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試譯老子第三十八章

2020-12-15 國學新知堂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為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後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試譯:上德,就是無為之德,即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德支持著社會秩序,使天下安定太平,但德並沒有因為平定天下的莫大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之前,相反的它甘處萬物之下之後,使萬物無知於德,不知有德。德支配著萬物,但萬物卻不知道有德的存在。

我們如何理解這無為之德?設想我們來到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該社會的所有成員的社會行為都符合理想的德的標準,而且他們依據這些標準而生活,是出於純粹的本能,而不是通過教育而後天習得的。所以,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我們將永遠看不到不仁不義不真不善的行為的發生。所以我們也將無法形成關於不德的知識和概念。依據老子定理,沒有不德的知識和概念,我們也將形成不了任何關於德的知識和概念。所以,當我們置身於這個社會中時,我們將學不到任何關於德的知識。

事實上,在這個社會環境中,它的社會成員並沒有關於德與不德的知識和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因為這些知識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他們卻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德支配著社會,但又不將自身顯示給社會。這幅理想的圖景便是德無為的狀態,從而能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德無為。

德無為的意義在於,德規範著社會行為,使該社會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但並不將德本身顯示給社會。這個社會的成員不知道什麼是德,也不知道有德的存在。在這個社會的成員看來,天下安定太平不是因為有德的結果,而是自然的本性就該這樣。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在上德的社會狀態中,形成不了德的知識和概念,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德,甚至不知道是否有德的存在,但整個社會卻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

下德是有為之德。我們又該如何理這有為之德?假想我們將置身於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在這裡到處都能聽到關於真善美和仁義孝悌的知識的說教,看到那些導師們諜諜不休,竭盡全力的辛苦宣傳,他們要讓每個人都要懂得什麼是德,並要求人們遵循德的標準而行為而生活。很顯然當下的人們必然還過著不德的生活,否則德的宣傳還能有什麼意義呢?

根據老子定理,即互為對立面的兩組觀念和事物之間的相互生有的關係,如果沒有不德現象的發生,也就不會發生規範道德,以正視聽的必要。如今關於德的說教泛濫,必是由於社會中不德現象普遍發生的緣故.德之所以現身說法,就是為了糾正和補救社會的不德之偏。這充分說明了該社會並未實現真正有德的生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下德的社會狀態裡,我們能夠學到關於德的知識,知道什麼是德,但是正是由於下德的社會裡有不德的普遍發生,所以才離不開德的知識和說教。

在上德的社會狀態中,沒有德的知識和說教,是因為在上德的社會裡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為和現象,沒有德現身說法的理由,德只為不德而生,沒有不德也就不存在德。所以,德不作為是因為沒有什麼原因可以令它有所作為。所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相反的,在下德的社會狀態下,離不開德的知識和說教,正是由於該社會中不德現象和行為普遍發生的緣故,德之所以現身說法只為糾正現世不德之偏。

所以「下德為之有以為」,即這裡有令德有所為的原因。「上仁為之而有以為」是說,有仁的知識和說教,或仁來現身說法,是為了補救世事不仁之偏。「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是說有義的知識和說教,即義來現身說法是為了補救現世不義之偏。「上禮為之而莫之應」,是說如果禮來現身說法,就說明該社會已無可挽救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舉臂一揮,像扔垃圾一樣將禮的知識拋棄掉。

為什麼呢?老子接下來說,天下沒有了道之後人們才會講德,天下失去了德的統治之後,人們才會講習仁,天下仁的紐帶崩潰之後,人們才會講義,天下在沒有了道德仁義之後,人們才會講禮,所以禮是忠信淡泊與道德衰落的標誌和結果。這必將意味著人心己無法連接,社會團結己不可能維繫,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徹底毀滅了。

社會安定太平的前提和原因就是社會團結,而維繫社會團結最大最高最終極的力量便是道,天下有道就能實現社會終極團結的目標,從而使人類社會步入大同。但是,如果天下無道,人類還可以依賴德來維繫局部的社會團結,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短暫的和平。如果社會中失去了德,人類仍可以以依靠仁來維繫社會的局部團結,從而維持著局部而更短暫的社會和平。再如果,社會中連仁的紐帶也崩潰了,人類還可以指望義來維繫社會團結,從而實現短暫和平的目標.但是如果社會中道德仁義都沒有了,社會團結將無法維繫,人類社會必將陷入混亂和戰禍之中,人類社會就連短暫的和平也將無從指望。 到了禮,德便流於形式而沒有實質了。

所以,德、仁、義、禮此四者,有有餘,有不足,都是道的虛華,是禍亂和愚昧的蒙始,大丈夫真君子立身處世居厚不居薄,居實不居華,所以,去德、仁、義、禮的知識和說教而獨取法於道。

