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紀曉華:自然書寫方能體現書者心聲 ——讀張其亮《風格迥異的〈晉紙帖〉》有感

2021-02-06 楚悅坊

《書法報》2021年第3期15版

欄目:聲音   作者:紀曉華   責編:葉積豔

本報「教學」版連載張其亮先生《米芾經典尺牘解析》十講,受到讀者關注,大家紛紛來函分享學習感悟,現作選刊。歡迎讀者繼續來稿,進一步暢談習米體會,來稿請發郵箱sfbs10@163.com。——編者

自然書寫方能體現書者心聲

——讀張其亮《風格迥異的〈晉紙帖〉》有感

■紀曉華

近讀《書法報》所刊《風格迥異的〈晉紙帖〉》一文,作者對《晉紙帖》前4行和後7行迥異風格及書為心畫、書為心聲的論述獨具慧眼。

從首行到第4行「此者乃佳」止,可以理解為3個小段落:從首字到第一個「杵」字為第一小段,首行老米逐字書寫,邊寫邊思考,介紹晉紙「可為之」,慢慢進入書寫狀態;「裁」字蘸墨後寫至「復不可」為第二小段,速度慢慢加快,其中「復不可」連筆書寫,速度快於前一小段;第三段從第二個「杵」字開始到「此者乃佳」,書寫速度再快於前一二段,尤其是「此者乃佳」快於首行和第2行。老米通過速度對比,連筆字組與前兩行單字對比,使人體會到其書寫時心情放鬆,對敘述對象「晉紙」的讚許之意,也為後半篇形成節奏對比作了鋪墊。

從第4行「耳」字開始加重墨色,字字獨立,運筆遲厚,可以體會到老米談到第三兒去世時的沉重心情和大兒「治家能幹」的欣慰。其一是加重墨色,如「耳、來、遂、入、寥、落、颯、氣、血、大、兒、家」等,這些重墨色形成了後半篇的墨塊,加重了與前半篇的對比。其二,後半篇幾乎是字字獨立,除第8行「非昔」兩字連帶外,每字獨立,每行字距各不相同,體現岀書寫速度減緩,特別是「孤懷寥落」4字,想見老米書寫之時,內心之複雜。其三是運筆遲厚,書者可體會上述所舉重墨色的字,運筆均為遲緩,不激不厲,線條富有張力。其綿厚線質,既與前4行不同,同時也應體會到與同期所書《賀鑄帖》等帖相似之處,更是老米50歲後圓熟自足、平淡而有天趣風格的展現。從第4行的「耳」開始到第9行重墨塊的處理(圖1)與顏真卿《祭侄文稿》墨塊的處理(圖2)有異曲同工之妙,心境暗合,章法同妙,體現老米對顏魯公法書嫻熟於胸,於不經意處顯精微、於不經營處顯匠心。老米從第9行到最後一行,心情復歸平靜,書寫速度加快,「所慕」兩字連筆,與前4行再次呼應,這樣形成整體的慢、快、慢、快的大節奏,形成整體章法和諧。

總之,老米通過速度對比、墨塊對比、字組對比和線質對比等方法,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書寫時不同階段的心情,感謝張其亮先生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讀帖視角,此文也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有益借鑑。

圖1 《晉紙帖》第4行的「耳」字開始到第9行重墨塊的處理

  圖2 顏真卿《祭侄文稿》對墨塊的處理

紀曉華,江蘇省蘇州人,2016年6月江蘇省書協 江蘇省第十屆新人書法篆刻展優秀獎;2018年4月,江蘇省書協 第二屆江蘇書法獎入展;2019年12月,廣州市文聯、廣州市書協紅棉杯青年書法篆刻大賽入選;2020年5月,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 會第九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入展;2020年10月江蘇省書協第三屆江蘇書法獎入展。

