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帝國及宗教,鐵器時代的到來帶來的變化,城鄉居民間的關係

2020-12-22 迪諾文化聯盟

導語:

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00年間,中東開化地區經歷了社會和政治變革循環。在這一時期之初,侵略四起,舊的戰車帝國覆滅。最初,侵略者分裂為許多小部落,但大王國、大帝國很快崛起。到公元前750年時,中東絕大部分開化地區統一於新的亞述帝國

後來,亞述人潰敗,波斯帝國取而代之,將整個中東地區及外延區域納入一個政治版圖。這種大一統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30年。在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統治者那裡,烏爾第三王朝和漢謨拉比時代的政府管理藝術得以完善改進。

政治變革伴隨著兩大根本變化

經濟關係和宗教。在經濟上,鐵製農業工具使農事更加便利,糧食產量增加。宗教方面,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00年間,新的信仰模式出現。人們不再認為世界由數不清的神祇掌控,諸神互相爭鬥,一些人思考一番之後,認為只有一位上帝統治全宇宙,且公正無偏倚。這種觀點被稱為"倫理一神教"。稱之為"倫理",是因為上帝按照公正或倫理原則管理諸事;稱之為"一神教",是因為這些人認為只有一個上帝掌管世界。"一神教"英語寫為"monotheism"。在希臘語中,"mono"意為"一個","theos"意為"神、上帝"。

中東宗教教堂

一、舊有的宗教觀念繼續存在,但不再具有說服力。

人們充分認識到,不同宗教神話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不過,只有猶太人和先知瑣羅亞斯德引領的一支波斯改革教派邁出了根本性的一步,信奉邏輯嚴密的一神論。而且,只有猶太人充分利用了宗教經典的優勢。一大批市井百姓能夠讀到宗教經典,整個猶太民族恪守經典給出的信仰和行為模式。一個以宗教文字蘊含的廣博知識為根基、備受平民百姓歡迎的宗教是人類歷史上的全新現象。

這一現象與帝國統治吏術是古代中東社會和文明取得的兩項最重要成就。這兩項成就都傳至後世,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雖然,那個時代距當世有三千年之隔,那個地方跟我們有半個世界之遙。

鐵器時代的產物

二、鐵器時代的到來 鐵的重要性

金屬的使用是文明民族的特徵。當然,一些原始社會也知道如何煉製銅和其他礦石。多數金屬用於首飾。只有青銅因堅硬結實,可製作工具、武器。但青銅由銅錫合成,而銅錫數量稀少,因此造價不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知道鐵有什麼實際用途。跟其他金屬冶煉方法一樣,鐵熔化後倒入磨具,冷卻結晶。但鐵器又硬又脆,經不起猛擊。此外,鑄鐵極易生鏽,很不美觀。因此,儘管鐵在地殼中最常見,但早期的鐵匠卻不知道鐵能派上什麼用場。

公元前1400年左右,一種全新制鐵工藝在安納託利亞東部某地發現。很久以來,西臺帝國統治者和鐵匠對這種新工藝秘而不宣。公元前1200年後,西臺帝國瓦解,鐵匠四散各處,用普通鐵礦石製作工具、武器的知識隨之傳播開來。鐵派上用場後,大大豐富了人們可利用的金屬量,讓這些新應用服務於日常生活成為可能。農業和戰爭發生根本變化。一個全新的時代——鐵器時代展露曙光。戰車時代,那個貴族武士把持青銅武器的時代退為過往。

鐵器時代的箭頭

讓鐵變成有用金屬的秘訣在於,混合少量碳進去。這種方法顯著改變了鐵的性質。原先硬脆的鑄鐵與碳混合後,變得有彈性,可延展。碳鐵混合物跟青銅一樣堅硬結實,價錢又幾乎和鑄鐵一樣便宜。當然,古代的鐵匠不知道火炭中含有少量碳元素,把鐵放在炭上加熱時,碳會進入熔鐵中,改變鐵的性質。但他們知道,如果把一塊鑄鐵放在炙熱的炭床上加熱至發紅變軟時,就能敲打成各種想要的形狀。

