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能媽媽,不如做更好的自己

2020-08-27 大頭心理


1 一個由疫情引發的「拉黑慘案」


前幾天,一位老師非常憤怒的找到我,說她又一次被家長拉黑了!我表示相當淡定:這段時間,哪個老師沒被家長拉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工作「矜矜業業、勤勤懇懇」。但出於人道主義,我還是「非常震驚」的問她:偶買噶,怎麼可能!發生了什麼!(咳咳,演技雖然略微浮誇,但這一招很好用哦,特別是當孩子悶悶不樂時,這是撬開話匣子的利器。所以,各位家長們,請模仿李佳琪的語氣把這句話練上20遍!)


各位家長們,請模仿李佳琪的語氣把這句話練上20遍!


原來這個學生又雙叒叕沒交作業,老師幾乎每天都會微信轟炸這個媽媽,讓她威逼利誘督促教育學生。前幾次媽媽的態度還很好,學生也把作業補上了。可沒堅持幾天,學生不僅不交作業,媽媽也不回微信了。最後,就在這天,媽媽給老師發了一封真情實感的「分手信」,就江湖不見了。信息我看了,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概括起來就是:自己工作忙,孩子管不了,老師太多事,內心很煩躁。媽媽已經復工,天天開會。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得和孩子為了網課作業「大戰三百回合」,這邊「戰鬥正酣」,那邊老師又「加入戰鬥」。最後,媽媽「節節敗退」,只能「舉起白旗、退群保命」。


媽媽「節節敗退」,只能「舉起白旗、退群保命」


還沒想好如何安慰,老師又開口了:現在誰不累呀,我天天在家裡上課,判作業,還得看自己的孩子,被他的老師虐,我容易嗎?聽到這裡,我明白了,這是講別人的故事,留自己的眼淚呀。疫情期間,全天下的媽媽都太難啦,工作家庭一肩挑,還得應付老師找。誒?等等?這裡是不是少了什麼?學生、媽媽、老師,看起來挺和諧的三角關係,沒少什麼呀。哦,對了,爸爸不見了。


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在名為「養孩子」這部電影裡,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爸爸卻始終不能有姓名。媽媽每天精疲力盡的工作,回到家還得獨自「打怪」;老師每天面對幾十個學生的網課和作業,還得左手抱娃右手判卷。那麼,爸爸去哪兒?在安撫了老師的情緒後(咳咳,這是考點!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人,一定要先「順毛」哦,否則對方的憤怒會從扎別人、扎自己變成扎你喲),我問出了這個千古難題。老師的回答很純粹:他不行



2 我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因為你不行,我就全都行


這話一出,很多媽媽會拍手叫好:dei!男人就不是帶孩子的料;男人粗心大意,把孩子丟了怎麼辦;男人回家啥都不會幹,就會玩遊戲,你還指望他帶孩子……如果有時間,羅列出的理由可以繞地球3圈,我還遇到過更狠的,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給我分析男女差異,最後得出結論:男人帶不了小孩。很多爸爸也很贊同:男人在別的方面不能不行,在帶娃問題上必須不行!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臭名昭著」的羅森塔爾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對一所小學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的。但是,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你看看,一份莫須有的名單,居然決定了學生的表現!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你是不是發現了玄機?媽媽像不像那些「拿著名單,想著期望前行」的老師,爸爸像不像那些「雖然蒙在鼓裡,但依然配合演出」的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心理動力學的解釋,是因為媽媽「期望」爸爸「不行」,其心理動力,是為了證明自己「行」。通過強化「爸爸帶不好孩子」,爸爸帶孩子的機會越來越少;爸爸被邊緣化和無能化後,孩子和整個家庭就盡在媽媽掌控中,媽媽能夠體驗到掌控感和自我價值。我和媽媽們聊天時,當他們在抱怨完丈夫多麼的不管家不帶孩子後,往往跟上的都是自己為家庭、為孩子做了多少事情、付出多少心血。「無能的爸爸」,是成全「能幹的媽媽」的存在。


