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學了十幾門課程仍然掌握不好教學方法,不少中小學更懷念以前師德技能「雙好」的中師畢業生——
高師畢業生為何站不穩三尺講臺
日前,有中小學校長向記者反映,不少大學本科的師範畢業生難以勝任崗位,敬業精神和教學技能都欠缺。他們非常懷念以前的中師畢業生,師德好、技能好,有上進心,還非常穩定。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麼?高等師範教育和中等師範教育,他們各有怎樣的優勢和缺陷?對此,記者進行了廣泛的調查採訪。
高師畢業生普遍「不好用」
雯雯(化名)2006年畢業於四川某本科師範院校文學院後,成為成都市青羊區某小學的一名教師。
「面對一群吵鬧的孩子,我束手無策。」雯雯告訴記者,「看著其他老師輕輕拍手,口中念出簡單的口訣,孩子們就乖乖地坐好,我就覺得很茫然。為什麼這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大學中沒有學過?」
在雯雯看來,小學的知識結構簡單,自己缺乏的是對教學方法的掌握。「大學四年,我們學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外國文學、美學等。可是,這些在小學講臺上都用不上。雖然也開了語文教學論、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但都是泛泛而談的理論,根本沒有涉及實際操作。」
雯雯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娃娃所有的事情都要來煩我。我說話他們又不聽,還不敢把話說重了,更別說體罰。從早到晚,一個字,累,太累了。」雯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小蔣是成都市雙流縣某鎮中學的一名教師。2004年,他畢業於某師範學院物理教育專業。他說:「我讀師範專業,不單是為了教書。」他認為,現在師範類院校辦學走的是綜合性大學的路線,讀師範專業並不意味著教書。
四川某師範院校招生就業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校師範專業畢業生大約只有70%在教育系統內工作,真正走上講臺的更少。
在校沒有準備,上崗後自然就難以站穩腳根。有經驗的同事這樣評價小蔣:班級管理經驗不足,缺乏教師應有的嚴肅和威懾力;班級沒有凝聚力,好似一盤散沙。老教師甚至認為,小蔣「不求上進」,工作懶散,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意識較弱。
其實,小蔣已經能夠很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失敗。他很無助地說:「在大學,實踐的機會太少,時間太短,什麼都沒學會。」
據沐川縣一中學校長介紹,新引進的大學畢業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教學技能不合格,一個是敬業精神不夠。2006年該校引進9名大學生,其中6人在教學一線。一年後的教師聘任工作中,3人落聘。「有的大學生來了兩三年,都不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該校年級組長說。
「我們縣急需教師,即使不是很滿意的大學畢業生,也不得不引進。我們抱著進來後再培養的想法,去年招了30多個。」沐川縣教育局分管人事工作的負責人對記者說。該縣教師缺口大,從高等院校引進的畢業生又不好用,所以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