當然,要想讓這塊鑄鐵成型,需要不斷敲擊,才能製成劍刃、頭盔、犁頭等等。而且,如果將敲打成型的鐵器再次加熱後,突然扔進一盆冷水中,最終製作出的產品堅硬、結實、耐用。我們把這種終端產品稱為"熟鐵"。新金屬的一個弱點是容易生鏽,而且沒有任何辦法能除鏽。但因為鐵儲量豐富,彌補了這一劣勢。

歷經歲月的戰時兵器

三、鐵器時代慢慢開始遷徙

鐵製武器工具比青銅武器要多得多,很多人都能得到。這改變了中東文明社會和南部沙漠居民及北部山裡人之間的軍事力量平衡。在世界開化區域,受封土地的人不敢武裝佃戶。畢竟,這些窮苦勞作的農人就是交租子的下人,不是武士。一旦武裝在手,他們可能會攻擊主人,而不是反抗蠻族。但沙漠裡的遊牧人和山裡的部落情況與之不同,每一個成年男性都是預備軍,聽從首領命令,渴望出外劫掠。

結果就是,戰車帝國迅速被推翻。戰車雖有箭鏃之利,但遇有戴盔持盾的步兵,則威力喪失大半。當然,步兵無法與戰車的機動性相匹敵。不過,如果步兵裝備精良,軍紀嚴明,可在戰車發起最猛烈進攻時依然守住陣地。而且,如果戰場設在峽谷或其他一些不利於戰車發揮攻勢的地段,步兵甚至能讓這種一度戰無不勝的軍隊潰敗。

鐵器時代的侵略者從陸海兩路來襲。比如,非利士人從小亞細亞、愛琴海某處乘船出擊。他們甚至有可能在黑海沿岸招募船員。在幾次入侵埃及無果後,非利士殘兵於公元前1190年左右駐紮巴勒斯坦。他們徵服了島上的迦南農民,並沿海岸修築戍城,實施統治。幾乎在同一時間,沙漠裡的希伯來人從東面而入,佔領了俯瞰巴勒斯坦海邊平原的高地。

公元前1200年,西臺帝國分裂。公元前1100年左右,埃及帝國開始走向衰落。但居住在地中海以北的腓尼基人沒受多大影響。他們很快成為地中海東部最活躍的海上貿易商,承襲了原來由克裡特人和邁錫尼商船扮演的角色。在內陸,沙漠部落阿拉米人崛起,佔據了敘利亞大馬士革周邊境地。

阿拉米人也以善營貿易聞名。他們領著駝隊,穿梭於腓尼基和美索不達米亞諸城間。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還有一個部落滲入文明土地,攻取了原來蘇美爾建城的疆域。這群人名叫迦勒底人,同希伯來人和阿拉米人一樣,也說閃語。

這些閃語族部落從阿拉伯沙漠北部而來。當地不產鐵,也沒有煉鐵的燃料。因此,他們首次侵入文明地區靠的不是鐵製武器。之所以得勝,是因為西臺帝國和埃及帝國同時受到手中有鐵的非利士北方蠻族的襲擊,因此有機可乘。大體來說,從南部沙漠而來的侵略者是在定居巴勒斯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之後,才知道鐵這種新金屬的。

北方侵略者講的是印歐語系。他們祖先中有一部分是尚武好戰的遊牧人,生活在黑海和鹹海之間的草原上。因此,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佔據希臘的多利安人仍習遊牧、善馴養。幾乎在同一時間,米堤亞人也遷到伊朗高原,起初仍以牧養牛馬為生。在這兩個群落之間,有兩個重要新民族於鐵器時代出現在中東:一個是生活在安納託利亞、推翻了西臺帝國的弗裡吉亞人;另一個是居住在高加索山脈塞凡湖附近的亞美尼亞人。

舊帝國廢墟遺址

四、回歸文明社會圖景

公元前1000年後,民族遷徙趨於靜止。在成立較早的政權中,只有埃及和亞述存續下來,變成獨立王國,但因無法控制外圍疆土,帝國之位不保。西臺帝國和邁錫尼帝國湮滅。但關於如何治理大國的記憶並沒有消失,官僚制原則也未全然忘卻。假以時日,新帝國必將在舊帝國廢墟上崛起。

