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特質在教育中佔優勢,女性讀博的比例越來越高

2020-12-17 刊行教育

如今,本科畢業後繼續讀博讀研已經成為了很多畢業生的不二選擇,尤其是讀研,近幾年考研報名人數節節攀升,讀研究生不再是一種「很冷門」的選擇,而逐漸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

研究生畢業後,也會有很多學生選擇繼續深造,無論是直博,還是普博,可以發現的一種趨勢是女生讀博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是為什麼呢?

一、社會觀念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中的定位都是有所區別的。當下「富養女孩」的觀念深入人心,而對於男性來說,他們要更早地承擔起掙錢養家的責任,他們往往扮演著家中的「頂梁柱」的角色。

而一般來看,直博最早畢業也得到27歲左右,如果是普通博士的話,畢業可能就30歲了。對於男性來說,如果你有很好的家庭條件做支撐那也還好,但是如果你的家庭條件不好,到了三十歲你還需要父母出錢供你讀書,沒房沒車、存款事業也沒有,如果你博士畢業後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那也值了,但是萬一你找不到好工作,無法改變命運的話,那就很難受了;而對於女生來說,在這方面的壓力會小很多。

二、就業市場

就目前來說,相比於男性,就業市場可能對女性並沒有那麼友好,很多女研究生畢業後依然找不到心儀的工作,於是選擇讀博深造。還有很多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會覺得都讀到研究生了,為什麼不再努努力讀個博士了,不甘心就此放棄,怕留下遺憾,選擇繼續讀博士。

特別是當下大學老師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職業,而我們知道現在大學老師基本都要求博士起步,因此有很多女高材生奔著這一點選擇讀博士,夢想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三、學習成績

讀博士尤其是直博對績點也就是學生成績是有要求的,績點越高,機會自然就越多。而普遍來說,一般女生更重視成績、更重視分數,他們更加踏實、勤奮,雖然有時候可能在科研方面不如男生,但是一般考試中女同學分數更高。

總之,讀書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尤其是對於那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來說,自己相貌平平,也沒有爹娘可以「拼」,一路從村裡到鎮上再到市裡再到一線大城市,摸爬滾打,靠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讀書。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多讀點書總是沒錯的。

