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你做到了嗎?

2020-09-05 頤年堂中醫館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也是養育小孩子的經驗總結。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易懂,就是說要確保孩子的健康平安,就不能給小孩吃得過飽、穿得過厚。


不過說真心話,現今沒有幾個家長捨得自己的孩子挨餓受凍的,尤其是隔輩的老人帶孩子,更是各種寵溺。


而今天

就和大家講講,

這「三分飢與寒」的道理在哪?

我們為什麼放著好日子不過,要讓孩子吃點苦呢?

這主要在於小孩子的生理特點。


為什麼不要讓孩子吃太飽?中醫認為由於兒童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中,小孩子有三髒不足,就是脾、肺、腎不足。正是因為小孩子脾胃發育不完善,消化吸收功能比成人弱,所以一旦餵養過量就容易出現食積的情況,會讓小孩子生病的。


現代醫學也認為,孩子如果飲食過量,不但會加重孩子的胃腸道負擔,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胃腸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經常會出現一些腹脹、腹痛、便秘、睡眠不安的症狀。甚至長期的飲食過量,會使孩子的消化功能超負荷工作,久而久之胃腸就鬧罷工了,然後就會食積,最後甚至會食欲不振、厭食。


各位家長,你們可以對照著自己家小孩平時的飲食習慣,看看是不是犯了如上的問題呢?因此,提倡孩子不要飲食過量,特別是晚餐不要吃多,否則小孩吃得過飽,又消化不了,就容易積食,出現口臭、便秘、睡眠不安、翻身打滾、咬牙磨牙、舌苔厚膩、晨起口中有酸腐氣味等症狀。用中醫的道理講,這些症狀就是因為飲食過量產生的溼熱積滯,當小孩的身體處於這種食積滯熱的內環境狀態下,再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就很容易生病了。



為什麼也不要讓孩子穿太厚?給小孩穿衣服不能太厚,因為如果穿得過厚,不但孩子的活動會受到限制,而且由於孩子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就容易出汗、受涼,反而容易生病。老一輩的人,比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總是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給孩子增減衣物,自己覺得冷了也給孩子裹得厚厚的。其實我們只要摸摸孩子的小手,只要不涼就用不著穿那麼厚。


小孩子由於脾胃沒完全發育好,特別容易食積。那麼小孩出現了食積的症狀該怎麼辦呢?

醫案1


楊XX,女,1歲。發熱不退已四天。住某醫院,曾屢用退熱劑,汗出較多,並用青、鏈黴素等抗菌素仍不退燒。


請中醫會診。


白晝發熱39℃,至夜間體溫多達40℃,時有驚惕,手足反涼,無咳嗽,亦不喘促,食納不佳,大便日兩次,夾不消化物,尿少而短,渴不多飲,面黃舌淡,苔中心穢,脈滑數,右大於左,按發熱而不咳嗽,發汗而熱不退,非外感表證可知。面黃而消化不良,納差而舌苔穢膩,乃食積發熱可知,治法當和而兼消,方用四逆以和肝胃,楂、曲、麥芽以消食積。


小兒發熱,證各不同,治亦有異,或因風寒外感,或因飲食內傷,必須辨析清楚,不可妄行汗下。


本例曾屢發汗,汗出雖多,而熱不解,徒傷其表,迨明其是食積發熱之後,法取「和而兼消」,其熱再劑即解,其所以用和而兼消者,因其證初起即有驚惕,兼之又屢發汗,肝脾之氣失調,陰亦受傷,故用四逆和肝脾,而以芍藥、甘草復其陰,柴胡、枳實推陳致新,以助消導之力。

醫案2


鞏XX,男,10歲,初診。


四個月前,曾一度高燒伴有噁心之後,繼而發生頭痛頭暈,雖經治療數月,但至今不癒,其頭痛部位,在兩顳、後腦、前額及眉稜骨,常發無定處。


並自有此病以來,食納不佳,大便乾結似羊糞,大便化驗有蛔蟲卵,脈象沉弦細數,舌質正常、苔白膩,此為營養過多,食積生熱,以致肝胃不和,鬱熱上蒸,治宜調和肝胃,疏利積熱。


