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受氣如何排解?道德經教你報怨以德,疏解情緒還十分正能量

2020-12-20 鄧朝芬說歷史

人活著活著,什麼事也會發生,當我們在這複雜的社會中生活,就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即使一個人脾氣再好,性格再溫順,也難免會有受人欺負或不如意的時候。那麼我們面對這些情況,心中產生了幽怨甚至仇恨情緒時,應該怎麼做呢?

殺人犯法,做小人之事不齒,一帶而過心裡又不痛快,看看老子是怎麼做的。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段話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還會有遺留的怨氣,這怎麼算作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雖然拿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只拿著借據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債的是無德的人。天道對人無所偏愛,經常幫助有德的人。

德,不是品德,而是一種身心平靜祥和的狀態。報怨以德,就是說,對待積怨,應該平和平靜,這樣,磁場就可以由負變正,局面就可以向著有利的方向轉變。

這一章老子依然就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矛盾而展開論述。老子說道德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們能夠做到重道敬德,事情自然就會做好。如果人們不重道敬德,那麼即使費盡心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完美。天道無所偏愛,但卻自然歸向有道的人。

老話說的好: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即便你有理,也不要得理不饒人,寬容和大度,可以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更多的時候,我們做人做事,有契約精神才行,要懂得兼顧各方的利益,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取有舍,能知進退,才可以收放自如。如果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和佔有,那麼必然成為眾矢之的,什麼事也做不成。

有道之人,與德同在,根本沒有怨,沒有怨恨,何須和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老子作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大家,他的學說具有反現實反傳統的性質。眾人尚有為,只有老子尚無為,並稱無為而無不為,給人以遁世的假象,傳統解釋老子學說是消極避世的觀念正源於此。

我們認為,《道德經》主要是一個有關社會和政治的學說,它回答了春秋戰國時代天下為什麼會大亂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大亂變為的大治的問題。但《道德經》所包含的道理具有普遍的意義,它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適用於古代社會也適用於未來社會,所以我們將《道德經》所包含的原理看作是人類如何進入大同社會的法則。

這本書難懂歸難懂,其中的奧妙之處,還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種老子的《道德經》,讀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理解的。因此小編還是希望大家能多讀一讀《道德經》。

馬雲讀過《道德經》後曾說:"這不是我在讀老子,而是老子在讀我啊!"

有人說,《道德經》就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書中很多話語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都是意義非凡。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非常深奧,因此對對道德經這本書,很多夥伴都說看不太懂,所以,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白話文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內容簡單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書中尋找做人與處世的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書中注釋完整,除卻原文外,還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擔心看不懂懂得困擾,而且書中還有600多副的彩圖,所以不用擔心會枯燥。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反覆閱讀,結合自身的情況,就能在無形中,給生活帶來其他的出口。

這本《道德經》是一本全精裝的書,內容簡單易懂,印刷清晰,讀完還可以收藏。

有時間能在這繁雜的社會沉澱下自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而且書並不貴,只需要69塊錢,現在隨意吃個工作餐都要幾十塊錢了,而這套書卻能看很多年,終身受益。

