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樂器的「樂之統」,流傳三千餘年,如今走向落寞

2020-12-15 歷史在幹嘛

古琴,又稱琴或七弦琴,是中國歷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琴棋書畫,文人的高雅藝術的表率,琴居其首。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古琴作為傳統樂器,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內涵,一直被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甚至朝臣帝王視為修身養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徵,成為其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古琴作為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憑藉其內涵之豐富和影響之深遠,還承載著儒家的文化傳統和道家的精神,而為世人們所珍視,被譽為中國傳統樂器的「樂之統」。甚至對於古琴的讚譽,自漢代就有「琴道」之稱。

一、 古琴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小農經濟體制下自給自足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佔人口比例極小的部分上層文人,以及少部分朝臣,因社會體制給予的經濟保障,能過上悠閒舒適的生活。在這種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內涵幽深的文化氛圍的薰陶下,餘音繞梁、琴聲泠泠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文化生活中,一個十分貼切的組成部分。這般茗香飄溢,琴聲繞梁、友人往來的詩書畫意的高雅生活,其悠閒雅致,實在是可想而知的。

任何一門文化藝術,都要在它所處的社會之中尋求生存的空間,並加以發展,既然這樣,這種藝術就必然會與這個社會有著藕斷絲連的密切聯繫。在尋求生存並加以發展的過程中,便會在社會生活中慢慢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形態,這樣一來,這一門藝術的形態,就演變成了它在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地位。這種文化地位會在長期的時代變遷中,由其本身的社會功能所推進,漸漸適應於社會生活,又因社會的變遷和篩選淘汰而漸漸落伍。古琴從起源到發展再到衰落,亦是如此。

1、華夏的伊始

古籍記載琴的創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中便早有載道:「伏羲作琴。」後來漢代桓譚的《新論》中,也有對古琴的記載。到了周朝時,古琴除君王朝臣用於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和宗教儀式之外,也廣泛流傳於民間,在《詩經》中便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我有嘉賓,鼓瑟鼓琴」,以及「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一系列記載,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上述《詩經》中對於古琴的記載,正恰巧說明了古琴早在周朝,便成了廣為流傳、而且非常受人喜愛的一種樂器。

2、萌芽於先秦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後來到先秦時期,由於「士"族文人階層逐漸興起,古琴成為當時君主朝臣以及士大夫修身養性的良器,那時的古琴主要被用於演唱和伴奏,被稱為「弦歌」。《左傳,昭公元年》中「士無故不撤琴瑟」、「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說的便是這個意思。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音樂藝術的推崇,彈奏古琴這門技藝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從而湧現出大量優秀的琴人,如我們所熟知的伯牙與鍾子期,他們高山流水會知音的佳話,便成了千古傳誦的經典。

古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了禮制,有了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觀念,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便能彈奏古琴,誦唱詩經三百首,他還曾向師襄學琴,可見其對琴也是十分的推崇。後世有《孔子讀易》《泣顏回》兩琴曲,記載著這個史實。上樹的種種跡象都表明,在先秦時期,古琴作為「樂之統」的地位相當之高。

3、生長於兩漢

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已是非常流行。兩漢時期,中國呈現大一統的局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古琴藝術雖在文人手中得到了提高,但是其文化內涵 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仍處於統治者的束縛之中,替封建帝王潤色宏業。《東觀漢記》中記載,桓譚對於所謂的 「雅樂」很不滿意,他認為這種音樂形式只是徒具外表,主張在音樂中加入一些新的創造,結果被朝廷知道了以後,朝廷在他和古琴之中選擇了古琴,取消了他「給事中」的官職,這一事件中,可見帝王朝臣對於古琴的重視。兩漢時期著名的文人和士大夫等都擅長彈琴,較為著名的是司馬相如、蔡邕、桓譚、劉向等。司馬相如曾靠一首琴曲贏得了卓文君的愛情,最後兩人終成眷屬。蔡邕年輕時就善彈琴,創作了著名的五首琴曲,合稱蔡氏五弄,此五曲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歷經各代,一直到唐代,都頗負盛名。士這一階級的普遍流行,使得古琴藝術在琴人手中達到了新的高度,也成就了古琴「樂之統」地位的進一步高升。

4、盛放於魏晉

即使是在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文人中也湧現出大量的琴人,如我們熟知的「建安七子」,不僅在文學上有所造詣,在禮樂上更是小有名氣,再比如「竹林七賢」,他們不僅彈奏古琴,隨著琴風的盛行,還創作了大量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阮籍、阮鹹、阮瞻和嵇康等等。到了南北朝時期,君主朝臣對於音樂的喜愛更是進一步加深,文人愛琴善音的風氣在社會生活中也頗為盛行,加之社會士族制度對於文人的種種限制,使得很多文人仕途不順,只能憤世嫉俗,以琴棋書畫退隱自娛。這反到對古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那期間出現的南朝隱士丘明的《碣石調·幽蘭》,是現存最早的文字譜。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和制度的催化,古琴的地位近乎發展到了高潮