歡迎投稿

《書法報》市縣平臺/社團/報上展/書畫家/省市書法/集中擷英/展賽選粹欄目正在徵稿,歡迎投稿。詳情請諮詢責編13419679284(微信同號),資料請發至郵箱sfbs10@163.com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伍劍:我讀王羲之《喪亂帖》!
    專家考證認為,在《喪亂帖》的右方紙縫間有三方「延曆敕定」朱文印記,昭示了其作為延曆御府秘藏的文物地位。正是這方印記奠定了《喪亂帖》和《孔侍中帖》在右軍作品中受推崇的地位。我們再回到《喪亂帖》的字裡行間。《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反映了書者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細細品讀,其古風古韻溢於字間,每根線條都連接著作者的情感和思緒,從中至少可以讀出以下幾個藝術特點。
  • 各種書帖的臨寫方法!
    目前時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種風格。習草要有一定的正體基礎,因為草出於正(篆、隸)書,同時草兼各體的美學素質。草書從字法到筆法結構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正入險絕,循序漸進,並經過長期的字法和技法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和學好這門藝術。主攻大草應從小草做起,可先習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懷素《千字文》、孫過庭《書譜》。
  • 三大行書中,蘭亭序 與 祭侄文稿書寫自然,而 寒食帖 則稍顯作做
    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東坡的書風以率真寫意而著稱。其自我評價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也成為他瀟灑自然風格的標籤。但以「無法、意趣、毋安排」而聞名天下的蘇東坡,在書寫《寒食帖》時,在點畫、結字和章法上卻多有造作之嫌。在率真、流暢、自然,以及書法意境方面,《寒食帖》比三大行書中的另二部經典要遜色很多。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
  • 側筆中鋒:從《古詩四帖》,窺探晉唐筆法的秘密!
    《古詩四帖》難寫,難就難在看著帖上的字很高古,但我們寫出來卻非常容易流俗;看著帖上的筆畫並不複雜,但我們寫出來就不是這個味,原因就在於沒有找到張旭的筆法。用今人的筆法寫古人的字,這是我們當代很多書家都存在的問題。晉唐及晉唐以前人寫字與宋及以後人寫字最大的不同是執筆方法的不同。前者筆桿可以倒向任何方向,後者則多處於垂直狀態。因此,有人講古人無提按,只有使轉。
  • 【讀帖】王朝賓:讀《遠宦帖》(一)
    《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這樣就使得兩帖之間通篇節奏與韻律迥然。整體書法藝術風格上,王獻之書法風格帶有從舊體到新體轉變所特有的古、樸、生、澀,然而,米芾臨作的風格具有成熟之後的遒、媚、熟、潤。原作「一筆書」的連貫氣勢也被米芾強化,更加酣暢淋漓跟隨意。米芾臨《王略帖》再看《王略帖》,(此帖又名《破羌帖》)是米芾不惜「典衣」才以十五萬錢購得。
  • 何炎泉:漫談尺牘書寫文化_古代藝術_澎湃新聞-The Paper
    (晉)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晉)王珣 伯遠帖尺牘在書法史研究中經常被單純視為書法風格的材料,對於信札本身的功能性不夠重視,使得許多書信中的文化現象都被忽視。一封不屬於正式作品的信稿,字裡行間完全流露出書家的真情與個性,讓觀者體會到書寫者的真實存在感,這種親密的觀賞經驗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詩詞歌賦所難以企及,也是尺牘書法引人入勝之處。(晉)王獻之 中秋帖晉人法書無疑是書法史的核心典範,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也就是尺牘。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遠宦帖》亦輯入《十七帖》中,為《十七帖》的第十五帖。
  • 熟紙——側鋒用筆之材料選擇