相關焦點

  • 沈文欽 劉凌宇:性別、院校類型與讀博結果——基於2016年全國碩士畢業生調查的分析
    (一)結論  通過對碩士畢業生畢業去向數據的實證分析,本研究回答了性別、院校類型如何影響碩士畢業生的讀博結果問題。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兩點發現。  1. 從性別效應來看,女性讀博概率低於男性。不同學科中,只有在工學、管理學、農學中性別效應不顯著,醫學的性別效應最為突出。
  • 女留學生讀博推高日本博士女性比例 大多就業難
    女留學生讀博推高日本博士女性比例 大多就業難 這些女留學生一路讀到博士的人也非常多,使得日本每年畢業的博士中,女性比例增加到了全體的3成。但這些外國女留學生博士畢業後,就業卻非常難,大多數無法獲得穩定工作。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近年來,日本各大學裡攻讀博士課程的日本女生日益減少,但攻讀博士課程的海外女留學生卻在不斷增加。
  • 教育追求還是生育本能? 女性讀博+生娃遭遇窘途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讀博和生娃是相衝突的。前不久,科學網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引發了關於女博士生生育問題的大討論。截至發稿,僅該網站已有十多篇相關博文陸續發表。  由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女博士生人數為132132,佔博士生總數的38.63%。教育追求和生育本能之間的矛盾投射到這一高知女性群體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 改善教師性別比例失衡要多元創新
    一是溫柔善良、輕言軟語、善解人意等傳統教師「標籤」更多與女性關係密切,教師職業安全穩定、收入有保障、有固定的寒暑假等特點,也都符合社會對女性兼顧家庭的要求。二是教師職業的薪金待遇問題。教師行業較大的壓力、過高的社會和家庭期望值,與相對較低的待遇形成反差,導致一些原本有志於從教的男性選擇了其他行業。三是女性在現有的教師招考模式中更有優勢。
  • 解讀高校專任教師性別隔離變化趨勢:女性比例提升
    毫無疑問,高等教育專任教師隊伍總體的性別結構日趨均衡,這是中國婦女發展和性別平等成效最為卓著的一個領域。  但總體上專任教師隊伍中女性比例的提升,是否一定意味著專任教師隊伍的性別隔離狀況是在改善?本文數據主要來自教育部公開發布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鑑》中各省區市普通高等院校專任教師的分性別數據資料。
  • 中國大學生性別角色悄然變化 男性擁有女性溫柔
    傳統的性別角色是否已經對青少年失去了約束力度?媒體上常常出現的男女兩性「中性化」,是否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日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的5名本科生完成了一項「大學生性別角色形成」研究課題,調查歷時近一年,覆蓋了全國東、中、西部27所不同的高校,在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中,收回有效問卷5008份,經過定量的數據分析和定性的個案訪談,試圖揭示出以上問題的答案。
  • 幼兒園教育中的性別平等
    傳說中的「男生的數理能力更強,女生語言能力更好」是真的嗎?我們所認為的性別差異是從何而來的?作為家長和老師,你所提供的教育對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有什麼影響?來聽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陳學鋒博士怎麼說吧!
  • 不能把性別差異等同於知識女性的能力弱勢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女性性別帶來的天然障礙正越來越少;知識正賦予女性更多力量,使當代女性可以做到前人所不能。然而,在現實中,知識女性發展存在突出的「兩高兩低」現象。「兩高」,一是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中,在校女生佔在校生總數比例已超過52.5%,二是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約佔科技工作者總數的40%,女性數量增速較高,佔比提高。
  • 男生免費師範教育:性別歧視?性別失衡?還是老師工資太低?
    在「澎湃新聞」轉引的《檢察日報刊文三問男生免費師範教育:明目張胆實行性別歧視》下面,數百條評論亮劍交鋒,為我們提供了多樣的看法與思考。通過簡單梳理,有關評論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觀點。其一,檢察日報的這篇文章曲解了福建政策的本意,師範男生免費並非性別歧視,而是基於教師隊伍中女多男少的性別比例失衡之事實。例如:「這不是性別歧視,這是一種對男生從事教育工作的鼓勵措施。
  • 讀博,女博士難在哪裡?
    在我國討論讀博的眾多文章中,認真、嚴肅地探究女博士讀博的文章較少,經調研而出爐的數據分析少見,而探討女博士讀博實際困難的文章也不多見。但同類文章在國外則很普遍,相關數據也較充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在美國,女性佔研究生總數的57.9%,而在某些領域中,女性的比例更高。
  • 為什麼來美國讀博不用考GRE了???