二、 古琴的沒落

1、燕樂的抑制

隋唐時期,由於燕樂盛行,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從縱向上看,古琴在歷代的發展,雖然都比較穩定,但從橫向上看,古琴在唐朝,相較於其他的樂器,地位的確是有所下降的。在唐朝以前,古琴的地位非常的高,是作為祭祀或是朝會出現的。然而到了唐朝,據劉長卿的《聽彈琴》一詩中寫道:「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可以看出,古琴還是古琴,可惜世風日下,普羅大眾並不懂得欣賞這種高雅之樂器,懂古琴的人越來越少,於是這古琴竟慢慢然成了一件「古董」,「樂之統」的地位也漸漸沒落。

2、溝壑中求生

由於宋朝行使重文輕武的政策,自宋太宗即位時起,在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臣,甚至布衣百姓都十分好琴,兩宋期間,對於古琴的愛好就這樣達到了頂峰,但畢竟是在隋唐的低谷中求生存,在宋元時期,雖然古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並被加以傳承,甚至到宋季金元時期,古琴已流傳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之間,使得古琴作為「樂之統」的地位雖然有所提升,但總體上還是處於一個低迷的狀態。後來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流派紛呈,混亂不堪,到清朝後期,王室衰微,戰亂四起,古琴的藝術便相對衰落了下去。

3、近代的努力

清末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縱觀全國,能琴者僅有約100餘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了今虞琴社,琴社編印並發行了《今虞》一刊,但並未引起廣泛重視,卻是當時琴界惟一的盛事。隨後,古琴彈奏這一技藝,逐漸被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成了一門專業課程。在北京、上海等地,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人曾先後深入研究古琴文化並傳授琴藝,但由於時代所限,收效甚微。

隨著二十世紀慢慢成為了歷史,世界性的社會生產關係、生產方式、生產力及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變化和發展滲透於人類的各個範圍各個領域。就文化藝術領域而言。文學、國畫、影視、音樂都隨之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作為傳統樂器的古琴,漸漸的不再適應現代化的生活。古琴音樂作為傳統藝術,應當保持其傳統的高雅的形式,崇尚淡雅的美感,這種形式並不太適用於現代化的音樂廳和現代舞臺之上,更不能由於電聲擴音而導致的失真,或是被電子線路傳輸而帶上機械的雜音。所以即便是各方努力,但由於現代樂器的爭名逐利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變遷,作為老一輩的古琴的地位,也遠不及古代被稱為「樂之統」的時候了。

三、 總結

在古琴音樂範圍內,古琴家及古琴音樂愛好者對於必定「衰落」、將「淪為博物館藝術」的觀點幾乎無一贊成者。但由於古琴音樂的一脈相承以及樂器自身的特點等方面的因素,古琴這一傳統樂器並不是特別適合現代的音樂需求了,但由於古琴與中國文人的深刻聯繫,使得古琴在中國文化及歷史上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一般樂器。認識古琴,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化有重要的價值,也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給人類學家去探討人與音樂的關係。「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面向大眾尋求「知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之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尚書》 2.《詩經》 3.《左傳》

