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天,從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副院長、弦樂系主任蒂姆·弗雷德樂森,到單簧管教授約翰·克魯斯,7名來自丹麥時間的演奏家每日通過網際網路開課,面對面教授遠在萬裡之外的中國琴童。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8號樓排練廳,真人比例的高清大屏幕、捕捉手部動作的特寫攝影頭、環繞式的現場拾音系統,以及一條條國際網絡專線,為中學生帶來了身臨其境的網際網路音樂教育互動體驗。
不僅上音附中學子,還有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以及浙江、武漢、四川、廣州、天津、瀋陽、西安等音樂學院附中學子也慕名而滬,三兩成組、分批加入了共17場中外遠程課堂,向洋老師討教古典音樂演奏技巧,跨國越洋,餘音繞梁。
傳統學琴講求「手把手」,但在「網際網路+」時代,是不是也可以像學英語那樣實現網際網路教育呢?
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副院長、弦樂系主任蒂姆·弗雷德樂森在線雙向授課。
不出校門享受「地球音樂村」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記者走進上音附中的實訓樓,5個樓面均改建為大小形式不盡相同的「直播教室」。大教室放置5臺以上三角鋼琴,可同時排演重奏;小教室則是標準化的琴房,被稱為「微格教室」,適用一對一教學,共27間。與傳統音樂教室最大的不同在於,電腦、大屏幕、麥克風、攝影頭等成為「標配」。此外,還有一間最大的「全景聲教室」,在360度全景視覺呈現外,音效也是全方位、多聲道表現。據預計,全校年底前還將建成10間錄播型音樂教室。
作為一座國家級重點中職校,上音附中校長、嗩吶演奏家劉英教授透露,事實上,除了此次集中開設的遠程大師班,全校已就此探索實踐了兩年有餘,從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到丹麥皇家音樂學院,世界音樂名校的名師課程均被引入校內,一學期授課8到10周,每次3、4小時。從鋼琴、小提琴到室內樂,中外師生經由網際網路視聽手段學習演奏世界名曲。「我們希望地球村也能變成音樂村,學生可以不出國門甚至不出校門,享受全球音樂教育資源。」同時,外國師生對中國師生傳播出去的琵琶、古箏、古琴等民族彈撥樂也極富興趣。
在平日,傳統的琴房教學中,也是現場錄製、實時回放,攝錄角度既有身姿體態,也有手指細節,不再只能靠一面排練鏡子。對於學生,課堂之外,任何一個節拍的演奏動作,都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端瀏覽溫習,就像外語複讀機一樣簡便。在校園裡,幾乎時時處處都張貼著學生音樂會海報或獲獎喜訊,比如今年作為年齡最小選手的勞睿斯,在第11屆霍洛維茨國際青年鋼琴比賽中獲得少年組第一名,以及最年輕決賽者特別獎;又如獲第11屆全國小提琴青少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中國作品演奏獎的林瑞灃,都可謂新一代的「網際網路琴童」。
「音樂雲」告別借譜子家常便飯
其實,網際網路音樂教育在美歐已風生水起。作為上音附中合作夥伴,來自曼哈頓音樂學院的遠程學習與錄音藝術系主任克裡斯安娜·奧爾託,最早於20年前開始啟動音樂遠程學習項目,通過網際網路搭建起精密光纖網、國家研究與教育網絡以及聯合表演網絡流,至今為7500多名學生伸出了經典音樂橄欖枝,開發出超過4500小時內容的在線圖書館。
當中國音樂學界遇上網際網路,面臨著包括辦學理念更新在內的教育改革,遠遠不止是硬體升級。作為上海首批10所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特色示範創建學校之一,擁有65年校史的上音附中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支持,不惜投入兩三千萬元實施信息化,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洋房之間「觸網」,從基礎管線起一步步升級改造,僅一間微格教室成本就在7萬元左右,更大教室則需數十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
而師生們更大的夢想是一朵「音樂雲」。 上音附中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上音雙簧管教授孫銘紅透露,目前全校傳承至今的60萬份樂譜資源已有70%以上完成了電子版掃描,形成了龐大的數字圖書館,音樂學生告別了「借譜子」這樣的家常便飯,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校內網絡平臺調閱,「比如巴赫作品各種各樣的版本都可選擇,演繹並體悟不同版本樂譜的異同」。目前,「音樂雲」正在擴容微課視頻,將授課老師在琴房口傳親授的珍貴影像資料集成於一個平臺,不再教完就不可複製。
當然,網際網路音樂教育仍在路上,如天籟般的高保真交互效果值得追求。上音音樂教育系主任餘丹紅介紹,香港教育學院的這類教室甚至可以選擇模擬世界範圍內某一個音樂廳的現場效果,比如在卡耐基音樂廳為歌劇伴奏的臨場感覺,高水準地培養專業演奏家。眼下,除了傳統音樂院校,社會舉辦的網絡音樂學校也正獲得天使基金青睞,成為一匹匹黑馬,發展類似外語教育的網際網路學琴課程。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米恆教授建議,國內各大音樂院校按照網際網路開放生態模式,建設遠程音樂教育聯盟,輻射和共享網上音樂教育資源。
題圖: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約翰·克魯斯開設直播課。 圖片來源: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提供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