    這樣一來,自然就形成了由上及下的下行書寫順序。寫完一簡時,前面的墨汁未乾,則由右到左依次排列。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由右及左的書寫順序。可見,早期簡牘的書寫是後來書寫習慣、執卷書寫姿勢及筆法形成的源頭。與簡犢同時使用的書寫材料的還有甲骨、金石以及絲帛。《墨子·明鬼》載「古者聖王,書之竹帛,遺傳後世子孫。」書於絲帛之上的叫「帛書」。
  •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
  • 解讀蘇軾《黃州寒食帖》
    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 溥儒的行草具有怎樣的風格?
    溥儒的行書作品傳世較多,尤其是其小行書作品深得晉人風韻。溥儒的行草書作品總體風格是沿著帖學之路,其行書最初是從王右軍《蘭亭序》、《懷仁集字聖教序》入手,對於《閣帖》中二王之書亦是經常臨寫,之後對米芾之書法尤為下功夫,其言臨寫米字二十年之久,在溥儒的許多大字行書對聯中可以看出米字的諸多元素,臨寫米字的起伏跌宕之勢、用筆果斷爽快。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讀帖是比臨摹更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讀帖是可以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字帖上的字入於眼、記於心、才能在書寫時出於手、顯於紙。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很難進行表現出來的。,就是用透明紙蒙在字帖上描寫,依據元字帖形跡書寫。
  • 吾閱書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米芾學書之六
    接著,他題寫了《王略帖跋》《王略帖贊》《晉紙帖》《丹陽帖》《值雨帖》《清和帖》《適意帖》《彥和帖》《賀鑄帖》。此時距他生命盡頭還有五個年頭。米芾因而將其34歲時從蘇舜欽小兒蘇激處得到的晉人王獻之《十二月帖》、51歲時從蔡京處得到的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羲之的《桓公破羌帖》親手刻石以傳,後人將其收入《寶晉齋帖》中,寶晉齋即米芾的齋號。
  • 書寫工具及姿勢與書法發展有什麼關係?
    人們欣賞書法,往往欣賞的是書法作品,而非書寫作品的過程。當然,由於古代科技不發達,要想將書寫過程保存下來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從受眾的角度來講,書法作品給欣賞者的美感主要是源自作品本身。簡牘文字則是以筆書寫,以刀削去錯論,故古時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而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刀和筆的分野,造成了古代書法中的兩大流派——碑學與帖學。碑學以筆為刀,講究「拙、重、大」,要求用筆寫出「金石氣」;而帖學則以筆為指,講究「美、秀、巧」,作品多帶有「書卷氣」。帖學代表有「二王」父子,碑學的代表為顏真卿。
  • 陸機《平復帖》賞讀:唯存數行 為希代寶
    原標題:唯存數行 為希代寶 為希代寶 陸機《平復帖》賞讀 《平復帖》作為千古第一文人墨跡之作,在墨法上具有物化範式的「墨皇」價值和質感效果的「祖帖」意義,第一次在中國書法史上以筆法、結構、章法、墨象等,演繹了:「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
  • 楊繼盛書法風格翦論
    一、楊繼盛書法的風格(一)楷書:源於晉唐,中正平和《楊繼盛遺書》現存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國家檔案館,為河北省首批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珍貴文獻資料。《楊繼盛遺書》為墨跡紙本,縱高31釐米,橫長435釐米,楷書,字徑1釐米左右,此遺書為楊繼盛慷慨就義前為妻兒所書,分別為湖藍紙本《諭賢妻張貞》和米黃紙本《諭應尾應箕兩兒》兩部分。全文共145行,約3 000餘字。
  • 張弼草書風格賞析——用筆評析
    故用筆之法,筆欲方而用欲圓,體欲方而勢欲圓,以曲勢取直以柔勢取剛,斯為妙矣。觀張弼現存草書作品,其用筆以圓筆為主,方筆為輔,在轉折的關鍵處,偶爾使用方筆,以提高作品的剛勁雄強之氣,這或許與他曾對唐、宋,明初書家的借鑑與學習有關。如其小草書作品《登遼舊城詩》,紙本立軸。一百一十五X二十八釐米。成化四年(1468)作。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