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助力烏菜氧化還原穩態與高低溫脅迫研究

2020-12-25 鹿明生物

前言

歐易/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安徽農業大學陳國戶課題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期刊發表的題為 「Comparative Proteomics Indicates That Redox Homeostasis Is Involved in High- and Low-Temperature Stress Tolerance in a Novel Wucai (Brassica campestris L.) Genotype」的研究成果,通過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和LC-MS/MS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烏菜的氧化還原平衡、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熱休克蛋白和信號轉導途徑與耐溫性有關,驗證了維持氧化還原穩態是烏菜新種質耐溫性的重要調控通路。

中文標題:比較蛋白質組學表明,在一個新的烏菜基因型中,氧化還原穩態與高低溫脅迫的發生有關

英文標題:Comparative Proteomics Indicates That Redox Homeostasis Is Involved in High- and Low-Temperature Stress Tolerance in a Novel Wucai (Brassica campestris L.) Genotype.

研究對象:烏菜

發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影響因子:4.556

合作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LC-MS/MS蛋白鑑定(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背景

溫度脅迫正成為植物研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低溫(LT)和高溫(HT)的變化預計將極大地影響酶活性、光合作用、碳同化、DNA/RNA穩定性、膜流動性以及轉錄和翻譯速率。烏菜作為一種不結球白菜(NHCC)產量和食用品質也會受其影響。新基因型WS-1是從烏菜一系列種質中鑑定出來的,它對LT和HT的耐受性高於以往實驗中使用的其他基因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哪一種調節途徑在熱應激反應中起主導作用,也不清楚同一通路是否能改善LT和HT耐受性。

本文作者使用串聯質譜標記(TMT)來評估新的NHCC基因型WS-1對LT和HT的反應所發生的分子變化。旨在確定和比較WS-1對LT和HT應激耐受的調控機制。

研究策略

研究結果

1、蛋白質組學定量分析鑑別差異表達蛋白

利用液相色譜-質譜(LC-MS/MS),作者檢測了207427張總譜圖,50800條肽段、23059條唯一肽段和6831個蛋白質(score sequence HT > 0和 unique peptides ≥ 1)(圖1A)。肽段數分布如(圖1B)所示,81.3%以上的蛋白質至少含有兩條肽段。約99.2%的蛋白質具有大於10 kDa的質量,有很好的覆蓋率(圖1C)。大於10%和20%的序列覆蓋率分布分別為61.2%和41.3%,表明數據質量很高(圖1D)。

圖1 | 已鑑定蛋白質的鑑定和定量評價

2、低溫(LT)組和高溫(HT)組共有的DEPs的功能分類

根據(Fold Change >1.2或Fold Change <0.83和p<0.05)篩選標準,共有1732個差異表達蛋白(DEPs)在LT處理中被鑑定,2806個DEPs在HT處理中被鑑定(圖2A)。這些上調和下調的DEPs被分為三組:

(1)710個DEPs是對LT組特異性的;

(2)1022個DEPs對LT和HT組都是共同的,包括172個共同上調的蛋白質,324個共同下調的蛋白質,526個不同調節的蛋白質(圖2B);

(3)1784個DEPs對HT組是特異性的。

為了確定WS-1的耐溫機制,作者重點研究了在低溫和高溫條件下調節的1022個DEPs的功能。

圖2 | 低溫(LT)和高溫(HT)處理下溫度脅迫響應蛋白的概述

(a)與對照相比,低溫和高溫處理下烏菜葉片差異表達蛋白的數量;

(b)LT和HT共同調節蛋白(1022蛋白)的分布;

根據GO注釋(圖3A),這些「共同調節」蛋白質的功能被分配到幾個類別,包括生物過程、細胞成分和分子功能。對LT/Cont和HT/Cont處理中常用的1022個DEPs蛋白的生物學過程分析表明,其主要通路是小分子代謝過程和對非生物刺激的反應。大多數受調控的DEPs參與各種分子代謝過程(小分子、氧酸、有機酸、單體、羧酸、硫化合物和一元羧酸),其餘的DEPs則參與對刺激的反應。如圖3A所示,LT/Cont和HT/Cont處理組相同的是,大多數受調控的DEPs被預測定位於細胞部分、細胞、細胞內部分和細胞質,表明DEPs主要作用於這些細胞成分。HT/Cont處理中,這些DEPs的主要分子功能是RNA結合和蛋白質結合,而在LT/Cont處理中它們是催化活性和RNA結合(圖3A)。