    支持者的看法如果你想去美國考研讀博,那你對GRE這個詞肯定不陌生。GRE是一個將近4小時的標準化考試,旨在測試學生的量化推理、語言邏輯和寫作技巧。有意讀博的學生中不乏貧困生,參加GRE考試的開銷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會勸退其中一部分人。首先,你參加一場GRE考試的報名費為205美元。其次,申請項目寄成績也要花錢,每送一所學校需要花費27美元,你學校申的越多錢也交的越多。第三,你準備GRE考試的時候,肯定要報備考班、買教科書和真題材料,這些也要花錢。
  • 在撕碎前並沒有來得及取名的關於人口性別比例失調也就是「光棍」問題的一篇隨筆 ——讀《光棍危機——亞洲男性人口過剩的安全啟示》
    然而,男性的平均壽命短於女性,總人口比例下降不能說明情況已經好轉,反而會掩蓋出生性別比例和年輕一代性別比例失調的嚴重性。現在的男孩、未來的男人面臨著「絕對過剩」的危機。[1] 文中「總人口性別比例」、「出生人口性別比例」等比例都是指男性:女性,比例偏高指男性絕對人口數多於女性。
  •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張曉萌:「她型領導力」是未來領導力特質 | 教授...
    近年來,隨著全球範圍內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經濟參與度不斷提升,女性崛起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主題。同時,對於女性在領導力方面展現出的特質的研究也日益豐富。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領導力與行為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曉萌,在商學院十餘年的授課當中,持續對兩性領導力差異進行反思和研究。
  • 美國大學出現"男生危機" 新生中女生比例達67%
    美國大學學生中女性佔多數。男大學畢業生平均年薪,僅比男高中畢業生高出2萬~3萬美元。面對殘酷現實,很多男生競相攀比早點就業賺錢。新生中女性更佔67%事實上,上述情景已是今日美國普遍現象。美國大學裡男女學生的比例在上世紀80年代大約已達到各佔半數,目前美國大學部的學生當中,有58%是女性。美國教育部調查表明,無論大型或小型,公立或私立,四年制或五年制,各類大學陰盛陽衰現象都越來越嚴重。
  • 在職女性要不要讀博?已婚已育女博士用6年讀博經歷告訴你
    博士畢業已經三年,單位最近出臺了鼓勵大家讀博的各種政策,所以身邊很多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女性同事都問我讀博生涯怎麼樣?要不要讀博?好不好畢業?現在我把自己讀博的經歷寫下來,供即將讀博的同志特別是已婚已育的在職女性同志們參考。
  • 985讀博生選擇當老師,這幾點原因要重視
    大多讀博層次的畢業生中,北大師範等985院校的畢業生佔到了大多數,而且在求職這一欄,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讀博生薪資的要求是5000元。從這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博士生就業問題嚴峻,在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下,我國的讀博生還擴招了18.9萬人,這讓原本就業形式嚴峻的博士生更加困難。大多數讀博生在畢業後選擇了在學校當老師,而不是進行科研工作,這是因為什麼呢?
  • 本科獲獎比例高出50% 女大學生開始「學術崛起」
    作為一所綜合類高校,南開大學的男女生比例一直較為均衡,但是在得到獎學金的學生中,女生卻佔據了絕對優勢。2016~2017學年度,南開大學發放獎學金共計2398.13萬元,共有4500餘名本科和研究生獲得獎勵。據學校統計,南開大學本科生男女生比例為1∶1.08,獲得獎學金比例卻達到了1∶1.57,本科女生獲獎比例比男生高出50%。
  • 高考女狀元越來越多,為什么女生成績好,卻難以找到好工作?
    高考女狀元越來越多,在大學許多專業裡,似乎呈現比較明顯的陰盛陽衰現象。根據中國教育在線《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從2002到2018年間的本科階段,女生在校生所佔比例持續增長。碩士求職者中,女性更比男性低53%。另一份BOSS職場調查顯示,中國女性2018年全年,平均工資為每月 6497 元,男性則為8300元,後者平均薪酬比前者高出28%。男性有明顯的薪酬優勢。女性在求職中的劣勢之一是用人單位對女性婚育影響到工作的擔憂。這使得很多女性只好推遲婚育年齡,甚至不得不奉行不婚主義。
  • 讀博是否必要以及讀博的理由
    身邊總有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讀博是否有必要,為什麼要讀博?」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有沒有必要是個人選擇,要看您對未來人生是如何規劃的。眾所周知,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捷徑,所以,只要具備讀書的能力和條件,我認為,肯定是讀的越多越好。
  • 世界著名女校,如何實施性別教育?
    研究列出了單性別教育的好處,其中包括消除學習時男女之間的差異、改善學生學習問題、使女生有更多擔任領導的機會、避免性別不同的師生偏見等。從歷史上看,19世紀以前單性別教育非常普遍,由於天主教會長期以來認為男女學生同校是對正常而恰當的兩性分離的背叛和挑戰,那個時候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而早期的這種單一性別教育,是在基於性別歧視之上建立的男子學校或女子學校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