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象,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

2020-12-12 美術研究

「空間」是山水畫創作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在二維平面上昧於空間感的營造,則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遊、可居」之境象,便失去了寄存、生發的基本條件。一直以來,中國山水畫被認為是某種「生存詩意」的載體,而這種詩意,必須依賴合理的結構空間方能落實。這方面,近代畫家李可染甚至有「山水畫一落筆就是空間」之論。

與歐西之「風景(landscape)」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極端強調人文內涵,習慣於在具體的空間營造過程中追覓某種心照不宣的「玄學」意味。「畫山水有體:鋪舒為宏圖而無餘,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1] 這裡所謂的「鋪舒」、「消縮」,無疑是山水畫空間構建的特定手法,而「林泉之心」、「驕侈之目」則強調了人性與自然相互磋磨之間的升沉起落,從中不難品咂到「幽深玄遠」的審美質素。

空間(space)一詞,被《美學百科辭典》定義為「簡言之,就是擴大。造型藝術的空間,根據空間意識的感覺到類別,分為運動空間(行空間)、觸(覺)空間、視(覺)空間三種。運動空間具有動靜、伸縮、快慢、遠近等知覺的一度的方向的空間,與時間性密切相關。觸空間具有滑澀、銳鈍、軟硬、輕重等知覺的二度的面的空間,常作為團塊被感知。視空間是包括色彩、光、形態等複雜知覺內容,而且通過再生感覺可以綜合把握運動空間和觸空間的一般造型藝術。

尤其對繪畫來說是最基本的空間,繪畫主要是視空間的問題,重要的是應該如何從平面上假象地表現三度空間。」我們看傳為荊浩所作的《匡廬圖》(絹本,水墨,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茲作在山的畫法上,保留了唐代具有裝飾意味的金碧山水摹本中習見的平面化傾向,而在描繪畫面下部的樹、石及湖岸時,卻採用了相當寫實的手法,致使畫面空間「深遠」之感頗為突出。這裡的「深遠」,實際上就是一種「從平面上假象地表現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

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包含「深遠」在內的「三遠」,是個舉足輕重的空間概念。「郭氏(注,即北宋畫家郭熙)云:『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後有淡山者,謂之高遠。自前山而窺後山者,謂之深遠。自近山至遠山謂之平遠。』愚又論三遠者:有山根邊岸水波亙望而遙,謂之闊遠。有野霞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2]如上諸般有關「三度空間」的描述,在本質上與歐西素描中的「透視關係」相呼應。但中國山水畫的透視,絕不強調錙銖必較式的精確,反而刻意要保持相當程度的模糊性。

分析起來,這與飽含在儒釋道之中的中國哲學思想對山水畫創作起著顯見的主導作用有關。山水畫不滿足甚至並不支持如實再現自然景物,而是強調通過程式化的描繪,努力去發掘、呈現人性之內美。這樣的藝術取向,使得相關古代文獻對空間、透視等概念的表述,無意或不屑於在具體的數理關係上打轉轉,而只是提供一個輪廓朦朧、不無情志彈性的大的操作框架。「前人三遠之說曰:『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衝融。』又曰:『遠欲其高,當以泉高之;遠欲其深,當以雲深之;遠欲其平,當以煙平之。』此不易之論矣。」[3]若然話語方式,昭示了中國山水畫所要著意營構的畫面空間,其實是一種終極意義上的「心靈空間」。

欲將「天人合一」的山水畫意境表達到位,就必須重視空間塑造。「且夫崑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裡,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4]在六朝人看來,縱橫千百裡的大山大水,利用「張絹素以遠映」的方法,便可以安然蜷縮於案頭捲軸之中。實踐證明,「以大觀小」地處理山水畫的透視問題,整體上符合人的視覺習性。古畫論中所提及的「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現象,即為斯般透視法則作用之下的比例結果。#美術學#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早期山水畫在很大程度上竟然脫胎於地圖。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和「咫尺千裡」的畫面效果,都同地圖的式樣有關。西晉地圖繪製學家裴秀的「製圖六體」,第一項是分率,即地圖製作中等比例縮小的法則。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九六《方丈圖》載,裴秀鑑於舊式天下大圖耗費縑帛八十匹,製作困難,查看也不方便,於是縮小成方丈圖,「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地圖分率一寸為一百裡,即一尺為一千裡,是魏晉以下地圖繪製的通則。

