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國的GDP只有日本1/4的規模;2009年,中國的GDP首次超過日本;2019年,中國的GDP是日本的近3倍。
「TELL+JAPAN」是TELL公眾演講會和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等聯合舉辦的演講活動,旨在推動兩國人民的「理解、改變和共贏」。 在演講中,任職於日本福岡市政府國際課主查的奧田聖先生講述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中國20多年來的巨大發展和變化。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奧田聖先生在演講中。 (圖片由TELL公眾演講會提供)
『1997年,我遇到的第一個中國人是黑車司機』
我叫奧田聖,我的普通話是在廣州學的,所以帶有南方口音。我的故事就從廣州開始說起吧。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97年。那一年,我是一名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就業,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我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有幾個好朋友,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也不算很差。但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太過平淡,於是我決定挑戰一下自己,去一個之前沒有去過、沒有朋友和熟人、語言不通的地方過一段日子。1997年是香港回歸的那一年,當時我讀了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香港回歸後,中國從南方開始發生變化。」既然如此,那麼我就去中國的南方親眼看看中國的變化。因此,我決定去廣州留學。
我大學的專業是社會學,當我告訴大學教授我要去中國留學時,他說:「你怎麼去中國?研究社會學還不如去德國。」我的同學們也都沒有去過中國,他們告訴我,「中國的街上全都是自行車」。說實話,當時我和他們一樣,對中國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去中國的目的只是為了挑戰一下自己。
1997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從香港坐火車到廣州後,我突然發現馬路上沒有人會說英語。當時沒有人來接我,我開始著急。就在這個時候,我突然聽到有人在背後說:「Are you student(你是學生嗎)?」我馬上說「Yes(是的)!」其實他是一個黑車司機,打的從火車站到學校,現在也不過40元左右,但那時候我花了整整200元。
到大學門口下了車,保安不會講英語,我找不到留學生宿舍,又開始著急。就在那個時候,又有人在背後問我:「你是日本人嗎?」原來這個男生是日語系的學生,他帶我去了留學生宿舍。他是我來中國後接觸的第二個中國人,對我非常友好。
我在中國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當時日本的泡沫經濟已經崩潰,但是日本的經濟實力依然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日本的GDP大概是中國的4倍。在我的印象中,當時的日本街上有各種各樣的色彩;但是來到中國以後,我對中國的印象只有灰色。街上飄浮著很多灰塵,很多大樓還在建設,露出了內部的混凝土。最可怕的是廣州火車站,我記得那時有大量的農民工來到廣州,卻找不到工作,無處可去,就在車站前的廣場上露宿,他們的生活條件很差。當時的中國就處於這樣一個發展階段。
『「把中國介紹給日本,把日本介紹給中國」』
我在大學裡交了一個中國朋友,我和他每周有一兩次一起學習。他出身農村,他說,為了他上大學,父母借了村裡親戚、朋友的錢,所以畢業後需要努力工作才能還錢。
當時中國的大學生們學習都非常努力,早上一大早他們就開始朗讀課本,晚上很晚還在教室裡自學。當時的中國學生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打電話要去電話亭排隊,生活很樸素。