點擊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報怨以德 |粉絲投稿
    今天繼續聽羅大倫博士講解《道德經》,聽到第278期,即《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而第279期,羅博士講的還是「報怨以德」這一句,用兩期來講一句經文,絕無僅有,可見這句經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報怨以德」,這句經文被廣為傳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對華夏兒女「三觀」的建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中華精神文明的砥柱。
  • 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哪裡來的,你又是如何排解的呢
    人往往是感性的,當現實生活出現和你期望不一致的時候,負面情緒就會出現了,這是大腦對外界反饋的一種對應機制,每個人都會有的。若是不能及時解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麼你的日子便難過了。那麼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哪裡來的?又因該如何排解呢?
  • 道德經奧秘:當憤怒焦慮沮喪時,三秒擺脫負面情緒,如何做到?
    如果你被憤怒焦慮沮喪情緒折磨,我勸你早想辦法,最好三秒就擺脫負面情緒。算起來,人活著也就那麼多年生命,好時光能有多少?重要的是每天都會過各樣的生活。我的生活故事可能你也經歷過,重要的是品出不同的感覺,最好有《道德經》的靈性,負面情緒出現三秒之內就被你就升華了。第一秒:心有傳送門,你可以與別人不同;讀《道德經》,我很喜歡這句: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 格格:你是如何排解負面情緒的?
    要想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底什麼是負面情緒,人為什麼會產生負面情緒。很多人都無法做到了解與理解這一點,因為現在社會生存法則中,出現了很多虛假的法則,而這些虛假的法則都在歪曲負面情緒,不斷的告訴大家不能有負面情緒,如果有就是不對的是不好的,會影響你。
  • 不想孩子變成任人欺負的受氣包,請教會他合理宣洩情緒
    沒人教她該怎樣去分析情緒,是因為什麼而造成,以後該怎麼做。小時候她只要一哭,爸爸媽媽就會嚴厲的批評她,所以在她的認知裡,要是表現出不高興、憤怒或悲傷,肯定都是不對的。因此她慢慢壓抑自己的情緒,逐漸形成了現在這樣的迴避型人格。她自嘲說,自己現在說好聽點就是個「老好人」,實際上就是個「受氣包」而已。
  • 怎樣用《道德經》起敏而好學的男寶寶名,個個都美的與眾不同
    人的姓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人體符號,而且對人的情緒、智力、婚戀、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好名字往往能傳達出來很多重要的信息,這對人際交往至關重要,有時候好的第一印象正是由名字而得來的。所以名字裡所體現的字義詞意是十分重要的!
  • 鵬飛解讀《道德經》(連載二)
    抱怨只會讓人更無能,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比我們牛的人比我們還努力。3、後半段講金玉其外,外表浮華而內心虛妄者的加勒比海盜式生活。                          十四、鵬飛解讀《道德經》之「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普通話考試中如何排解緊張情緒
    普通話考試中如何排解緊張情緒說到考試,相比各位經歷的不會比泰老師少到哪裡去,不過先前大家經歷的考試基本都是以筆試為主,很少接觸過類似普通話考試的機試,加上一些需要考普通話的考生已經走出社會,有相當長的時間沒有面對過考試了,所以難免會有一些心裡壓力,出現焦慮等情緒。
  • 如何才能徹底消除抱怨?這是老子《道德經》給出的終極答案
    《聖經》所記述耶穌的言行,其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你應該把右臉也伸給他打。這叫「以德報怨」,在西方信徒心中是一種美德。孔子曾經提出:「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指的就是那些老好人、爛好人,不管對誰都是一副寬厚溫柔的面目,寧可自己委屈也要求全,任勞任怨。孔子認為恰恰是這些人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道德。為什麼說爛好人變壞了社會品德呢?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中說的「上德不德」是什麼意思?許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各位晚上好,我是百家號談漫,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與你一起談古論今~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這樣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乍看起來十分玄妙(貌似整本《道德經》都是如此吧),但是實際上懂古語的人可以看出,這裡的所謂「上德不德」中的「上」其實是個動詞,又通「尚」,意即「推崇、崇尚」。有些人一點就通了,這裡的「德」前面用的既然是否定詞「不」,那麼它也是個動詞,意思是「修德,對德進行修繕」。那麼,這句話連起來直譯就是「推崇德行的人不會去刻意修德」,誒,這似乎聽起來有什麼不對?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要學會自我排解焦慮情緒
    如果感覺有焦慮情緒如何排解呢?焦慮症前兆:焦慮症發生前會有一個過程,首先會有情緒上的一些變化。比如工作壓力過於大或者生活壓力比較多,所以患者會造成整天情緒比較易怒、愛生氣、易激惹。長時間的軀體症狀就是處於緊張的狀態,而且對於睡眠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失眠、早醒或者在睡眠過程中很容易被驚醒等等一些症狀。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正文:01什麼是道?
  • HR告訴你,如何排解工作中的消極情緒!
    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消極情緒,如果找不到出口,有些甚至發展到抑鬱、自殺、猝死等悲劇性結果。及時排解掉工作的消極情緒,防微杜漸,非常重要。01領導不賞識自己,怎麼辦?02老同志活少工資還比我高,怎麼辦?
  • 道德經名句起名:10個氣質清純的小孩名,太美了
    起名是指運用各種方法將人或物指定一個便於識別區分的名稱,凡人必要取名,取名必分姓與名,姓名既是人的符號,又是人們彼此相區別相聯繫的一個記號,自古以來,人們對自己的姓名都十分珍視。一、《道德經》中氣質清純的小孩名1.
  • 「家庭教育」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下)
    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語言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表達自己的情緒。前面的案例中,圖圖的媽媽可以引導圖圖把生氣的原因說出來。比如:「看你吵鬧聲這麼大,一定很生氣,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了自己的感覺。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方式提問,例如:「圖圖為什麼這麼生氣呀?你是怎麼想的?」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
  • 真正的智者皆知:《道德經》往往忽略掉的細節,卻是改變人生關鍵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便告誡世人,如果一個人懂得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在小事情或細節上多留心,多下功夫,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現在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細節決定成敗,從來都是不變的真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本體哲學是哲學家們構建主體哲學的工具哲學,不適合在大眾日常生活之中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哲學,是本體哲學,所以大眾日常生活,仍然離不開伏羲哲學,文王哲學和孔子哲學。老子道德經哲學,既是本體哲學,又是主體哲學,既是形式哲學,又是內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