四川榮縣發現的北宋末年石刻地圖(四川省博物館藏),一寸折合一百裡;以山水畫法畫山,湖泊內畫波浪。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刻繪的《平江圖》(蘇州博物館藏),使用傳統的地圖畫法,即平面布局與簡潔的立面形象相結合的方式,表現蘇州城內外的面貌,其中山脈為立面造形,太湖與護城河內畫波浪。山與水的畫法同傳為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中的山水畫線描法接近。[5]由是可知,慣常印象中「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的中國傳統山水畫藝術,也並非完全與科學手法絕緣。儘管在空間組構過程中,山水畫甚至將不同時空的景物與事件,「主觀」地安排於同一畫面中,舉凡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秦漢唐宋等,皆可任心馭遣、隨意裁拼,在藝術邏輯主導之下,令之和諧而不荒誕(譬若葉淺予的《富春山居新圖》),但畢竟,這種表面上的「天馬行空」背後,還是離不開透視法總體規律的「骨力」撐持。

大的空間格局與整體透視關係釐定之後,接下來要觸及一些具體的形象安排。前賢在這方面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比如,「布局先須相勢,盈尺之幅,憑几可見,若數尺之幅,須掛之壁間,遠立而觀之。朽定大勢,或就壁或鋪几上落墨,各隨其便。當於未落朽時,先欲一氣團鍊,胸中卓然已有成見,自得血脈貫通首尾照應之妙。上幅難於主山,下幅難於主樹。水要有源,路要有藏。幽處要有地面,下半少見平陽。脈絡務須一串,山樹貴在相離。水口必求驚目,雲氣足令怡情。人物當簡而古,屋宇要樸而藏。偏局正局,俱應如是。」 [6]

特別指出,山水畫家培養「整體觀察、大處著眼」的創作意識異常重要(這與歐西素描、速寫及油畫的作業理念近似)。此外還有,「遠山須用遠樹,遠山無皴,有皴亦當從略;遠樹無枝,有枝亦宜從簡。故寫遠樹但一幹直上,多加橫點,以成樹影,不分枝葉,此宜於遠不宜於近也。世人每於近樹下用遠樹法參補其中,作者以為大樹腳之小樹,不作遠樹看,不思大樹之根株枝葉纖毫可數,豈樹腳之小樹獨見直幹而枝柯杳然耶?孟子所謂足以察秋毫而不見輿薪矣。奈習多不察,以訛傳訛,是畫學一大憾事。」[7] 對空間布構中的細節宜忌作了毫不含糊的提醒與點撥,往本質上說,是對容易淆亂透視規律的遠近樹問題,提出了中肯而又痛切的批評與建議。

有「夫山水,乃畫家十三科之首也」[8] 認識的荊浩,對山水畫的空間、構圖及透視等方面,也談了個人的具體意見:「山水之象,氣勢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頂,圓曰巒,相連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間崖下曰巖。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夾水曰澗。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岡嶺相連。掩映林泉,依稀遠近。」[9]而這所有的運思與經營,都是為了獲得他在《畫山水錄》中所描述的「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10] 氣韻駢臻,才是山水畫創作的終極鵠的。空間境象的構築,說到底是為了山水畫「氣韻」能有一個上佳的幽棲之所。氣韻之生發,端賴畫家之胸次,「嶽鎮川靈,海涵地負。至於造化之神秀,陰陽之明晦,萬裡之遠,可得之於咫尺間。其非胸中自有丘壑,發而見諸形容,未必知此。」[11]

