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授 美國教授 中國教授

2021-01-10 網易財經

林少華

以國土面積而言,日本為中國的1/26;以版圖形狀而言,中國之於日本猶雄雞俯視餌料。總之日本小,不算彈丸之地也是彈弓之地。國土雖小,高等學府卻不少。包括「短期大學」(大專)在內,總數在1200所以上,僅次於遍布日本列島的神社和寺院。而吾國雖大,大學數量卻不及彼國。

不但數量不及彼國,校園光景亦明顯不同。我曾進修於大阪市立名校,任教於縣立普通大學,做客於國立頂尖學府,入其校園,少不得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第一感覺是安靜。除了時而掠過頭頂的烏鴉呱呱聲和身旁往來的男生女生說話聲,大體別無聲響。樓靜靜的,樹靜靜的,花壇靜靜的,甚至操場也靜靜的。儘管校園不大,卻給人一種學府深深的莊嚴感,心想果然是讀書做學問的地方。再注意觀察,發現校園裡除了教師和學生並無閒雜人員。衣著隨意的年輕人自然是學生,而西裝革履、手提公文包、神情凝重、步履匆匆者便是教授了。肚子是否真有墨水另當別論,但其外觀形象的確不容你不生出幾分敬意。

相比之下,吾國大學校園則是另一番景象。我任職的學校固然不多,而到過的學校絕對不少。漫步幾多校園,尖刺刺的摩託車聲、轟隆隆的卡車聲、旁若無人的喧譁聲甚至小孩哭叫聲吆喝叫賣聲不絕於耳,提魚攜肉者、拖兒帶女者、衣冠不整者、甚至販夫走卒不絕於途。可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與坊間無甚區別,以致原本懷有的對高等學府的神秘感敬畏感很快淡薄下去。縱使教授也未必西裝革履道貌岸然一臉深沉儼然學問化身,部分人仍隱隱帶有接受工農兵再教育時代的恭順和謙卑。當然不是說穿西裝就滿腹經綸,而著便裝就胸無點墨。但在一般情況下,較之身穿夾克或一條短褲登上講臺面對莘莘學子,愚以為還是穿得莊重些正規些似乎更像教師模樣。

當然凡事必有例外。東京大學對我多有關照的M教授就永遠只穿直領衫外罩一件休閒西裝,並神情詭秘而得意地向一中國高足洩露天機:何必把那個物件吊在頸下呢!於是在東大任教的一位北大學者在其新著《後世說新語》中撰曰:M教授「著裝每不系領帶,與日本國袞袞諸公異。或問究竟,答曰:我有某物,未必示人。」有趣的是,此公雖不系領帶,但對香水十分在意。所帶研究生往往循味跟蹤。這也是因為此公是名教授、著名的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每天似乎比總理大臣還要忙碌。加之拒絕電腦不用E-mail不開手機,找他極其不易。一次喝酒,他對我說他的使命「就是保持理論上的最高水準」,宣稱「任何學問都是實踐」。因此專著一本接一本,講演一場接一場。行路如競走,與人同行亦不旁顧。而授課則不甚熱心。我聽過一次他的研究生課。研究生們討論之間,他閉目合眼打瞌睡,快下課時好歹睜開眼睛,針對眾生所云說了一句爾等尚欠論據即提包出門而去。對此研究生們和同事們多有非議,但因為他是名人,誰也奈何不得,投其門下者仍趨之若鶩。

說起來,相對於講究上下等級和整體諧調的其他板塊,大學在日本社會中可謂我行我素的群體,大學教授堪稱獨往獨來的存在。除了法律,他們基本可以藐視來自外部的任何指令,可以不看任何人的臉色。校長學部長學科長形同虛設,一切由「教授會」表決通過。因而他們只看重教授這個頭銜。校長以下名片上一般不印行政職務,通常只冠以教授二字。不似我們又是校長助理又是院長又是系主任又是博導又是理事,洋洋灑灑,蔚然成篇,只教授二字總覺得意猶未盡。