本例由高燒之後發生頭痛,其部位多在兩側、後腦、前額、眉稜骨等,痛無定處,食納不香,食後胃脹,噫氣吞酸,大便乾結似羊糞,是足陽明胃和足厥陰肝兩經病徵。


聯繫到《內經》所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理論,需要提示孩子的媽媽,對小兒的餵養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最好定時、定量,並要注意營養的均衡,不要過多進食肉類食品,要多吃青菜和水果。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發生食積。孩子一旦出現食積發熱,家長不必過於緊張,也不必急於應用退熱劑,最好請中醫來治療。

相關焦點

  •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對此,河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耿少怡表示,傳統中醫在兒童保健防病方面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和方法,比如家長們大多聽說過的「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對於兒童健康的確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家長們不妨多了解些中醫防病理念,讓孩子適寒溫,和脾胃,成就良好的體質,茁壯成長。
  • 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有沒有道理???
    新手媽媽最怕孩子餓著了、吃苦受凍,忘了有句老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有懂得這句道理的媽媽,但想做到太難了。該如何從育兒老理中得到好的借鑑呢?一起來討論吧!一般情況,忽冷忽熱和孩子不適應冷環境是患上感的主要誘因。 科學解讀「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健康寶寶「帶三分寒」有利無弊冬季寶寶的穿衣原則 給小寶寶冬季穿衣很為難,穿得薄了怕冷到,穿得多又怕捂著,包成粽子一樣還是會感冒,到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奶爸踐行「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的8大原則--上
    我很慶幸仔仔一歲多沒有發過一次燒,倒不是我們倆帶的多好(新手爸媽、全是自己帶,我現在是全職奶爸),而是我們始終踐行一個道理「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作為新手奶爸的一點經驗:三分飢和寒:意思是說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秋冬季預防兒童感冒,你準備好了嗎
    但是事實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祖訓非常科學和符合自然規律。12歲以下的兒童及嬰幼兒,活力氣比大人要大的多,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加之兒童活潑好動,活動量大,兒童所穿衣物不能比大人厚,只能少不能多。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如何預防秋冬季兒童感冒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入秋後天氣一天天變涼,為了避免孩子受涼感冒,不少家長會有「給孩子多穿點,免得感冒」的想法。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兒童活潑好動,活動量要比大人偏多,兒童穿衣應與父母穿得一樣多,但是要比老年人穿的少,否則衣服穿著過厚,當中午氣溫升高,或者稍微活動就容易出汗,衣服潮溼不及時更換,反而容易受涼感冒。判斷兒童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有兩個方法:一摸手二摸背,如果手是溫的,說明衣服穿得合適;如果手心發熱,後背有汗,說明孩子衣服穿得多了,需要及時減衣。
  • 「三分飢和寒」為啥能保小兒安
    天氣變冷,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渾身被裹得嚴嚴實實的小孩,包得像個小粽子一樣,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俗語:「三分飢和寒,能保小兒安。」這裡所說的「三分飢」並不是不讓孩子吃飽,而是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每餐七分飽就足夠了,因為小兒脾胃功能尚在發育之中,比較稚嫩,不能承受過多的食物,雖然需要水谷精微的營養,卻不能多吃,吃多後反而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等疾病。中醫認為小兒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乃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什麼意思?
    「若要小兒安,留得三分飢和寒」,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育兒經驗總結和智慧。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讓小孩身體健康少生病,就不能給小孩吃的太飽,也不能穿得太曖。也就是說適地「餓」和適當地「凍」,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專家提醒:秋冬已至,寶寶吃穿有講究
    要知道,現在屬於疫情期間,一旦生病感冒問題就嚴重了。很多家長對此感到頭疼,秋冬本身就是換季期,寶寶生病再常見不過,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為寶寶健康加一層保證呢?這就要聽專家的話了,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很多年輕家長總也不把老祖宗的話當回事,覺得都是封建糟粕。