為了確定與溫度脅迫耐受性相關的代謝通路,根據KEGG資料庫進一步分析了1022個DEPs(圖3B)。大多數DEPs富集在卟啉和葉綠素代謝、核糖體、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穀胱甘肽代謝、代謝通路、碳代謝、光合生物體的碳固定、2-氧羰基水楊酸代謝、胺基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謝通路(圖3C)。上調的DEPs富集在2-氧羰基水楊酸、光合生物體的碳固定、胺基酸的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謝通路上。

圖3 | 低溫和高溫處理下溫度脅迫響應蛋白的研究概述

(a)1022個高低溫處理下常用調節蛋白的GO分類;

(b)1022個高低溫處理下常用調節蛋白的KEGG通路分析;

(c)在每個KEGG通路中,在LT和HT組上調、在LT和HT組下調 和不同調節(一種溫度處理後上調,另一種溫度處理後下調)的1022個差異調節蛋白的百分比。

3. LT和HT處理中上調的DEPs功能分析

接著作者對共有172個在LT和HT中上調的DEPs進一步進行GO(圖4A)和KEGG(圖4B)分析。這172個DEPs位於細胞質、葉綠體和質體中,參與了非生物刺激和脅迫的反應,參與了羧酸、氧酸、有機酸和一元羧酸的代謝過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大多數蛋白質在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和代謝通路中富集(圖4B)。後對172個在低溫和高溫處理中上調的DEPs進行了更詳細的本體分析,包括氧化還原穩態、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熱休克蛋白、信號轉導和代謝過程相關的蛋白。

圖4 | 在低溫和高溫處理中上調的172種蛋白質

(a)兩種處理下上調蛋白的GO分類柱狀圖;

(b)172中上調蛋白在每條通路的百分比;

然後作者又使用STRING資料庫進行了PPI蛋白互作網絡分析,發現穀胱甘肽代謝在所有代謝通路中佔主導地位。此外,GLU1與其他代謝過程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性,其中主要的代謝過程是SRK2G(P43292)、FOLD4(a0d3dzn5)、RH14(Q8H136)、HSP17.7(M4DG78)、HSP18.1(M4CEA8)、GGT1(a0d3bw42)、BCAT3(Q9M401)、PDIL1-2(Q9SRG3)、ALDH10A8(a0d3cwl2)、ICDH(A0A078FVI0)和P5CSB(M4DE13)(圖5)。

圖5 | 蛋白互作網絡分析

方形:GO/KEGG term;圓點:蛋白質

4. 低溫和高溫處理上調DEPs相關基因的表達譜分析

為了評估mRNA與蛋白質表達水平的相關性,作者選擇了12個與DEPs相關的基因,在LT和HT兩種條件下上調,RT-PCR分析。結果表明,LT或HT組的大多數基因表達量均高於對照組。

在LT組中,以下基因的表達較高:RD22、SUS1、P5CSB和CYP38(圖6)。與對照組相比,LT和HT處理均能顯著提高sHSP17.7、sHSP18.1、ICDH、PSBP1和ERD10的表達水平。這些結果表明,蛋白質的表達模式並不總是與其轉錄表達模式一致,可能是因為應激相關基因支配了對LT和HT的反應。

圖6 | 低溫和高溫脅迫下植物葉片中與上調差異表達蛋白(DEPs)相關的基因表達

以肌動蛋白(Actin)為內對照,計算其相對表達水平。

5.BccrGLU1在擬南芥中的過表達導致溫度脅迫耐受

為了研究氧化還原穩態對植物耐溫性的影響,我們構建了表達BccrGLU1的轉基因擬南芥(圖7a)。RT-PCR結果表明,在選定的轉基因植株中,bcrglu1的轉錄水平被高度誘導,證實植株已經用35S-BccrGLU1:GFP被成功轉化(圖7B)。在正常生長條件下,野生型(WT)和過表達(OE)轉基因株系之間沒有明顯的表型差異,表明BccrGLU1的過表達不會導致轉基因擬南芥幼苗的表型缺陷。在OE株系中,鐵氧還蛋白(FD)-GOGAT活性在正常條件下顯著高於WT(圖7C)。

為了評價BccrGLU1的作用,對三個OE株系進行了生理學分析。在正常條件下,OE株系穀胱甘肽(GSH)含量高於WT系。在低溫和高溫下,三種過表達植物(OE#1、OE#2和OE#7)的GSH水平顯著高於野生型植物(圖7D)。正常條件下的OE株系的GSH/氧化穀胱甘肽(GSSG)比值與WT無差異,而溫度脅迫下的OE株系的GSH/氧化穀胱甘肽比值明顯高於WT植株(圖7E)。

