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獻:氣候變化對關鍵中緯度蓄水層未來地下水可用性的不同影響

2021-02-15 景觀可持續科學與地理設計

(2020年9月4日)

(a) 陸地水文過程示意圖,(b)地下水變化的影響因素。

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水資源來自地下。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補給,特別是在地表水補給有限的中緯度乾旱和半乾旱區。隨著人口的增長,對地下水的需求迅速增加,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造成了額外的壓力,增加了發生嚴重乾旱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地下水儲量如何因氣候驅動和人為影響而發生變化是至關重要的。

解決方法

本文使用了一個完全耦合氣候模型(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Large Ensemble Project,CESM-LE),採用了「趨勢」情景(RCP8.5),評估了整個21世紀氣候驅動對地下水儲量變化的潛在影響。由於CESM-LE沒有考慮水資源使用和管理的人為影響(如抽水、水壩蓄水和調水),這對揭示人為變暖引起的地下水儲量變化的機制和預測帶來了可能。本文的方法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部分。

根據對區域供水和糧食生產的重要性,選取了世界上最大的7個中緯度蓄水層(圖2a),評估了它們未來在氣候驅動下的地下水儲量演變。這七個蓄水層是根據GRACE衛星觀測識別出的在過去十年中由於灌溉或其他用水的高需求經歷了嚴重的地下水枯竭的地區(圖4a)。利用「陸地-海洋-大氣」完全耦合的CESM-LE模型的月度模擬結果,得到30個不同的集合成員(ensemble members)。然後根據這30個集合成員的平均值來確定年平均地下水儲量的長期趨勢,其中陰影表示30個成員之間的一個標準差範圍(圖2b)。首先,將月度數據平均為年度數據,然後計算時間序列的線性趨勢(表1,圖2和圖4)。採用Student’s t test進行顯著性檢驗,當p>0.05拒絕原假設(趨勢為0)。不確定性通過30個成員之間的標準差來量化。三個氣候因子(降雨[x1]、融雪[x2]、蒸散發[x3])對地下水自然補給[y]的影響通過以下方程計算,只取置信度在90%以上的進行圖像繪製:

三種氣候驅動因素對地下水補給的貢獻通過以下係數進行量化,係數範圍在0到1之間:

結果以圖3中三聯體顏色的RGB(紅色:融雪,綠色:蒸散發,藍色:降雨)繪製。

(5) 從衛星數據集估算地下水儲量變化

為了估計過去十年中「真實的」和總體的(氣候驅動和人為影響)地下水儲量,作者根據GRACE的總蓄水量數據,利用GLDAS (the NASA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1.0)提取出冠層水、雪和土壤水分的蓄水量(圖4a)。地下水儲量的變化趨勢是在去除季節因素後計算出來的。

(6) 氣候和人為驅動的地下水儲量變化

為了比較氣候驅動和人為抽水的影響,作者使用了之前研究中的20世紀CESM模擬(圖4b,橙色),其中包括全球用於滿足工業、灌溉、農業和生活用水需求的地下水抽水。並將此人為抽水模擬與同期(1900 - 1999) CESM-LE的第一個成員進行了比較(圖4b,藍色)。由於CESM-LE沒有模擬人為抽水,因此長期的地下水儲量變化可以完全歸因於人為氣候變化(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和內部氣候變化(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


研究結果

(1) 主要含水層中氣候驅動的地下水儲量變化

CESM模擬結果表明,地下水儲量的變化不一定只反映降水變化的長期趨勢,相反,這一趨勢還與蒸散發的增強和融雪的減少有關。降雨、蒸散發和融雪是驅動地下水儲量變化的主要機制(圖1)。七個蓄水層的地下水儲量變化特徵如下(表1,圖2)。

圖2 地下水儲存的趨勢

(a) RCP8.5情景下由氣候驅動的全球氣候變化的預測趨勢(2006-2100),(b)相對於現在(2006 - 2015)地下水儲量相應的年時間序列。陰影表示30個集合成員之間一個標準差的範圍(the range of one standard deviation among 30 ensemble members)。

表1 未來水文通量和儲存的趨勢

加利福尼亞的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佔美國灌溉土地的六分之一。在乾旱期間,地下水抽取量增加,以彌補地表水供應的減少。CESM-LE的結果表明,如果不考慮抽水的影響,在未來更暖的氣候條件下,該區域流域範圍的地下水儲量由於幾種相互競爭的影響而缺乏長期的趨勢。

位於美國中部的南部平原(Southern Plains)是另一個主要的農業區。CESM-LE預測由於氣候驅動的影響,未來地下水儲量呈顯著下降的趨勢。

中東(Middle East)中北部的地下水儲存與人類開採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乾旱時期。結果表明,多個相互作用因素的組合導致了該地區未來地下水補給的下降。而且,在21世紀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中東地區的地下水儲量持續下降。