無論「空間」還是「意境」,在山水畫中都與「筆墨」須臾不可離。荊浩在《筆法記》中指出:筆有筋、肉、骨、氣四勢。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黃賓虹的「五筆(平、留、圓、重、變)七墨(濃、淡、破、積、潑、焦、宿)」論,更是道盡個中之奧窔。在賓翁筆下,「河西荊浩,山水為唐宋之冠。關仝嘗師之。浩自稱洪谷子,博通經史,善屬文。五季多故,隱於太行之洪谷。善為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嘗語人曰: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是浩既師道子,兼學項容,而能不為古人之法所囿者也。著《山水訣》一卷,為範寬輩之祖。」[12]

這段文字至少說明兩個問題:首先,荊浩對筆墨的重視、摹習、錘鍊與創變,達到了相當程度;再者,既然「善為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則必當嫻於虛實、開合、聚散、疏密、收放、剛柔等構圖方略,推為「空間」籌策方面的作手,或無大謬。那麼,由荊浩之「筆墨」所營建出來的「空間」之中,會醞釀、催生出怎樣的「意境」呢?事實上,黃賓虹一句「山水為唐宋之冠」,已經作了明確回答。所謂「大家在氣象,名家在精神,骨性天成,各行其是」 [13] ,考之荊浩,信非虛論。

山水畫的「空間」甚至與「相地術」有關。相地一稱「風水」,本為選擇和營造都城、宮殿、陵墓等的中國方術,主要關注地址範圍內的山體、水域形態。至趙宋時期,風水學大盛,畫壇推引「相地」為「相畫」,簡言之,就是用風水學的原理左右山水畫的構圖。郭熙在其《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明確指出「畫亦有相法」,米芾和黃公望也贊同山水畫講究風水。大痴所撰《寫山水訣》云:「李成畫坡腳須要數層,取其溼厚。米元章論李光丞有後代,兒孫昌盛,果出為官者最多。畫亦有風水存焉。」

故而,山水畫的「空間」之內,包含著許多複雜的傳統文化因子,並不是單一的美術學視角所能涵蓋、闡釋得了的。但無論「空間」如何多維,都必須有真實動人的「營造情感」作支撐,否則便與藝術無幹。現代畫家陳子莊在這方面有深切體會:「看山需帶有感情,要洞察幽微,體味山之情。山中生物、礦物渾然一體,茂然勃起,石上苔草四季常青,昆蟲活動,無一不生機盎然。山嵐、霧氣、樹木之水分,鬱郁然雲蒸霞蔚。看山時,功夫要下在體味這些方面,要去發現。我每至山林,猶如歸家省親,如晤老友,若無此情,則談不上看山。」[14]分析起來,這與王微的「望秋雲,神飛揚;臨秋風,思浩蕩」、郭熙的「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以及惲壽平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等,有著共同的感性形式與審美指向。#美術學#

客觀地說,中國山水畫「空間」的完美營築,是在創作者「胸有丘壑」、「造化在胸」的前提條件下,方才得以實現的。「空間」是構成作品超拔意境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藝術家「緣物寄情」、「傳神達性」的強力支點。「昔人論作書作畫以脫火氣為上乘。夫人處世,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即所謂脫火氣,非學問不能。畫之天趣在筆墨外,不可以言傳。若以形似計工拙,則五都之市頗不乏王右丞、李將軍也。」[15] 山水畫正是在包括「空間」在內的「形」的大概念的基礎上升華、高蹈,迥邁俗流,一超直入如來境的。

注釋:

[1]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上冊,第63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2]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66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3] 清·湯貽汾《畫筌析覽》,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82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4] 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上冊,第583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5] 彭德《中國美術史》,第528、52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論山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91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7] 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論山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970、971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8] 五代·荊浩(傳)《山水節要》,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上冊,第61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9] 五代·荊浩《筆法記》,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上冊,第607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10] 盧輔聖編選《黃賓虹藝術隨筆》,第17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11]《宣和畫譜·山水敘論》,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660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12]盧輔聖編選《黃賓虹藝術隨筆》,第35、36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13] 清·戴熙《習苦齋題畫》,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99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14] 陳滯冬編著《石壺論畫語要》,第9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15] 清·邵梅臣《畫耕偶錄論畫山水》,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下冊,第989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作者:鄭志剛(南京大學博士,河南省書畫院專業美術評論家)

