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品德教育,藏著孩子今後的出息

2020-08-10 無疆之域

很多教育機構在招生時,都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孩子的父母被忽悠的憂心忡忡,萬般的焦慮與不淡定。

每到周末,帶著孩子奔波在各種學習班之間。

不厭其煩的品嘗著應試教育的惡果;

樂此不彼地充當著培訓機構的韭菜。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雞群裡的那隻鶴,出類拔萃。

但往往事與願違,煞費苦心卻付之東流。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許多家長只是醉心與孩子間技能的攀比,卻忽略了最重要的3個品德教育。


誠實

俗話說:「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對於孩子來說,誠實是年幼時期,必須養成的一種品德,也是陪伴他成長,成人後有所建樹的基石。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群孩子在踢足球,結果足球飛出球場,把旁邊廠房的玻璃打碎了,其他孩子見狀,拿起衣服都跑了,唯有這個足球的小主人,抱著足球在廠房邊的水泥長凳上坐著,等待著工廠有人來。可他忘了今天是周末,工廠不上班,第2天,他向學校請了假,讓媽媽陪他去工廠賠償玻璃。

工廠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覺得他小小年紀,不僅誠實,還敢於承擔,決定不要賠償,還帶著孩子參觀了工廠。

這個故事引起了學校的重視,並把它做成了課件,廣為宣傳。

原本的一件小事,卻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

現實生活裡許多人,犯了錯唯恐避之不及,直接閃退,還慶幸自己沒有被發現。

高爾基曾說:「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

孩子的誠實守信,看似簡單,卻將伴隨他一生的成長。


吃苦

苦和甜,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

沒吃過世間的苦,自然也不會感受到生活的甜。

還記得兩年前,網上流傳演員姜文帶孩子去新疆阿克蘇鍛鍊的故事。

住簡陋的平房;

讓孩子用搓板手洗衣物;

每天跑步2公裡,在沙漠裡追逐嬉戲。

一年下來,孩子的體格由「豆芽菜」,變成了「紅豆杉」。

姜文說,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食物不是營養品,而是苦頭。

.多吃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鍛鍊了身體,壯大了精神,培養了自立,加強了能力。小時候吃苦不算苦,算財富!

主持人樂嘉曾帶著4歲半的小女兒靈兒徒步沙漠,四天走完了76公裡。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腿上和腳上起了水泡,覺也睡不好,半夜裡帳篷太熱,被蚊子圍攻……面對這些困難,樂嘉鼓勵孩子不要放棄。

他說,帶女兒徒步沙漠,是想讓孩子明白,作為一個女孩,這一生必須要學會獨立和堅持。

雖然這種教育方式備受爭議,但無可否認,野外生活體驗對於培養孩子堅韌毅力,增強適應環境能力的重要性。

現在有些富豪,都在找尋機會,鍛鍊自己孩子的吃苦能力。

而反觀許多寒門的父母,用自己的血汗錢當做糖水,將孩子泡在裡面,任孩子揮霍。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很難會有出息。


獨立

如果仔細觀察,生活中我們會看到這樣有趣的場景:

當媽媽帶著孩子,遇到小狗,媽媽一般會拉著孩子走開,並告訴孩子要遠離危險。而爸爸往往會站在孩子身後,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無疑,爸爸的這些行為,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品格和探索的勇氣。

之前看過這樣一條新聞:河南23歲小夥餓死家中。

去年,河南省羅山縣的一名23歲小夥楊鎖,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卻活活餓死了。


同村的人都說,從沒見過像他這麼懶的人:

懶得工作,曾在建築隊、酒店幹活,不到1天就嫌太苦太累,後來靠乞討為生;

懶得做飯,村民們送來的肉,他寧願放著讓肉腐爛發臭,也不肯動手做飯;

懶得吃飯,吃了一頓後就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極點才出門討飯;

懶得洗衣服,衣服穿得太髒了就扔掉,後來只得整天穿著一身散發出惡臭的髒衣服......

