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為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後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試譯:上德,就是無為之德,即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德支持著社會秩序,使天下安定太平,但德並沒有因為平定天下的莫大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之前,相反的它甘處萬物之下之後,使萬物無知於德,不知有德。德支配著萬物,但萬物卻不知道有德的存在。
我們如何理解這無為之德?設想我們來到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該社會的所有成員的社會行為都符合理想的德的標準,而且他們依據這些標準而生活,是出於純粹的本能,而不是通過教育而後天習得的。所以,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我們將永遠看不到不仁不義不真不善的行為的發生。所以我們也將無法形成關於不德的知識和概念。依據老子定理,沒有不德的知識和概念,我們也將形成不了任何關於德的知識和概念。所以,當我們置身於這個社會中時,我們將學不到任何關於德的知識。
事實上,在這個社會環境中,它的社會成員並沒有關於德與不德的知識和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因為這些知識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他們卻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德支配著社會,但又不將自身顯示給社會。這幅理想的圖景便是德無為的狀態,從而能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德無為。
德無為的意義在於,德規範著社會行為,使該社會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但並不將德本身顯示給社會。這個社會的成員不知道什麼是德,也不知道有德的存在。在這個社會的成員看來,天下安定太平不是因為有德的結果,而是自然的本性就該這樣。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在上德的社會狀態中,形成不了德的知識和概念,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德,甚至不知道是否有德的存在,但整個社會卻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
下德是有為之德。我們又該如何理這有為之德?假想我們將置身於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在這裡到處都能聽到關於真善美和仁義孝悌的知識的說教,看到那些導師們諜諜不休,竭盡全力的辛苦宣傳,他們要讓每個人都要懂得什麼是德,並要求人們遵循德的標準而行為而生活。很顯然當下的人們必然還過著不德的生活,否則德的宣傳還能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老子定理,即互為對立面的兩組觀念和事物之間的相互生有的關係,如果沒有不德現象的發生,也就不會發生規範道德,以正視聽的必要。如今關於德的說教泛濫,必是由於社會中不德現象普遍發生的緣故.德之所以現身說法,就是為了糾正和補救社會的不德之偏。這充分說明了該社會並未實現真正有德的生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下德的社會狀態裡,我們能夠學到關於德的知識,知道什麼是德,但是正是由於下德的社會裡有不德的普遍發生,所以才離不開德的知識和說教。
在上德的社會狀態中,沒有德的知識和說教,是因為在上德的社會裡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為和現象,沒有德現身說法的理由,德只為不德而生,沒有不德也就不存在德。所以,德不作為是因為沒有什麼原因可以令它有所作為。所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相反的,在下德的社會狀態下,離不開德的知識和說教,正是由於該社會中不德現象和行為普遍發生的緣故,德之所以現身說法只為糾正現世不德之偏。
所以「下德為之有以為」,即這裡有令德有所為的原因。「上仁為之而有以為」是說,有仁的知識和說教,或仁來現身說法,是為了補救世事不仁之偏。「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是說有義的知識和說教,即義來現身說法是為了補救現世不義之偏。「上禮為之而莫之應」,是說如果禮來現身說法,就說明該社會已無可挽救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舉臂一揮,像扔垃圾一樣將禮的知識拋棄掉。
為什麼呢?老子接下來說,天下沒有了道之後人們才會講德,天下失去了德的統治之後,人們才會講習仁,天下仁的紐帶崩潰之後,人們才會講義,天下在沒有了道德仁義之後,人們才會講禮,所以禮是忠信淡泊與道德衰落的標誌和結果。這必將意味著人心己無法連接,社會團結己不可能維繫,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徹底毀滅了。
社會安定太平的前提和原因就是社會團結,而維繫社會團結最大最高最終極的力量便是道,天下有道就能實現社會終極團結的目標,從而使人類社會步入大同。但是,如果天下無道,人類還可以依賴德來維繫局部的社會團結,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短暫的和平。如果社會中失去了德,人類仍可以以依靠仁來維繫社會的局部團結,從而維持著局部而更短暫的社會和平。再如果,社會中連仁的紐帶也崩潰了,人類還可以指望義來維繫社會團結,從而實現短暫和平的目標.但是如果社會中道德仁義都沒有了,社會團結將無法維繫,人類社會必將陷入混亂和戰禍之中,人類社會就連短暫的和平也將無從指望。 到了禮,德便流於形式而沒有實質了。
所以,德、仁、義、禮此四者,有有餘,有不足,都是道的虛華,是禍亂和愚昧的蒙始,大丈夫真君子立身處世居厚不居薄,居實不居華,所以,去德、仁、義、禮的知識和說教而獨取法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