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是令各位網友相當羨慕的存在,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夠寫出如此文採飛揚令人讚嘆不已的作文,是相當了不起的。
畢竟在固定的時間之內,寫出堪稱滿分的合乎題意的作文,是相當有難度的。
不過今年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卻飽受爭議,其原因是過分使用生僻字,生僻用典,讓人看不懂,這篇作文除了受到許多網友的質疑之外,還受到了許多專業作家的一致批評,比如馬伯庸、那多、何大草等等。
提到這樣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眾多網友不由得想起了2001年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這篇作文通篇使用文言文,讓平時一些連文言文翻譯都成很大問題的網友看不懂。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看不懂,為什麼《赤兔之死》讚揚不斷,其作者甚至被南京師範大學破格錄取,然而《生活在樹上》卻備受爭議呢?
這裡對此作出具體分析。
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有很多認為這篇作文寫得不錯的人的理由是:文化底蘊深厚,一般人寫不出來,看不懂是自己文化水平不夠。
那麼這樣的作文真的有那麼難寫嗎?真的可以體現作者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嗎?
這就是囫圇吞棗與細嚼慢咽的本質區別,有很多網友認為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只是看見了披在這篇作文身上的衣服確實很華麗,但是卻沒有考慮它的使用價值:能不能夠保暖?
從這篇作文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刻意地用一些生僻字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大量引用名人名句,體現自身的文化底蘊。
打這樣一個比方,一個數學難題,一個人花一個多小時做出了正確答案,那麼毋庸置疑他是有能力的,但是他的同桌瞥了一眼,抄了他的答案,同樣是滿分,難道說他也有足夠的能力嗎?
平時可以記一些生僻的字詞,及其看一下名人著作當中的名句,對於稍微有一點文字功底的人來說,生搬硬套寫出這樣的作文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真正體現一個人的寫作功底以及文化功底的證明,其實並不是看他的作文當中引用了多少名句,用了多少生僻字,而是能不能夠將自己從別人那裡學到的東西化用,成為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說,這篇作文充其量是一篇搬運文,搬運其他名人的成就堆砌成了這樣一篇作文。
那些動不動就誇這篇作文寫得好的人,麻煩仔細看一看,這篇作文當中用的生僻字,引用的典故,真的有那麼恰當嗎?
除此之外,這篇作文的見解並沒有多深,只是單純的討論,並沒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作文機器都可以寫出來,而且可以的話,生僻字以及典故比這篇作文還要令人看不懂。
這也是為什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備受爭議了,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位老師給的39分還是很恰當的。
2001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
為什麼這篇作文也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是讚揚不斷呢?分析之後,就知道寫得好在哪裡了。
《赤兔之死》這篇作文雖然說通篇是用文言文完成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沒有用一個生僻字,難道是說這個作者沒有讀多少書不認識幾個生僻字?
不是這樣的,一篇文章讓人看不懂,不是說寫得雲裡霧裡大量使用生僻字生僻典故就是看不懂,這是表面功夫花架子,其實內裡一片空白。
寫文章其實是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形式複雜的體現,思想具有深度讓人看不懂這才是好文章。
就比如我們做高數,那上面的漢字難道我們不認識嗎?為什麼我們看不懂?這是一個道理。
顯然,從這樣一個角度去分析,《赤兔之死》這篇作文是相當成功的,用簡單的文字寫出一篇文言文,這才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與文化底蘊。
有人說不應該寫文言文,其實《赤兔之死》寫文言文是可以理解的,作者為了更加形象地烘託背景,才這樣做的,要知道,《赤兔之死》這篇作文的主要內容就是三國時期有關誠信的問題,這樣一看的話,還有什麼不妥呢?
這也難怪《赤兔之死》這篇作文讚揚不斷了。
其實,不管是高考作文,還是我們平時做事,都要實在一點,學會務實,不要整一些不切實際花裡胡哨的東西,就好比向外對人說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多麼成功,但是實際上呢?恐怕只有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