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莎 本報記者 楊琳
「落下閎的貢獻遠遠超過我們現有的認知。」3月28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查有梁說。物理專業出身的查老十分推崇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窮心研究十餘年,著有《世界傑出天文學家落下閎》一書。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靠天吃飯,講究「觀象授時」,重視曆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全國的曆法。
「但秦朝的曆法是把農曆十月定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到了漢武帝時代,人們發現曆法與天象明顯不合。」查有梁介紹道,中國農曆的特點是,既要包括太陽的運行,又要包括月亮和五大行星的運行,使曆法和天象相吻合,「於是漢武帝招募了20多位天文學家,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的落下閎在天文學方面有過人之處,在當地頗有名氣,於是被在朝為官的同鄉舉薦給漢武帝。在眾多天文學家制定的18種曆法中,落下閎制定的曆法最好,最符合天象,被漢武帝採納,取名為《太初曆》。」公元前104年,《太初曆》頒布,規定「春季的第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落下閎因此也被尊稱為「春節老人」。
「《太初曆》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它收錄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合理安排閏月,應用天幹紀年法等,把天文曆法、四季安排、農業氣象、生活生產都緊密結合起來,有豐富的科學內容,對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延續至今。」
查有梁告訴記者,落下閎在創製《太初曆》後預測,經過八百年,此歷就要差一天,「能算出誤差,這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具有先進性的。」
更有意思的是,落下閎在運算曆法中廣泛採用的「近似分數」法對祖衝之的「綴術求π」具有啟發性,減輕了推算圓周率的工作量。「落下閎還用他創製的渾天儀測定了二十八星宿的位置,觀測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以及行星的運動周期,他也是『渾天說』這一宇宙圖像的創始人之一。後來,張衡在他的基礎上,改進了『渾天儀』,發展了『渾天說』。」查有梁說道。
落下閎的研究也不輸西方天文學家。查有梁介紹,與古希臘天文學家託勒密的《天文學大成》相比,落下閎的《太初曆》要早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