相關焦點

  • 繪之雅——觀仝凌飛之畫作
    晴川寒林圖 23.5×138cm 紙本老墨繪之雅——觀仝凌飛之畫作文丨楊小彥桑兵言,今日中國與往日中國已成斷裂之勢,彼此陌生如初,幾不能對話,遑論理解與認知。古意山水之一 23.5×138cm 紙本老墨藝術已然。
  • 寫載其狀,託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
    他說:「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筌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9]在時人看來,一個人的形氣神是統一的,「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也。」[10]這裡的「神」自然是重中之重。所謂「以形寫神」無外乎用形象表現生機。
  • 六十甲子取象~~甲辰
    甲辰意象:甲辰為木土的組合,取象為高樓大廈、溼地公園的樹木、水邊的樹林。取象為廟宇、寶塔、宗教場所。取象為建築樁,橋墩。取象為青龍圖、山水畫(辰為山水,甲為叢林)。取象為醫藥,見壬水可取象為風水。健康注意胃寒,胃病,皮膚,肝膽方面疾病。
  • 「象」與「髒象」
    《五運行大論》有:「夫變化之用, 天垂象, 地成形, 七耀緯虛, 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 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形精之動, 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仰觀其象, 雖遠可知也。」;「天地陰陽者, 不以數推, 以象之謂也」;《五常政大論》在論述五運太過之紀時有:「發生之紀是謂啟陳⋯⋯ 其象春」,「赫曦之紀, 是謂蕃茂⋯⋯ 其象夏」,「敦阜之紀, 是謂廣化, 其象長夏」,「堅成之紀, 是謂收引, ⋯⋯ 其象秋」,「流衍之紀, 是謂封藏⋯⋯ 其象冬」。通過這些論述,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內經》中「象」的全部含義。其一,「象」就是現象。
  • 「庚」的取類比象&取象比類
    北宋易學家邵雍解日入地中,光明被傷;萬事阻滯,等待時運。得此卦者,時運不佳,事事勞苦,宜堅守正道,忍耐自重,等待時機。我們先來說說這個類象「庚」的口罩,說之前要解釋下為啥如此拿「庚」和「口罩」比論:這是中國易學中一個偉大的思維模式,易學是強歸納,然後找出內在的邏輯,以化繁為簡來洞悉本真,溯本求源的全維探索,要引用幾段經典:《周易·繫辭傳》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賾這個字的意思是:幽深玄妙;深入探求。
  • 觀物取象——淺談山水畫創作的形神關係
    圖丨方金爐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繪畫理論,這與謝赫「六法」中「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的法則存在共通之處。這就要求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應當以自然為依據。在創作過程中,畫家的筆墨技法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境界決定著是否能將所立之象、所凝之形的風採神韻準確的表現出來。以方金爐的山水畫為例,在創作理念上,他以表現客觀的自然之美與主體的內心情感之美為目的。方金爐將思想與情感寄託於山川自然,並通過精湛純熟的筆墨技法描繪出壯美的自然景觀,同時作品中又呈現出畫家對自然的內在感悟和理想追求,從而使他的山水畫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高度。
  • 象相樸韻——張培英書法集
    象相樸韻——張培英書法集
  • 「井卦」不是水井之象,而是汲水之象
    此古井田之制。《風俗通》曰:『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穴地出水曰井」。《釋名》:「井、清也」。《廣雅》:「井,深也。易有井卦。」《廣韻》:「田九百畝曰井,象九區之形」。《師古曰》:「市,交易之處;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市井)」。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故《四庫全書總目•易類》贊之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亦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易》學的影響,並含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深入研究醫、《易》關係,對我們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根所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大益行情網:經典再現——寫給即將上市的高山韻象
