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鎮漢塘村保護傳統村落 讓鄉愁有「鄉」可尋

2021-01-13 澎湃新聞
  

1月7日,由中國民協副主席、廣東省民協主席李麗娜率領的專家組一行,來到惠東縣吉隆鎮漢塘村,開展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普查認定工作,對漢塘村進行了實地考察。漢塘村是廣東省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的申報單位,也是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一個申報單位。該村從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築城,至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完成,總佔地面積約31000平方米。漢塘圍內建築較密集整齊,基本為客家民居,其中清代建築約佔全圍的百分之六十,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大的搶救、保護價值。

歷史悠久

古村呈「蟹」形 明朝就有人到此居住

據當地村幹部介紹,漢塘古村歷史悠久,整個古村呈現一個「蟹」形。據傳說,明朝永樂年間,有李姓人從福建莆田遷到此居住。《楊氏族譜》記載,嘉靖五年(1526),楊氏族人從東莞茶園(今東莞清溪楊梅崗)遷至歸善縣平政司漢塘約上村居住。最早在漢塘村居住的有李、楊、樊三姓人。當初各姓氏族人來到漢塘村,分散在漢塘周邊的上川嶺、雅土嶺、櫃頭嶺等各山崗而居。由於人丁稀少,經常有賊入侵搶劫,為防賊入侵偷搶,後來,由保甲長樊君索、副保甲長楊宏熙發起並主持建立漢塘圍城牆,稱「圈城」。期間在圈城過程中,發現地方太大,人丁還是不足,便又邀請芩、謝兩姓進圍居住,組成五姓合圍的漢塘圍,後來又有鄭姓、汪姓加入;鄭姓人後來去了香港,又加入了熊姓人,形成了「七姓圍城」。

據介紹,漢塘村的村名由來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明嘉靖年間,漢塘村周邊的上川嶺、雅土嶺、櫃頭嶺等三姓人居住的山崗包圍著一個常年無水的旱塘。這三個相連的山嶺形狀似螃蟹,在兩個蟹鉗之間的旱塘,常年無水難養「蟹」。為了讓「水養活螃蟹」,嘉靖年間,村民將旱塘改稱漢塘,漢與旱同音。從此,「漢塘」之稱沿用至今。

古村建築

古建築保存基本完整 大多為清代建築

漢塘古村特別是漢塘圍裡,古建築至今保存基本完整。據傳,漢塘圍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初一。清康熙初年遷界,漢塘圍居民於康熙三年全部遷走。康熙八年遷回漢塘圍,原圍內建築已全部毀壞無餘。至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始由東城樓開始重新建造漢塘圍城。

從漢塘圍殘存的城牆痕跡看,平面基本呈橢圓形(不包含圍前池塘),長軸為東南、西北向,約220米,最寬處約145米。圍內建築較密集整齊,基本為客家民居建築,其中清代建築約佔全圍的百分之六十,體量不甚大,風格樸素無華,包括三間兩廊、下山虎及少量的齊頭屋三種建築形式。有三豎六橫九條街道,街道寬在3米到1米間,由於村民認為此地在風水上屬蟹形地,故街道也仿蟹腳全部設計為彎曲不直狀。

據介紹,在建造漢塘圍時,建造者設計了三層防護。一層是護城河,寬約十二三米(據現存護城河殘留的村前月牙池最窄處推測),深約三米多,環抱全城。護城河約在上世紀80年代前湮沒,今僅餘圍村東北面作為池塘的月牙池一段。第二層為簕竹層。寬約6米,沿護城河邊種植,竹老植密。今已不存。第三層就是圍城。圍村而建,由條石與磚砌築,長約252米,寬約145米,設東、北二門。上世紀80年代後期,城牆被毀壞,今保存有東、北二門及東門邊上少許;圍西北端一段約有40米的殘存城牆腳。漢塘圍東門、北門兩座城門保存較好,兩城門前加築磚室的形式獨特,此種設置可為站哨之人遮風避雨,亦免外人直窺城內,又使城門多一道保險。

在漢塘圍內,有一棟建築非常顯眼,它就是村民所稱的鐘樓。據村民介紹,鐘樓是清康熙建圍城時所建。鐘樓並非樓,只是建在較高的地上(前有五級臺階)。鐘樓亦非鐘鼓樓之意,該村族譜所載為「眾」樓,又因村民以其在西南橫排建築之中的位置,稱「中」樓,此後漸訛為「鍾」樓。

