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開始學習道德經的下篇德經部分。
上篇道經的命名是由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而來;而下篇德經的命名也是一樣,由第38章的第一句而來。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本章作為德經的開篇,老子首先給我們揭示的便是有德與無德的概念以及在行為上的區別。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德的概念,遵道而行,即為德。道分為常道和非常道,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生發萬物,其德行廣泛存在於萬物之中,這種順天道而行,不彰現自己,卻實際上有力存在的德就是玄德。
老子在第10章和第51章中分別都寫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並強調: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而老子在第21章中寫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也就是說天之道的玄德體現在萬物身上就是孔德。而玄德體現在聖人身上就是常德。老子在第28章中寫道: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常 德 不 離 ;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常 德 不 忒 ;知 其 榮,守 其 辱,常 德 乃 足。常德,也就是本章所說的上德。然而,一旦常德有背離、有過失,有不足,便轉化為下德了。
老子開宗明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德」,而實際是沒有「德」的。什麼叫上德,就是真正有德的狀態叫上德。你看不出來它有德,其實它才真正有德。下德是什麼?就是人們刻意標榜的,嘴裡老說的那個德,表面上看是不失德,實際上已經沒有德了。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無為我們講過很多次了,主要是指無私無欲,無人利他;這裡的「以」是指有心和有意;具有上德的人無私無我,為大眾付出而不刻意表現他的作為,而只具有「下德」的人無私有我,雖然也為大眾付出,卻總會刻意表現他的作為。
真正具有最大德行的人,心裡根本就沒有德與不德的概念,一切都是遵道而行、順其自然,為大眾付出而不求任何名與利的回報,並且表現得很自然,很快樂,全然是理所應當的樣子,因此,用道的標準來衡量,他的行為才是合乎德的,這就是聖人之道;大道無言無名,大德同樣無言無名;一旦有名那就進入了世俗的分別心當中,而一旦有了分別心的人就是世俗之人了,雖然也會把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德,而且做什麼事情都要用德去衡量,歸根結底是要求得一個有德的名聲,但這樣一來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沒有真正的德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如果主動告訴你他很講誠信,那你要提高警覺了,他常常會不守信用,一個人老是說錢不是問題,可能錢就是最大的問題;凡是給你講錢財是身外之物的人,你要警惕,可能最愛錢的人就是他。心裡沒有去想,嘴裡從何說起呢?這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打自招呀,相由心生嘛;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原,首先去拜見梁武帝,梁武帝問他,朕造寺度僧,有多大功德?而達摩祖師卻回答說全無功德。在世俗人眼裡,梁武帝曾數次捨身事佛,大興佛教,應該是有功於佛教,是莫大的功德了,但實際上他在做事的時候,自己心理上已經把功德放在了首位,在真正覺悟的人眼裡,那還算是什麼功德呢,一旦執著了名相那就只是有限的功,而且這些功會增長自己的狂傲之心,自然也就算不上有德了。
真正有德之人,是不求名不求利的,雖然做很多功德但卻不認為自己是在做功德;那才是真正的有德,是最高層次的德,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上德,然而能做到上德的聖人畢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只具有下德,老子根據不同的人行道的不同程度,把有為而不失德的下德又分成三個層次:上仁,上義,上禮。上德和下德的界限很分明,就是無為和有為,大道無為,所以上德必定是無為;而無為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無我,所以說下德的特點就是有為有我,而有為有我最根本的原因是背離了大道公平、萬物平等的屬性。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具有上仁的人無私有我,我們之前講過,對別人好而且不標榜才是真正的仁。然而上仁之人雖然不刻意表現他的作為,但仁本身就包含了上下之別,《禮記·經解》上說:上下相親謂之仁。仁字裡面的兩個人是有上下之別的,也就是說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好才叫仁;雖然上仁之人也是無私的奉獻,也是不刻意標榜自己的功德,但由於仁本身已經背離了公平和平等,所以上仁也算不止真正的有德,只能算做下德中的上流了。
上義也是一樣,上義其實也可以稱為下仁,上義之人無私有我,雖然對別人很好並且有著自我犧牲精神,但卻會刻意表現自己的作為,並想著以所謂的浩然之氣感染別人,以期望別人也能夠有此「義氣」。和上仁相比,上義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功利之心,雖然也是無私地奉獻,但卻對名相有著執著與追求,雖然沒有要求別人回報,但內心深處卻期望別人的認可和贊同。所以上義也算不止真正的有德,只能算做下德中的中流而已。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具有上禮的人有私而且有我,自己要有所作為卻沒有人回應他,於是就捲起袖子、揚著胳膊強拉著別人遵從於禮。我們之前講過,周朝的禮並不是簡單的禮節禮貌,而是指的國家政治法統及民間禮儀禮法的總和。上禮也可以稱為下義,周公旦制禮作樂,一方面把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用國家制度加以確立,另一方面,用禮儀禮法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雖然主體上還是以仁義治理天下,但對民眾卻有明顯的不平等和強制性,而且違背禮法的人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由於上禮介於義和法之間,私慾和功利之心己經佔據主導,所以上禮也算不上有德,只能算做下德中的下流而已。上禮再往下延伸就是法家所推行的嚴刑峻法了,而對於嚴刑峻法,老子是一貫持反對態度的,是連下德中的下下之流也入不了的。
那麼老子為什麼把下德稱為無德,無德又會給社會和民眾帶來哪些壞處呢?我們下一期再詳細探討。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