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題目,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向來都是中國企業向日本企業學習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為什麼日本教授會說「日本企業需要向中國學習」呢?其實最初我看到這位教授說該觀點的時候,確實比較懷疑自己的耳朵,而通過他的分析發現,日本人確實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並且加以吸收。這篇文章結合高千穂大學永井龍之介教授的觀點,來分析究竟中國企業有哪些地方值得日本企業學習!
2020年10月美國獨立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世界上最高經濟水平的國家是哪裡?14個國家的民眾對此進行了回答,11個國家回答的結果是【中國】。回答【美國】的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韓國和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各國,無一例外地回答【中國】。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到,從總體經濟水平來看,中國無疑是已經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國家。
在美國國內,從事中國市場分析的人員,已經開始著眼中國企業的長處,並且進行學習。這點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因為無法接觸到相關的領域。其實早在19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美國同樣也興起過「向日本企業學習」的潮流。很多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印象很「老舊」,電子化高度發達的現在,許多領域的發展已經超過了日本人老一輩的想像,現在的中國也不再是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世界工廠了。而是衍生出了行動支付、AI人臉識別、IoT家電、無人機、遠程醫療等領先世界創新能力的國家。但是,許多日本企業看待中國企業的時候,還是依然抱有「偏見」。
不過在日本,同樣也有一群人,在世間依舊對中國企業有偏見的時候,就已經將眼光著眼到中國的創新型企業之上。雖然每年都有很多創新型企業的破產,但是從千軍萬馬中依舊誕生了字節跳動、美團、大疆等全球知名公司。許多日本企業同樣也已經看到中國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勢頭,最近有很多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消息,比如資生堂和阿里、豐田和小馬智行以及奇點汽車、本田和商湯、任天堂和騰訊以及索尼和bilibili等。
日本與中國企業的結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硬體領域很強勢的日本企業都選擇與軟體領域的中國企業合作。這也是因為,中國企業的特點與日本企業不同。
1,優勢領域
日本企業與中國的知名企業相比,兩者有著不同的優勢領域。日本企業靠著常年的積累,在硬體製造領域比較強勢,比如汽車、住宅、設備、原材料等方面,從上個世紀開始,日本就已經為全世界提供了數不勝數的產品。相反,在軟體以及電子化領域,日本的更新比較慢,很多地方已經落後於世界的平均水平。這次疫情當中,日本電子化水平的差距才逐步顯現,想要減少人為的接觸,就需要電子化。
另一方面,與日本相反,中國比較強勢的領域在軟體科技方面,特別是電子化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雖然在硬體製造領域有所提升,可是弱勢也是非常明顯的。無論電子科技如何強勢,都少不了硬體的支撐,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以及遠程醫療等方面,都需要用到許多日本的技術,比如晶片、發動機以及各種引擎等。 所以日企與中國企業合作,最終是有很大的可能達到WIN-WIN的效果的。
2,思維方式
第二個理由是在思維方式方面,日本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人に迷惑をかけるな」(不要給他人添麻煩),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日本人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更多地考慮到其他人或者整體環境,即便是這個決定有違自己的初衷,也會強迫自己接受。而現在大多數的中國人還是會主張自己的想法,認為完全按照他人的思維去考慮,會產生問題,做決定的時候是從自身考慮出發。
3,職業意識
在日本,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是一種美德,多數日本人會在一個公司一直從事工作,這與日本人「甘於滿足」現狀的意識相關。而國人意識當中,會有「爭強好勝」的部分,自己的職業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更便利、更有權勢」的存在,這種職場向上意識,也是日本人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日本人眼中,不少中國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存在,但是真正的成功者,從來都有一些「不切實際的自信」。
4,市場
思維方式以及職業意向的不同,人的價值觀也就不同,而市場的主體又是「人」來構成的,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日本的市場觀念同樣也是依照前例來進行的,多是「經驗主義」。新想法、新開發,如果沒有前例可以參考,就意味著需要冒很大的風險,如果不是十分確信的項目,日本企業一般都不會冒著風險進行。
相反,中國人的市場觀念則不相同,許多人想要打造一個「沒有前例」的營業模式,雖然會有一定的風險,但是其成功以後所帶來的利潤也是十分巨大的。
5,創新
創新的成果如果不實際運用到市場之上,是沒有辦法形成市場規模的。比較好的例子就是二維碼,雖然是日本人發明了二維碼,但是讓二維碼走向世界的則是中國。日本人開發模式就註定了其市場開拓方式,日本項目多是「延長線」形式,即在現有的產品之上,不斷地改良和改善,而不是顛覆傳統的產品。
而中國式的開發,則是面向更多的新領域。最初的很多產品,品質方面都有一定的詬病,但是重要的是想法,這樣的模式容易產生「破壞性創新」,即顛覆傳統商品的創新。
在過去的幾十年,日本一直將美國作為參考對象進行內部改造,但是現在已經有不少日本人將眼光放在中國,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上面5點,雖然是中國和日本的比較,但是也是日本的不足。這篇文章,我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看不起」中國的,現在日本國內已經有不少日本企業想要尋求更多的變革與合作,能夠讓日本企業刮目相看的中國企業自然是十分的厲害。可是我們也需要看到,日本企業這樣做是一種態度。我們需要知道,強者之所以是強者,是因為不斷地吸取精華,這也是日本企業能夠立足百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