話雖如此,在鐵器時代侵略到來前後,吃苦耐勞、獨立自主的農牧民分散生活在中東大部分地區。這些民族表面上注重部落紐帶聯繫,推崇兵士平等,但時間一長,差別開始形成。一些家庭富裕有權,另一些賤為寒門,依附於富人。這裡的統治者也發現了維持常備軍於己有利,學會了收取稅賦以養兵習武。換句話說,文明社會的所有特徵再次齊備。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稱奇。不要忘了,這些民族尚未開化,思想守舊,平等觀念根深蒂固。

殘酷戰爭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貿易、戰爭和人口增長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侵略者定居一地後,人口增加,不再飼養牲畜,轉以務農為生。人口繼續增長。一些農民發覺良田太少,富足生活無保;遇有災年,可能還要從比自己富裕、節儉的鄰居處借種糧。如果償還不上,就有可能失去土地,變身為奴,餬口度日。

節儉、冷酷的出借人很快變成地主。這些人可能會把餘財換成遠地出產的各種奢侈品。一種更為奢華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為此,有必要獲取越來越多的土地。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手中所得越多,就越容易佔有更多。

戰爭有著相同的效用。地方首領需要貼身侍衛貫徹自我意志。時間一長,貼身侍衛變成常備軍,以應對兩方面危險:一方面,鄰居可能作惡;另一方面,大家族內留戀自由平等部落傳統的人也會作亂背叛。

很顯然,建立軍隊需要稅收。稅收要從普通農民身上徵收。如有必要,可武力徵稅。從簡單淳樸的部落到體系完備的官僚制政府,這一轉變進行得非常迅猛。而且模式就在手邊,拿來即可使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施政技巧毫無間斷地保存了下來。所以,到公元前900年時,閉塞落後如巴勒斯坦的希伯來王國也具備了文明社會的所有特徵。

中東古城鎮歷史遺址

五、城鄉居民之間的新關係

這樣說來,鐵器時代的侵略似乎沒有產生多大變化,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儘管地主、稅吏、常備軍和官僚制政府在中東各地再次出現,但社會結構與青銅時代並不完全一樣。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鐵製犁頭、鐮刀和長柄大鐮刀擴大了耕種面積。木製犁翻不動重黏土,但鐵製犁頭完全無礙。用鐵製鐮刀和長柄大鐮刀收割莊稼能大大節省勞動力。這三種工具的使用具備兩方面意義:第一,糧食產量增加;第二,農民需要經常去市場購置新工具,修補舊家什。鐵匠活是一門專門手藝,一般農民學不會。因此,有了鐵活,就要去找專業手藝人完成。

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座真正的裡程碑。在早期文明群落裡,農人一般自己製作農具家什。但有了鐵製工具後,農民第一次從勞動專業化和人類技能拓展中得到了直接實在的收益。而勞動專業化和人類技能拓展早在2000多年前第一批城市和文明興起時就已經實現。

曾經,只有社會特權階層——祭司、士兵、統治者、地主才能享用這些技能帶來的收益。處於社會階梯底層的農民終日在田間勞作,被迫把收成的大半部分交給別人。而現在,有了鐵器,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工具。一買一賣交易形成。一點餘糧就能換一點鐵,換一柄鋒利稱手的新鐮刀。臨到季末,手中碰巧攢有餘糧的農民會買下手藝人做的物件。可能是一個罐子,盛點什麼東西。或者是一塊好看的布,當成嫁妝。在各地,人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連最窮苦的農人都能買點什麼,賣點什麼。

值得強調的是,城鎮手藝人和農村農民的這種新關係很重要。此前,遇有戰事,城鎮滿目瘡痍,民生凋敝。當地農民卻覺得自己沒什麼損失。相反,他們覺得自己獲得了自由,至少有一陣子不用再給城裡人交租納稅。

這種城鄉居民之間的敵對關係一直處在半壓抑狀態。城鎮生活脆弱不堪一擊,沒有安全感,易遭侵害。這就是希臘和印度城鎮遭侵後迅速毀滅的原因。入侵者對城市生活一無所知,漠不關心,所到之處,盡行劫掠。擄完一城,繼續前進尋找新目標再行劫掠,為的是給牛羊找到新草場,給自己找到良田。

