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販賣焦慮了,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是非不辨的家長

2020-09-05 戴森方程式

這年頭為了蹭個流量,偷換概念、混淆視聽是家常便飯了,但總得盜亦有道,請尊重全部的事實,而不是你想讓人看到的那部分事實

似曾相識的論調

你有沒有經常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一些論調:

這是我隨手敲了倆關鍵字:手機正在 + 孩子,然後自動顯示的結果,我沒有經過任何額外的篩選,這說明啥?說明在中國範圍內,「手機」和「孩子」顯然已經被「毀掉」這個詞綁架了,只要這倆詞放一塊,那要麼是「毀掉」,要麼是「被毀掉」,就看它倆誰在前誰在後了。

你要是有興趣去看看這些文章,很快就會有大石頭壓胸口的感覺,這感覺來得很快,比吃藥都管用,因為它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嚇唬你,而且是立馬生效!文章會擺出一些手機等電子設備在不同年齡孩子中的普及率(高),然後又是不知道哪哪大學研究結果表明了手機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影響(壞),然後又舉出來一些咱們孩子常見的對手機節目著迷的場景,再放一群戴眼鏡的小朋友的悽慘照片。

這時候,作為一個家長,你如果不被套路進去,那就不是親爹親媽。性子急的家長馬上回頭一把就把孩子手機奪過來,然後再教訓一頓:「我說不讓你玩手機吧!你看手機對孩子影響多大?你再玩手機,就傻了,視力、智力反應能力,都下降,你就考不上xxx了!」 然後,家長們又各自抓起手機去刷微博、刷朋友圈去了。

這個論調和套路,各位家長覺得熟不熟悉?八零後當年接觸電子遊戲機的時候是不是似曾相識啊?我記得那時候,雖然沒有這些新媒體、自媒體,但是報紙上、新聞上只要談到孩子和遊戲,那就是鋪天蓋地的 「電子遊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之類的話題啊!

但事實如何?被遊戲毀掉的八零後有幾個?遊戲不僅沒有毀掉八零後,而且這些險些被毀掉的一代人又都生了孩子了,還參與造就了一波新的生育高峰……而且看起來這代人的孩子挺健康的,打不打臉?但即便這樣,這些輿論炮製者一看沒毀成父母,又來吆喝毀掉他們的孩子了,我去,真是生命不息,毀人不倦啊。

任天堂歷代遊戲機,八零後的回憶。圖片來源見水印

但只要你稍微動動腦子,就很清楚,一個工具、一個玩具是無法真正毀掉它的主人的,毀掉你的永遠是你的選擇和你對待它們的方式!

不看手機,孩子的視力就沒問題了嗎?我這一代接觸電子產品比較晚,我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從沒接觸過電子產品,那我為啥早早就近視了呢?看書唄!你不看手機,照樣可能因為看別的造成近視,你看手機,如果有節制,也可以不近視!而且,如果毫無節制的看手機,成人視力也會受到極大的損害啊。所以造成這個損害的不是手機,而是沒有自制力的使用者嘛!所以,這種論調,這說白了就是個「你跺你也麻」的把戲而已。但就是這個把戲,放在小品上你可以嘲笑範偉,但放到生活中你比範偉也強不到哪兒去。

高秀敏:他為啥也麻了捏?趙本山:你跺你也麻!

退一步講,沒了手機,你的孩子就不會對別的東西上癮了嗎?不看手機,你孩子的智力就超群了嗎?這和那些賣「聰明藥」、「腦白金」的有啥區別啊,把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化到通過一個物品、一個動作、一句話就能完美解決的程度,這樣宣傳的人,一定有背後的目的。

背後的商業邏輯:營造焦慮

那麼這類文章為啥就一直能火呢?咱還是實例說話,我在頭條看到了一篇文章,連結我放在下面了,對事不對人,如果作者看到了,歡迎來辯:

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前幾天,閨蜜家的孩子強強生病住院,我去醫院看望,發現強強同病房,一個3歲的孩子一直在玩手機。

聊天中,孩子媽媽說,一天24小時,孩子只有睡覺的時候不玩手機,只要一起床,就必須拿著手機看動畫片,玩遊戲。

她媽媽還得意地和我們炫耀「我家孩子很聰明,會自己找視頻,玩遊戲。」

讀了它你什麼感覺?要說那孩子住院這事賴手機,估計手機都氣得黑屏了吧?這是手機的事嗎?這是媽不合格好嗎?先查查是不是後媽。就算一個健康的大人,一天十幾個小時抱著手機不間斷的看,也堅持不了多久吧?但這個,竟然能被作者拿來當做黑手機的素材,我還真是開眼界,看來作者應該到我們科學賽道來補補邏輯課了。

但是你看到後面,我就豁然開朗了,其實這是一種商業手段。原來人家其實是想推一套摺紙玩具,但是一套紙質作品賣99,可能覺得有點貴,那就必須要找到一個方法來讓人覺得物超所值,常規的方法宣傳紙張有多好,創意有多贊,都很難說服家長固有的認知。

所以只能想別的法子了,「營造焦慮」就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套路,所有賣得好的東西,幾乎都是靠焦慮感來營銷的,比如什麼化妝品,「你不用老的快」,什麼課程,「別人的孩子都在上,你不上就落下了」,等等,所以這裡也類似,只是沒有這麼紅果果的擺出來就是了,而是先擺出來看手機的危害,然後給出一個替代解決方案,這時候這個99就不代表紙製品本身的價格了,而是能夠拯救你孩子的健康的「救星」,這麼重要的作用,你還覺得貴嗎?

