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8章:都說厚德載物,怎樣才算有德呢?有德一定能成功嗎

2020-12-13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開始學習道德經的下篇德經部分。

上篇道經的命名是由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而來;而下篇德經的命名也是一樣,由第38章的第一句而來。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本章作為德經的開篇,老子首先給我們揭示的便是有德與無德的概念以及在行為上的區別。我們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德的概念,遵道而行,即為德。道分為常道和非常道,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生發萬物,其德行廣泛存在於萬物之中,這種順天道而行,不彰現自己,卻實際上有力存在的德就是玄德。

老子在第10章和第51章中分別都寫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並強調: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而老子在第21章中寫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也就是說天之道的玄德體現在萬物身上就是孔德。而玄德體現在聖人身上就是常德。老子在第28章中寫道: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常 德 不 離 ;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常 德 不 忒 ;知 其 榮,守 其 辱,常 德 乃 足。常德,也就是本章所說的上德。然而,一旦常德有背離、有過失,有不足,便轉化為下德了。

老子開宗明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德」,而實際是沒有「德」的。什麼叫上德,就是真正有德的狀態叫上德。你看不出來它有德,其實它才真正有德。下德是什麼?就是人們刻意標榜的,嘴裡老說的那個德,表面上看是不失德,實際上已經沒有德了。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無為我們講過很多次了,主要是指無私無欲,無人利他;這裡的「以」是指有心和有意;具有上德的人無私無我,為大眾付出而不刻意表現他的作為,而只具有「下德」的人無私有我,雖然也為大眾付出,卻總會刻意表現他的作為。

真正具有最大德行的人,心裡根本就沒有德與不德的概念,一切都是遵道而行、順其自然,為大眾付出而不求任何名與利的回報,並且表現得很自然,很快樂,全然是理所應當的樣子,因此,用道的標準來衡量,他的行為才是合乎德的,這就是聖人之道;大道無言無名,大德同樣無言無名;一旦有名那就進入了世俗的分別心當中,而一旦有了分別心的人就是世俗之人了,雖然也會把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德,而且做什麼事情都要用德去衡量,歸根結底是要求得一個有德的名聲,但這樣一來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沒有真正的德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如果主動告訴你他很講誠信,那你要提高警覺了,他常常會不守信用,一個人老是說錢不是問題,可能錢就是最大的問題;凡是給你講錢財是身外之物的人,你要警惕,可能最愛錢的人就是他。心裡沒有去想,嘴裡從何說起呢?這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打自招呀,相由心生嘛;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原,首先去拜見梁武帝,梁武帝問他,朕造寺度僧,有多大功德?而達摩祖師卻回答說全無功德。在世俗人眼裡,梁武帝曾數次捨身事佛,大興佛教,應該是有功於佛教,是莫大的功德了,但實際上他在做事的時候,自己心理上已經把功德放在了首位,在真正覺悟的人眼裡,那還算是什麼功德呢,一旦執著了名相那就只是有限的功,而且這些功會增長自己的狂傲之心,自然也就算不上有德了。

真正有德之人,是不求名不求利的,雖然做很多功德但卻不認為自己是在做功德;那才是真正的有德,是最高層次的德,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上德,然而能做到上德的聖人畢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只具有下德,老子根據不同的人行道的不同程度,把有為而不失德的下德又分成三個層次:上仁,上義,上禮。上德和下德的界限很分明,就是無為和有為,大道無為,所以上德必定是無為;而無為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無我,所以說下德的特點就是有為有我,而有為有我最根本的原因是背離了大道公平、萬物平等的屬性。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具有上仁的人無私有我,我們之前講過,對別人好而且不標榜才是真正的仁。然而上仁之人雖然不刻意表現他的作為,但仁本身就包含了上下之別,《禮記·經解》上說:上下相親謂之仁。仁字裡面的兩個人是有上下之別的,也就是說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好才叫仁;雖然上仁之人也是無私的奉獻,也是不刻意標榜自己的功德,但由於仁本身已經背離了公平和平等,所以上仁也算不止真正的有德,只能算做下德中的上流了。

上義也是一樣,上義其實也可以稱為下仁,上義之人無私有我,雖然對別人很好並且有著自我犧牲精神,但卻會刻意表現自己的作為,並想著以所謂的浩然之氣感染別人,以期望別人也能夠有此「義氣」。和上仁相比,上義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功利之心,雖然也是無私地奉獻,但卻對名相有著執著與追求,雖然沒有要求別人回報,但內心深處卻期望別人的認可和贊同。所以上義也算不止真正的有德,只能算做下德中的中流而已。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具有上禮的人有私而且有我,自己要有所作為卻沒有人回應他,於是就捲起袖子、揚著胳膊強拉著別人遵從於禮。我們之前講過,周朝的禮並不是簡單的禮節禮貌,而是指的國家政治法統及民間禮儀禮法的總和。上禮也可以稱為下義,周公旦制禮作樂,一方面把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用國家制度加以確立,另一方面,用禮儀禮法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雖然主體上還是以仁義治理天下,但對民眾卻有明顯的不平等和強制性,而且違背禮法的人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由於上禮介於義和法之間,私慾和功利之心己經佔據主導,所以上禮也算不上有德,只能算做下德中的下流而已。上禮再往下延伸就是法家所推行的嚴刑峻法了,而對於嚴刑峻法,老子是一貫持反對態度的,是連下德中的下下之流也入不了的。

