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

2020-12-20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系統論述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相關綜述性文章在線發表於《氣候動力學》。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然而,當前研究主要聚焦局地海洋—大氣相互作用,不能系統解釋全球關鍵氣候模態的成因和變化機制,直接限制了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的準確度。當今科學界正逐漸認識到全球大洋間跨洋盆相互作用是氣候變化的原動力,因此大洋間相互作用也成為了目前相關領域中的前沿和熱點。

全球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幾乎包含了海洋中所有最關鍵的氣候模態。研究人員表示,三大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大氣和海洋兩條通道。大氣通道是指兩個或多個距離遙遠的氣候模態通過大氣的相互作用,海洋通道則是通過海流、渦旋等水體交換發生的相互作用。三大洋之間正是通過這兩條路徑進行複雜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從而調控各大洋的氣候。

文章從全球視角出發,以大氣和海洋兩條通道為關鍵切入點,回顧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影響氣候變化的過程、路徑及物理機制的研究成果。作者總結了未來三大洋相互作用中亟須解決的問題,為下一步這一氣候變化領域前沿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指引和新思路。

作者認為,未來對三大洋相互作用的持續研究,有望大幅提升我國短期氣候預測和海洋環境預報的水平,同時降低目前氣候模式和海洋模式預估的不確定性,為我國妥善應對全球變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來源:中國科學報 徐海 朱漢斌 方思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00382-019-04930-x

相關焦點

  • 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關於發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大研究計劃...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深入,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氣候研究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前沿。加深青藏高原對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將提升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報能力。
  • 洋流成因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其實很早以前人們在海洋裡航行,發現在大洋中有洋流存在,它有一定的流向和恆定的流速,而且規模巨大,是陸地上任何河流無法比擬的。  洋流概括起來有四類:其中以風海流為最重要。在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盛行西風帶的海面上,風力強勁,風向穩定,驅趕著海水隨風向移動,形成了風海流。
  • 考點5 氣候類型及其變化
    考點5 氣候類型及其變化一.地帶性氣候類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成因氣候特徵
  • 冰島寒流或使北美歐洲免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3日報導,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學家小組與其他國際科研團隊合作近日新發現了一條沿著冰島大陸坡向南流動的深層的海底暗流,這意味著北大西洋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沒有以前認為的那麼高,北美和歐洲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沒有設想的那麼大。
  • 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 | 「善治」沙漠化
    根據資源互相依存理論(宋言奇,2006),政府、市場、社會三種機制各有其優劣勢、各有其適用範圍和作用方式,並且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而治理改革將意味著政府、非政府和生產單位等不同角色間的比較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 近地表風速變化全球性趨勢及對蒸發影響綜述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很多臺站觀測到的大氣蒸發力(evaporative demand)在近幾十年都有減弱趨勢。
  • 氣候變化與森林火災之間的相互關係
    氣候變化與森林火災之間的相互關係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2月25日18:35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青藏高原的陸面過程和雲降水過程,對高原下遊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影響,也是理解亞洲季風系統和北半球大氣環流變化的關鍵。
  • 綜述:中法氣候變化領域合作基礎紮實、前景廣闊
    新華社巴黎12月11日電 綜述:中法氣候變化領域合作基礎紮實、前景廣闊新華社記者陳晨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中法高級別戰略對話等不可或缺的重點議題。
  • 教育與氣候變化有關係!
    追求其中一些目標會如何影響實現其他目標的進展?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旨在解決這些問題,以幫助理解這些目標之間可能的協同作用和權衡取捨。追求可持續發展給科學家們帶來了許多挑戰,他們需要確定最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健康,教育,貧困,能源,環境和其他許多方面的預期成果,如何追求實現這些目標,以及其他目標實現的相互影響,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匯集了教育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幾種不同聯繫,並對其進行了綜合評估。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在閱讀眾多書籍的過程中,我反覆涉獵到全球地質運動、千年尺度內的氣候變化,以及奧爾特星雲體系內,星體運行產生的行星間引力影響等,對地球氣候變遷的重要作用。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對環境破壞起到了驚人的作用,但我們也不得不提防,此事被居心叵測者過度利用。 在《氣候與文明》系列中,我將以氣候變遷對文明興衰的影響為主要探索方向。
  • 綜述:R環穩態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
    綜述:R環穩態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4:05:30 2019年10月10日,西班牙塞維亞大學Andrés Aguilera課題組在《細胞》
  • 《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
    這篇綜述討論了在理解PDC內部的複雜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氣流動態和危險足跡方面的最新進展。 瑞士洛桑大學和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的Günther Prasicek及其同事利用一個一維模型來研究冰川和河流侵蝕的影響。通過測試各種構造抬升率和氣候因素,他們確定冰川山地貌與河流系統一樣,同時受到氣候和構造的影響。不過與河流侵蝕相比,冰川侵蝕產生的山體地勢較低,是更有效的侵蝕力。模擬的侵蝕作用顯示了冰川如何侵蝕和雕刻山脈,從而支持了冰川大鋸的概念。
  • 氣候變化或引發南半球更大規模海浪
    本報訊 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一個國際合作組織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到下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在南半球引發更大規模的海浪,而在其他一些地區,波浪的高度則有可能減小。這不僅影響航道和漁業,而且會波及沿海地區,使海岸的輪廓和形態發生改變。該研究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論文推薦|氣候變化對水文循環的影響
    姜彤,長期從事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是IPCC WGII 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和流域評估報告等多份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流域地表水文過程及環境信息分析,氣候變化影響綜合評估等。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近日發布的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對孟加拉、印度、獅子山等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威脅最大,而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風險最小。  發布報告的Maplecroft公司的傳播經理傑森•麥克格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等級為中等。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陳大可:南大洋是環繞南極大陸,連通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遼闊大洋,在地球系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南大洋不僅是世界各大洋的交匯區,也是上層海洋與深層海洋產生激烈交換的海區。它不僅對全球大洋翻轉環流和氣候變化起著關鍵調控作用,還是全球碳循環、營養鹽循環和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
  • 美媒: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超級風暴的形成?
    那麼,氣候變化是否應當對「海燕」造成的破壞負責?氣候變化又是否應當對造成紐約市和新澤西州數十億美元損失的颶風「桑迪」負責?更廣泛地說,氣候變化現在是否開始影響到這樣的極端天氣事件?這些問題的答案很複雜,但首先要回答的是:「沒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網站11月18日報導稱,科學家們已經花費多年事件研究氣候變化在「海燕」、「桑迪」這樣的極端事件中發揮的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也對海洋產生巨大影響,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溫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被淹沒、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遭破壞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