而他的懶,正是父母的嬌慣而導致的。

他的父母從小都捨不得讓他受苦受累,誇張到什麼程度呢?

楊鎖8歲的時候,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讓他不用走路。

吃不了學校的苦,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成天無所事事。

父親離世後,他母親不但要承擔家裡全部農活和家務,還要伺候兒子。

楊鎖不但不體恤母親的不易,有時候還會打罵她。

就這樣,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

5年後,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家中。

太多中國式父母,因為自己的過度溺愛,把孩子慢慢培養成了一個毫無生活能力的廢柴。

包辦一切,事事代勞,不是愛,而是在親手摧毀孩子的未來。

同樣的一則故事:

一位單親媽媽,孩子從小到大,什麼家務都不讓幹。

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樣工作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覺得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知道幫家裡做些什麼,要麼上網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外面太辛苦了,還是在家裡舒服。」

當媽媽生病住院後,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每天靠叫外賣度日

這個孩子居然連水燒開了是什麼樣都不知道,每天只好喝瓶裝水。

媽媽留給他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而媽媽還要承受高昂的醫療費。

這個孩子依舊在抱怨,責怪媽媽不注意身體,耽誤了他的很多事情。

這樣的惡果,都是孩子小時候,父母播下的種子


思想家盧梭曾在《論教育》中指出:

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生活必定沒有獨立性。

沒有了獨立性,就不知道生活的來之不易,所以他也不懂得感恩。

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無從談起。

生活獨立會導致思想獨立。

這樣的孩子,沒有家長也可以活的很好,能更早的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鍛鍊吃苦,更多的是鍛鍊一種吃苦的習慣,培養孩子遇到問題能夠獨自解決的能力。

那些事無巨細為孩子包辦的父母,往往容易將孩子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巨嬰;

而越是注重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父母,則往往能讓孩子收穫一個更有出息也更快樂的人生。

​從小沒吃過苦的孩子,即使他受過高等教育,也缺乏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與感知,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更缺乏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

