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適用與司法實務》第1期 | 總則編之強制性規定、請求權競合

2020-12-1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上海司法智庫 ,作者上海高院研究室

中國上海司法智庫

上海法院官方司法案例及政策研究發布平臺,《上海審判實踐》網絡版,法律共同體學術及司改交流平臺。

▲點擊圖片前往購書地址▲

為了準確把握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更好地理解適用民法典,上海法院成立了由全市三級法院70餘名資深法官、業務骨幹等組成的《民法典分編》研究興趣小組。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間,研究小組圍繞《民法典》的理解與適用開展研討活動25次,形成研究成果57項。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精心選取50項議題,由小組成員分章撰寫,經過小組匯報、討論和多次修改,由主編茆榮華逐章審核、統一定稿,形成《適用與司法實務》。該書立足司法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民法典》施行後的法律適用問題,深入研究、細緻分析,力圖為民商事案件的審理提供可操作性指引,為《民法典》的適用貢獻智慧和力量。

為便於參閱,我們整理摘錄本書主要觀點,陸續發布(按目錄順序),與讀者分享交流。

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司法認定

作者簡介

陳樹森,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四級高級法官,法學博士,博士後研究人員。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全國法院調研工作先進個人,上海青年法學法律人才庫成員。專著《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研究》,在《法律適用》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在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全國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等活動中獲獎10餘次,執筆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調研課題等10餘項,審理的多起案件入選《人民法院案例選》、上海法院精品案例。

觀點提要

《民法典》第153條對強制性規定與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問題作出了規定。識別和判斷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是當前民商事審判工作中的難點問題。違反強制性規定對於合同效力的影響,《民法典》以及《民法總則》《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司法文件等都從不同角度作出了相關規定,但實踐中仍然存在較大爭議。究竟違反哪些類型的強制性規定會導致合同無效?違反低位階法律文件中的強制性規定是否影響合同效力?違反了強制性規定是否必然造成合同無效?可否將合同效力交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等等都是司法實踐中不得不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有關強制性規定之於合同效力的影響,也是各國都面對的法律難題。通過域外立法及司法情況的考察,許多國家和地區在處理違反強制性規定對合同效力的影響方面,大都傾向於認為強制性規定不都與合同效力有關,規範目的是識別和判斷強制性規定性質的關鍵性因素,法官在強制性規定的識別和判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都為我們識別強制性規定的性質、認定違反強制性規定的法律後果等提供了參考借鑑。目前實踐中,有關強制性規定的識別存在著多種路徑。如語義識別方法,通過對規範性質使用的詞語,來判斷法律對某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態度;位階識別方法,根據法律法規的發布主體對強制性規定的效力進行識別;類型化識別方法,則將強制性規定區分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和「管理性強制性規定」。這些方法在提供一定指引的同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如類型化識別方法,就面臨著識別標準有待清晰、效力性和管理性二分法有待科學等疑慮。對此,我們認為就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識別,單純地採取某一種方法,可能存在不周延等諸多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手段。

首先,需要秉持類型化思維。一方面,對於部分性質較容易判斷、識別的強制性規定,可採取「類型化」處理,直接對其性質作出認定。如,將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資質管制類、行為禁止類、締約方式強制類、締約場所強制類的強制性規定直接納入到影響合同效力的範疇;而對於涉及規範單方主體行為的,違反經營範圍、交易時間、交易數量類的強制性規定可納入到不影響合同效力的範疇。另一方面,對性質難以認定、存在較大爭議的強制性規定,需要個案判斷、綜合衡量,待經驗積累、條件成熟後再進行類型化歸納。

其次,當某一項強制性規定效力判斷不清時,不宜直接認定該強制性規定為效力性規定,而應認真探究該條款的立法目的來評判合同效力,再藉助利益衡量的方法對合同效力評判的結果進行校正。一方面,需要進行合法性考察,認真探究強制性規定的規範目的,重點考察法律法規規定的屬性、是否直接關涉社會公共利益、其規範對象是否系法律行為、規範的是合同行為還是合同履行行為,等。另一方面,需要進行合理性論證,對強制性規定所涉法益之間進行利益衡量,重點衡量適用強制性規定認定合同無效與維護合同自由等價值之間的關係、認定合同無效與避免社會資源浪費之間的關係、認定合同無效與維護交易安全之間的關係、認定合同無效與違反強制性規定行為的嚴重性之間的關係,以確保裁判結果的公正性、妥當性。