村上春樹有一本隨筆叫《終究悲哀的外國語》,談及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曾在此任職),說該校教員是個相當特殊的群體:報紙必看《紐約時報》雜誌必訂《紐約客》小說必讀加西亞·馬爾科思啤酒必喝進口的汽車必開灰頭土臉不顯眼的西裝必穿皺皺巴巴半舊不新的。否則就要被認為是Incorrect(不正確的),受到排斥。總之普林斯頓大學是不混同於世俗社會的自成一統的城堡,大學教員乃是不為社會潮流所左右的學究式知識精英,仍不屈不撓地保持知識人、學者特有的Snobbism(孤高)。即使日本的大學,村上也認為相比之下已經「大眾化」,大學老師已同「工薪族」接軌。也就是說知識分子應有的孤高情懷和使命感在日本已然失落。對此村上頗感困惑。但歸終還是希望「世上某個地方保留一兩處這種游離於俗世之外的天地」。

而這談何容易!不諱地說,在我們中國,腐敗的濁流已越過公檢法之警戒水位,正在向高等學府和學術聖殿這最後一道防線陣陣撲來。作為置身其間三十年的教書匠,我痛心而又無奈地注視著眼前這驚心動魄的場景。倘濁流得逞,那麼它衝毀的決不僅僅是高校的圍牆,而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最後的良知、理想、激情以及高尚而純正的精神,我們損失的將是最後一方人間淨土!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日本大學教授專訪】滋賀大學數據科學學部教授川井明訪談
    川井教授您好,很榮幸能有機會採訪到您,下面是我們想了解的幾個問題,希望川井教授不吝賜教,拜託您了。請問川井教授,您在日本生活多久了?川井教授:從97年高中畢業之後我第一次來到日本,至今已有24個年頭了。最開始我在大阪大學計算機繫念了本科,後來又一口氣讀到了博士,成了一名大學老師,當然,我中間也換了幾所就職的大學。
  • 日本東京電機大學柳父悟教授受聘我校名譽教授
    4月30日上午,在科學館207舉行日本東京電機大學柳父悟教授授聘名譽教任儀式。我校黨委書記王建華教授為柳父悟教授頒發聘書,佩戴西安交通大學校徽。王建華書記在致辭中表示,柳父悟教授是電氣領域具有崇高地位的學者,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是在工程領域,注重與企業、工業產品的結合,擁有諸多世界第一的發明創造。柳父悟教授對中國人民、對我校一直非常友好,曾多次來校講學。
  • 美國丹佛大學終身教授、《當代中國》主編趙穗生教授訪問勞動人事...
    11月14日下午,應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邀請,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終身教授、著名華人國際關係問題專家、SSCI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China(中文名為《當代中國》)主編趙穗生(Sam Suisheng Zhao)教授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並在求是樓347會議室作了題為「西方中國研究發展趨勢及英文SSCI中國研究
  • 88歲學者請辭「資深教授」 盤點各國終身教授制度
    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叫「Tenure」,有人把它非常形象地翻譯成「甜妞」。  在歷史上,美國「終身教授制度」被認為最終促進了學術的繁榮。不過歷經歲月,「終身教授制度」也曾引來眾多非議。評論認為它缺乏靈活性、沒有競爭、不能促進更有活力的人才流動。
  • 華人美國教授的選擇?
    就是這樣一個群體,本來是美國社會最平靜、工作穩定、受人尊敬的群體,近兩年似乎成了「高危職業」,因為許多加入了中國「某計劃」的教授們,被解職、開除、甚至鋃鐺入獄的,越來越多。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最近還出現了一個華裔美國學者被指為「出賣中國」的事情。這位華裔學者,就是在美國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任職的餘#茂春教授。
  • 【時事評論】會長劉正教授:冒牌教授辛灝年揭秘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分校中文系、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後)。1983年參加工作,曾任日本愛知學院大學宗教學客座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員,武漢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中國古典文學教授。正教授職稱。
  • 日本神戶大學教授藤野英己教授參觀爸爸的選擇
    日前,國際知名醫學專家、日本神戶大學醫學研究科教授藤野英己一行受邀來到爸爸的選擇,先後參觀了爸爸的選擇北京總部實驗室和山東工廠。在為期三天的參觀交流中,爸爸的選擇CEO王勝地向其詳細介紹了旗下研發布局以及當前最新研究課題,對此藤野英己教授表示,非常看好中國日化科研發展水平,並對未來雙方合作充滿期待。
  • 日本東京大學Yuji Sano教授受聘為天津大學名譽教授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1月4日下午,日本東京大學Yuji Sano教授受聘為天津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衛津路校區第八會議室舉行。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美蓉、中科院院士劉叢強、國際處相關領導出席了儀式。
  •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洛倫茲·比格勒教授受聘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洛倫茲·比格勒教授受聘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清華新聞網12月31日電 12月17日下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洛倫茲·比格勒(Lorenz T. Biegler)受聘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英士樓舉行。
