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系統論述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相關綜述性文章在線發表於《氣候動力學》。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然而,當前研究主要聚焦局地海洋—大氣相互作用,不能系統解釋全球關鍵氣候模態的成因和變化機制,直接限制了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的準確度。當今科學界正逐漸認識到全球大洋間跨洋盆相互作用是氣候變化的原動力,因此大洋間相互作用也成為了目前相關領域中的前沿和熱點。
全球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幾乎包含了海洋中所有最關鍵的氣候模態。研究人員表示,三大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大氣和海洋兩條通道。大氣通道是指兩個或多個距離遙遠的氣候模態通過大氣的相互作用,海洋通道則是通過海流、渦旋等水體交換發生的相互作用。三大洋之間正是通過這兩條路徑進行複雜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從而調控各大洋的氣候。
文章從全球視角出發,以大氣和海洋兩條通道為關鍵切入點,回顧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影響氣候變化的過程、路徑及物理機制的研究成果。作者總結了未來三大洋相互作用中亟須解決的問題,為下一步這一氣候變化領域前沿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指引和新思路。
作者認為,未來對三大洋相互作用的持續研究,有望大幅提升我國短期氣候預測和海洋環境預報的水平,同時降低目前氣候模式和海洋模式預估的不確定性,為我國妥善應對全球變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來源:中國科學報 徐海 朱漢斌 方思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00382-019-0493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