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旱頻發地下水超採 漏鬥上的糧倉折射糧安隱憂
過去十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在產生「十連豐」奇蹟的同時,也頻繁伴生著結構性缺水和農業用水超採的現象,尤其是乾旱頻發,抽取地下水成為諸多糧食主產區增產和受旱地區抗旱的主要應對策略,連年超採造成「地下漏鬥」嚴重,華北和中原糧食主產區已呈現為「漏鬥上的糧倉」。
-
華北平原因地下水超採成為世界最大「漏鬥區」
由於多年的地下水超採,遼闊的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鬥區」。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包括淺層漏鬥和深層漏鬥在內的華北平原複合地下水漏鬥,面積73288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52.6%;而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在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時,亦頻頻遇到了因為過度開發地下空間而導致地陷的問題。
-
汪恕誠指出海河流域治理的核心問題是生態
他提出海河流域治理要把生態恢復作為工作目標,要求海委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一目標來進行。同時強調,治水要善於抓主要矛盾。黃河治理的一切工作要緊緊圍繞實現四個目標,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汙染作為核心。 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城市眾多,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位置十分重要。
-
中國將採取「一減、一增」綜合措施治理華北地下水超採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為系統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我國將採取「一減、一增」綜合治理措施,即通過節水、農業結構調整等措施來壓減地下水超採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補給,實施河湖地下水回補,提高區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
-
海河流域降水極值的時空演變特徵
但是, 已有工作對海河流域乾旱(溼澇) 事件和日最大降水量變化及其影響研究較少, 對極端降水指數系統分析也比較缺乏。本文利用海河流域逐日降水資料, 分析近47年中降水極值時空變化趨勢, 從降雨量、小雨日數、暴雨日數、乾旱(溼澇) 事件等極端降水指數變化的角度, 系統解釋海河流域旱澇演變特徵,希望有助於理解整個流域範圍降水氣候變化規律,為評價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可能影響提供最新科學信息。
-
華北地下水超採怎麼治?中國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
日前,水利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華北地區就出現地下水超採現象,累積了數十年的問題,治理難度可想而知。」中國水科院副院長王建華10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京津冀地下水超採區域漏鬥多達20個 形勢嚴峻
京津冀地下有20個「漏鬥」 「京津冀地下水超採區域漏鬥已有20多個,面積達7萬平方千米,形勢十分嚴峻。」京津冀三地沉降區面積達9萬平方千米,年沉降速率大於30毫米的嚴重沉降區面積約2.53萬平方千米,部分地區年最大沉降量達160毫米。
-
突破瓶頸制約 為華北大地添活力——訪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黨組...
□本報記者 陳思 薛程 問:在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作為流域機構,海委做了哪些實踐和嘗試?治理成效如何? 戶作亮:水利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實施以來,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作為華北地區水安全保障的堅定實踐者和水生態修復的重要推進者,立足職能,在行動方案的實施中,從水文監測、數據校核、協調調水補水、監督檢查、實施效果評價等方面,認真履行各項職責
-
查德湖:非洲第四大湖泊,地處內陸沒有河流流出卻是一個淡水湖
查德湖地處查德、奈及利亞、喀麥隆和尼日四國的交界處,是一個國際性湖泊,其中位於查德的湖區面積最大,查德這個國家的名字命名就是來自於「查德湖」。非洲第四大湖泊:查德湖從查德湖的緯度位置來看,介於北緯12°至北緯16°之間,屬於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區,查德湖流域氣候特徵表現為終年高溫,每年夏半年(主要為5至9月)受北移的赤道低壓帶控制,降水豐富為雨季,每年冬半年(主要為11月至次年4月)受南移的東北信風帶控制,降水稀少為乾季。
-
嚴重超採地下水 河北形成25個地下水位降落漏鬥
每年平均超採40億立方米地下水 根據全省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河北省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總量為170.26億立方米/年。全省地下水可開採資源量為119.8642億立方米/年,其中石家莊、保定較為豐富。區域地下水質量,平面總體規律是:山區、山前平原區水質較好,中部平原次之,濱海平原水質較差,深層地下水水質多優於淺層地下水。
-
礦產資源——水氣資源——地下水
(1)內陸乾旱荒漠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內陸乾旱荒漠盆地水文地質類型的典型代表,在自然地理區劃上是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勢最低的一個巨型山間盆地。地形閉塞,四周為高山環抱,盆地底部為平原,海拔3000米以下。 盆地內降水稀少,氣候極端乾旱。盆地內堆積著厚逾7000米的中、新生界物質,第四系的厚度也達千米,為地下水的賦存和運移提供了良好場所。