但當農民依賴城鎮手藝人製作必備補給時,兩個階層開始形成互利關係。畢竟,鐵匠需要金屬,而金屬僅憑貿易可得,尤其是那些礦石、燃料供應不利的地方。貿易需要一定的公共秩序才能達成。政府、軍隊必不可少。祭司也不可或缺,因為神祇不容輕慢。要養活這些專職人員必須收稅收租。簡而言之,對於農民佔人口大多數的人類來說,鐵器的價碼就是接受文明產生的所有負擔。

結語:

這並不意味著,文明世界的農民覺得租稅公正合理。但卻意味著,他們開始認識到,城裡人的生死存亡與自己休戚相關。一旦城鎮被毀,就有必要重修重建,或另起一城,以便為所有人提供服務。因此,在鐵器時代,城鎮生活牢牢紮根於雨水澆灌的土地上。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新的經濟基礎形成。維持城鎮生活對遊牧民之外的每個人都有實實在在的利益,文明因此而勃興

相關焦點

  • 「帝國」概念與中東問題研究
    最終,中東以中古的普世宗教為核心,形成了遼闊的文明圈,如基督教文明圈和伊斯蘭文明圈。第五,古代帝國與近代帝國之間具有某種傳承關係。例如,上古帝國的統治基礎或合法性基礎是「神權政治」或君權神授,這被後來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所繼承。古代帝國的政治制度也顯露出一條鮮明的繼承鏈條: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
  • 縱觀中東 | 中東回溯: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的興衰史
    本院編輯的《縱觀中東》不定期提供中東相關的動態、資訊及研究結果,從人文、歷史、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視角全方位介紹中東,為中東研究和教學以及國際交流提供平臺。一、沙漠之子——貝杜因人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 軸心時代是怎樣形成的?
    首先,諸子百家的誕生,與中國的禮治受到挑戰有關,而禮崩樂壞恰恰是由於青銅器、鐵器的發展、富裕而引發的諸侯之間的徵伐或僭越,鐵器的發展,恰恰帶動了農業發展。因此,諸子百家的誕生,和農業發達一樣,其背後原因是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屬於工業範疇。
  • 土耳其博覽 | 李秉忠: 轉型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和英帝國在中東的角力...
    奧斯曼帝國和英帝國這一時期的競逐發生在世界局勢轉型的時代,英國部分地填補了奧斯曼帝國解體造成的權力、安全和意識形態的真空,由此造成了現代中東諸多結構性的問題,深刻地塑造了中東未來地緣政治的走向。雙方的競逐,註解著這一時期權力的轉移和意識形態的抗爭,也是探討英帝國在中東遺產的重要起點。
  •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兼論新疆的鐵器來源與冶鐵術的傳播問題 內容提要:新疆早鐵器時代初期所出現的鐵器並不是本土所產,而是來自西亞、中亞,這與青銅器時代——早鐵器時代的希臘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民族的相互遷徙
  • 【政策解讀】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基於「共同性」與生活共同...
    走遍臺灣,不論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鄉間的田野山川,寺院、宮廟、教堂、宗祠隨處可見,甚至在各處城鄉社區內,也遍布佛堂神壇,方便信眾人群就近禮拜參修;各種宗教信仰團體不光致力於傳教修行,也熱心於救災救助、助學濟貧、扶危濟困、行道為公,在公益慈善等社會事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連政府與市場都難以替代;信眾數量也是長期不衰,即使是在國民黨「戒嚴」的高壓限制結社時代,各種宗教信仰的民間傳承也未曾斷絕,解嚴後信眾更是蓬勃增長
  • 知道這些深層原因後,中國絕不會接收中東難民
    中東難民問題不僅現在存在,各個歷史階段都一直存在,是中東歷史的一部分,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歐洲接收中東難民那是因為這兩個地區歷史上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與現實聯繫。第三,中東既是古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發祥地,宗教浸透著中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中東人的血液裡都有宗教的基因,宗教既是他們的信仰追求,也是他們的生命價值,為宗教而活,為宗教而戰,這是世界其它任何地區的人們所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然而這就是中東的獨特之處。中東向外輸出的除了難民,還有宗教,還有信仰,還有暴力。
  • 同是中東宗教國家,為何沙特是美國盟友,伊朗卻是美國宿敵?
