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你可知多少國人對這句俗語理解錯了

2020-10-24 熱門網絡小說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機體免疫力較弱,因此極易生病。兒童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據兒童生長的特點,對其採取各種措施,不斷降低其發病率,以增強兒童體質,促使兒童正常發育,健康成長。

有句中醫諺語說道:「若要小兒常安,須帶三分飢與寒。」這也是古代中醫對於小兒健康保健的一個指導原則,說的是要使小兒健康成長,只能穿七分暖,吃七分飽,只有這樣,小兒才能不易患病而保平安。現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不惜花大錢購買高檔食品,千方百計地填鴨似地塞進孩子肚子裡,惟恐供應不足。還有部分孩子由於飲食不當,過食冷飲、甜食,逐漸形成消化功能紊亂。在衣著上,天氣稍有變化,就裡三層、外三層給孩子穿上,口罩、帽子也老早地戴上,生怕受涼生病,而且不讓孩子們到戶外活動,失去鍛鍊身體的能力。結果造成孩子們的胃腸功能紊亂,發育遲緩,適應能力及對疾病抵抗力下降,常患感冒、發燒及腹瀉。雖經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病程遷延。由此可見,家長合理撫養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專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寫道:「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飢與寒。」意思是說,要確保小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然而,對生活條件優越的大多數城市家庭來說,給孩子吃飽穿暖早已不成問題,如今的孩子簡直就是被極其豐富的衣食所包圍。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想得起這句俗語?

西醫認為,吃得太飽容易加重小兒胃腸道的負荷,無論是胃腸道的蠕動還是分泌的消化液,都不能滿足過多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從而容易出現肚子脹、肚子疼、腹瀉等問題。況且吃得過飽會使胃腸道血運加強,從而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孩子穿得太暖,出汗後就容易受涼感冒,感冒還會引起諸如肺炎、心肌炎等多種併發症。

三分飢,是針對小兒脾常不足,不要吃得過飽,同時要少吃肥甘,多吃新鮮蔬菜,以免積滯生熱。要預防小兒容易感冒等疾病的發生,除了注意飲食等方面的調理外,最關鍵的是平時不要穿得太多太暖,須帶「三分寒」。俗語說「春捂秋凍」。「秋凍」就是指秋天要適當地挨凍,也就是說,從秋天開始,父母就要逐漸培養孩子在「凍」字上做文章,少穿衣、多運動,讓肌膚充分接觸空氣陽光,久而久之就增添了「秋凍」的底氣。即通過適當的寒冷,鍛鍊小兒的體魄,使之對冷環境的逐漸適應,提高其皮膚調節反應靈敏度,增強抵禦寒冷的能力,有助於孩子預防傳染病的免疫力的提高。

當然,這種「飢與寒」只能限制在「三分」之內,過分的飢與寒同樣能引起疾病。育養小兒,飲食不能過飽,營養不能過盛,衣被不能過暖,冷飲、糖果要嚴加控制。其實,做什麼都要講究一個度,恰到好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中庸之道,也是中醫的思維。