  • 教授的意義是什麼:一名美國資深教授的追問
    讓美國大學教授為何難以成為「人生導師」? 這篇由一名資深英語教授撰稿的文章尖銳地指出,在1960年,只有15%的美國大學本科畢業生總成績拿到A(筆者註:含A和A-;有的大學有A+,有的沒有),而眼下,43%的學生都能進入A檔。
  • 美國杜克大學牛銘實教授受聘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美國杜克大學牛銘實教授受聘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 日本教授:日本需要向中國學習的5個理由
    有人看到題目,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向來都是中國企業向日本企業學習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為什麼日本教授會說「日本企業需要向中國學習」呢?其實最初我看到這位教授說該觀點的時候,確實比較懷疑自己的耳朵,而通過他的分析發現,日本人確實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並且加以吸收。這篇文章結合高千穂大學永井龍之介教授的觀點,來分析究竟中國企業有哪些地方值得日本企業學習!
  • 教授:美國大學最重要的因素
    我最大的感受是,美國的大學充分發揮教授的作用,這也是美國教育的最大特色。美國教授的職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服務。我當助教時,有機會參加了學校的多個委員會,參與了教學、科研和服務性質的行政管理。我現在做行政管理,對教授的參與有較深的體會,有助於在重大問題上與教授溝通,並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   中美兩國對教學和科研的定義差別不大,但在教授參與行政服務方面有顯著的不同。
  • 日本大學教授工資發多少?怎麼發?
    在前幾期北美、大英國協和歐洲專題中,我們介紹了美國研究型大學教授的薪酬體系,美國公私立大學教授的工資,Tenure Track制度考核體系,北美高校基本人事選聘罷免制度,加拿大研究型大學教授薪酬體系,大英國協教授薪酬體系,大英國協教授考核與晉升模式,德國大學教授的薪酬體系和人事制度和法國大學教授的薪資構成,從多個角度梳理了各國大學教授的薪酬和考核體系。
  • CIOP 2020啟動,張希成教授、呂超教授、魏志義研究員
    由中國雷射雜誌社主辦的第十二屆國際信息光學與光子學學術會議(CIOP 2020)將於2020年7月底在北京舉辦,羅徹斯特大學張希成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呂超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魏志義研究員應邀擔任CIOP 2020技術委員會主席。
  • 鳳凰URadio獨家專訪 美國東亞問題泰鬥傅高義教授
    近日,鳳凰URadio執行臺長於盈獨家專訪了美國東亞研究重量級學術泰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教授對於中日關係的解讀。 傅高義教授今年已經84歲高齡,但是依然思路敏捷,談笑風生。他是極少數同時精通中文和日文的美國東亞問題專家。2012年他的巨著《鄧小平時代》中文版與廣大中國讀者見面,讓更多的中國人關注到這位一直致力於把現代中國社會介紹給西方世界的美國學者。
  • 日本筑波大學住田潮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大學MBA
    3月11日下午,日本筑波大學系統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住田潮(Ushio Sumita)先生攜兩位中國籍研究生,前來中國科學院大學,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師生展開了一場學術研討會。副院長趙紅教授及國際合作辦公室接待了來訪客人,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參與了研討。
  •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裴有康教授訪問中國科大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裴有康教授訪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作了關於PM2.5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汪毓明教授主持。報告中,裴有康教授介紹說,PM2.5是美國環境保護署於1997年制定的系顆粒物標準,空氣中約40%的PM2.5源自燃煤汙染物,約25%為汽車排放尾氣。
  • 尚建選、川口靖夫受聘化工學院兼職教授、客座教授
    10月10日下午三點,化工學院在主樓A座102教室舉行兼職教授、客座教授聘任儀式,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副總經理尚建選受聘化工學院兼職教授,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川口靖夫教授受聘化工學院客座教授。化工學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師參加了此次受聘儀式,化工學院黨總支書記張早校主持受聘儀式並介紹了兩位教授的個人經歷和成就。
  • 德懷特·珀金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德懷特·珀金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過去在哈佛曾擔任過的職務有:哈佛東亞中心(即現在的費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主任、哈佛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他擔任現職前的職務是哈佛亞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