印度西北部(Northwestern India)目前正經歷著用於支持灌溉農業的地下水儲量的快速耗竭,該地區印度河和恆河上遊下方的蓄水層是最近全球地下水儲量下降最嚴重的含水層之一。相反,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僅考慮氣候驅動因素,在21世紀變暖的情況下,地下水資源會不斷增加。降雨增加是主要因素,這表明如果不考慮抽水影響,氣候變化可以促進印度西北部的地下水可持續性。

與印度西北部相似,中國北部平原(North China Plain)21世紀降水量的顯著增加超過了蒸散發的增加和融雪的減少。然而,地下水的補給的季節性循環發生了變化。

此外,南美洲瓜拉尼(Guarani)蓄水層和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坎寧盆地(Canning)的地下水資源正在增加。與其他五個蓄水層相比,這兩個含水層的年降水量較大(大於900 mm yr−1),降雪的影響非常微弱。在這兩個相對溼潤的地區,降水是蒸散發的主導因素,因此,增加ET (precipitation minus evapotranspiration)導致入滲增加,從而增加地下水儲量。

(2) 繪製氣候驅動因素歸因圖

為了概括21世紀CESM-LE模擬中未來地下水補給的屬性,利用降雨、蒸散發和融雪變化作為預測變量進行了統計回歸。總的來說,地下水補給的變化主要受季風區和溼潤區降雨變化的影響(圖3中藍色部分)。全球以降雪為主的區域主要受緯度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圖3中紅色部分)。在乾旱地區,蒸散發的變化是地下水補給的主導因素(圖3中綠色部分)。

圖3 未來地下水補給的歸屬

作者比較了氣候驅動和人為抽水的影響。地下水儲量的減少主要是由於過度抽水和氣候效應的綜合影響,然而,抽水的貢獻可能遠遠超過自然補給(圖4)。

圖4 地下水儲量的趨勢

(a)基於GRACE對地下水儲量趨勢(2003 - 2014)的估計(即GRACE減去GLDAS),(b)基於CESM模擬的20世紀包含抽水影響的地下水儲量趨勢(橙色)(作者之前的研究)和基於CESM-LE模擬估計的20世紀(藍色)和21世紀(綠色)的地下水儲量趨勢。誤差條代表30個集合成員之間一個標準差的範圍。

個人評價

準確量化地下水儲存變化的氣候驅動和人為影響貢獻對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是使用完全耦合地球系統模型來解決氣候變化對地下水收支影響的開拓性嘗試,對於更好地了解地下水資源的未來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僅評價了氣候變化對地下水儲量的影響,未來還需要綜合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共同影響。

原文


Title:

Divergen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uture groundwater availability in key mid-latitude aquifers

Groundwater provides critical freshwater supply, particularly in dry regions where surface water availability is limi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GWS (groundwater storage) could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freshwater resources. Here, we used a fully-coupled climate model to investigate GWS changes over seven critical aquifers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ly distressed by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e assessed the potential climate-driven impacts on GWS changes throughout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RCP8.5).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mate-driven impacts on GWS changes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long-term trend in precipitation; instead, the trend may result from enhancement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reduction in snowmelt, which collectively lead to divergent responses of GWS changes across different aquifers. Finally, we compare the climate-driven and anthropogenic pumping impacts. The reduction in GWS is mainly due to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over-pumping and climate effect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pumping could easily far exceed the natural replenishment.