圖7 | 35S-BccrGLU1:GFP融合蛋白的構建及與擬南芥野生型(WT)和過表達(OE)系溫度脅迫反應相關的生理變化示意圖

(a)35S-ccrGLU1:GFP融合蛋白構建示意圖;

(b)BccrGLU1在T3轉基因植株中的相對表達;

(c)Fd-GOGAT在WT和OE中的活性;

(d)葉片中穀胱甘肽(GSH)的含量;

(e)穀胱甘肽/氧化穀胱甘肽(GSSG)比值

另外,作者通過確定在溫度脅迫下的氧化損傷參數,以評估在OE株系的氧化還原穩態。在正常條件下,OE株系的MDA含量和電解質滲漏量與WT系無顯著差異。當OE株系暴露於LT和HT時,其MDA含量和電解質滲漏量均低於WT系(圖8A、B)。在正常條件下,三個OE系的脯氨酸含量略高於WT系,並且OE系的脯氨酸含量比WT系對LT和HT的反應更高(圖8C)

圖8 | 擬南芥WT和OE系的氧化損傷和脯氨酸含量

(a)擬南芥幼苗丙二醛含量;

(b)擬南芥幼苗電解質滲漏;

(c)擬南芥幼苗脯氨酸含量;

染色模式顯示,與WT相比,OE系在脅迫下的ROS水平較低(圖9A)。與野生型相比,OE席的過氧化氫(H2O2)含量和O2生成速率也降低,這與染色模式(圖9B,C)一致。這些結果表明,BCCRGLU1與活性氧清除相關,以對抗氧化應激。

圖9 | 擬南芥WT和OE株系的氧化損傷

(a)用硝基藍四唑(NBT)和過氧化氫(H2O2)在上排中進行組織化學染色法測定,在下排用DAB染色;

(b)氧氣含量的定量;

(c)過氧化氫含量的定量;

相關討論

圖10 | 對LT和HT處理都響應的上調WS-1蛋白示意圖

紅邊表示上調的蛋白質,箭頭表示正調節,T形條表示負調節

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表明,WS-1的耐溫性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穩定的氧化還原內環境、完整的析氧複合物、滲透壓的積累、sHSPs和伴侶的誘導以及代謝過程的增強。

研究者推斷,對LT和HT應激的耐受性涉及一個共同的調節通路,DEPs的表達增加,包括Fe-GOGAT、BADH、P5CS、GGT和AOX,有助於調節氧化還原穩態(圖10)。為了進一步證實氧化還原穩態的作用,研究者在擬南芥中過度表達了BccrGLU1。在LT和HT脅迫下,35S:BCCRGl1植物的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均比WT低,且與WS-1比較蛋白質組學數據一致。結合這些數據,發現氧化還原穩態在提高WS-1細胞對LT和HT脅迫的耐受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結論

在本研究中,我們採用串聯質譜(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結合液相色譜-質譜(LC-MS/MS質譜鑑定)的蛋白質組學方法,鑑定了1022種經LT或HT處理的WS-1共有的差異表達蛋白(DEPs)。在1022個DEPs中,172個對LT和HT都有上調反應,324個對LT和HT都有下調反應,526個對一種溫度脅迫有上調反應,對另一種溫度脅迫有下調反應。為了闡明WS-1的共同調控通路[P3] ,作者進一步分析了172個上調的DEPs。結果表明,烏菜的氧化還原平衡、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熱休克蛋白、伴侶和信號轉導途徑與耐溫性有關。此外,35S:BCCRCRGL1在擬南芥中過表達,在溫度脅迫下,穀胱甘肽(GSH)含量降低,穀胱甘肽/氧化穀胱甘肽(GSH/GSSG)比值降低,氧化損傷減少。這一結果與氧化還原穩態相關蛋白的動態調節一致。這些數據表明,維持氧化還原穩態是烏菜新種質耐溫性的重要調控通路。

參考文獻:

Yuan L , Wang J , Xie S , et al. Comparative Proteomics Indicates That Redox Homeostasis Is Involved in High- and Low-Temperature Stress Tolerance in a Novel Wucai (Brassica campestris L.) Genoty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ences, 2019, 20(15):3760.