相關焦點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道德經》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個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掛在嘴邊,表現給別人看的,其實是下德。有些人無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邏輯,我舉些生活的例子解讀。
  • 道德經第38章:都說厚德載物,怎樣才算有德呢?有德一定能成功嗎
    上篇道經的命名是由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而來;而下篇德經的命名也是一樣,由第38章的第一句而來。我們先看一下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經》開篇第一章就講了「道」,道是不可言說的,無法定名的。天地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虛虛實實,都是出自於「道」。可以說是道生萬物。順道而為,那一切都是按其道,行其事,有因有果,循環往復;否則,就是失道,至於失道,那就不多說了,我想都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德關於「德」,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也是有闡述的。「德」指的是人為,人道。
  • 教師的道德分為三種:上德、中德、下德
    一、上德具有最好的師德老師自己並不知道自己道德的高尚,他已經把高尚的師德融入到了工作、生活之中。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他已經把高尚的師德做的順其自然,並不是刻意的去表現自己的德。但學生不會吹捧老師,教師也不希望學生幫著自己追名逐利。二、中德具有中等師德的老師,能夠嚴格的要求自己,他的內心可能有功利色彩,但是他的為人沒有任何功利色彩,他注意自己的言行,受到領導、同事、學生的欽佩。他不反對別人的表揚與肯定,他也欣然接受一些諸如「師德標兵」之類的獎勵,但是他不去刻意追求。在他的內心裡,只要自己言行做到了,就會理所當然的獲得一些榮譽和獎勵。
  • 《道德經》中說的「上德不德」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各位晚上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與你一起談古論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乍看起來十分玄妙(貌似整本《道德經》都是如此吧),但是實際上懂古語的人可以看出,這裡的所謂「上德不德」中的「上」其實是個動詞,又通「尚」,意即「推崇、崇尚」。有些人一點就通了,這裡的「德」前面用的既然是否定詞「不」,那麼它也是個動詞,意思是「修德,對德進行修繕」。那麼,這句話連起來直譯就是「推崇德行的人不會去刻意修德」,誒,這似乎聽起來有什麼不對?
  • 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要走完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還要要知《道德經》」德「的幾個範疇: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不淳德,焉能全道。1.道法之「無」道,可以用數理之法來觀,可以用數理之名來名,故,道以法觀,法,即分形。道有法,法為無,無也稱玄德,玄德是真人之法,老子稱玄德為弱者,是道之用。
  • 《道德經》德篇第一章:愚昧和混亂產生的根源
    《道德經》德篇第一章講了老子心中合德歸道的次序,以及社會愚昧和社會混亂的產生的根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裡的「上德」和「下德」是境界層面上的區別,後文中依次排出「德」、「仁」、「義」、「禮」也是老子心中處於不同境界層次的為人準則,而修為層次也應是階梯式的增長,一步步的提高。
  • 老子的思想主張:上德之人——虛懷如谷
    老子講「上德不德」,至公無私,同時他又講到了「上德若谷」。此乃「上德」之人的又一種品質。今天我們來詳細講一講。老子認為,上德之人「曠兮其若谷」,胸懷寬廣,能包容萬物。之所以如此,在於上德之人能「虛其心」。老子看到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因天地之間虛空廣大,故能包容萬物。
  • 輕鬆學《易經》:發現老子讀《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
    《文子·上德》老子曰: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是以聖人內藏,不為物唱,事來而制,物至而應。天行不已,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輪復其所轉,故能致遠,天行一不差,故無過矣[1][2]。
  • 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的闡述的「道」和「德」完美的結合!
    這個易道,就是宇宙的一個本體,它是永恆存在的,它是在天地沒有形成之前就有了,它包含了所有有形無形的物質。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道」這種至高至上的東西,(高低和上下只是我們相對而言,其實道並無上下左右的區分,這在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二章裡面有詳述。)因為它的理論過於深奧精微,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空靈籠統的「道」很難把握它的定義。那麼怎麼辦?
  • 帛書老子德道經原文
    版本來源說明:以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為綱,缺字以乙本補之,均缺字以河上公章句補之,還原為小篆、金文,綜合辨析上下文義、形、音、韻,推測傳抄之誤,校之以音、形、意適當之字。以此形成<老子道德經溯源字表>,取表中簡體列,按帛書原序排版,德經在上,道經在下。
  • 德是人之本,人無德不立
    德才兼備,德在才先。很多有能力的人、有錢的人都在努力地做慈善,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德之人,而不是「窮得只剩下錢」的有錢人。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出自《論語·憲問》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讚它的品德。」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周易·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江霖:國無德不興,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人無德不立
    中國古人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於首位。這說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課。自孔子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教育都是德育為首,以立德為前提,成才先成人。用明德引領風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此處的德即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與德的關係:道就是價值體系,德就是行為規範。所謂道與德,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兩者的作用是相互的。
  •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宇宙的鴻蒙之態,是孕育各種生命的搖籃,具有大美而不言。「德」是「道」在萬物進化中的基本元素,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德」和「道」是一體的。「修性反德就是「修性反道」,回歸了原始的蒙昧之態,這樣就能與天地萬物同一了,精神和性情也都會無拘無束,沒有任何世俗的仁義、禮樂的束縛,這就是修煉到至人的境界。
  • 老子《道德經》第21章全面解析,「道」和「德的關係」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聲)兮③,其中有精;其精甚真④。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⑤。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注釋】①孔:是「大」的意思。②恍:不清楚。惚:不清楚。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太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臧孫達所發揮的即是西周初年的這一思想。莊公三十二年,內史過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
  • 報怨以德和以直報怨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獨家述評丨國無德不興 人無德不立
    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範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仍然比較突出;一些社會成員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惡、美醜不分,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時有發生。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六親不和"之本義(上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是德,因為"上德"是以"有"為德。而德是以"有無"為德。"上德"是離德最近的一種情形,是耗用心力最小的一種情形,耗用心力由小至大的順序是: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為了不失德,所以以"無"為德。德是"有無"循環不止,"下德"為了不失去德,行事急躁,還沒有到的事就急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