怕一時吃苦的人,往往會吃苦一輩子。


而不捨得讓孩子吃苦的父母,到了老年必定要吃孩子的苦。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不取決於學歷和智商,而是品德
    從古至今,凡是成大事者,無一不有高尚的品德。父母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有出息,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補課班,希望孩子成績好、智商高,但只培養這樣真的能保證孩子將來走得長遠嗎?音樂家貝多芬說過:把德行交給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錢。
  • 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就被人嫌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出息,因此會採用各種途徑來測試自己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通常父母們都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對事態度、處事表現等地方來觀察孩子,但是有一個地方卻總被忽視,那就是孩子吃飯時的表現,吃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事情,父母們根本聯想不到把吃飯作為觀察孩子能否有出息的一個考察點
  • 李玫瑾:看孩子有沒有出息不必等長大,看他吃飯有沒有這3個習慣
    隨著各類的教育學者對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界對於兒童幼年教育的重要性也提上了日程。而現在,在主流教育界中一種被普遍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的一生發展軌跡,基本上取決於童年所塑造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比如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想要看孩子在以後有沒有出息,其實不必等長大,看他吃飯時有沒有這3個習慣就夠了。
  • 白巖松: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必須「吃」這3種苦,父母別心軟
    老一輩人教育後人:&39;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39;,這句話可以說是至理名言。不管在任何年代,何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能夠吃苦的人將來絕對不會過的太差。在學習這件事上也是如此,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父母也不用太過於擔心他們。
  • 「鏡子效應」毀所有,3種性格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鏡子效應」毀所有,3種性格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引言現實生活中,有些小朋友無論走路姿勢,說話方式,生活習慣等跟自己的父母極為相似,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如果性格不好,孩子自然會受影響。3種性格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1、 性格急躁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孩子普遍都很調皮,一不小心就幹壞事。不是弄髒地板,就是到處垃圾。媽媽疲於奔命,如果性格不能平穩,就很容易暴跳如雷。所以朝孩子吼叫,成了很多媽媽的標配。
  • 3種看似聰明,實則是「假聰明」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難有出息
    文/小熊育兒日記希望孩子可以有出息,成龍成鳳,是多數家長的心願。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出息。在多數人看來,一般聰明的孩子將來有出息的機率會更大一些。所以說,很多家長都會根據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表現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將來能否有出息。
  • 智慧父母教會孩子3種能力,未來他會更有出息,很重要
    教育的基礎是家庭,父母的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父母來說,責任重大無比,我們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為這是關於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智慧父母教會孩子3種能力,未來他會更有出息,很重要!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抓緊改正
    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更有出息,那怎麼才能判斷出自家孩子是否有出息呢?李玫瑾教授大家都很熟悉吧?李玫瑾教授在育兒這方面很有造詣,基本是家長們爭相學習的對象,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檔節目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在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
  • 李玫瑾教授:要想孩子今後有出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說明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的父母越是對孩子過分的寵愛,孩子越是學不好,甚至長大後沒有出息,這就是希望越多失望越多的寫照。
  • 李玫瑾教授:要想孩子今後有出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說明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有的父母越是對孩子過分的寵愛,孩子越是學不好,甚至長大後沒有出息,這就是希望越多失望越多的寫照。
  • 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以下5種特徵基本是必備的,對照下你家孩子
    如果孩子被別人誇獎「聰明」,家長會很開心,如果孩子被被人說「將來一定有出息」家長心裡應該會樂開花吧。雖然嘴上說不在意,其實內心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將來能有一番作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所想的。
  • 白巖松育兒觀走紅: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
    要想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在家裡,長輩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道什麼是挫折。所以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也不敢責罵,怕孩子心裡受不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式。以後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到了社會上就更加承受不了任何打擊。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養孩子要做到&34;,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不走彎路,小時候的教育就至關重要了。
  • 這3種性格的媽媽,90%的孩子將來都會有出息,尤其第2種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孩子有沒有出息,很大程度上受到媽媽的影響。媽媽是孩子生命的起點,也是孩子早教啟蒙等影響力最大的教育者,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母親。因此,如果母親發揮榜樣作用,讓孩子模仿良好的行為,孩子就會形成健全的人格。哪些性格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呢?
  • 沒本事的爸爸,最喜歡做這3件事,孩子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爸爸能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會讓孩子的認知、語言、思維能力增加。話雖這麼說,可如果父親脾氣不太好、個人素養不高、在孩子面前不收斂缺點,那孩子也會受到影響,今後很難能成器。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孩子成長的高度和父親有很大關係,這3種爸爸沒本事,對孩子影響很惡劣。
  • 3種家庭培養的孩子,未來一定有出息,智慧父母提早看
    所謂的「出息基因」多數都來自「家庭基因」。3種家庭培養的孩子,未來一定有出息,智慧父母提早看!父母的教育態度如果比較熱情主動,民主開明,那麼孩子的情商可能就會比較高」。孩子在一個相親相愛,相互包容的家庭長大,他自然也能學會感知愛。家庭的溫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時刻照耀著我們前行的路,只有在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充滿愛,才能對社會對家庭負起應有的責任。
  • 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家長記住「三不慣」,教育孩子沒煩惱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說明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家長青睞寵溺的孩子,孩子學不好,甚至長大後沒有出息,這是希望越越來越失望寫照。大多數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寬嚴相濟」,很少有父母盲目地順從孩子的要求,雖然孩子們一些自由是對的,但也看好哪些方面。
  • 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能有出息,而且現在的家庭都比較注重家庭教育,想讓孩子聰明、智商高,所以,從娃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想提升孩子智商的方法希望能管用。俗話說得好,「三歲看老」,孩子聰不聰明,其實在他們小時候就能看出端倪,只不過家長沒有抓住機會而已,北大退休老教授曾經說過: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在我國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出息、有所成就。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 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盼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有成就。不過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那是二十年後的事,現在誰也不知道。但是這也不一定,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孩子小時候的一些性格特徵就能知道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