鐘樓其實為村民所稱的齊頭屋建築,為硬山建築,平面為正方形,邊長8.70米。屋前為五級臺階,臺階右邊設一香爐。建築三面磚牆,正面門廊,面闊三間全為木直欞窗式設置,明間下部為雙扇木門。屋內無間隔牆,面闊與進深皆為三間,立柱若九宮格。進門簷柱與金柱之頂上裝飾為四檁卷棚頂。原屋在早已毀壞,現存的是民國時期基本按原貌在舊址重建的,為村民祈福之處。

民風民俗

與眾不同的正月初二舞草龍

漢塘村歷史悠久,也延續著不少祖輩們流傳下來的傳統風俗。其中,正月初二舞草龍就是其中比較由代表性的習俗之一。每年的新年正月初二、三,漢塘村都要舉行舞龍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吉隆鎮各村都在正月十五舞龍,而只有漢塘圍與眾不同,這是因為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傳說,清道光年間,戶部侍郎葉夢龍(廣州人)病逝後,道光皇帝一連幾天都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白髮老人叫他要關照葉夢龍。於是道光下旨在廣東境內建造十萬座「葉公墓」。其中有兩座「葉公墓」落在吉隆,一座落在吉隆平政村的大鑼嶺,一座落在漢塘圍的大嶺山。而漢塘的風水先生認為,在此建「葉公墓」會破壞本村風水,村民無法在此居住。但皇命不可違,後來想到在正月初二晚上八點落葬。先用竹、稻草編好一公一母兩條草龍,預先藏在後山的樹林裡,在晚上落葬以前,由風水先生拜請龍神,搶在「葉公墓」下葬前,風水先生經請龍神,放三聲鐓炮後,齊聲高喊「走起」,即將兩條龍摯起向漢塘圍北城門飛奔而入,將龍神奪走。之後,為了紀念當年奪龍的壯舉,每年的初二、初三晚都舉行奪龍儀式。

在舞草龍活動中,每年年初二上午,制龍師傅來到,指揮已紮好的草龍裝好燈飾等龍身。晚上五時半後制龍全體人員穿上統一制服,由學校起行,經護城河外圍前往本村龍脈之地大嶺山「葉公墓」遺址前,隊伍是公龍在左邊,母龍在右邊,小龍在中間排列好。三聲炮響以後,摯龍珠的高喊「走起」,頓時,炮仗、禮炮、鼓樂齊鳴,按母龍、公龍、小龍順序向漢塘圍北門飛奔而去,在北門門前遊演約20分鐘後入城門,經正街往東城門出漢塘圍,再轉左環遊本村環村路一周,再到大地塘,遊演約一小時。最後,經過一些列的舞龍程序後,進行化龍。

此外,漢塘圍還有正月十五吊籠喜燈的風俗,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村民誰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三都要在祖祠掛花燈,在神壇前上香告知祖先,還要擺添燈酒宴客。

而在漢塘村裡,燈籠師傅楊尊來還在延續著先輩們的手工制燈技藝。他的八角籠喜燈是祖傳手藝,20多歲就跟父親學做籠喜燈。改革開放以後,八角籠喜燈在吉隆迅速發展,2000年,全鎮做燈人家達十幾家,單漢塘村就有七家。現今由於科技發展,人們生活提高,手工藝漸漸跟不上形勢發展,再加上市面紙材缺乏,以前做燈的已經漸漸退出,青年人又不願學,現在會做籠喜燈的中老年人寥寥無幾。而在吉隆鎮,僅存楊尊來一家依然在做。楊尊來現在已經60多歲,整整做了40年,他擔心此手藝失傳,決心把做燈的相關技巧和經驗傳給他的兒子、孫子。

保護發展

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申報單位

漢塘古村保留著重要的文化記憶,是村民不可複製的文化遺產。因此,漢塘村民普遍對漢塘圍的傳承和保護意識非常強,一致要求申報「廣東省古村落」,讓古村得以更好地保護。2020年4月,市民協將漢塘村作為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一個申報單位向省民協申報。

為了保護好漢塘古村,近年來,吉隆鎮政府、漢塘村委按照「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把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漢塘圍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多角度對古村進行宣傳推介。

