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後,母乳和配方奶是寶寶營養的主要來源。待孩子長大一點後,差不多到6個月左右時,孩子就可以接受食物的,同時,家長就可以給寶寶準備添加輔食了。
不過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處理好輔食的添加,從而導致孩子輔食添加不理想,甚至討厭吃飯。特別是對新手父母來說,如果輔食添加失敗,那就意味著未來幾年讓孩子好好吃飯就成了一個大難題了,因此,輔食一定得添加好。
1. 循序漸進原則
6個月大的時候,孩子的身體發育決定了寶寶可以接受輔食了,但這不意味著每個孩子都可以接受。不同寶寶身體素質都不同,自然接受輔食的程度和能力也不一樣。
如果父母不根據寶寶的情況,一味給孩子添加輔食,那麼就有可能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導致孩子對輔食產生牴觸情緒,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腸胃消化系統,導致寶寶的健康受影響。
因此,添加輔食時,父母應該保持循序漸進原則。一點點給孩子添加輔食,第一天可以給嘗試的餵一口,如果寶寶表現出興趣,第二天可以給多一點,如果孩子有不良反應,應該及時停止,等寶寶長大一點可以再次嘗試。
2. 從單一到多元化原則
給孩子添加輔食,應該小心謹慎,切記不能一股腦給孩子都吃進去。這裡,食材的添加應該從單一到多元。這是因為寶寶腸胃比較脆弱,如果一次性給多種食物,孩子可能消化不了,不能適應。
另外,寶寶體質不同,在沒吃輔食之前,誰也不知道孩子對什麼食材過敏,因此,添加輔食時,應該先添加一種,等寶寶適應以後,再根據寶寶的情況,可以嘗試不一樣的食材。
這樣,寶寶既可以更快適應輔食生活,也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得到更充足、更全面的營養。
3. 從稀到稠原則
同樣的,幾個月月齡的寶寶身體發育是不成熟的,消化系統並不能承受太&34;的食物,可能導致孩子生病。
在添加輔食時,應該從流體食物開始,等一段時間孩子可以適應後,可以加長一些易消化的小塊狀食物,可以鍛鍊孩子牙齒的咀嚼能力。
添加流體食物,剛開始時應該以液體為主,主食偏少,等孩子適應以後,可以轉換到半液體狀態,再然後就是固體狀態。
添加輔食堅持從稀到稠,寶寶才能更好適應輔食生活,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寶媽也不會為孩子吃飯問題費心費力。
在寶寶剛開始吃輔食時,由於肢體力量的脆弱,一般都是家長給孩子餵飯。但等到孩子到了一定月齡,就表現出了自己吃飯的欲望。
不過,孩子開始學習自己吃飯時,往往就是一場&34;。一頓飯下來不是把飯菜打翻,就是吃的滿身滿地都是飯菜,這樣更會加大寶媽的工作量。
因此,這裡寶寶需要一個合適的吃飯工具——寶寶餐盤。
普通的飯碗底部佔地面積比較小,放在桌子上孩子手不小心碰到就會容易倒了,而這種底部佔地,面積比較大的餐盤,會加大餐盤的受力點,不會輕易&34;,寶寶可以放心吃飯。
另外,分格的設計可以很好的將容易串味的食物分開,不會影響寶寶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食物分開了以後,孩子一眼可以看到飯菜裡都有什麼,看到喜歡吃的菜才會引起孩子的吃飯欲望。
學吃飯的寶寶面臨的一個普遍難題就是:不會握勺子吃飯,往往舀半天也弄不出來飯,反而會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這怪不了孩子,只是飯碗的不合理。這裡淺面的設計,寶寶輕鬆用力就可以把飯菜從餐盤裡舀出來。
寶寶學吃飯是人生大事,父母應該多多重視,給孩子更好的輔助,寶寶才能更好更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