「無能的爸爸」,是成全「能幹的媽媽」的存在。


再往深一點,為什麼媽媽要通過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呢?這就和媽媽的原生家庭有密切關係了。如果媽媽的力量感和自我價值在原生家庭中被打壓,例如她可能有一個強勢的、控制的、挑剔的媽媽,那她會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是沒有能力的,是對外在缺乏控制的。但是這種低自我價值感是非常糟糕和痛苦的,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媽媽就會在婚後將這種無能感投射給最親密的人,也就是爸爸:你看,不是我不行,而是他不行。這樣,媽媽的感受會好一些。如果爸爸還照單全收了這些投射,認為「對,我不行」,那夫妻倆一拍即合,便有了「喪偶式育兒」的現象。另一方面,如果媽媽有一個無能的、被動的、被控制的爸爸,她也會形成一個信念:男人無法照顧家庭和孩子,這也會影響她對自己丈夫的看法和評價。


3 我們要先感受到對自己的愛,之後才可以去愛別人


看到這裡,你可能也注意到一個可怕的事實,那就是這種夫妻親子模式是一脈相承的,這意味著如果現在你的家裡是這樣的狀態,那你的孩子,無論男女,可能會在他的小家庭裡繼續延續這種模式。因此,為了把自己從「喪偶的全能母親」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也為了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夫妻、親子關係榜樣,媽媽一定要切斷這「命運的詛咒」。


自我關照。「全能的媽媽」為家庭、孩子傾盡所有,唯獨沒有看到和照顧自己的需要,長此以往很容易感到「身體被掏空」。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我們要先感受到對自己的愛,之後才可以去愛別人。你可以選擇繼續做一個「全能的媽媽」,但當你覺得不堪重負時,可以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感受如何?如果我不這樣做,家庭會變成怎樣?我還有其他哪些選項?


自我成長。建立親密關係,養育孩子,是一個寶貴的成長機會,讓人從伴侶和孩子這兩面鏡子中更清晰的照見自己,看到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又是如何影響自己的家庭。我們改變不了過去的經歷,但我們能改變過去經歷對現在的影響。當你逐漸意識到「全能媽媽」是對自我價值和控制感的需要時,你就可以探索其他滿足這種需要的方式,如在職業上打拼或者發展興趣愛好等。記住,除了「媽媽」這個角色外,你還有「工作者」「休閒者」「妻子」「女兒」等角色。最重要的是:你就是你,你有你的人生


記住,除了「媽媽」這個角色外,你還有「工作者」「休閒者」「妻子」「女兒」等角色。


學會相信。相信伴侶作為成年人有能力去履行家庭的責任,也相信雖然緩慢而艱難,但伴侶也在成長。昨天的他可能不成熟、責任感不強,可今天的他有更多的可能性。說到這裡,我想起來前幾天一個同事的分享,過去在家裡她也是絕對的「頂梁柱」,兒子的事根本不讓老公插手,結果因為疫情,孩子和爸爸被困在老家兩個月。她原本特別擔心,每天好幾次視頻通話「監督」爸爸,事實也如她所料,父子倆的生活雞飛蛋打,連頓像樣的飯都搞不定,兒子天天可憐巴巴的找媽媽。結果不到十天,父子倆就已經混得如兄弟般,一塊兒做飯,一塊兒玩遊戲,一塊兒運動,一塊兒在地上打滾,活像兩個「鐵憨憨」。看到這一幕,同事感慨到:我的兒子居然有爸爸了。


你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媽媽成長越快,自己和家庭都會越好;媽媽給爸爸更多信任和發揮空間,爸爸就能夠表現得多好。

