理學也一樣。然而隨著人類對宇宙逐漸深入地了解,發現「普世」裡面總會出現「個案」,那麼心學和心理學是否存在不適用的情形呢?;幾百年前封建時期的明朝會將這種情況定義為「惡靈附身」而採取一些非人道的措施……目前全國嚴重精神障礙人數約佔全國人口的0.5%,由於之前就是從事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對此就比較了解。
  • 什麼是真正的心學?
    心學必須從心開始,以心為根,以心為源。一切皆有心,心在一切的裡面,一切也在心的裡面,一切皆是心之映相。此心非世俗「人心」,而是清淨「本心」。唯有「本心」才是人與天地之共心。世俗皆是「人心」而非「本心」,在貪嗔痴慢疑、愛恨情仇苦、疾病與災禍中難以看破、自拔,難脫生死輪迴,怎麼可能改變命運?但是,人心與本心同在,如同淤泥之地,也是蓮生之所,而且唯獨淤中之蓮才是聖潔本心自性。心學是以本心為心、為根、為源、為宗的最直接、最方便之門。因為眾生皆有心,本心本性本然在。
  • 談到「心學」,誰都知道王陽明,但你可知他才是心學開山之祖嗎?
    道家與心學都源於儒學,然而,在許多方面實在是差別太大,矛盾最大的一點是「理」與「心」。簡言之:朱熹主張「理」高於人,陸九淵的象山心學認為「理」與人同在,在此,對「理」這個概念的界定,實際上就是對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界定,即對事物發展的「能動性」,即「本心」的界定。談及心學,更多的人認識了王陽明。然而,真正打開這扇門的是陸九淵。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傳習錄》是儒家學派「心學」的代表作之一,「傳習」一詞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共有三卷,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思想。上卷由其本人審閱;中卷書信出自其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是其弟子整理,較為具體的解說了他的思想。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但是,現代人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呈現出兩種態度:一種是把經典奉為圭臬,視做真理,通過不斷的自責與自我懲罰,維護自己道德上的潔癖;另一種是受成功學的影響,將傳統文化當做美化自己欲望的手段,既可以安心爭奪利益,還能為自己加冕道德的美名。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成人成聖更是王陽明畢其一生所思索探求的中心命題,進而形成圓融渾厚的心學思想體系。心即理,強調人的主體性,要求人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自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王陽明看來,心即理的價值指向是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要發揮光大人性之善,「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
  • 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讖緯學說是怎麼回事?讖緯,是中國古代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9.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既然知行都不離本心,那麼對於王陽明來說,「知」就不僅是程朱理學求知問學之知了,而更是對本心的體認;「行」當然也就不僅是外在的道德踐履,而更是在心上做為善去惡的功夫。進而言之,一旦體認了本心,自然懂得在心上做為善去惡的功夫,所以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回過頭來,一個人會在心上做為善去惡的功夫,自然可以處處體認本心,所以王陽明說「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 許嘉璐:陽明心學之意義及其當代價值
    今天,我們在這裡研討陽明心學,就是要大聲疾呼:必須大力加強對陽明心學的研究和普及,這並不僅是學術界的職責,也是所有幹部、教師、傳播媒體應該承擔起來的天職。         我們可以或應該從陽明及其心學中汲取什麼精華?對其思想的核心,似乎各界有著明顯的共識,這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紅樓夢》是一部體現了陽明心學思想精華的小說
    陽明心學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思想家王陽明創立的一種哲學流派。陽明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煉」。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即理」的主張。將所謂的道德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變成內心的道德自覺。陽明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強調個人在進行道德實踐過程中的能動性。
  • 陸九淵與心學
    明朝王陽明更以陸門傳人自居宣揚心學,並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倡導「致良知」的方法,同時還提出「知行合一」,反對宋時儒家知先行後的說法。陸九淵所創心學在王陽明時終集大成,史稱「陸王心學」。明代之後,陸王心學大盛華夏,並出現諸多流派。明黃宗羲《明儒學案》以地域分類,將王門後學分為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泰州王門七大體系。
  • 修習陽明心學,一定注意這個最常見的大坑
    陽明心學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陽明心學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修習陽明心學,也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坑」,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坑,就是學陽明心學後,整天只關注自己的「心」了。心學學習後最容易陷入的坑,就是學心學後,整天就只關注自己的心了,甚至一有時間就閉上眼睛「觀照」自己,念念不忘自己的心。心學的核心,是通過自己身體連結天地萬物的這個虛靈之竅,修正我們的身體與世界的關係,陽明先生天地萬物一體之心,實際是自己與世界關係的重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