動動腦子,比信誰都好

認清了上述問題,我來談談我的看法,以及我認為正確的方式又是什麼?

首先,「XX正在摧毀你的孩子」這類引發焦慮的提法就是不合理的,因為片面的強調了危害性,但手機或者遊戲機畢竟不是毒品啊,它們是合法上市銷售的一種商品,它本身沒有傷害孩子的屬性,所謂的傷害,是由手機的擁有者和孩子的監護者缺乏正確的引導或沒有盡到監護責任而導致的!

去強調手機害人,就如同有人持刀行兇,我們不去抓壞人,反而去譴責菜刀一樣的荒唐。

其次,手機到底有害還是有利,家長是用手裡的RMB投票的,如果家長真的覺得沒用、有害,為啥現在孩子擁有手機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大四才有手機,現在城市裡的小學生中沒有手機的有幾個?為什麼?難道家長都是後爹後媽,非要把孩子往火坑裡推嗎?當然不是,恰恰是因為手機給他們和孩子帶來的方便與用處,遠大於它可能造成的危害!

最後,在表達我的觀點之前,想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大禹都知道的道理:治水,究竟應該選擇「封堵」還是選擇「疏導」?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無限互聯的社會之中,科技對於我們生活方式的重塑和改變是時代的大潮,二十年前社會對於人所要掌握的技能的要求,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這不是某個媒體或者某個人,出於某些目的極力宣傳「毀孩子」的論調就能改變的。就像當年千夫所指的電子遊戲,同樣轟轟烈烈的席捲了每個網吧的每臺機器,也存在於每個孩子的電腦上,也有多少孩子從某個遊戲愛上了計算機技術,成為編程達人呢。

所以,我認為,封堵是沒有意義的,引導是唯一的方法。在很多文章中,這些自媒體人或者家長並沒有抱著一種包容或者辯證的態度去看待手機等電子設備,而是滿腦子想著「禁止」與「替代」,這是不可取的。

當你在看到孩子們不停的刷「抖音」上的無腦短視頻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些東西,你同樣也愛看?它們能夠毒害你的孩子,就不會毒害你,不會耽誤你的時間嗎?

換個角度說,手機和電腦上有那麼多優秀的用於教育啟蒙的遊戲作品,作為家長,你又了解幾個?你為什麼偏讓你的孩子去選擇刷抖音,吃雞,或者打LOL?有沒有沉下心來為孩子挑選過適合某個領域學習的遊戲作品呢?這難道不是更值得家長反思嗎?

宇宙類遊戲


飛機建造類遊戲


自然科學類


物理建造類遊戲

如果每個家長能夠仔細考慮一下「手機害人」論的根源,那麼,距離真正解決問題就不遠了。最後再次提醒大家,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它只是一個工具,如何對待和使用工具,才是決定孩子是否被毀掉的根源,而這個任務的主體,只能是我們成人!


我是戴森,一個熱愛分享科學與汽車內容的科普創作者,喜歡請關注我,我會帶給您更多有趣、有料、有態度的科學內容!