目 次

導言

一、問題的提出

二、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制度規範及域外考察

(一)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制度變遷

(二)域外關於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規範

(三)對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內外考察的啟示

三、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識別方法及評述

(一)對強制性規定進行語義識別

(二)對強制性規定進行位階識別

(三)對強制性規定進行類型化識別

四、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的認定規則

(一)類型化思維: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認定的基本模式

(二)影響合同效力的強制性規定認定的基本思路

審判實務精要

請求權競合的實體規制與程序塑造

作者簡介

周量,法律碩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申訴審查庭四級高級法官。

作者簡介

徐馳,法學碩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申訴審查庭法官助理。

觀點提要

民法上的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同時滿足兩個以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從而導致多個民事責任均告成立的法律現象。法律事實來源於社會生活。由於法律對社會生活特徵的高度抽象概括和類型化處理,法律概念、要件事實在邊緣上模糊、在範圍上重疊交叉,因此必然產生競合現象。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在內容上往往相互交錯,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則導致的法律效果也不相同。現代社會,由於合同法和侵權法的雙向擴張,競合現象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因此更有必要加以重視。《合同法》第122條已對競合問題作出規定,《民法典》則通過第186條加以繼承。

關於競合的理論,各國立法和法學理論上存在法條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又可分為請求權自由競合說、請求權相互影響說兩個分支)和請求權規範競合說。從《民法典》第186條的表述來看,我國民法學界系採請求權競合說理論,但其他學說也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即使立法上採納了請求權競合說的觀點,並不意味著對一切競合現象均不加以限制。

在實體法領域,審判實踐中已經出現不少具有啟發意義的判例。具體而言,是否存在應當優先適用的法律規則(特別是關於無償合同責任的規定),合同主體的約定是否有效排除受違約方選擇權,合同法領域的可預見規則是否限制當事人主張侵權責任,是審理競合案件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從債務人角度觀察,當債權人依據《民法典》第186條主張債務人承擔侵權責任時,債務人原則上亦可有效援引合同法領域所享有的抗辯權。

在程序法領域,請求權競合容易面臨訴訟標的碎片化即一案多訴的困境,且現有相關司法解釋可能存在加劇這一局面的缺陷。建議優化針對《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六條請求權競合的司法解釋,更加合理地塑造程序,給予請求權競合的權利人通過主請求和備位請求的方式在同一案件中主張所有請求權的機會,最大限度地兼顧公平與效率,同時避免矛盾裁判。在競合的預備性合併之訴中,許可債權人提出預備性合併之訴,可在尊重當事人意思的同時避免訴訟拖延,發揮一次性解決糾紛的功能。在必要的預備性合併之訴中,法官應就是否提出備位請求向當事人釋明,否則可能導致生效裁判既判力遮斷當事人重新起訴機會、使其實體權利喪失保護的情況。

目 次

導言

一、請求權競合的概念和成因

(一)請求權競合的概念和特徵

(二)請求權競合的成因和問題

二、請求權競合的爭論和現狀

(一)理論爭議

(二)立法現狀和學術觀點

三、請求權競合的實體規制

(一)法律特別規定的限制

(二)當事人有效約定的限制

(三)可預見規則的限制

四、請求權競合的程序塑造

(一)請求權競合的實踐困境

(二)完善請求權競合訴訟程序的建議

審判實務精要

附購書二維碼:

來源|中國上海司法智庫

原標題:《《適用與司法實務》第1期 | 總則編之強制性規定、請求權競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民法典>適用與司法實務》第2期 | 物權編之特殊動產登記對抗...
    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精心選取50項議題,由小組成員分章撰寫,經過小組匯報、討論和多次修改,由主編茆榮華逐章審核、統一定稿,形成《適用與司法實務》。該書立足司法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民法典》施行後的法律適用問題,深入研究、細緻分析,力圖為民商事案件的審理提供可操作性指引,為《民法典》的適用貢獻智慧和力量。
  • 《<民法典>適用與司法實務》第3期 | 物權編之股權善意取得、業主...
    《適用與司法實務》第3期 | 物權編之股權善意取得、業主大會決議 2020-07-14 14: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澤鑑 民法總則 請求權基礎
    (2)、方法論上的說明 參、大陸民法總則上請求權基礎的研究 一、請求權基礎(請求權規範)是大陸民法總則的核心構成部分 (一)大陸民法總則規定了民法上的基本請求權基礎 (二)請求權規範的解釋適用是理論與實務的重要課題 (三)請求權基礎的檢查次序
  • 瑕疵擔保、加害給付與請求權競合
    此處為節選,全文連結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自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產生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之後,立法機關便採取分階段、分步驟的制定民法典各個部分,然後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政策。時至今日,在各項民事單行法已初具規模的形勢下,民法典制定的問題再度被提上議程。作為民法典重要組成部分的債權法以及債法總則,更是被矚目的焦點問題。
  • 王澤鑑:民法總則與請求權基礎
    2、請求權基礎3、大陸民法總則上請求權基礎的研究4、結論 壹、大陸民法總則的施行與民法典的制定  一、民法總則的制定和施行 (一)立法目的 民法總則第1 條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 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
  • 【學習園地】民法典中不當得利的立法解讀和司法適用
    因此,總則編在第5章第118條規定債權的一般規定後,在第 119條、第120條、第121條、第122條又分別規定了合同、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最典型的債權類型,債權請求權的實現方式亦即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規定在第8 章「民事責任」 中。總則編的特點決定了其不可能在不當得利制度上另著筆墨;其次,合同是債發生最常見的情形,現行合同法中合同總則的法律規則實際上是債法總則內容在合同法中的具體體現。
  • 請求權基礎對民事程序法適用的影響:關於《民法典》
    《民法典》條文大多數的適用對象都屬於民事實體法領域,當然將在民法問題的現實解決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以給付之訴為典型場景,我國民法學界常常採取請求權基礎方法分析實體法問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實體法相關研究將更多地以請求權為核心重新解讀《民法典》,以便為法官在裁判中引用法條提供權威參考。這首先需要圈定現有成文法規範中涉及請求權基礎的法條和經由指導性案例完成的法律續造,識別其中的完全法條、解釋性法條、限縮性法條、引用性法條和擬制性法條,釐清法條之間的競合關係,然後將其與比較法及我國民法理論體系相結合,形成大致自洽的請求權及其基礎的理論體系。
  • 《合同法》第122條(責任競合)評註|法典評註
    [49]部分學者認為,《合同法》第122條所採並非請求權相互影響說,而是修正了的請求權自由競合說;此項見解的理由主要有兩點:其一,司法實踐中,兩個請求權不能分別轉讓亦不能同時主張;其二,一個請求權未被滿足時,不能再主張另一個請求權;其三,責任要件並不相互影響,否則突破《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由於過錯」的文義。[54]不過,上述理由均值得商榷。
  • 《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姚輝教授結合海澱法院一線審判人員提供的真實判例及實務問題,重點對人格權編的體系及功能、人格權編與侵權責任編的關係、人格權請求權、「動態系統論」、人格權定義、死者人格利益保護、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禁止性騷擾等內容深入講解。姚輝教授首先系統闡述人格權編與侵權責任編的分工與關係,總結人格權編發揮的宣示規定、行為規範、裁判規則三大功能。
  • 為民法典編纂建言獻策
    就英烈條款的適用問題,有論者認為《民法總則》中的英烈條款在適用中不同的請求權人主張的民事責任具有一定差異性,為保證民法的體系自洽性,未來宜歸入民法典分則中予以細化規定並刪除總則中的這一條文。27針對好人條款中的責任豁免問題,有論者認為《民法總則》單獨規定了「好人法」與無因管理制度作出分離,救助人不再承擔重大過失責任,也即這是立法者為實現充分鼓勵救助的目的而設,並不存在法律漏洞。
  • 適用《民法典》時間效力規定司法解釋及簡要批註