猜你還想看

◆4D-DIA技術 | 基於PASEF-DIA技術的新冠肺炎免疫應答機制研究

◆喜報 | 上海師範大學生科院與鹿明生物開展全方位合作

◆項目文章 | 山東省科學院劉昌衡研究員海洋動物—刺參代謝組學研究新成果

◆4D-DIA技術 | 蛋白質組學領軍科學家帶您走進4D組學新時代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項目文章 | TMT定量蛋白組學助力甘肅農大甜瓜的防禦機制研究
    本研究通過TMT標記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表明,Si處理後的甜瓜果實線粒體通過調節被病原菌感染的甜瓜的能量代謝和ROS的產生,啟動寄主對Trichothecium roseum侵染的抗性,從而降低了甜瓜的腐爛。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TMT標記蛋白質組學質譜共鑑定到23,599種唯一性的肽段和4,344種蛋白質,其中定量到了3,973種蛋白質(圖3A)。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結果,作者對部分酶濃度和基因表達進行了定量。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並通過分子和生化測量進行了驗證。
  • 項目文章|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助力南京農大茶樹抗寒機制研究
    ,iTRAQ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分析可以解釋GABA誘導的茶樹抗寒生理效應。: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背景 茶葉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非酒精飲料之一,茶樹是中國、印度、斯裡蘭卡和肯亞等許多國家最重要的商業作物之一。
  • 草菇響應低溫脅迫的差異蛋白質組學分析
    草菇低溫自溶的特性制約了草菇菌種保藏和子實體生產流通,嚴重影響了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福建省農副產品保鮮技術開發基地的吳志亮、黃 瑩*、王則金*以草菇子實體為對象,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草菇子實體響應低溫脅迫的差異蛋白質,揭示草菇發生低溫自溶後的代謝通路變化,旨在為草菇低溫自溶機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 項目文章 | 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硝普鈉處理對大豆芽的影響
    ,通過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發現硝普鈉(NO供體)處理調節參與抗氧化系統和脂質過氧化相關蛋白質的表達,為生產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論指導。研究中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實驗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TMT蛋白質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分析不同石杉鹼甲含量的蛇足石杉葉狀體的蛋白差異
    方法  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串聯質譜標籤(tandem mass tag,TMT)技術對不同株系蛇足石杉葉狀體進行定量蛋白質組學檢測和鑑定,再對差異蛋白進行GO和KEGG等生物信息學分析。蛋白質組學已在植物領域廣泛應用,例如利用高通量的差異表達蛋白質組學,揭示多種植物根部響應鹽脅迫的多種調節機制[10],以及了解紅樹植物物種的耐鹽性和分泌能力[11]。
  • 【盤點】定量蛋白組學將在未來10年飛速發展!
    而對照組(正常飲食的比格犬)的大腦出現了跟阿茲海默氏症一致病理症狀。通過蛋白質組學檢測出大腦組織中氧化蛋白水平明顯增加。在這項飲食和生活方式幹預改變認知的研究中,科學工作者使用蛋白組學找到了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也探索了這些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號調控通路,並證實了之前類似研究的實驗結果。在研究神經變性疾病領域中,很難在病症早期發現病理學等變化。
  • 項目文章 | 轉錄組學+iTRAQ蛋白質組學揭示乾旱條件下木薯的轉錄後調控機理
    Integrative Analysis in Cassava under Drought 」的研究成果,通過轉錄組測序技術和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聯合研究,在木薯葉片和根中分別鑑定出1242/715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和237/307個差異表達蛋白(DEPs)。
  • 實時螢光定量PCR服務
    來源:ChemicalBook背景[1-6]實時螢光定量PCR服務是當今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基礎科學、生物技術、醫學研究、法醫學、診斷學等在內的各領域的科學家們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廣泛的應用研究。
  • 科研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使用iTRAQ技術對懸鈴葉薴麻減數分裂相關蛋白進行差異蛋白質組學分析(國人佳作)
