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老師非常憤怒的找到我,說她又一次被家長拉黑了!我表示相當淡定:這段時間,哪個老師沒被家長拉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工作「矜矜業業、勤勤懇懇」。但出於人道主義,我還是「非常震驚」的問她:偶買噶,怎麼可能!發生了什麼!(咳咳,演技雖然略微浮誇,但這一招很好用哦,特別是當孩子悶悶不樂時,這是撬開話匣子的利器。所以,各位家長們,請模仿李佳琪的語氣把這句話練上20遍!)
各位家長們,請模仿李佳琪的語氣把這句話練上20遍!
原來這個學生又雙叒叕沒交作業,老師幾乎每天都會微信轟炸這個媽媽,讓她威逼利誘督促教育學生。前幾次媽媽的態度還很好,學生也把作業補上了。可沒堅持幾天,學生不僅不交作業,媽媽也不回微信了。最後,就在這天,媽媽給老師發了一封真情實感的「分手信」,就江湖不見了。信息我看了,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概括起來就是:自己工作忙,孩子管不了,老師太多事,內心很煩躁。媽媽已經復工,天天開會。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得和孩子為了網課作業「大戰三百回合」,這邊「戰鬥正酣」,那邊老師又「加入戰鬥」。最後,媽媽「節節敗退」,只能「舉起白旗、退群保命」。
媽媽「節節敗退」,只能「舉起白旗、退群保命」
還沒想好如何安慰,老師又開口了:現在誰不累呀,我天天在家裡上課,判作業,還得看自己的孩子,被他的老師虐,我容易嗎?聽到這裡,我明白了,這是講別人的故事,留自己的眼淚呀。疫情期間,全天下的媽媽都太難啦,工作家庭一肩挑,還得應付老師找。誒?等等?這裡是不是少了什麼?學生、媽媽、老師,看起來挺和諧的三角關係,沒少什麼呀。哦,對了,爸爸不見了。
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在名為「養孩子」這部電影裡,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爸爸卻始終不能有姓名。媽媽每天精疲力盡的工作,回到家還得獨自「打怪」;老師每天面對幾十個學生的網課和作業,還得左手抱娃右手判卷。那麼,爸爸去哪兒?在安撫了老師的情緒後(咳咳,這是考點!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人,一定要先「順毛」哦,否則對方的憤怒會從扎別人、扎自己變成扎你喲),我問出了這個千古難題。老師的回答很純粹:他不行。
這話一出,很多媽媽會拍手叫好:dei!男人就不是帶孩子的料;男人粗心大意,把孩子丟了怎麼辦;男人回家啥都不會幹,就會玩遊戲,你還指望他帶孩子……如果有時間,羅列出的理由可以繞地球3圈,我還遇到過更狠的,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給我分析男女差異,最後得出結論:男人帶不了小孩。很多爸爸也很贊同:男人在別的方面不能不行,在帶娃問題上必須不行!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臭名昭著」的羅森塔爾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對一所小學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的。但是,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你看看,一份莫須有的名單,居然決定了學生的表現!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你是不是發現了玄機?媽媽像不像那些「拿著名單,想著期望前行」的老師,爸爸像不像那些「雖然蒙在鼓裡,但依然配合演出」的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心理動力學的解釋,是因為媽媽「期望」爸爸「不行」,其心理動力,是為了證明自己「行」。通過強化「爸爸帶不好孩子」,爸爸帶孩子的機會越來越少;爸爸被邊緣化和無能化後,孩子和整個家庭就盡在媽媽掌控中,媽媽能夠體驗到掌控感和自我價值。我和媽媽們聊天時,當他們在抱怨完丈夫多麼的不管家不帶孩子後,往往跟上的都是自己為家庭、為孩子做了多少事情、付出多少心血。「無能的爸爸」,是成全「能幹的媽媽」的存在。
「無能的爸爸」,是成全「能幹的媽媽」的存在。
再往深一點,為什麼媽媽要通過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呢?這就和媽媽的原生家庭有密切關係了。如果媽媽的力量感和自我價值在原生家庭中被打壓,例如她可能有一個強勢的、控制的、挑剔的媽媽,那她會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是沒有能力的,是對外在缺乏控制的。但是這種低自我價值感是非常糟糕和痛苦的,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媽媽就會在婚後將這種無能感投射給最親密的人,也就是爸爸:你看,不是我不行,而是他不行。這樣,媽媽的感受會好一些。如果爸爸還照單全收了這些投射,認為「對,我不行」,那夫妻倆一拍即合,便有了「喪偶式育兒」的現象。另一方面,如果媽媽有一個無能的、被動的、被控制的爸爸,她也會形成一個信念:男人無法照顧家庭和孩子,這也會影響她對自己丈夫的看法和評價。
看到這裡,你可能也注意到一個可怕的事實,那就是這種夫妻親子模式是一脈相承的,這意味著如果現在你的家裡是這樣的狀態,那你的孩子,無論男女,可能會在他的小家庭裡繼續延續這種模式。因此,為了把自己從「喪偶的全能母親」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也為了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夫妻、親子關係榜樣,媽媽一定要切斷這「命運的詛咒」。
自我關照。「全能的媽媽」為家庭、孩子傾盡所有,唯獨沒有看到和照顧自己的需要,長此以往很容易感到「身體被掏空」。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我們要先感受到對自己的愛,之後才可以去愛別人。你可以選擇繼續做一個「全能的媽媽」,但當你覺得不堪重負時,可以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感受如何?如果我不這樣做,家庭會變成怎樣?我還有其他哪些選項?
自我成長。建立親密關係,養育孩子,是一個寶貴的成長機會,讓人從伴侶和孩子這兩面鏡子中更清晰的照見自己,看到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又是如何影響自己的家庭。我們改變不了過去的經歷,但我們能改變過去經歷對現在的影響。當你逐漸意識到「全能媽媽」是對自我價值和控制感的需要時,你就可以探索其他滿足這種需要的方式,如在職業上打拼或者發展興趣愛好等。記住,除了「媽媽」這個角色外,你還有「工作者」「休閒者」「妻子」「女兒」等角色。最重要的是:你就是你,你有你的人生。
記住,除了「媽媽」這個角色外,你還有「工作者」「休閒者」「妻子」「女兒」等角色。
學會相信。相信伴侶作為成年人有能力去履行家庭的責任,也相信雖然緩慢而艱難,但伴侶也在成長。昨天的他可能不成熟、責任感不強,可今天的他有更多的可能性。說到這裡,我想起來前幾天一個同事的分享,過去在家裡她也是絕對的「頂梁柱」,兒子的事根本不讓老公插手,結果因為疫情,孩子和爸爸被困在老家兩個月。她原本特別擔心,每天好幾次視頻通話「監督」爸爸,事實也如她所料,父子倆的生活雞飛蛋打,連頓像樣的飯都搞不定,兒子天天可憐巴巴的找媽媽。結果不到十天,父子倆就已經混得如兄弟般,一塊兒做飯,一塊兒玩遊戲,一塊兒運動,一塊兒在地上打滾,活像兩個「鐵憨憨」。看到這一幕,同事感慨到:我的兒子居然有爸爸了。
你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媽媽成長越快,自己和家庭都會越好;媽媽給爸爸更多信任和發揮空間,爸爸就能夠表現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