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份,作家六六炮轟滴滴定價不透明,直指滴滴利用壟斷地位經常加價的現象。
2016年9月2日,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滴滴優步合併未向商務部申報,商務部已對滴滴優步合併案開展反壟斷調查,兩次約談滴滴出行,要求其說明交易情況、未申報的原因,提交有關文件、資料。
2017年7月27日,新浪科技消息,針對2016年8月滴滴與優步合併案的反壟斷調查諮詢進展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迴應,商務部反壟斷局已多次約談滴滴出行,也正對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合併案依法進行調查。
從時間上看,對於平臺經濟的壟斷問題、大數據殺熟問題,早就有關注了。但是,在反壟斷調查的操作上,由於牽扯的面廣,法律程序複雜,儘管我們看到商務部有一些動作。但是,對於像滴滴出行這樣的反壟斷舉措,需要根據根據網約車的市場競爭情況、從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等多個維度進行評估。滴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成為近年國內首家遭受反壟斷調查並確定為壟斷並遭受處罰的企業。
反壟斷調查難,最終確定為壟斷,並進行處罰,更難,時間會比較久。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把劍就一直不試鋒芒。而是根據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民生問題的突出,並對一些缺乏基本自律的企業,開始有所行動了。
隨著螞蟻金服被監管約談和上市叫停,不僅僅是螞蟻金服,阿里巴巴集團也因為涉嫌壟斷而可以說是飲得了反壟斷調查的「頭啖湯」。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從這個立案看,實施「二選一」行為的,不僅僅是阿里巴巴集團,早幾年,3Q大戰的時候,360殺毒軟體和QQ軟體只能選擇安裝一個,也是這個問題。京東與阿里較勁厲害的時候,也有這類問題。因此,「二選一」問題,只是先從阿里開始。
一家每年可以為社會輸出上千名優秀高端人才的企業,阿里巴巴集團何以到如今會面臨涉嫌壟斷的立案調查。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或許可以從過去的一些事情找到答案,特別是過去的一些事情,阿里巴巴集團沒有從中積極吸取教訓,沒有足夠的警醒自己,一味地擴大邊界,等等,都有一定的關係。
與此次涉嫌壟斷調查最直接關聯的事件,那就是2015年了。
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面對當時的工商總局的白皮書所提到的問題,不是面對有力的調查事實,虛心聽取意見,並積極自查改進。而是採取了意氣風發的打法,直接向工商總局發起挑戰,當時的主流媒體的報導提法叫做「淘寶炮轟工商總局」!
從阿里巴巴集團針對工商總局白皮書的聲明內容來看,所提到的自身在打假等方面的努力也確實有一定的依據。但是,採取如此意氣風發的激烈做法是否合適,這在當時也是引發了一定的激烈討論的。阿里巴巴集團作出了貢獻不假,但整個平臺經濟上所存在的問題也是被大家詬病也是事實。特別是包括在對於一些針對商家的投訴維權處理態度上,也是蠻橫的。這方面,在第三方公益維權平臺聚投訴上過去針對電商的發布報告中就可以看到,淘寶天貓曾經一度是不佳的,只是後來有改觀。
而這種改觀,往往是與自身的認知態度有密切關係,而自身態度的改變,又與壓力有關。當時能夠炮轟工商總局,與創新帽子下監管沒有足夠的信心和定力堅決依法依規果斷執法有關。加上阿里巴巴集團擁有一定的輿論影響力,以及一些高管人員在網絡上強大的影響力。這些,可能都是當時阿里巴巴意氣風發的底氣。
但是,隨著阿里巴巴集團的發展(膨脹),特別是以螞蟻金服問題的暴露,另外就是早就為大家所詬病的以花唄為代表的服務引發的年輕群體超前消費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平臺經濟在大體量下對社會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因素,越來越引發監管的高度重視。這就為監督出招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12月12日消息稱,12月10日,23省份反壟斷工作座談會召開,研究部署「十四五」反壟斷工作。這個座談會議選在了浙江省杭州市召開。這是不是也傳遞了一些信號。
最後,我們再看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基本情況。該機構於2018年4月正式掛牌屬於國家機構改革的重大成果。市場監管總局除了全部帶入了原國家工商總局的職責之外,非常重要的職責就是把分散在幾個部門的反壟斷檢查與執法的職責都帶入了。這為更加集中的反壟斷工作做了組織和人員準備。
而面對過去這樣一些動向,包括阿里在內的大廠,是否有足夠的研究,是否有足夠的預判,是否有系統回顧總結自身在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各種涉嫌壟斷的痕跡,是否未雨綢繆積極調整,等等,這都是問題。
面對一些大的動向,是無動於衷,繼續我行我素,還是有敏感度,及時調整,調整的態度要誠懇?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結果。接下來,就看反壟斷之劍,初試鋒芒到底如何?
【文/笨手蛇,轉載請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