    所以就把高山韻象移到了2020年年初,結果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益集團的節奏,一拖再拖,一下子拖到了這個時候;二則大益集團已經預料到2020年大益茶市會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也需要一款經典產品來穩定市場。所以把1901高山韻象挪到了今年下半年。前者是被迫做出的選擇,後者則是有意為之。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客觀因素了。
  • 八字:四柱取象方法和技巧
    D、印為用神,行制印歲運,身體差。(制)    E、偏印為忌神身體素質差。3、母親:    A、用印見印,印不受制,與母親關係好,反之不好。    B、用印無印,宮位為忌,克母。    C、用印印星逢制,母身體不好。
  • 八字命理如何分析五行取象?看看明神宗八字就知道了
    凡是五行取象,本象就取本象,如甲乙丙丁本象是木火象,即取木火象,這類的就是本象取本象。化象即取化象,如戊(土)癸(水)丁(火)壬(水)化象是木火象,亦取木火象,這類的就是化象取象。金水象不可見到土,見土則謂「土雜水混」,金自不清。此象之人,如在歲運上遇土亦會受到阻隔而不順暢,惟有金水不雜,生於秋天的月份最為顯貴。
  • 幹支取象記錄
    2:丙申日引動了我的夫妻宮,取象為合婚諮詢下午走路的時候,一頭撞到路邊的圓形反光鏡。丙申:丙火為圓形,申金得丙火煉製,為圓形反光鏡。申為道路,是路邊的反光鏡。丁酉日:點了一份「吾虎將」的外賣,丁酉為自坐天乙貴人,華貴之物,正好取象為「吾虎將」中的貴人~「將」字。丙午時送到的,虎為寅,丙戌月與丙午時拱出寅木~吾「虎」將。辛丑日:把積了好久的兔子便便清理掉了。
  • 《六壬取象二十科》註解
    1,五行取象法 一曰體,二曰用,三曰德,四曰情,五曰形,六曰色,七曰味。 水火金木土體也,壬象取也亥子江河寅卯林木申酉金錢四季土地田野惟火無體故無專象。
  • 八字:淺談八字算命如何取象(八字天機)
    預測八字過程中,流年如何取象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預測流年:主要看流年是何六親,在人事上有那些事情發生,在事物上有那些事情發生,在時間上會在那幾個時間階段發生什麼事情。因此推流年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取象,我們可以從八字原局取象,也可以從大運流年取象。
  • 取象明喻與邏輯推理
    取象比類方法,不用定義與邏輯推理,通過建立不同事物的象間比喻關係,來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這在知識信息十分有限及邏輯發展尚不完備的情況下是很有意義的。取象比類也是傳統文化中的認知模式,古人通過恰當比喻來解釋深刻道理,比如上善若水、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其語境中的象是對事物結構功能關係的整體把握,用某些徵候來預測未來趨勢,其中關鍵的是,用人們所熟悉的象為喻體,來認識比較某些生疏的象,讓人體驗兩象間的共性或有待認識象的本質,取象比類的整體性直觀性體驗性和創造性特點是單純邏輯思維難以達到的。
  • 取類比象——真中醫的思維,學習中醫的捷徑
    症有象,方有象,藥有象,穴有象,能夠「取類比象」,並且融會貫通,把治病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即是最高明的中醫。比如:葉天士用梧桐葉催生,即以落葉稟金氣而下降,類比孕婦產子之不下,這個例子即是「近取諸身,遠取諸象」的體現。中醫重視「取類比象」,這是中醫獨有的思維模式,是精通中醫的關鍵。把「象」悟透了,萬事萬物都可與中醫產生聯繫。
  • 五格剖象法取名弊端
    三、然後再根據字形、音、意、數,音韻的流暢等,以命為船,運為水,名字為舵手,命是「天」,運是「地」,名是「人」,構成真正的天地人合一。四、更為重要的是五行數要以河圖先天五行數為準,這是純粹的周易五行數,若依五格剖象以十天幹取五行法是大錯而特錯的。
  • 「無聲之音」與「無形之象」,淺談書法藝術之美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從「無聲之音」與「無形之象」聊聊書法藝術之美。書法藝術,在我國文明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歷史上苦心造詣的傑出人物,象晉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隋代的智永,唐代的顏真卿、張旭、懷素,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子昂、明清的王鐸等,他們猶如燦爛的群星,放射出絢麗的光彩。書法同雕塑、舞蹈、繪畫一樣,屬於造型藝術的範疇,通過筆法、墨韻、間架、行氣、章法等,表達書法家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