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稱琴或七弦琴,是中國歷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琴棋書畫,文人的高雅藝術的表率,琴居其首。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古琴作為傳統樂器,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內涵,一直被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甚至朝臣帝王視為修身養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徵,成為其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古琴作為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憑藉其內涵之豐富和影響之深遠,還承載著儒家的文化傳統和道家的精神,而為世人們所珍視,被譽為中國傳統樂器的「樂之統」。甚至對於古琴的讚譽,自漢代就有「琴道」之稱。
一、 古琴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小農經濟體制下自給自足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佔人口比例極小的部分上層文人,以及少部分朝臣,因社會體制給予的經濟保障,能過上悠閒舒適的生活。在這種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內涵幽深的文化氛圍的薰陶下,餘音繞梁、琴聲泠泠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文化生活中,一個十分貼切的組成部分。這般茗香飄溢,琴聲繞梁、友人往來的詩書畫意的高雅生活,其悠閒雅致,實在是可想而知的。
任何一門文化藝術,都要在它所處的社會之中尋求生存的空間,並加以發展,既然這樣,這種藝術就必然會與這個社會有著藕斷絲連的密切聯繫。在尋求生存並加以發展的過程中,便會在社會生活中慢慢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形態,這樣一來,這一門藝術的形態,就演變成了它在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地位。這種文化地位會在長期的時代變遷中,由其本身的社會功能所推進,漸漸適應於社會生活,又因社會的變遷和篩選淘汰而漸漸落伍。古琴從起源到發展再到衰落,亦是如此。
1、華夏的伊始
古籍記載琴的創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中便早有載道:「伏羲作琴。」後來漢代桓譚的《新論》中,也有對古琴的記載。到了周朝時,古琴除君王朝臣用於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和宗教儀式之外,也廣泛流傳於民間,在《詩經》中便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我有嘉賓,鼓瑟鼓琴」,以及「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一系列記載,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上述《詩經》中對於古琴的記載,正恰巧說明了古琴早在周朝,便成了廣為流傳、而且非常受人喜愛的一種樂器。
2、萌芽於先秦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後來到先秦時期,由於「士"族文人階層逐漸興起,古琴成為當時君主朝臣以及士大夫修身養性的良器,那時的古琴主要被用於演唱和伴奏,被稱為「弦歌」。《左傳,昭公元年》中「士無故不撤琴瑟」、「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說的便是這個意思。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音樂藝術的推崇,彈奏古琴這門技藝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從而湧現出大量優秀的琴人,如我們所熟知的伯牙與鍾子期,他們高山流水會知音的佳話,便成了千古傳誦的經典。
古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了禮制,有了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觀念,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便能彈奏古琴,誦唱詩經三百首,他還曾向師襄學琴,可見其對琴也是十分的推崇。後世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記載著這個史實。上樹的種種跡象都表明,在先秦時期,古琴作為「樂之統」的地位相當之高。
3、生長於兩漢
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已是非常流行。兩漢時期,中國呈現大一統的局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古琴藝術雖在文人手中得到了提高,但是其文化內涵 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仍處於統治者的束縛之中,替封建帝王潤色宏業。《東觀漢記》中記載,桓譚對於所謂的 「雅樂」很不滿意,他認為這種音樂形式只是徒具外表,主張在音樂中加入一些新的創造,結果被朝廷知道了以後,朝廷在他和古琴之中選擇了古琴,取消了他「給事中」的官職,這一事件中,可見帝王朝臣對於古琴的重視。兩漢時期著名的文人和士大夫等都擅長彈琴,較為著名的是司馬相如、蔡邕、桓譚、劉向等。司馬相如曾靠一首琴曲贏得了卓文君的愛情,最後兩人終成眷屬。蔡邕年輕時就善彈琴,創作了著名的五首琴曲,合稱蔡氏五弄,此五曲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歷經各代,一直到唐代,都頗負盛名。士這一階級的普遍流行,使得古琴藝術在琴人手中達到了新的高度,也成就了古琴「樂之統」地位的進一步高升。