相比之下,我在日本上大學的時候就有一部手機,有一輛二手車。我學習很不認真,經常曠課,每天都拼命玩遊戲。我周圍很多的日本學生都是這樣。說實話,我是來了中國之後才發現,原來大學生是這樣學習的,我開始為我的大學生活感到羞愧。當時,我就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既然中國大學生這麼認真地學習,中國肯定是會迅速發展起來的。兩個國家的大學生學習態度差距這麼大,其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1998年,我回到了日本。我發現原來的同學們都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沒有人搭理我,就好像他們都坐前一列火車走了,把我一個人留在站臺上。我非常鬱悶,於是認真地進行了自我分析和規劃,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我要做的事就是「把中國介紹給日本,把日本介紹給中國」。
我查了廣州的友好城市,竟然是福岡市。我是福岡縣人,我覺得這就是命運。於是,我決定參加公務員考試。日本的公務員考試非常難,我的朋友都勸我不要參加公務員考試,因為成功率很低。但我心想:只要像中國學生那樣拼命地學習,機會總會有的。結果,我抓住了這個機會。
『我終於明白,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勤奮好學』
進入福岡市政府工作後的第三年,我被選為福岡市派遣到廣州中山大學的研修生,去進一步學習漢語。就這樣,2003年我又回到了廣州。
雖然僅僅隔了5年,但是廣州有了很大的變化:地鐵開通了,公交車上有了空調,城裡建了很多新的大樓,色彩也明顯豐富了,大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機。
我在大學裡認識了一個男同學。他說他想學習日語,他的女朋友是日本人,但已經回國了,所以要找新的學習夥伴。為了增加學習時間,他想住在我的宿舍裡。當時我的宿舍裡有兩張床,一張是空的,於是我就答應他一起共同生活兩個月。
他是潮州人,家境不太好,有一個讀高中的弟弟,成績很好,他希望將來讓弟弟出國留學,由自己來解決弟弟留學的費用。他告訴我,他本來在別的大學上學,但認識日本女朋友後,了解到和外國交流的重要性,下決心改行從事和日本有關的工作。於是,他發奮學習日語。我看見他從早到晚一直在學日語,每天等我下課一回來,他就拉著我一起練習口語。我對他的毅力感到非常佩服。
2005年的春節,他的女朋友從日本來了。我們3個人一起去潮州過年。他的家雖然房子不大,卻充滿著溫暖與幸福。他母親做的年夜飯很豐盛很好吃,他的父親平時不愛說話,卻因為我們的到來顯得非常開心,喝了很多酒。他的弟弟則不斷向我們打聽日本的情況。
白天,我們3個人坐一輛摩託車去逛潮州市。潮州人愛喝茶,每次拜訪親戚、朋友時,坐下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泡茶。我喜歡這裡的獨特文化,生活節奏比較慢,感覺挺不錯的。但我的潮州朋友並不這麼認為,我們離開的那一天,他望著潮州市對我們說:「我真不想回這個地方發展,我一定要脫離這個地方!」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他為什麼這麼用功、這麼勤奮好學,因為他有著很強的進取心。
『2009年,中國的GDP超過了日本』
2005年夏天,我第二次留學結束了。回日本之後,我主要從事與廣州之間開展友好交流的工作。我感覺到,身邊的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和8年前差不多,於是我利用下班後的空閒時間,每周免費開一次講座,包括初級漢語班和解讀中國班。雖然有很多人來聽我的講座,但我覺得真正了解中國的人還是不多。
當時,日本的GDP一直保持平穩,沒有上漲,也沒有下降。而中國的GDP則迅速上升,一年比一年更快地追趕著日本。
這種經濟關係的變化也反映在兩個城市的友好交流上。比如兩個城市之間的青少年交流,之前,中國來訪者的所有費用均由日方負擔,否則中方就無法參加訪日活動。後來,日本主辦方的預算漸漸減少,舉辦這些活動越來越難。而中國青少年的家庭經濟情況越來越好,只要家長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有意義,他們都願意自己負擔費用來參加交流活動。
2009年,迎來了福岡市與廣州市結為友好城市30周年。廣州市邀請世界各國的城市代表,舉辦了一次規模很大的活動。我也來到廣州參加活動,我被廣州的巨大變化震驚了!