相關焦點

  • 毀掉孩子的不是抖音,而是父母自己
    對抖音的批判一旦喊出「救救孩子」,就上升到道德高度,這種熟悉的味道可以追溯到以「王者榮耀」為代表的手遊、以「傳奇」為代表的網遊、以B站為代表的二次元網站,甚至可以追溯到網際網路誕生之初的網聊和網戀,都扣上了戕害青少年之罪。於是有了楊永信的電療,那些無奈和無能的家長,真的以為是「網癮」害了自己的孩子,電擊之下,就能還自己一個忠孝仁愛的乖寶寶。
  •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手機遊戲,不是貪玩,而是......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語言天賦。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 哈佛研究:毀掉孩子的,不是手機,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縱容」
    生活當中,很多孩子變得痴迷手機,喜歡手機裡面的遊戲,往往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所以很多家長開始擔心,想要幫助孩子戒掉手機的癮。但往往效果都很不理想,甚至導致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衝突。事實上,很多家長不了解的是,毀掉孩子的根本不是手機,也不是遊戲,而是家長對於孩子的「縱容」。
  • 中國家長式的焦慮,正把孩子逼向絕境,別親手「毀掉」孩子
    比如《小歡喜》裡的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好好地走自己的人生路,有個好的工作,成績,大學等等,但是這其中卻不斷地在忽視孩子的感受,也無法減輕自身的焦慮感。成年人對於家庭的壓力很大,再加上現如今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每位家長一生的辛勤只為培養好一個孩子,也是許多家長的焦慮所在。
  • 毀掉孩子的視力的元兇,並非電腦手機,而是家長的這些行為
    導讀:毀掉孩子的視力的元兇,並非電腦手機,而是家長的這些行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毀掉孩子的視力的元兇,並非電腦手機,而是家長的這些行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不是罵也不是打,而是忽視
    導讀: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不是罵也不是打,而是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不是罵也不是打,而是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讓販賣焦慮的聲音,打擾自己的人生
    別讓販賣焦慮的聲音,打擾自己的人生那你知道全國有多少人沒有坐飛機嗎?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曾國藩發現下笨功夫有笨功夫的好處,笨拙的人不知道走捷徑,不懂得取巧,做事不留死角,所以基礎就打得好就紮實。 別讓販賣焦慮的聲音,打擾自己的人生在這種大環境下,缺乏判斷力,只會讓人陷入自我懷疑和焦慮的漩渦中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這離不開專注力的培養,而現實卻是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教育專家研究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因為後天我們不注意保護和改善,反而可能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自我焦慮。
  •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而是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3種教育方式
    遊戲,本應該是放鬆自我的一種物品,可是在孩子手裡卻如同迷魂湯一般,讓孩子每天都在手裡把玩,甚至叫孩子去做什麼事情,他都會毫不理睬。這就讓很多家長把一切責任推到遊戲身上,可是毀掉孩子的真的是遊戲嗎?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家長有聯繫。
  •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而是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3種教育方式
    遊戲,本應該是放鬆自我的一種物品,可是在孩子手裡卻如同迷魂湯一般,讓孩子每天都在手裡把玩,甚至叫孩子去做什麼事情,他都會毫不理睬。這就讓很多家長把一切責任推到遊戲身上,可是毀掉孩子的真是遊戲嗎?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家長有聯繫。
  • 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手機,也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不是誰都有足夠的語言天賦,但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們表現出來的語言天賦可謂彌足驚人。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是什麼在毀掉孩子的一生?是手機還是遊戲?
  •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一句話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一句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時候,別小看了說出的那句話,當一句傷人的話,刻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的內心久結成痂,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語言暴力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毒藥」,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種行為
    前幾天受邀去閨蜜家吃飯,一進門閨蜜4歲的女兒就衝進了媽媽的懷抱,說的第一句話,並不是自己想媽媽了,也不是和我問好,而是:「媽媽,你終於回來了,快給我玩會兒手機!」閨蜜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手機從包裡拿了出來遞給了孩子,給孩子之前,還特意的把屏幕亮度和無線調好了。我感覺到很詫異,但畢竟是在閨蜜家,也沒好意思說什麼。
  • 真正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家長的語言暴力
    每每見到、聽聞令人失望的「壞孩子」,人們總會嘆息一聲「這孩子的人生全毀了」。然而,真正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家長的語言暴力。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我不就是說了孩子幾句,怎麼就上綱上線成了語言暴力了?我都是為他好啊!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
  • 李玫瑾: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語言天賦。 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很多家長也許不以為然:孩子不聽話罵一下又如何,又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何必大題小做?然而,孩子若長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環境中,語言暴力將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危害。
  • 一個家長的自述:和孩子最親的不是我,而是手機
    家長們的本意是讓孩子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但帶隊老師卻吐槽現在的孩子人人離不開手機,更是爆出金句:想毀掉你孩子的一生,就送他一部手機。我曾經也不信,甚至以為:給孩子玩手機不僅能解放家長,還能學到課外知識。現在的孩子太容易就能玩到手機了,這是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
  • 學佛的人不分是非,不辨善惡,有時不一定是愚昧,而是一種訓練
    周秋鵬學佛的人有時需要不分是非,不辨善惡。眾生看了不免譏笑,說學佛學傻了。有的眾生乾脆自說自話要教導學佛的人學聰明一點,分清是非,明辨善惡。要維護正義,堅決與邪惡作鬥爭。但是由於思維方式不同,在學佛的人看來,這些眾生就是整天沉浸在是非善惡之中,然後不斷造業。實際學佛的人腦子不會學傻。之所以不分是非,不辨善惡,只是一種訓練。就像我們到部隊裡去,看到一些士兵走路、吃飯都背著一個沙包,這個士兵是不是傻了,整天背個沙包不重嗎?人家就是一種訓練。說人家傻的人,才是真傻。
  • 毀掉孩子的不是「玻璃心」,而是給他一部手機
    只能說,遊戲的危害正在逐步擴大,家長對待遊戲的態度,也正在一步步妥協放寬。從以前堅決不讓孩子玩電子產品,逐步變成「電子產品是大趨勢,要適當讓孩子接觸」。從家長微妙的態度來看,折射出廣大家長對無法遏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無奈。
  • 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這些習慣
    很多孩子一旦犯錯,有些家長就會拋出一句「他還是個孩子。」殊不知,慣子如殺子,家長的袒護和縱容,只會把孩子推向惡的深淵。這些事件無一不讓人感到心寒,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就像一頭白眼狼。不僅毀掉了孩子,還反噬到自己身上,而且刀刀致命。莎士比亞曾說:「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 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
    導讀: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