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也是養育小孩子的經驗總結。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易懂,就是說要確保孩子的健康平安,就不能給小孩吃得過飽、穿得過厚。
不過說真心話,現今沒有幾個家長捨得自己的孩子挨餓受凍的,尤其是隔輩的老人帶孩子,更是各種寵溺。
而今天
就和大家講講,
這「三分飢與寒」的道理在哪?
我們為什麼放著好日子不過,要讓孩子吃點苦呢?
這主要在於小孩子的生理特點。
為什麼不要讓孩子吃太飽?中醫認為由於兒童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中,小孩子有三髒不足,就是脾、肺、腎不足。正是因為小孩子脾胃發育不完善,消化吸收功能比成人弱,所以一旦餵養過量就容易出現食積的情況,會讓小孩子生病的。
現代醫學也認為,孩子如果飲食過量,不但會加重孩子的胃腸道負擔,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胃腸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經常會出現一些腹脹、腹痛、便秘、睡眠不安的症狀。甚至長期的飲食過量,會使孩子的消化功能超負荷工作,久而久之胃腸就鬧罷工了,然後就會食積,最後甚至會食欲不振、厭食。
各位家長,你們可以對照著自己家小孩平時的飲食習慣,看看是不是犯了如上的問題呢?因此,提倡孩子不要飲食過量,特別是晚餐不要吃多,否則小孩吃得過飽,又消化不了,就容易積食,出現口臭、便秘、睡眠不安、翻身打滾、咬牙磨牙、舌苔厚膩、晨起口中有酸腐氣味等症狀。用中醫的道理講,這些症狀就是因為飲食過量產生的溼熱積滯,當小孩的身體處於這種食積滯熱的內環境狀態下,再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就很容易生病了。
為什麼也不要讓孩子穿太厚?給小孩穿衣服不能太厚,因為如果穿得過厚,不但孩子的活動會受到限制,而且由於孩子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就容易出汗、受涼,反而容易生病。老一輩的人,比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總是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給孩子增減衣物,自己覺得冷了也給孩子裹得厚厚的。其實我們只要摸摸孩子的小手,只要不涼就用不著穿那麼厚。
小孩子由於脾胃沒完全發育好,特別容易食積。那麼小孩出現了食積的症狀該怎麼辦呢?
醫案1
楊XX,女,1歲。發熱不退已四天。住某醫院,曾屢用退熱劑,汗出較多,並用青、鏈黴素等抗菌素仍不退燒。
請中醫會診。
白晝發熱39℃,至夜間體溫多達40℃,時有驚惕,手足反涼,無咳嗽,亦不喘促,食納不佳,大便日兩次,夾不消化物,尿少而短,渴不多飲,面黃舌淡,苔中心穢,脈滑數,右大於左,按發熱而不咳嗽,發汗而熱不退,非外感表證可知。面黃而消化不良,納差而舌苔穢膩,乃食積發熱可知,治法當和而兼消,方用四逆以和肝胃,楂、曲、麥芽以消食積。
小兒發熱,證各不同,治亦有異,或因風寒外感,或因飲食內傷,必須辨析清楚,不可妄行汗下。
本例曾屢發汗,汗出雖多,而熱不解,徒傷其表,迨明其是食積發熱之後,法取「和而兼消」,其熱再劑即解,其所以用和而兼消者,因其證初起即有驚惕,兼之又屢發汗,肝脾之氣失調,陰亦受傷,故用四逆和肝脾,而以芍藥、甘草復其陰,柴胡、枳實推陳致新,以助消導之力。
醫案2
鞏XX,男,10歲,初診。
四個月前,曾一度高燒伴有噁心之後,繼而發生頭痛頭暈,雖經治療數月,但至今不癒,其頭痛部位,在兩顳、後腦、前額及眉稜骨,常發無定處。
並自有此病以來,食納不佳,大便乾結似羊糞,大便化驗有蛔蟲卵,脈象沉弦細數,舌質正常、苔白膩,此為營養過多,食積生熱,以致肝胃不和,鬱熱上蒸,治宜調和肝胃,疏利積熱。
本例由高燒之後發生頭痛,其部位多在兩側、後腦、前額、眉稜骨等,痛無定處,食納不香,食後胃脹,噫氣吞酸,大便乾結似羊糞,是足陽明胃和足厥陰肝兩經病徵。
聯繫到《內經》所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理論,需要提示孩子的媽媽,對小兒的餵養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最好定時、定量,並要注意營養的均衡,不要過多進食肉類食品,要多吃青菜和水果。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發生食積。孩子一旦出現食積發熱,家長不必過於緊張,也不必急於應用退熱劑,最好請中醫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