相關焦點

  • 盤點民族樂器,中國的獨特樂器,代表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樂器
    箏,又稱古箏、秦箏,約(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國古老的傳統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於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稱為「古箏」。箏是一種多弦多柱的彈撥樂器。
  • 中國民族樂器——彈撥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彈撥樂器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代的弦豉、漢代的箜篌等。冬不拉哈薩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冬不拉是哈薩克民族的彈奏樂器之一,也是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它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音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角形,以近代詩人阿巴衣的名字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是橢圓形,以哈薩克的民間阿肯江布爾的名字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
  • 中國古代最具代表的十大傳統樂器,其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在中國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彈奏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下面介紹最具代表的中國古典十大樂器。1、鼓鼓的出現比較早,大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 國風民樂 中國民族樂器文化之中國箏樂的源流與風格
    民樂雜家帶您認識中國傳統民樂,了解中國傳統民樂的歷史以及各種文化知識。慢慢的大家會意識到中國民樂中的古箏 笛子 二胡 古琴 琵琶 吹打樂 揚琴 洞簫 葫蘆 絲竹音樂 嗩吶 巴烏 笙 壎 馬頭琴這些樂器不管是單獨演奏還是各種民樂合奏都是多麼美妙的聲音。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民族樂器文化之中國箏樂的源流與風格。
  • 華裔二胡演奏家致力於將中國傳統樂器在費城發揚光大
    秦倩自8歲起學習二胡,她表示:「美國人確實很喜歡這種樂器。每次我在這裡演奏時,他們都非常好奇,問我這是什麼樂器。」與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弦樂器不同,二胡通常由紫檀木與蟒蛇皮製成,且無指板,演奏者須直接在弦上演奏。演奏者通常將二胡豎直放在大腿上,弓放在兩弦之間。拉二胡的難點之一是手指放在不同位置上時,音調會有很大變化。二胡享有「中國小提琴」之譽,在中國極受歡迎,許多音樂愛好者都在學習。
  • 西安「燈籠村」的落寞:傳統工藝遭創新之窘
    中新社西安2月13日電 題:西安「燈籠村」的落寞:傳統工藝遭創新之窘  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春節之前,三兆村村民呼延民和老伴如往年一般,手工製作了大量的傳統紙燈籠。看著堆積如山的紙燈籠一件件減少,呼延民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  「做多了怕賣不出去,做得少了又怕不夠賣,還要擔心能不能賺錢,心累。」
  • 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和樂器的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融合了儒釋道思想的精華,注重通過有限的自然形態來傳達無限的生命意蘊,在虛實相生、有無統一、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基礎上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言外之意,強調雋永的韻味。在藝術形式上,中國傳統音樂崇尚中和、典雅之美,節奏舒緩、輕悠,曲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清朝酒令前期繁榮,為何中後期逐漸走向落寞?
    而清朝前期酒品的種類、酒的度數以及品質也逐漸在激烈的競爭中越來越高,現如今中國常見的白酒、黃酒、藥酒和果酒,清朝早期釀酒行業都已經悉數掌握釀造方法,酒逐漸發展成為了清朝前期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三、酒令文化的落寞然而酒令文化的潮流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到了清朝中後期,清朝的酒令文化逐漸走向落寞,這又是為何呢?清朝酒令文化的興起是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清朝中後期酒令文化被淘汰也要歸結於經濟的不斷發展。
  • 樂器大全系列,中國民族樂器之吹奏樂器篇
    前面小編我寫了一篇樂器大全系列之中西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介紹完了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說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由於樂器種類過多,文中只能選取流傳較廣,民眾認識基礎較好的樂器重點介紹。
  • 商角徵羽,五音傳千年,從古琴到二胡,你還知道哪些傳統樂器?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更是九大中國傳統樂器之一,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那麼其餘九大中國傳統樂器都是哪些呢?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 中國古代十大樂器,琴瑟簫已然在列,編鐘二胡獨領風騷。
    黃帝見其國之狀況,羨慕不已。華胥國的國民所過的安祥自在的生活,正是黃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說,黃帝的華胥之夢,正是他治國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賢的理想,往往通過琴來表達。伏羲、神農、黃帝、虞舜等造琴的傳說,在琴界流傳很廣,而孔子、列子、莊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學大家。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瑟瑟,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
  • 國學課 | 中國有哪些傳統樂器
    我國的傳統樂器,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種類繁多,樣式豐富,演奏方式更是充滿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習慣,在我們為眾多的樂器種類而驚嘆時,卻不知不覺地發現,一些器樂、樂曲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散發著它們獨特的藝術魅力。
  • 中國古代有哪些快被人遺忘的樂器?
    經過考古學家考證,這個東西,就是傳說中,給樂器校準用的「鈞鍾」。讓考古學家們確定這把琴為「均鍾」的一個原因是這把琴的漆繪。二、琴頸對於音樂的起源,中國有著一個古老的傳說。黃帝讓一個叫伶倫(也叫泠倫 )的同志去搞一搞音樂這件事兒,制定一下音律。
  • 華夏古樂器大多失傳 中國鑼曾風靡西洋交響樂團
    漢唐之後,源於西域的樂器如笛子、琵琶、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採納,並被改良發展,逐漸替代了中國原來的本土樂器。而真正的華夏古樂器其實已大多失傳上千年,今日就算能偶爾一見,也大多是從出土文物仿製而來,但這些樂器的名字,卻有不少在我們日常使用的成語典故中,得以一直流傳下來。
  • 在隨州,邂逅流傳數千年的國家寶藏
    在隨州,邂逅流傳數千年的國家寶藏 2020-10-01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打擊樂走向世界:臺打擊樂團9月震撼登陸曼谷
    朱宗慶打擊樂團貫以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而聞名,其最新作品《驚為天人》極具吸引力。通過大鼓、鑼、木琴、中國鼓、鈸、定音鼓、顫音等打擊樂器,譜寫出韻律和節奏之美。據悉,這場表演充滿了現代、實驗性和跨學科元素,超越了古典、現代、世界、流行等之間的界限。曼谷演出中還包括臺北市立國樂團的著名琵琶獨奏家鍾佩玲。
  • 中國傳統音樂和民族樂器
    我們在許多民樂CD中都可看到「國樂」二字,這「國樂」指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可見「國樂」的創作時間指的是古代;  「新音樂」指的是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如學堂樂歌,可見新音樂的創作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 古代十大樂器:看看古人用什麼演奏出美妙之聲
    1.編鐘 盛行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這與當時樂律學、聲學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高度發達分不開。由於青銅鐘質料堅實和耐腐蝕,至今雖已歷經兩三千年,仍能給我們留下古代真實的音響。 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鍾樂。
  • 中國十大樂器,你知道嗎?
    門道提示:農曆四月二十九在中國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而隨著樂器的出現,也造就了中國獨有的一種音樂—古典音樂。那麼今天門道君就給大家說說在樂器中最有名的十種。
  •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卻日把,象其鼓時,引以為名也」。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五弦琵琶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