  • 育兒口訣「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父母都應懂得道理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隨老話說的好,「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吃了嗎」。這句國人打招呼時最常說的客套話,足以說明人們對吃的重視,而隨著時代經濟的進步,生活物質條件的變好。
  • 奶爸踐行「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的6大原則--下
    昨天跟大家分享作為奶爸的我,是如何踐行「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中三分寒的幾點經驗,還是得到了許多寶爸寶媽的認可,仔爸在此謝過大家的捧場。接上篇繼續分享關於三分飢的幾個原則,僅供大家參考。1、每天吃飯次數要規律:許多孩子好幾歲了,還在和奶粉或者純奶,這是個非常好的習慣,我本人也是這麼堅持的(仔仔睡前必須喝200ml奶粉,差一點都不睡)。
  • 從一病案,再說小兒餵養「三分飢與寒」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洗澡,要肚暖頭涼心胸涼」等小兒養護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種重視脾胃養護,順應四時寒溫,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醫「治未病」思想在小兒日常養護和防病治病中的具體運用。然,臨床中,「奶奶覺得你冷」,「媽媽覺得你餓」仍屢現。
  • 欲得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你可知多少國人對這句俗語理解錯了
    有句中醫諺語說道:「若要小兒常安,須帶三分飢與寒。」這也是古代中醫對於小兒健康保健的一個指導原則,說的是要使小兒健康成長,只能穿七分暖,吃七分飽,只有這樣,小兒才能不易患病而保平安。現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不惜花大錢購買高檔食品,千方百計地填鴨似地塞進孩子肚子裡,惟恐供應不足。還有部分孩子由於飲食不當,過食冷飲、甜食,逐漸形成消化功能紊亂。
  • 不生病的智慧 | 重新理解「三分飢與寒」
    而且,老話不是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嘛……殊不知,我們經常看到:☑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不對嗎?那麼,「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應用到現代,如何辨證使用呢?如果生活中嚴格做到這些,可以減少小孩生病的次數和降低生病的頻率。比任何補品、健身項目、益智項目更有好處。
  • 三分飢與寒,何謂三分?
    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古人簡單的一句話, 蘊含深刻的道理,也是現在育兒的重要原則之一。我深知這個道理,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會拿捏不好這個度量。就像理論和實踐,中間隔著無數次的磨合和事實證明。所以,判斷小兒是否三分飢與寒,真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憑藉累積的生活經驗來輔助判斷。
  • 秋冬季節,寶寶吃穿需謹慎,做到「三分飢和寒」,娃能少生病
    秋冬季節,寶寶吃穿都要謹慎,相信大家都聽過「養娃要三分飢和寒」的說法,意思是想要孩子少生病,就不能吃太多、穿太多。 先來說說「三分飢」的問題我們知道寶寶早期腸胃方面功能還不夠成熟另外要注意進食的習慣。有些時候,寶寶進食後消化不了,是因為吃進腸胃的食物不夠細碎,食物顆粒較大會降低消化速度,影響腸胃正常運作。對此,家長們要引導寶寶吃飯時多嚼幾下,反覆咀嚼食物細化後會更好消化,以避免消化出問題。
  • 小兒養生十養法
    是因為小孩的病太複雜嗎?還是小孩的身體太複雜?都不是,是因為小兒皮肉筋骨,五臟六腑,都是初長成,他身體各方面的功能還不健全,所以這個時候病情變化跟大人是不太一樣的,就有點不知道如何下手,輕了也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吧!還有一個,小兒不善於表達,他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比較錯亂,他可能會把很早之前發生的事情當成現在發生的說出來,所以他的表達會非常混亂。
  • 不管高矮胖瘦,養娃做到6個字:三分飢三分寒,其他啥都不用管
    文丨福果媽媽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是說小孩子要想養得好,不生病,需要記住三分飢和三分寒。今天看到朋友轉發的一條視頻,一位中醫醫師葉忠應具體講了,為什麼養娃要做到三分飢和三分寒。三分飢,養著腸胃,三分寒,練著肺,這就足夠了。
  • 小兒積食知多少
    育兒歌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一點肉;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少喝飲料多喝水,煎炸燻烤傷脾胃;缺鋅缺鐵兒常見,調理脾胃是優先;有病沒病吃小藥,正當病時失療效。春捂秋凍,穿衣五法:背暖肚暖足要暖,頭和心胸卻須涼。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過度餵養不可取,別讓它害了孩子
    「有一種餓,是奶奶覺得你餓」,很多兒科專家都一直在強調要避免過度餵養。由積食引起的腸胃問題、上火、感冒、發燒等疾病出現的機率一直居高不下。「寶寶總是哭鬧啊,一餵奶就不哭了。」於是,孩子哭了就代表他餓了;「孩子在兩餐之間,他的嘴就停不下來,一直在吃零食,不吃飯怎麼長身體?」於是,家長就開始追著餵飯,真的是這樣嗎?
  • 做到這8個字,孩子會感謝你
    著名兒科醫學專家錢乙說過:「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事情:誰家的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是早產,身體瘦弱,結果半年、一年以後長成了胖小子,又白又胖。又是誰家的小孩出生時的時候白白胖胖的,結果半年一年後,長得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