接下來,吉隆鎮將抓緊制定完善漢塘圍發展規劃,著力做好漢塘圍人文資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工作,加強現有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在此基礎上,加強古村旅遊業的宣傳、開發和利用,致力於把漢塘圍古村建設成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集廣府、客家文化、生態休閒文化和現代氣息為一體的旅遊村莊。

來源:惠州日報

相關焦點

  • 蘇州迎湖村:保護傳統村落 留住最美鄉愁
    仁巷——稻作文化現狀圖近日,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布的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公示名單中,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迎湖村南河港、仁巷2個村落欣然上榜。近年來,在保護傳統村落上,迎湖村堅定不移地走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走出一條具有迎湖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實現迎湖高質量發展標杆。
  • 留住「鄉愁」 三大模式助浙江傳統村落重生
    童笑雨 攝中新網杭州4月18日電(童笑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4月18日,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曹鴻在浙江杭州開展的「文物工作媒體座談會」上談及傳統村落保護時,用了這麼一句話。她表示,目前浙江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已形成三大模式,促成了古村落保護和提升民眾生活的雙贏局面。
  • 陽新加大保護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陽新加大保護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清潭灣蔡賢村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近日,記者隨市政協提案委來到陽新縣王英鎮大田村和蔡賢村實地採訪,就《關於加大保護湖北仙島湖風景區傳統村落的提案》進行追蹤督辦。修舊如舊 留住鄉愁背靠連綿起伏的大歧山,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大田村清潭灣位於陽新縣西部,地處大歧山和大北山之間,面朝山泉匯聚的潺潺溪流。
  • 留住最美鄉愁!鎮江10個村落入選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
    承載著綿長的情思鄉愁  近日  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布  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公示名單  138個村落入圍  其中  鎮江10個村落上榜  入選省級傳統村落名單    據了解,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努力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探索保護傳統村落、傳承歷史文化、留存鄉愁記憶的路徑和方法。
  • 濟南章丘古村落——馬家峪村的「鄉愁鄉韻」
    胡山主峰西側,有座三十米的峭石,是傳說中大鷹歇腳的落鷹石。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開先隱居修行的朝陽洞引得大家總想去探看一下。站在胡山主峰向南看,有一個古村落。據《馬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馬氏由棗強遷來建村於兩山之間的峽谷中,以姓氏加地理特徵取村名馬家峪。」
  • 晉江梧林傳統古村落,遺落在時光中的瑰寶!|閩南|歷史建築|古村落|...
    早報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吳嘉曉 文\圖每一處歷史建築,都記載著建築的信息,保存著歷史的記憶……這裡,有大批南洋的華僑,留存著大量精美的建築;這裡,存有建築雄偉的古羅馬式、哥德式洋樓,南洋風味的番仔樓,以及富有閩南風味的紅磚大厝。
  • 傳統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是什麼
    菏澤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董傳嶺則帶著學生,以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為個案,研究華北農村居住建築在過去70年間的巨大變遷,探索鄉村振興可資借鑑的經驗。清華同衡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傳統村落所所長孫娜也從北京南下,駐紮福建福州周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永泰竹頭寨。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方興未艾。
  • 發展全域旅遊要重視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國家文旅部2016年公布兩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2019年11月公布了第一批71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河南省有3地,即焦作市修武縣、信陽市新縣、濟源市。2020年11月18日,公布了第二批97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的公示公告,河南省有4地:即安陽市林州市、洛陽市欒川縣、信陽市溮河區、焦作市博愛縣。
  • 尋找鄉愁 一條太行掛壁公路帶火傳統古村落遊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1日電題:尋找鄉愁 一條太行掛壁公路帶火傳統古村落遊  新華社記者高博  一邊是巍巍太行山脈,一邊是碧綠的水庫,雄奇與靈秀結合。雖是初冬時節,但來太行山深處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峽溝村掛壁公路遊玩的旅客仍絡繹不絕。
  • 龍巖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存在短板 留住鄉愁記憶任重道遠