這一年,中國的GDP終於超過了日本。
2012年,中日關係開始惡化。日本媒體報導了很多有關中國的負面信息。我的有關中國的講座雖然沒有停,但來聽講座的人少了一些。還有人會帶著異樣的眼光對我說中國的壞話。我對他們說,我相信中日關係對日本極為重要,怎麼能輕易放棄中日友好的未來呢?我的中國朋友對我依然很好,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信得過他們。
『郵輪市場帶來巨大商機』
2014年,機會又來了。2014年到2017年,我被派到上海擔任福岡市駐上海代表處所長。
福岡市位於日本的西南部,離上海只有一個半小時的飛機航程。自古以來,福岡就是以中日貿易發展起來的城市。很多商人、使者包括遣隋使、遣唐使,都是經福岡往來於中國和日本。所以,福岡和上海的關係非常重要。
不久,我發現中日經濟關係已經完全逆轉了。我在上海的街上看到很多從來沒有見過的高級轎車和各種各樣漂亮的物品,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日本的車那麼小?」
我來上海之後,中日關係漸漸好轉了,最明顯的現象是郵輪旅遊。大批中國遊客坐郵輪來到福岡,他們上岸之後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買買買」。但是,從當地福岡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中國人怎麼一下子愛上了日貨?每天早上,大型郵輪一進港,幾千個中國人就下船來,乘大巴到處去買東西,等到他們晚上離港後,福岡又會突然變得平靜。
我親自參加了中國的郵輪旅遊團,和中國遊客一起體驗福岡之旅,然後寫了一份報告發給福岡市民。我在報告裡寫道:「中國遊客並不一定是日本商品的愛好者,他們只是覺得日本的東西性價比高,所以發生『爆買』現象。其背景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如果你們來上海親眼看看中國市場,自然就會有答案。」很多福岡人讀了我的報告,但真正來上海考察的並不多,也沒有多少人真正行動起來。所以,福岡的郵輪市場雖然非常活躍,但只是給當地的中國人帶來了機遇,大部分的福岡人袖手旁觀,錯過了商機。
2017年,我離開了上海。說實話,我心裡是有些沮喪的。上海發展迅速,天天發生著新的變化。但日本人這20年來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他們根本想不到中國已經有了這麼大的發展。
『我和中國的故事,也是日本和中國的故事』
2019年,我又被派到廣州。
2019年是福岡與廣州結為友好城市40周年,我的工作是籌備4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活動中,福岡市長來到了廣州,很多福岡人也來到了廣州,他們紛紛說:「沒想到廣州發展得這麼好,超乎我的想像。」日本的新聞媒體也做了客觀、詳細的報導。慶祝晚宴上,廣州市長舉杯對我說:「奧田,感謝你為我們兩市的友好關係做出的努力,你的功勞是第一的!」聽到這句話,我很激動,我這麼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一年前,我又去找了那個潮州朋友。他現在住在深圳,他和女朋友已經結了婚,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大學畢業之後,發揮自己的日語特長,從事中日貿易,取得了成功。他在深圳有房子,在日本也有房子,他的資產比我多很多。我到深圳時,他弟弟開車來接我,他弟弟已經從美國留學回來,開的是日本產的高級車。和他們全家人一起吃飯,和以前一樣,感到溫暖和幸福。他不斷對我說:「因為有你幫忙,才有了今天的我。」但我知道努力奮鬥的是他。我高興得連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這就是我和中國的故事,也是日本和中國的故事。
20年前,中國的GDP只有日本1/4的規模;2009年,中國的GDP首次超過日本;2019年,中國的GDP是日本的近3倍。有些人可能感受不到這些數字背後的變化,但是從中日關係的歷史來看,我認為這20多年的歷程,從未來100年、200年回過頭來看,也許是中日關係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這個過程,我可以用「變化」與「無變化」這兩個詞來形容。
我是通過廣州的變化來體驗中國的變化的。現在,如果你晚上去珠江散步,可以看到兩岸的夜景流光溢彩,非常美;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跑步、跳舞、唱歌、聊天,他們笑容滿面,很享受生活。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就會想起我的朋友們當年的夢想,他們一定也像我的朋友們那樣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對中國的發展和人們的努力奮鬥感到深深敬佩!
但是,日本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是「無變化」的。當然日本人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進入老齡社會之後,我感到人們越來越保守。我經常聽到有中國人這樣評價日本:「社會穩定,工匠精神、百年企業非常可貴。」聽到這些話,我的心情特別複雜。未來,中日經濟合作的方式將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日本人準備好迎接這個變化了嗎?我一時無法回答。但是我知道,如果日本希望今後能夠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重新實現經濟騰飛,那就需要努力學習、努力奮鬥。「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是中國告訴我的。
[責編:萬枝典]
[來源: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