相關焦點

  • 2015做媽媽通關,2016做更好的自己
    每天在後臺收到很多媽媽們的留言,對於成為新媽媽,一年的時間成長了很多,從還需要自己媽媽照顧的菇涼,長成了會餵奶,會做輔食,手洗寶寶衣服,每天神叨的唱兒歌,跳舞,做鬼臉,哄寶寶無所不能的媽媽。作為媽媽2015年,我已通關!一眨眼的功夫,我竟然已經做了一年的媽媽了,可是每天晚上哄好孩子躺在床上,總覺得學生時代的生活還歷歷在目。
  • 《奇葩說》:憑什麼媽媽要做超人?媽媽越無能孩子才能越全能
    媽媽是超人似乎是一句讚美,但確確實實誇大了女性的家庭職責,有些女性默默接受這樣誇大的職責,默認男性的不作為,覺得自己就應該幹家務活、照顧孩子,不要男性來做這些事情。還有些女性不知不覺中過於在意"超人"的完美,在男性做家務活的時候便要求男性和自己一樣做得"完美",結果導致夫妻吵架、男性不願再接觸家務活。
  • 做「過得去」的媽媽,不必成為「完美媽媽」
    育兒是全天下媽媽的困惑,但有心理專家指出,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完美的童年」未必是壞事。而且,女人做自己是正職,做妻子、做母親等都是「兼職」。所以,女人,請在育兒這件事上,放過自己!
  • 從新手媽媽到全能媽媽,態度很重要!
    作者:寶寶知道 檸嘉媽媽從我的小檸嘉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我便升級成為了媽媽,並且是一名新手媽媽,在最開始的那段摸爬滾打的育兒日子裡,我受盡了折磨,那段時間常常覺得自己快精神分裂了,一方面在勞累中抱怨,一方面沉浸在當媽媽的喜悅中。
  • 沒有十全十美的媽媽,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
    以前沒要孩子時,以為有一天懷孕,老公會高興的跳起來,抱著我說,我要做爸爸了!現實中卻是想了又想,在家裡長輩不斷催促下,在沒玩夠的情況下決定還是要吧。 懷孕前以為,老公會每天抽時間陪著你,家裡活搶著做,怕你動了胎氣,你沒胃口時,給你做可口的飯菜,哄著你吃,晚上陪你聊天,耳朵貼著你的肚子,和寶寶說話,和你一起胎教,每次都陪你產檢,包容你不穩定的壞脾氣。
  • 做個完美媽媽,並不是什麼好事,不如做個真實的媽媽
    梅子一直努力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嚴格要求自己,但有時會讓她身心疲憊,卻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梅子的老公平時工作很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梅子來照顧兩個孩子,雖然在女兒未出生之前,她對這種忙碌勞累的生活有所準備,但真的來臨時,還是有些應接不暇,一天到晚忙得像陀螺。
  • 做更好的自己
    在活動中,陳副校長對老師們提出兩點要求:首先,注重自己的專業發展,發展對專業精深的研究陳副校長還向大家分享了老師應該怎麼做,他從信念、精神、心態、合作、實幹、觀念、愛、溝通、觀察、選擇這十個關鍵詞來分析,為老師提供了如何做的具體方法。滿滿的乾貨,老師們獲益良多,「做更好的自己」,在教育之路上,不斷成長。
  • 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毫不猶豫入手了,內心非常贊成這句話,也許我不是一位非常稱職的媽媽,但我對孩子的愛沒有變過,在孩子面前,我真實的做自己,敢愛敢恨,為了想得到的事物去付出,努力,在孩子面前也有情緒,難過的時候我會在他面前哭泣,讓他知道,媽媽也很脆弱,不過大多數我都很樂觀,生活中積極向上,我非常坦誠的跟他談媽媽的理想,媽媽為之付出。
  • 無論媽媽多全能,有5件事可以交給爸爸去做,教育效果會好很多
    其實在家庭中有些事情是不用寶媽做的,由寶爸來做效果會更好,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家長性格的優勢。賀先生只是笑笑說孩子都那樣,但他的心裡很清楚,兒子在自己的影響下已經學會了照顧媽媽、尊重長輩,各個方面都很優秀。
  • 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別人
    《我在天上挑媽媽》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告訴你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了你覺得你特別好就想做你的孩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了這是一首6歲小朋友寫的詩,孩子的想法是那麼單純可愛。
  • 《你是孩子的光》:做智慧媽媽,成就自己,照亮孩子