    蛋白質鑑定和定量我們採用iTRAQ shotgun定量方法比較JG2組與JG1組、ZJJ組與JG1組、HD組與JG1組的蛋白豐度,所有質譜原始數據均保存在iProX(登錄號:IPX0002303000 / PXD020132),肽匹配的細節見表S1。
  • iTRAQ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利器
    ),轉錄組學(transcriptomics),蛋白組學(Proteinomics)和代謝組學(Metabolomics)等。近年來隨著蛋白質組學的迅速發展,其相應的方法學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系列新技術融入了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極大地促進了這門學科的發展。相對和絕對定量同位素標記( iTRAQ) 技術與高度敏感性和準確性的串聯質譜及多維液相色譜聯用技術已成為蛋白質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
  • 客戶文獻 | 使用UHPLC-ESI-MS/MS定量分析冷脅迫誘導腐爛希瓦氏菌的脂質組學變化
    使用UHPLC-ESI-MS/MS定量分析冷脅迫誘導腐爛希瓦氏菌的脂質組學變化
  •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乳糖酸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靶點抗菌機制熱烈祝賀瀋陽農業大學康教授及其團隊研究成果榮登J. Agric. Food Chem.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運用基於SWATH的定量蛋白質組學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超微結構觀察,系統的研究了LBA在蛋白質組水平上對MRSA的抗菌機制。進一步通過基於PRM的靶向質譜技術和實時定量PCR(qRT-PCR)技術驗證了幾種差異表達蛋白的蛋白表達水平和mRNA表達水平。
  • 【蛋白晶片法or質譜法】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的選擇及比較
    那麼,研究蛋白質組學應該如何選擇更合適的研究方法呢?以下將從六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和推薦。近年來,高通量技術平臺的開發大大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研究工作。這些適用於蛋白質分析和標誌物開發的平臺讓研究人員能夠在單次分析中檢測數千種蛋白質。不過,您可能又會面臨甜蜜的負擔,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平臺。
  • 科研 | Hortic Res:轉錄組和代謝組學分析揭示褪黑素通過抑制茉莉酸的生物合成促進銅脅迫下甜瓜根的發育(國人佳作)
    這些結果表明褪黑素對銅脅迫下甜瓜根的發育有積極的影響,而100 μmol/L褪黑素預處理表現出最佳的效果。褪黑素部分緩解了銅脅迫,100μmol/L(MT3)褪黑素預處理響應最佳。因此,作者選擇了CK1,CK2和MT3處理進行轉錄組和代謝組學分析,以確定與褪黑素減輕甜瓜銅毒性有關的候選基因和代謝物。
  • 轉錄組學+iTRAQ蛋白質組學揭示乾旱條件下木薯的轉錄後調控機理
    我們第一時間了解組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通過轉錄組測序技術和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聯合研究,在木薯葉片和根中分別鑑定出1242/715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和237/307個差異表達蛋白(DEPs)。本研究作為木薯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析的首次研究,為乾旱脅迫下木薯的轉錄後調控提供了新的方向。棕色箭頭和藍色箭頭分別代表上調和下調的DEGs/DEPs。
  • Cell 主刊9月雙響,蛋白組學研究揭示表徵疾病進程的分子特徵
    該研究首先應用TMT10plex/MS3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質譜策略)對來自14個正常個體的32種不同組織(樣本策略) 來自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藥理學系David J.Gonzalez團隊,運用定量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技術對200餘份SaB患者血清樣本進行分析,描述了宿主在感染早期產生的免疫應答生物標誌物全景,同時提供了通過進一步的標誌物解析預測患者死亡風險的可能性。
  • 沉積物和海洋中氧化還原的雙穩態
    重建白堊紀之前深海的氧化還原演化是一個挑戰,因為缺乏公認的深海環境沉積巖記錄。不過一定深度之下古海水的氧化還原重建還是能夠實現,現有的研究3,4表明前寒武紀和顯生宙早期的海盆時空交替地處於富鐵(鐵化的)和富硫化物(硫化的)環境下(圖1b)。最近的證據還表明在顯著氧化的中生代的「大洋缺氧事件」期間也出現周期性盆地規模的富鐵和硫化的環境轉變(圖1B)。
  • 【視點】微生物介導的硝酸鹽還原亞鐵氧化過程:定量化學和生物作用
    早期研究認為該過程是一個純生物作用,近年的研究提出該過程還存在化學反應,即硝酸鹽還原的次級產物亞硝酸鹽在中性厭氧環境中與亞鐵發生反應。因此,微生物介導的硝酸鹽還原亞鐵氧化過程中的生物和化學作用同時發生,難以分割,從而導致其相對貢獻難以評估。
  • 標誌物篩選、藥效評價保姆級代謝組學組學研究實驗思路!
    編者按本期是小鹿話代謝系列第五期~~在前2期,小鹿分享了代謝組學在醫學領域的實驗設計思路之機制研究,詳情請訪問鹿明WX公眾號:一看到導師就害怕?你也有「導師恐懼症」嗎?看完秒懂,代謝組學醫藥領域機制研究實驗設計方案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