那麼老子為什麼把下德稱為無德,無德又會給社會和民眾帶來哪些壞處呢?我們下一期再詳細探討。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裡說的大丈夫可以是女性嗎?
    《答姚怤見寄》詩云:「君有丈夫淚,泣人不泣身。」《門律自序》:「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吊嶽王墓》詩:「廟堂短計慚嫠婦,宇宙惟公是丈夫。」《鐵氏女》:「父是丈夫,姊為奇女,妾豈奴流?」......
  • 怎樣用《道德經》起敏而好學的男寶寶名,個個都美的與眾不同
    一、《道德經》中敏而好學的男寶寶名1. 善地出自《老子·道經·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海善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解釋: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5.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大家好,我是雅風,不知不覺,道德經我們已經講了一半了,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或私信我都說視頻更新的太慢了,說真的創作不易呀,因為站在講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也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老子,對得起道德經。言歸正傳,在道德經接近一半的篇幅時,老子在第40章對前面的內容做了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下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我們看一下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的分量卻很重,如果說道德經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書的序言和總綱,那本章就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總結和概括。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
    正念思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源自《朱子治家格言》,講的是倫理綱常,道德修養,善惡禍福。大意就是指自己應該守本分,不要過於奢求。引申為即使獲得榮譽和報酬,也要使自己的所得與付出和地位相稱,而不應該不勞而獲,指望天上掉餡餅。這與「厚德載物」是同理同義。
  • 《道德經》中說的「上德不德」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各位晚上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與你一起談古論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乍看起來十分玄妙(貌似整本《道德經》都是如此吧),但是實際上懂古語的人可以看出,這裡的所謂「上德不德」中的「上」其實是個動詞,又通「尚」,意即「推崇、崇尚」。有些人一點就通了,這裡的「德」前面用的既然是否定詞「不」,那麼它也是個動詞,意思是「修德,對德進行修繕」。那麼,這句話連起來直譯就是「推崇德行的人不會去刻意修德」,誒,這似乎聽起來有什麼不對?
  • 道德經「道」、「德」二字有何內在聯繫?從古字說起
    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書叫《老子》,又名《道德經》,那麼道和德在字的由來上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嘗試梳理一下。上文中顯示的是道的演化。甲骨文德上面是德字的甲骨文。「德」字在華夏思想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德」字的意思,就不能正確理解華夏思想。筆者以為,考察「德」字的源頭及其演變過程,再結合華夏思想對「德」字的定義,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德」字的準確含義。
  • 《道德經》: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氣,可以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一帆風順。 古人說,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人的福氣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來的,或者說,是自己修來的。
  • 新作發表:《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文:劉繼銳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德」字,蘊含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和治國方略。不僅關乎個體的修身養性,還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德」字的意義都蘊藏在字形裡了,按照漢字「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的特點,不難看出「德」字的本意,即:走在路上,要用眼睛觀察,看自己走得是不是合乎尺度,是不是走得「正」,走得「直」。金文的「德」字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心」字,意思更加明確,走在路上,不僅要用眼睛觀察,還要用心思考,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義法度。
  • 「厚德載物」這句話中具體指哪幾德?其實老祖宗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那麼,厚德載物具體指的是哪幾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第一種。便是容人之德。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大致就是說大海之所以能如此遼闊,是因為它能夠容納來自各處的大江大河,也讚美了大海的心胸寬闊。
  • 「厚德載物」是哪幾德?
    「厚德載物」是哪幾德?冷冰冰的話:可以加熱了說; 3.批評人的話:一對一的說,要顧及別人的自尊。>2.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機會; 3.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感悟】《道德經》的第一部分,是「五千言」的一個總論。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
  • 老子《道德經》第21章全面解析,「道」和「德的關係」
    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形象。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非常實在的,其中有信驗可憑。從現在上溯到遠古,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依據它才能觀察認識萬物的起始。我怎麼知道萬物起始的情形呢?是從道開始認識的。
  • 道德經教你報怨以德,疏解情緒還十分正能量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本書難懂歸難懂,其中的奧妙之處,還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種老子的《道德經》,讀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理解的。因此小編還是希望大家能多讀一讀《道德經》。馬雲讀過《道德經》後曾說:"這不是我在讀老子,而是老子在讀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