    第三條,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而民法典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明顯減損當事人合法權益、增加當事人法定義務或者背離當事人合理預期的除外。第四條,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僅有原則性規定而民法典有具體規定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
  • 《民法典周評》|法典時代的請求權競合:規則與案例
    在這種情況下,適用特別規範優先原則。此時,事實上只有一個請求權。舉例來說,《義大利民法典》第1664條關於負擔過重或者工程履行困難下的解除之訴和第1467條關於事後履行負擔過重下的解除之訴的競合。此處,作者似乎認為第1664條優先於第1467條適用,不產生競合問題,僅僅屬於法律規則適用選擇。
  • 唐春雷:請求權基礎的審查及請求權競合釋明 | 微課程
    編者按為傳承審判經驗、提升司法能力、促進適法統一,近期,上海一中院組織院庭長,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優秀法官、法官助理等,以司法實踐中常見法律問題和類案法律適用為主題,製作系列微課程。現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微課程》專欄予以推送,以供參考。
  • 請求權基礎對民事程序法適用的影響
    這首先需要圈定現有成文法規範中涉及請求權基礎的法條和經由指導性案例完成的法律續造,識別其中的完全法條、解釋性法條、限縮性法條、引用性法條和擬制性法條,釐清法條之間的競合關係,然後將其與比較法及我國民法理論體系相結合,形成大致自洽的請求權及其基礎的理論體系。同時,在國內法學教育界大力推廣所謂「鑑定式」案例分析方法或者此類的案例研習模式的當下,這種思路的重要性似乎得到了進一步強調。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定在環境檢察公益訴訟中的適用
    同時,辦理生態環境領域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還要系統化地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總則編中關於民事責任、侵權責任的一般性規定,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甚至對於規範的演進也應有所了解。知行合一學好用好民法典是當前檢察機關的重要任務之一,探究民法典對於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影響是題中之義。
  • 【法律貼士】最高院法官:《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中的6個重點難點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在適用民法典人格權相關規定的時候,要與民法典的其他部分內容,以及特別法的相關規定相銜接,如總則第109條、民法典第990條第2款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4條等規定。人格權從類型上可以分為物質性人格權,主要以人的物質表現形態即人體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客體的具體人格權,例如典型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物質性人格權的權利客體不得進行商業化利用。
  • 民法典日日談 26 |《民法典》必將促進侵權責任的正確適用
    本文將重點分析並闡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和一千一百六十六條對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所做出的修改。《民法典》中侵權責任篇下設十章,分別規定了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損害賠償、特殊規定、以及幾種具體責任類型。
  • 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理論之關係重述
    德國民事訴訟法多次將原告提出的請求權表達為訴訟標的,例如在關於起訴的第253條第2項第2款和關於判決的第322條第1項,所使用的訴訟標的概念均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未有區分。   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直接引入訴訟法而與訴訟標的概念一體不分,主要是因為早期的民事法律關係較為簡單,民事訴訟形態單一,只有給付之訴一種形態,尚無確認之訴與形成之訴二種形態。
  • 無效合同財產返還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鑑於我國尚未對財產返還請求權如何適用訴訟時效作出司法解釋,因此,筆者擬通過對學界研究成果的學習和探討,從而在實務上對上述問題發表一些個人拙見,以求教於同仁。  三、關於財產返還請求權的性質  因合同無效或被撤銷而產生的返還財產請求權的性質,在民法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主要是根據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可分為不當得利請求權說和物權請求權說。
  • 王軼:《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的重點問題
    絕對無效的合同行為無論是在《民法典》總則編第146條第1款中,還是在《民法典》總則編第153條的規定中都可以看到。此外《民法典》合同編第二分編典型合同中也能看到此類法律規定,如705條第1款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即部分合同條款無效。三是相對特定第三人無效的合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