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活著,什麼事也會發生,當我們在這複雜的社會中生活,就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即使一個人脾氣再好,性格再溫順,也難免會有受人欺負或不如意的時候。那麼我們面對這些情況,心中產生了幽怨甚至仇恨情緒時,應該怎麼做呢?
殺人犯法,做小人之事不齒,一帶而過心裡又不痛快,看看老子是怎麼做的。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段話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還會有遺留的怨氣,這怎麼算作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雖然拿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只拿著借據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債的是無德的人。天道對人無所偏愛,經常幫助有德的人。
德,不是品德,而是一種身心平靜祥和的狀態。報怨以德,就是說,對待積怨,應該平和平靜,這樣,磁場就可以由負變正,局面就可以向著有利的方向轉變。
這一章老子依然就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矛盾而展開論述。老子說道德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們能夠做到重道敬德,事情自然就會做好。如果人們不重道敬德,那麼即使費盡心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完美。天道無所偏愛,但卻自然歸向有道的人。
老話說的好: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即便你有理,也不要得理不饒人,寬容和大度,可以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更多的時候,我們做人做事,有契約精神才行,要懂得兼顧各方的利益,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取有舍,能知進退,才可以收放自如。如果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和佔有,那麼必然成為眾矢之的,什麼事也做不成。
有道之人,與德同在,根本沒有怨,沒有怨恨,何須和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老子作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大家,他的學說具有反現實反傳統的性質。眾人尚有為,只有老子尚無為,並稱無為而無不為,給人以遁世的假象,傳統解釋老子學說是消極避世的觀念正源於此。
我們認為,《道德經》主要是一個有關社會和政治的學說,它回答了春秋戰國時代天下為什麼會大亂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大亂變為的大治的問題。但《道德經》所包含的道理具有普遍的意義,它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適用於古代社會也適用於未來社會,所以我們將《道德經》所包含的原理看作是人類如何進入大同社會的法則。
這本書難懂歸難懂,其中的奧妙之處,還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種老子的《道德經》,讀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理解的。因此小編還是希望大家能多讀一讀《道德經》。
馬雲讀過《道德經》後曾說:"這不是我在讀老子,而是老子在讀我啊!"
有人說,《道德經》就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書中很多話語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都是意義非凡。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非常深奧,因此對對道德經這本書,很多夥伴都說看不太懂,所以,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白話文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內容簡單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書中尋找做人與處世的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書中注釋完整,除卻原文外,還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擔心看不懂懂得困擾,而且書中還有600多副的彩圖,所以不用擔心會枯燥。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反覆閱讀,結合自身的情況,就能在無形中,給生活帶來其他的出口。
這本《道德經》是一本全精裝的書,內容簡單易懂,印刷清晰,讀完還可以收藏。
有時間能在這繁雜的社會沉澱下自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而且書並不貴,只需要69塊錢,現在隨意吃個工作餐都要幾十塊錢了,而這套書卻能看很多年,終身受益。
點擊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