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古人簡單的一句話, 蘊含深刻的道理,也是現在育兒的重要原則之一。
我深知這個道理,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會拿捏不好這個度量。
就像理論和實踐,中間隔著無數次的磨合和事實證明。
三分,沒有度尺準確測量,沒有明碼標價,不同個體承受能力和表現能力又不一樣,他家之言,可以借鑑,全然照搬,一不小心就會拿捏不準。
比如,判斷寶寶是否穿多,簡單的方法是用手伸到寶寶脖子後,若是溫熱感覺,就說明剛好,若觸摸到汗水,則說明被捂著,若冰冰涼,則說明被凍著。
然而測量者側體感及身處不同環境會明顯的誤差感,比如觸摸時測量者雙手冰涼,其測量效果絕對和常溫下的雙手測量效果不同。
而太小的孩子,咿咿呀呀的嬰兒語言大人無法參透,無法表達自身的感受。
所以,判斷小兒是否三分飢與寒,真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憑藉累積的生活經驗來輔助判斷。
一句話,憑感覺。
這份彌足珍貴的經驗,來自無數個日日夜夜現身試法,小心翼翼地摸索著,在某一個區域範圍內嘗試著是否到達臨界點。
就像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一樣,實驗各種排列組合,最後才發現真相,發現真理。
無數寶媽在娃身上,也算是孜孜不倦嘔心瀝血嘗試每個組合。
比如餵飯,先給寶寶一定飯量,看寶寶是否吃不完或者吃了還想吃,根據實際情況適量進行調整。
但為人父母(老人)總是有個變態心理,想讓娃多吃一點。於是看到娃不拒絕碗中食物時,就不顧一切往嘴裡灌。
等到第二天發現寶寶用力拉不出便便,或者幾天後舌苔增厚發白,才幡然醒悟餵食過多。
初為人母,經驗值不足,最初總會踩雷,在作死的邊緣上來回試探。
一次,在春夏交接之際,天氣變化無常,而自己總會擔心娃冷。
遛娃時發現颳風,會自動給娃多添加一件衣物。回頭看到寶寶滿頭大汗,自知不妙,趕緊脫掉。而連續觸摸多次脖子後,發現寶寶似乎一直在散發著若有若無的熱量。
於是心生一計,回到家給寶寶替換了夏天的短袖。不一會再觸摸,感覺寶寶找回了久違的涼爽。
然而,事情不會那麼簡單,第二天,發現寶寶開始流鼻涕,有感冒的趨勢了,自己也是一頭霧水,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焦灼和焦慮充斥著我的內心,一直覺得自己按照原則辦事, 而事情的發展趨勢卻超越自己的把控範圍。
深思熟慮,總結經驗後發現,遵循原則也許沒錯,也許是我太過於遵循,而忘記了其中的無縫對接,也就是說在娃大熱時穿脫,不經意中可能就著涼。春夏交接還有倒春寒,著急脫掉衣服,不是明智之舉。
育兒這種大事,最主要是不焦慮,放鬆心態,平常心對待。
即使自己不小心犯了小差錯,及時總結歸納,慢慢地就得心應手了。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