-
我國最讓人「惋惜」的湖,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湖,現已經乾涸了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起源就是來自湖泊當中的,在地球上其實水資源是非常的多的,海洋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面積,不過這麼多的水資源可以給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卻是很少的,所以每一個國家對水資源都是非常的重視的,不過儘管水資源比較的稀缺,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環境的惡劣,依舊是有不少的河流最後乾涸消失了
-
胡春華強調堅決確保雄安新區供水安全持續推進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
新華社石家莊5月18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18日在河北省和北京市調研雄安新區供水保障和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工作。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雄安新區供水、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堅持不懈做好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工作。調研期間,胡春華來到南拒馬河、白洋澱等地實地察看雄安新區供水保障、防洪設施建設情況,並考察了永定河、南拒馬河、白洋澱生態補水情況,檢查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工作成效。
-
重力衛星揭露華北地下水虧損曲線
華北平原成世界最大地下水「漏鬥區」 今年5月,瑞士地下水專家金士博的一個演講視頻在網絡廣為流傳。他在演講中發出警告:「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的量,大到甚至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 金士博從1979年起在中國做地下水有關的工作,那時中國地下水水位還很高,水面離地面很近。
-
鹹海:即將消失的世界第四大湖泊
蘇必利爾湖第三名維多利亞湖,淡水湖,非洲最大湖泊,湖的面積6.9萬平方公裡。入湖河流攜帶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殘骸年復一年在湖內沉積,湖盆逐漸淤淺,變成陸地,或隨著沿岸帶水生植物的發展,逐漸變成沼澤;乾燥氣候條件下的內陸湖由於氣候變異,冰雪融水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補給水量不足以補償蒸發損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縮乾涸,或鹽類物質在湖盆內積聚濃縮,湖水日益鹽化,最終變成幹鹽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乾涸。
-
終年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定都位於「溫帶內陸地區」嗎?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是相對應的,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區域,通常分布在深居內陸,距海遙遠的區域,導致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常年受大陸氣團控制而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所以亞歐大陸內部分布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包括我國的新疆地區
-
問答 |在那些氣候乾旱的地區,該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
所以,一般來說沿海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而內陸地區水資源相對較少。世界上水資源十分稀缺的地區,通常是位於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乾旱地區,包括亞洲的中亞地區和西亞地區,非洲的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北美洲美國的中西部地區,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西側地區,都是降水稀少的乾旱地區
-
坐擁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卻為何總是缺水,不會修建水庫嗎?
後面兩個水系主要靠降水以及地下水補給,受季風影響大。一旦到了旱季,則經常乾旱。另外是地域不均衡。東北部地區是全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而西部則是乾旱的印度沙漠。北方恆河流域全年水量較多,而南方的德幹高原則是經常乾旱。
-
推薦文獻:氣候變化對關鍵中緯度蓄水層未來地下水可用性的不同影響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補給,特別是在地表水補給有限的中緯度乾旱和半乾旱區。隨著人口的增長,對地下水的需求迅速增加,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造成了額外的壓力,增加了發生嚴重乾旱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地下水儲量如何因氣候驅動和人為影響而發生變化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