相關焦點

  •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對此,河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耿少怡表示,傳統中醫在兒童保健防病方面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和方法,比如家長們大多聽說過的「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對於兒童健康的確有著較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家長們不妨多了解些中醫防病理念,讓孩子適寒溫,和脾胃,成就良好的體質,茁壯成長。
  • 「三分飢和寒」為啥能保小兒安
    天氣變冷,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渾身被裹得嚴嚴實實的小孩,包得像個小粽子一樣,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俗語:「三分飢和寒,能保小兒安。」這裡所說的「三分飢」並不是不讓孩子吃飽,而是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每餐七分飽就足夠了,因為小兒脾胃功能尚在發育之中,比較稚嫩,不能承受過多的食物,雖然需要水谷精微的營養,卻不能多吃,吃多後反而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等疾病。中醫認為小兒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乃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 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有沒有道理???
    新手媽媽最怕孩子餓著了、吃苦受凍,忘了有句老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有懂得這句道理的媽媽,但想做到太難了。該如何從育兒老理中得到好的借鑑呢?一起來討論吧!近一個多月,有10餘名嬰兒均患上這種「捂熱症候群」來到該院治療注意:嬰兒冬季也會「中暑」 「冬季中暑」識別、急救與預防關於「三分寒」 「三分寒」是指衣被不要穿太多、蓋太厚,在天氣晴好時多在戶外活動,做耐寒鍛鍊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你做到了嗎?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也是養育小孩子的經驗總結。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易懂,就是說要確保孩子的健康平安,就不能給小孩吃得過飽、穿得過厚。,這「三分飢與寒」的道理在哪?這主要在於小孩子的生理特點。為什麼不要讓孩子吃太飽?中醫認為由於兒童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中,小孩子有三髒不足,就是脾、肺、腎不足。
  •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什麼意思?
    「若要小兒安,留得三分飢和寒」,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育兒經驗總結和智慧。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讓小孩身體健康少生病,就不能給小孩吃的太飽,也不能穿得太曖。也就是說適地「餓」和適當地「凍」,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 育兒口訣「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父母都應懂得道理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隨老話說的好,「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吃了嗎」。這句國人打招呼時最常說的客套話,足以說明人們對吃的重視,而隨著時代經濟的進步,生活物質條件的變好。
  • 不生病的智慧 | 重新理解「三分飢與寒」
    而且,老話不是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嘛……殊不知,我們經常看到:☑ 當經常出現這類體徵,這時候你家寶寶可能已經是「五分寒」、「七分寒」了,家長們再讓小孩保留所謂的「三分寒」,則是你們縱容了孩子受寒、生病。
  • 奶爸踐行「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的8大原則--上
    我很慶幸仔仔一歲多沒有發過一次燒,倒不是我們倆帶的多好(新手爸媽、全是自己帶,我現在是全職奶爸),而是我們始終踐行一個道理「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作為新手奶爸的一點經驗:三分飢和寒:意思是說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
  • 從一病案,再說小兒餵養「三分飢與寒」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少洗澡,要肚暖頭涼心胸涼」等小兒養護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這種重視脾胃養護,順應四時寒溫,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醫「治未病」思想在小兒日常養護和防病治病中的具體運用。然,臨床中,「奶奶覺得你冷」,「媽媽覺得你餓」仍屢現。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如何預防秋冬季兒童感冒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入秋後天氣一天天變涼,為了避免孩子受涼感冒,不少家長會有「給孩子多穿點,免得感冒」的想法。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兒童活潑好動,活動量要比大人偏多,兒童穿衣應與父母穿得一樣多,但是要比老年人穿的少,否則衣服穿著過厚,當中午氣溫升高,或者稍微活動就容易出汗,衣服潮溼不及時更換,反而容易受涼感冒。判斷兒童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有兩個方法:一摸手二摸背,如果手是溫的,說明衣服穿得合適;如果手心發熱,後背有汗,說明孩子衣服穿得多了,需要及時減衣。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專家提醒:秋冬已至,寶寶吃穿有講究
    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很多年輕家長總也不把老祖宗的話當回事,覺得都是封建糟粕。但若真是被淘汰過的法則,這句話也不會流傳至今了。專家認為,從科學角度來說,這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今天就來為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三分飢與寒?與寶寶秋冬的吃穿有關,一起來看下吧。「三分飢」:不要飲食過度過去生活條件有限,而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家家戶戶到了這個階段,都會拼命讓孩子多吃點東西,畢竟一年四季,也只有秋天存糧比較多。
  •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秋冬季預防兒童感冒,你準備好了嗎
    但是事實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祖訓非常科學和符合自然規律。12歲以下的兒童及嬰幼兒,活力氣比大人要大的多,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加之兒童活潑好動,活動量大,兒童所穿衣物不能比大人厚,只能少不能多。
  • 三分飢與寒,何謂三分?
    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古人簡單的一句話, 蘊含深刻的道理,也是現在育兒的重要原則之一。我深知這個道理,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會拿捏不好這個度量。就像理論和實踐,中間隔著無數次的磨合和事實證明。然而測量者側體感及身處不同環境會明顯的誤差感,比如觸摸時測量者雙手冰涼,其測量效果絕對和常溫下的雙手測量效果不同。
  • 奶爸踐行「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的6大原則--下
    昨天跟大家分享作為奶爸的我,是如何踐行「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中三分寒的幾點經驗,還是得到了許多寶爸寶媽的認可,仔爸在此謝過大家的捧場。接上篇繼續分享關於三分飢的幾個原則,僅供大家參考。只要你的孩子能拿得住勺子,就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了考慮有正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寶爸寶媽,這裡簡單分享一下添加輔食的大原則
  • 小兒養生十養法
    給小孩看病,醫者完全得靠面診再加上臨床經驗,不能偏聽偏信,小孩說的或者家長說的都不足以為信,完全要靠醫者自身的功夫來辯證小兒的病。所以說小兒科最難,是因為辯證難。那麼小兒要是先天養好了,就是孩子在母親胎裡的時候,如果養好了,他自身的抵抗力就會比較強,基礎會比較好,就不容易生病。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他的病症就非常簡單,無非是時疫。
  • 小兒積食知多少
    育兒歌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一點肉;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少喝飲料多喝水,煎炸燻烤傷脾胃;缺鋅缺鐵兒常見,調理脾胃是優先;有病沒病吃小藥,正當病時失療效。春捂秋凍,穿衣五法:背暖肚暖足要暖,頭和心胸卻須涼。
  • 小兒秋冬進補 先要打好基礎
    民間有句俗語:「秋冬進補,來年打虎」,家長們都想著怎麼在這個季節給孩子進補,卻並沒有掌握方法,導致進補效果不好。瑞來春中醫主治醫生高國鵬為大家支招。 消積食睡好覺 為進補「清障」 之所以進補效果不好,是因為忽略了進補前要先打好基礎,進補效果才會好。高國鵬說,打基礎第一點,消積食、健脾胃,為進補「清障」,所以消食健脾的基礎工作就要做起來。
  • 秋冬季節,寶寶吃穿需謹慎,做到「三分飢和寒」,娃能少生病
    秋冬季節,寶寶吃穿都要謹慎,相信大家都聽過「養娃要三分飢和寒」的說法,意思是想要孩子少生病,就不能吃太多、穿太多。 先來說說「三分飢」的問題我們知道寶寶早期腸胃方面功能還不夠成熟再來說說「三分寒」的問題在人們的認知當中,寶寶是非常怕冷的,不注意保暖就會著涼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