    原標題:留住鄉愁記憶任重道遠 核心提示: 我市擁有豐富的古民居、古村落、古道遺存和傳統文化等資源,這些是我們現代社會不可多得的財富和我們閩西文化的重要承載體。然而,在保護這些資源中,存在與民生計矛盾、人才短板斷層等困境,使得很大一部分珍貴遺產沒能受到很好的保護而消亡。
  • 呂品晶: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和發展,再現傳統村落質樸之美?加強整體修復改造傳統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復改造中,設計者要在傳統村落物質性的空間存續上做足文章,保護、修復、回歸傳統聚落形態,強化鄉村風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傳承上下功夫,發展、織補、延續傳統鄉村文脈,在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現代文明的同時,兼顧地域文化的保護,留住鄉愁。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萬村的改造實踐中,團隊基於該村保留的大量傳統建築和民族傳統文化,從整體改造理念出發展開設計。
  • 瀏陽小河鄉潭灣村擬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綜合報導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可夫 彭紅霞 12月10日,住建部官網公示第五批擬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瀏陽市小河鄉潭灣村入選。早在2013年,大圍山鎮楚東村曾入選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此次公示期結束後,長沙的中國傳統村落將增至3個,其中2個位於瀏陽。 據了解,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由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委員會評審認定,入選對象為民國以前建村,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的村落。
  • 古林第二屆米食節 邀你尋鄉愁
    古林第二屆米食節 邀你尋鄉愁 2016年12月13日 08:51:49來源:浙江在線  米食是指主要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進行食物烹製的飲食文化現象,帶著濃濃的傳統氣息。一位市民說:「新年的氣氛越來越濃,大大小小的村落都忙碌起來了,左鄰右舍一起做年糕、磨湯糰粉、蒸米饅頭……這些米制食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有濃濃的鄉愁。」
  • 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古建築修繕有序推進
    穿越舊時光 與故鄉重新相認近日,記者來到晉江新塘街道梧林社區,修繕中的梧林傳統村落,保留著原來成片的紅磚白石面貌,於古樸的歷史積澱中綻放出年輕的光芒。固態保護 64幢古建築完成修繕梧林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2016年12月,梧林被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中國傳統村落梧林保護發展項目被列為福建省重點項目。
  • 旅遊「熱搜」棋盤 民宿「打卡」宋莊|江蘇省首批「傳統村落+民宿」樣本棋盤鎮宋莊「雙節」期間開門迎賓
    多了些清晰、明敞鄉音、鄉愁在承前啟後中延綿小康富民在鄉村振興中綻放希望這裡是——宋莊宋莊「傳統村落+民宿」位於新沂市棋盤鎮王徐村轄內,村域面積282畝,現有居民115戶,處「馬陵山風景區」、「山水」風光大道、「高林水庫」、「千畝烏桕森林」和「千畝  漿果園」環抱之中
  • 刻錄文明變遷,「小村落」裡有「大文章」 |《中國村落》研討會側記
    對於有著幾千年農耕文化的華夏民族來說,村落不僅是見證歷史發展的一塊「活化石」,也是觸摸中國文化淵源和滄桑變遷的一個重要切入口。挖掘鄉土裡的「中國故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除了精緻的畫面,《中國村落》還側重於對傳統文化與村落故事的著墨。
  • 住建部統一設置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標誌 永嘉29個村落掛牌亮相
    溫州網訊 永嘉縣傳統村落已全部掛牌亮相。12月14日,永嘉縣傳統村落掛牌儀式在巖坦鎮張溪林坑村舉行後,該縣現已完成29個傳統村落的掛牌。  據介紹,永嘉縣傳統村落有29個,其中省級23個,國家級6個,集中分布在楠溪江流域中上遊。
  • 避暑康養勝地卡麂坪傳統村落正式開園
    ■記者 廖天配一條獨具特色的青石路,一棟棟別致的土坯房,一排排錯落有序的咖啡廳,一間回味鄉愁的山廚餐廳,一間別致品味的茶室,這就是卡麂坪傳統村落。卡麂坪傳統村落是我縣以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促進鄉村旅遊轉型改革的試點示範項目。該項目位於興隆鎮六埡村,距興隆旅遊新城11公裡。卡麂坪村落據今有近300年歷史,土坯房15棟5800平方米,耕地250畝,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後,現有村民5戶21人。
  • 河北農業大學師生開展傳統村落調研社會實踐活動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李連成)近日,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植物保護學院組織師生到邯鄲、石家莊等地區開展了以「探尋傳統村落,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圖為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傳統村落展開調研。
  • 國考申論模擬題:傳統村落保護困境
    村中現有文化遺產豐富,明清式民居、廟宇、閣樓、橋梁等尤為引人注目,有「三橋四閣七廟」之稱。民俗活動多樣且豐富,村中已申請到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D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然而,在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過程中,D村實際上遭遇了諸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