Wu, W., Lo, M., Wada, Y., Famiglietti, J.S., Reager, J.T., Yeh, P. J.-F., Ducharne, A. and Yang, Z. 2020. Divergen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uture groundwater availability in key mid-latitude aquif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3710.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可能引起土壤水力特性的變化
    導 讀 在10年尺度上,氣候變化(降水增加)可能會導致土壤水分滲透率降低和保水性增加,從而影響地下水供應、糧食生產和安全。 編譯/劉燕飛 來源: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19年第19期
  • 考點22 全球氣候變化
    考點22 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氣候變化及原因分析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乾濕變化。
  • 學術講座預告 | 中緯度與極地大氣環流的聯繫及機制研究
    【學術預告】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和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暨大氣科學學院(2019年第17講)
  • 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氣候變化使水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目前我國對雲水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是怎樣的?未來的前景如何?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
  • 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 | 「善治」沙漠化
    本文摘編自《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氣候變化對沙漠化影響與風險研究》(丁文廣,許端陽著. 責任編輯:萬峰 朱海燕.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一書「第7章  政策建議」,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叢書)ISBN 978-7-03-049296-8 《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氣候變化對沙漠化影響與風險研究》以中國北方為研究區,在3S技術的支持下,針對氣候變化對沙漠化演變影響評估的關鍵問題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 一個國際氣候科學家團隊,包括來自利茲大學的班傑明·米爾斯(Benjamin Mills)博士,建議,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數值模型應在評估和模型性能陳述中包括對過去氣候的模擬。
  • 從溼潤大陸性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引入的雲杉種在我國中緯度季風地區...
    氣候是影響植物分布和生長性能的主要因素。然而,氣候因素對雲杉屬植物的生長和木材性能還沒有進行系統評價。本研究從北美、歐洲引進國外5種和國內12種雲杉,採用隨機完全區組設計種植在我國中緯度地區甘肅省小隴山,研究了雲杉種的生長、物候和管胞解剖性狀的遺傳變異。
  • 論文推薦|氣候變化對水文循環的影響
    姜彤,長期從事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是IPCC WGII 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和流域評估報告等多份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流域地表水文過程及環境信息分析,氣候變化影響綜合評估等。
  • 綜述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系統論述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相關綜述性文章在線發表於《氣候動力學》。
  • 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一種新型的預測地下水汙染物風險的模型將會為人們節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並在該過程中凸顯出飲用水品質的問題。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國投入使用以確定地下水砷汙染的擴散。Luis Rodriguez-Lado博士是該模型設計團隊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解釋說:「由於使用了受到汙染的飲用水而導致砷中毒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 礦產資源——水氣資源——地下水
    一、區域水文地質基本特徵  1.地下水分布及主要特徵  青海省地域遼闊,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質條件多種多樣。全省按地下水分布規律及其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種不同的水文地質類型。  盆地內降水稀少,氣候極端乾旱。盆地內堆積著厚逾7000米的中、新生界物質,第四系的厚度也達千米,為地下水的賦存和運移提供了良好場所。發源於四周山區的內陸河流多達20多條,年徑流量達40多億立方米,從四面八方匯入盆地,是盆地內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 氣候變化對蔓越莓生產造成影響
    但這些藤蔓植物未來的前景還是個未知數。與其他地方一樣,在新英格蘭,氣候變化正在改變這些植物生長的環境,從溫暖的冬天,到千變萬化的夏天。這些改變導致它們更難生長,給備受人們喜歡的感恩節標誌性食物蒙上了一層陰影。熱愛作物的果農和幫助他們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情況還沒有那麼糟糕。
  • 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哪個好?
    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哪個好?對人類生活而言,大陸性氣候不如海洋性氣候舒適,如大陸性氣候與有些人皮膚保養保溼開銷大有關。對大多數植物和農作物而言,大陸性氣候比海洋氣候有更大益處。大陸性氣候的夏熱對喜溫作物的生長極為有利。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空氣汙染|柳葉刀|紫外線|肺癌|...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包括醫學界在內的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影響,以及與營養相關的疾病,而對於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人們還知之不多。《柳葉刀》旗下的《腫瘤病學》雜誌最近發文,探討氣候變化與癌症的關係。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二。
  • 冰島寒流或使北美歐洲免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
    因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保持北美和歐洲氣候穩定的一個洋流系統,是調節地球氣候的關鍵影響因子。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北半球以及北歐氣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它又被稱為「大西洋輸送帶」。該環流在大西洋上層海水向北運動,下層海水的流向則相反。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揭示京津冀地面沉降之謎:主要因過量開採地下水
    在首都師範大學良好的科研平臺支撐下,項目團隊通過具有遙感、水文和地質等不同專業背景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以及與北京市水文地質大隊等單位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其中,通過重力衛星提供區域水文變化,為課題組提供了研究方向。重力衛星以其獨特的視角,是目前唯一能夠直接觀測地下水儲量變化的遙感手段。
  • 英國發布4℃地圖 揭示氣候變化失控之影響
    英國政府於10月22日公布了一份新的氣候地圖,主要闡述了如果無法將氣候變化控制在2℃以內將產生的全球影響。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將帶來全球範圍內廣泛而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降低排放,避免未來出現水匱乏和糧食匱乏。」科學博物館館長、倫敦大學學院氣候科學教授Chris Rapley說:「氣候地圖通過圖像證明了全球氣溫上升4℃將導致的重大改變,因此這也證明了此次哥本哈根會談必須達成一致成果。」
  • 氣候變化: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編者按:氣候和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進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重點問題。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已成為氣候變化的事實,它們對自然生態系統將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氣候和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也是一個政治、經濟問題。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近日發布的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對孟加拉、印度、獅子山等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威脅最大,而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風險最小。  發布報告的Maplecroft公司的傳播經理傑森•麥克格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等級為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