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育機構在招生時,都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孩子的父母被忽悠的憂心忡忡,萬般的焦慮與不淡定。
每到周末,帶著孩子奔波在各種學習班之間。
不厭其煩的品嘗著應試教育的惡果;
樂此不彼地充當著培訓機構的韭菜。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雞群裡的那隻鶴,出類拔萃。
但往往事與願違,煞費苦心卻付之東流。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許多家長只是醉心與孩子間技能的攀比,卻忽略了最重要的3個品德教育。
誠實
俗話說:「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對於孩子來說,誠實是年幼時期,必須養成的一種品德,也是陪伴他成長,成人後有所建樹的基石。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群孩子在踢足球,結果足球飛出球場,把旁邊廠房的玻璃打碎了,其他孩子見狀,拿起衣服都跑了,唯有這個足球的小主人,抱著足球在廠房邊的水泥長凳上坐著,等待著工廠有人來。可他忘了今天是周末,工廠不上班,第2天,他向學校請了假,讓媽媽陪他去工廠賠償玻璃。
工廠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覺得他小小年紀,不僅誠實,還敢於承擔,決定不要賠償,還帶著孩子參觀了工廠。
這個故事引起了學校的重視,並把它做成了課件,廣為宣傳。
原本的一件小事,卻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
現實生活裡許多人,犯了錯唯恐避之不及,直接閃退,還慶幸自己沒有被發現。
高爾基曾說:「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
孩子的誠實守信,看似簡單,卻將伴隨他一生的成長。
吃苦
苦和甜,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
沒吃過世間的苦,自然也不會感受到生活的甜。
還記得兩年前,網上流傳演員姜文帶孩子去新疆阿克蘇鍛鍊的故事。
住簡陋的平房;
讓孩子用搓板手洗衣物;
每天跑步2公裡,在沙漠裡追逐嬉戲。
一年下來,孩子的體格由「豆芽菜」,變成了「紅豆杉」。
姜文說,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食物不是營養品,而是苦頭。
.多吃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鍛鍊了身體,壯大了精神,培養了自立,加強了能力。小時候吃苦不算苦,算財富!
主持人樂嘉曾帶著4歲半的小女兒靈兒徒步沙漠,四天走完了76公裡。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腿上和腳上起了水泡,覺也睡不好,半夜裡帳篷太熱,被蚊子圍攻……面對這些困難,樂嘉鼓勵孩子不要放棄。
他說,帶女兒徒步沙漠,是想讓孩子明白,作為一個女孩,這一生必須要學會獨立和堅持。
雖然這種教育方式備受爭議,但無可否認,野外生活體驗對於培養孩子堅韌毅力,增強適應環境能力的重要性。
現在有些富豪,都在找尋機會,鍛鍊自己孩子的吃苦能力。
而反觀許多寒門的父母,用自己的血汗錢當做糖水,將孩子泡在裡面,任孩子揮霍。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很難會有出息。
獨立
如果仔細觀察,生活中我們會看到這樣有趣的場景:
當媽媽帶著孩子,遇到小狗,媽媽一般會拉著孩子走開,並告訴孩子要遠離危險。而爸爸往往會站在孩子身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無疑,爸爸的這些行為,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品格和探索的勇氣。
之前看過這樣一條新聞:河南23歲小夥餓死家中。
去年,河南省羅山縣的一名23歲小夥楊鎖,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卻活活餓死了。
同村的人都說,從沒見過像他這麼懶的人:
懶得工作,曾在建築隊、酒店幹活,不到1天就嫌太苦太累,後來靠乞討為生;
懶得做飯,村民們送來的肉,他寧願放著讓肉腐爛發臭,也不肯動手做飯;
懶得吃飯,吃了一頓後就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極點才出門討飯;
懶得洗衣服,衣服穿得太髒了就扔掉,後來只得整天穿著一身散發出惡臭的髒衣服......
而他的懶,正是父母的嬌慣而導致的。
他的父母從小都捨不得讓他受苦受累,誇張到什麼程度呢?
楊鎖8歲的時候,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讓他不用走路。
吃不了學校的苦,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成天無所事事。
父親離世後,他母親不但要承擔家裡全部農活和家務,還要伺候兒子。
楊鎖不但不體恤母親的不易,有時候還會打罵她。
就這樣,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
5年後,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家中。
太多中國式父母,因為自己的過度溺愛,把孩子慢慢培養成了一個毫無生活能力的廢柴。
包辦一切,事事代勞,不是愛,而是在親手摧毀孩子的未來。
同樣的一則故事:
一位單親媽媽,孩子從小到大,什麼家務都不讓幹。
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樣工作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覺得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知道幫家裡做些什麼,要麼上網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外面太辛苦了,還是在家裡舒服。」
當媽媽生病住院後,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每天靠叫外賣度日
這個孩子居然連水燒開了是什麼樣都不知道,每天只好喝瓶裝水。
媽媽留給他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而媽媽還要承受高昂的醫療費。
這個孩子依舊在抱怨,責怪媽媽不注意身體,耽誤了他的很多事情。
這樣的惡果,都是孩子小時候,父母播下的種子
思想家盧梭曾在《論教育》中指出:
「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生活必定沒有獨立性。
沒有了獨立性,就不知道生活的來之不易,所以他也不懂得感恩。
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無從談起。
生活獨立會導致思想獨立。
這樣的孩子,沒有家長也可以活的很好,能更早的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鍛鍊吃苦,更多的是鍛鍊一種吃苦的習慣,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能夠獨自解決的能力。
那些事無巨細為孩子包辦的父母,往往容易將孩子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巨嬰;
而越是注重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父母,則往往能讓孩子收穫一個更有出息也更快樂的人生。
從小沒吃過苦的孩子,即使他受過高等教育,也缺乏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與感知,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更缺乏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
怕一時吃苦的人,往往會吃苦一輩子。
而不捨得讓孩子吃苦的父母,到了老年必定要吃孩子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