    轉變思維 做自信溫暖的媽媽初為人母的時候,我們往往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要求,希望自己事事完美,但現實和理想總有著遙遠的距離,而我們也因此越發的焦慮,與其焦慮讓一切變得一團糟,不如轉變思維,重新梳理思緒,在強調養育部分的時候,同樣重視媽媽作為獨立個體的需求,在追求自我、成就自我的同時,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 【惠心動態】做更好的自己 照亮孩子
    2020年12月18日,中心在培訓室開展「做更好的自己  照亮孩子」家長分享會,下午三點家長們都準時來到培訓室。
  • 蔡紅珍:「爭取做得更好」的蔡媽媽
    從國企到校園「社會發展迅速,敢於突破自己的格局,才能有更好的未來和發展。」蔡紅珍從不願將自己局限在舒適圈內。從國企職員到教師,再到不斷深造考博,蔡紅珍沒有為自己選擇最終的目的地,她總是在探尋更好的自己。工作中的蔡紅珍像壓緊的彈簧,時刻都在蓄力。她的學生表示:「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只要蔡老師沒有出差,她肯定在辦公室辦公。」日常教學、科學研究、平臺建設、指導學生創業競賽等工作數量繁多,但都被她安排得有條不紊。
  • 做更好的自己/嚴詩喆
    影片提及一本有趣的書《讓那個人愛上你的九種方法》,書中有這樣兩句:「要讓愛情成為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厲害,更漂亮,每個方面都變得更好,那個人就會自己回頭看你」;「如果要為愛努力,就要盡心盡力去做,你愛的人,就會自己來找你」。正如接受採訪的小水在節目中所說:「我努力改進,只要是我認為可以變美變好的事,我都願意去做。同時,我也努力學習,讓自己成績變好,為了讓他能注意到我。」
  • 都說做媽媽難,也許我們做不到完美,但是可以努力做到更好
    於是我愛上了一個人唱歌跳舞做遊戲,把家裡的每個房間、每個柜子,都翻了個遍,成就了我所謂的探險。在尼爾·蓋曼筆下,有一個關於小姑娘考羅琳的故事——《假如我有完美媽媽》,讓我產生了共鳴喚起了我的回憶,想起了小時候的探險經歷和獨處時光。
  • 90後完美妻子人設崩塌:憑什么女人做了媽媽,就要當超人!
    ,可她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她也會犯錯,會笨拙,會偶爾不懂事;.......國外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測試,想要看看媽媽眼中的自己VS 孩子眼中的自己 :幾乎所有的媽媽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有耐心,不夠溫柔......不夠完美。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們不能全盤否認,也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只有結合自身的家庭情況,吸收新的育兒理念,加以思考和取捨,才是真正適合自己,適合孩子。我們應該循著來路,把童年裡的雷一枚一枚地挖出來,然後領著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這才是真正地放下了怨恨,不再會在某一時刻、某一瞬間抱著自己痛哭。只有接受了自己,諒解了父母,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
  • 春語蜂巢皮秒,讓媽媽做回美麗公主
    媽媽,在這個越來越追捧「女漢子」的年代,開始逐漸被被標榜為「女超人」與「女強人」。不僅文可琴棋書畫,武可烹調蒸煮;不僅能獨當一面保護孩子,還能體貼安慰守護家庭;醫學文學心理學樣樣精通,英語數理化全能搞定;要有好身材,還要有靈頭腦。媽媽,就是要事業、家庭、孩子、身材全能平衡,受得了生活的現實,熬得過歲月的滄桑。
  • 媽媽如何給自己定位?《棉花糖和雲朵媽媽》這樣做
    棉花糖請小夥伴們開下午茶會,想自己布置會場。雲朵媽媽很贊同孩子的做法,然而依然不放心,處處指手畫腳當起了「法官」。後來,她終於認識到這樣的行為影響到孩子,於是轉換「角色定位」,變成了「律師」。只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最後,雲朵媽媽、棉花糖和小朋友們有了一個快樂的下午茶時間。
  • 《易經》:盡最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更好的別人
    與其整天浪費時間取悅他人,不如努力提高自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旅行可以開闊視野。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一點一點成長,成為一個不同的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不要追一匹馬,你用追馬的時間去種草,待春暖花開時,能吸引一批駿馬來供你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