4、盛放於魏晉
即使是在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文人中也湧現出大量的琴人,如我們熟知的「建安七子」,不僅在文學上有所造詣,在禮樂上更是小有名氣,再比如「竹林七賢」,他們不僅彈奏古琴,隨著琴風的盛行,還創作了大量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阮籍、阮鹹、阮瞻和嵇康等等。到了南北朝時期,君主朝臣對於音樂的喜愛更是進一步加深,文人愛琴善音的風氣在社會生活中也頗為盛行,加之社會士族制度對於文人的種種限制,使得很多文人仕途不順,只能憤世嫉俗,以琴棋書畫退隱自娛。這反到對古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那期間出現的南朝隱士丘明的《碣石調·幽蘭》,是現存最早的文字譜。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和制度的催化,古琴的地位近乎發展到了高潮。
二、 古琴的沒落
1、燕樂的抑制
隋唐時期,由於燕樂盛行,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從縱向上看,古琴在歷代的發展,雖然都比較穩定,但從橫向上看,古琴在唐朝,相較於其他的樂器,地位的確是有所下降的。在唐朝以前,古琴的地位非常的高,是作為祭祀或是朝會出現的。然而到了唐朝,據劉長卿的《聽彈琴》一詩中寫道:「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可以看出,古琴還是古琴,可惜世風日下,普羅大眾並不懂得欣賞這種高雅之樂器,懂古琴的人越來越少,於是這古琴竟慢慢然成了一件「古董」,「樂之統」的地位也漸漸沒落。
2、溝壑中求生
由於宋朝行使重文輕武的政策,自宋太宗即位時起,在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臣,甚至布衣百姓都十分好琴,兩宋期間,對於古琴的愛好就這樣達到了頂峰,但畢竟是在隋唐的低谷中求生存,在宋元時期,雖然古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並被加以傳承,甚至到宋季金元時期,古琴已流傳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之間,使得古琴作為「樂之統」的地位雖然有所提升,但總體上還是處於一個低迷的狀態。後來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流派紛呈,混亂不堪,到清朝後期,王室衰微,戰亂四起,古琴的藝術便相對衰落了下去。
3、近代的努力
清末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縱觀全國,能琴者僅有約100餘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了今虞琴社,琴社編印並發行了《今虞》一刊,但並未引起廣泛重視,卻是當時琴界惟一的盛事。隨後,古琴彈奏這一技藝,逐漸被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成了一門專業課程。在北京、上海等地,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人曾先後深入研究古琴文化並傳授琴藝,但由於時代所限,收效甚微。
隨著二十世紀慢慢成為了歷史,世界性的社會生產關係、生產方式、生產力及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變化和發展滲透於人類的各個範圍各個領域。就文化藝術領域而言。文學、國畫、影視、音樂都隨之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作為傳統樂器的古琴,漸漸的不再適應現代化的生活。古琴音樂作為傳統藝術,應當保持其傳統的高雅的形式,崇尚淡雅的美感,這種形式並不太適用於現代化的音樂廳和現代舞臺之上,更不能由於電聲擴音而導致的失真,或是被電子線路傳輸而帶上機械的雜音。所以即便是各方努力,但由於現代樂器的爭名逐利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變遷,作為老一輩的古琴的地位,也遠不及古代被稱為「樂之統」的時候了。
三、 總結
在古琴音樂範圍內,古琴家及古琴音樂愛好者對於必定「衰落」、將「淪為博物館藝術」的觀點幾乎無一贊成者。但由於古琴音樂的一脈相承以及樂器自身的特點等方面的因素,古琴這一傳統樂器並不是特別適合現代的音樂需求了,但由於古琴與中國文人的深刻聯繫,使得古琴在中國文化及歷史上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一般樂器。認識古琴,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化有重要的價值,也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給人類學家去探討人與音樂的關係。「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面向大眾尋求「知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之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尚書》 2.《詩經》 3.《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