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法問 李詩韻
日前「花唄部分用戶接入央行徵信」的新聞一度衝上熱搜,大多人可能都知道徵信的重要性,但對於「徵信究竟是什麼?如何影響每個人日常經濟生活?」的了解程度不一。徵信作為每個人的「經濟身份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人們熟知的房貸、車貸逾期不還會上徵信以外,有時候一張「沉睡」的信用卡也會產生不良信用記錄。
「守護錢袋子」除了呵護個人信用記錄以外,還需要主動防範金融詐騙風險,識別並避開「偽退保退費」、「套路貸」等騙局。
2020年受疫情影響,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相繼發聲,呼籲金融機構在非常時期為用戶提供延期還款或者息費減免等幫助。但這些政策卻被部分「老賴」鑽了空子,打著「代理退保」旗號慫恿消費者委託其代理「全額退保」,從而藉機騙取消費者高額費用。
除此之外,近年來「套路貸」騙局也是層出不從,如詐騙團夥在傳統套路貸基礎上修修改改,花樣百出,包裝成「校園貸」、「汽車貸或者」手抄貸「的形式推出,不少借貸者在無需抵押、輕鬆放款或利率極低等「誘惑」條件下一步步走進貸款陷阱,付出了慘重代價。
守護錢袋子無小事,新浪法問邀請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子龍律師,圍繞金融消費中常見問題例如個人徵信,套路貸、電信詐騙以及非法集資等話題進行五問五答。
新浪法問:哪些借貸行為會納入徵信系統,貸款逾期會對個人的徵信產生哪些影響?
李子龍律師:
【行為】1、信用卡連續三次(或兩年內累計六次)逾期還款。2、房貸、車貸月供累計2至3個月逾期或不還款。3、「睡眠信用卡」激活後不使用也會產生年費,若不繳納就會產生負面的信用記錄。4、助學貸款拖欠不還款。為第三方提供擔保時,第三方沒有按時償還貸款。5、信用卡透支、套現等行為。
【影響】《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徵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不良記錄會在歸還結清貸款之日起5年內保存,而徵信不良的記錄在5年內會影響個人向銀行處申請貸款。
新浪法問:謹防退保退費風險;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發生糾紛時,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李子龍律師:
(1)與金融機構協商解決;
(2)可以向當地消費者協會投訴;
(3)向該金融機構的上級管理部門投訴;
(4)根據協議選擇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訴訟解決。
3、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防範個人重要信息洩露?
(1)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機票等含有個人信息的票據,切忌隨意丟棄;
(2)在網絡上申請帳號時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的隱藏和保密,如非必要不要對外提供;
(3)身份證複印件對外使用時要備註好用途;
(4)慎重參與網上的活動,注意簡訊和電話詐騙套路,提高警惕性;
(5)在公共場所不要隨意加入無線網絡,謹防信息洩露;
(6)微信、微博、QQ等網絡帳號注意保密個人信息,不要隨意添加好友,切記不要將個人信息在朋友圈等地方公布;
(7)在網上購物時要警惕,不要提供過多的個人信息,選擇知名度高的第三方平臺;
新浪法問:我們應該如何識別新型電信、網絡詐騙套路,防止資金損失?
李子龍律師:
新型電信、網絡詐騙套路主要體現在冒充購物客服、冒充公檢法人員、冒充領導熟人、冒充軍警購物、網絡刷單、網絡貸款、虛假購物消費、色誘賭博投資、信用卡代辦提額、購買遊戲裝備等多個方面,要注意以下內容:
(1)公、檢、法不會也不會要求當事人轉帳,遇到此類情況直接掛斷或求助110;
(2)正規貸款公司決不會在貸款發放前以各種名義要求先支付所謂的「保證金」或「利息」,對網貸公司要認真核實,不要輕信「無需抵押」等誘人的貸款信息。同時要注意保護好個人信息,不要給陌生帳戶轉帳匯款及告知簡訊驗證碼等重要信息。
(3)接到陌生電話不要輕易相信,應及時撥打官網電話進行查詢確認;不要隨意登錄不明連結,銀行帳戶、密碼特別是手機驗證碼不得外洩。
(4)切忌貪圖小便宜,存在僥倖心理。
(5)在工作中,遇到類似領導通過微信、QQ、電話、簡訊和郵件要求轉帳匯款等涉及金錢時,一定要提高警惕,設法核實對方身份真實性。
(6)購物要選擇正規網站、平臺,用知名度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切勿直接轉帳。
(7)收到的簡訊裡有任何的網址連結,都不要輕易去點擊。收到類似銀行機構的服務信息,應第一時間向官方客服核實,或到附近櫃檯確認,不要直接與簡訊裡提供的電話聯繫。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隨意將個人卡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透露給對方。
新浪法問:作為普通金融消費者,應該如何識別並遠離非法集資?
李子龍律師:
(1)認清非法集資的本質和危害,了解相關的法律對非法集資行為的規定,提高法律意識。
(2)正確識別非法集資活動,主要看主體資格是否合法,以及其從事的集資活動是否獲得相關的批准。
(3)增強理性投資意識。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不規範的經濟活動更是蘊藏著巨大風險。—定要增強理性投資意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
(4)增強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意識。非法集資是違法行為,參與者投入非法集資的資金及相關利益不受法律保護。因此,當一些單位或個人以高額投資回報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債券、基金和開發項目時,一定要認真識別,謹慎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