    1.美國在中東的左右護法現在大家說到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往往會想到經濟制裁,覺得雙方是死對頭。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伊朗與沙特一樣,都是美國的盟友,常常被認為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兩大「代理人」。投桃報李,作為中東產油大戶,沙特和伊朗也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穩定可靠的石油。2.美國與沙特:盟友間的決裂與妥協在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爭端是二戰結束後最讓人頭痛的難題之一。而美國與沙特等中東國家的關係也因阿以問題而一度決裂。
  • 宗教和絲綢之路有怎樣的關係?佛教、基督教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萊朋特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把「信仰之路」理解為「宗教之路」會更容易一些。連接太平洋、中亞、印度和波斯灣的通道上不只是貨物在流通,流通的還有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和神有關的,也就是宗教。在那個時代,宗教信仰是承諾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
  • 《華夏人生》怎麼進入鐵器時代 快速進入鐵器時代方法分享
    不過,在遊戲中,玩家怎麼從原始時代快速進入鐵器時代?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一起來看看吧。 1.... 在華夏人生遊戲中,玩家會從原始社會開始,一直過渡到科技社會,可以體驗整個人類文明的興衰,非常有意義。不過,在遊戲中,玩家怎麼從原始時代快速進入鐵器時代?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一起來看看吧。
  • 世紀對決27 7世紀:大唐崛起鑄就輝煌霸業,阿拉伯帝國一統中東大地
    7世紀是亞洲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大唐王朝崛起的時代,兩大帝國均以風捲殘雲的態勢擊敗了所有對手迅速崛起。在中東地區,7世紀初還是薩珊王朝的末世統治時代,632年,從阿拉伯半島起家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突然迅速壯大崛起,建立了阿拉伯帝國。
  • 爪哇、高棉能登陸《帝國時代2》,憑什麼?
    在12月底,作為當年經典《帝國時代2》的延續,《帝國時代2:HD》在上市兩年多後又推出了新的DLC,這一DLC名為《王侯的崛起(Rise of Rajas)》,它的出現證明,《帝國時代》系列的魅力依然長盛不衰。
  • 伊朗前世今生:波斯帝國與阿伯帝國,究竟是波斯化還是阿拉伯化?
    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在7世紀創立的宗教國家,在帝國內部,阿拉伯人無疑起到了主導地位,是主體統治民族,但是波斯人本身和波斯人創造的文化宗教也對阿拉伯帝國造成了深遠影響。並且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很難簡單劃定究竟這一個地區是阿拉伯化了還是波斯化了。
  • 「2017中東和平論壇暨首次中東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外交部原副部長吉佩定、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馬文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楊正泉、中東和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秦勇、巴勒斯坦駐華大使法裡茲·馬赫達維、厄瓜多駐華大使何塞·博哈爾、哥斯大黎加駐華大使裡卡多·雷昂、斯裡蘭卡駐華使館副大使莎妮·魯納若特尼、法國駐華使館政治參贊榮怡霞、巴勒斯坦法塔赫對華關係委員會局長阿里·馬沙爾、《中國企業報》中國企業園區國際合作聯盟執行主席王靜、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副總經理劉國貞
  • 中國最早鐵器是出現在什麼時候?鐵器與青銅器在戰爭中的地位角逐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在冷兵器時代,經常被提及的兩種武器金屬,其一就是青銅,其二就是鐵器。在戰爭史上鐵器所打造的武器,質量要比青銅更輕、硬度要比青銅更硬、武器要比青銅更鋒利。那麼鐵器在中國最早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被運用的呢?
  • 十分鐘看懂《世界秩序》——伊斯蘭主義和中東
    十分鐘看懂《世界秩序》——歐洲秩序伊斯蘭主義和中東中東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當今時代,中東似乎註定要重溫昔日的所有經歷——帝國、「聖戰」、外國統治、互相廝殺的教派戰爭,之後才可能最終選定一個國際秩序的概念。在此之前,中東仍會在加入或對抗國際社會之間掙扎搖擺。
  • 小新聞︱40種地圖讓世界理解中東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國際關係學者最多的微信平臺
  • 當代中東伊斯蘭教教派衝突:神學還是政治?
    中東地區的傳統政治格局在20世紀的前半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20世紀20年代,伊朗卡加爾王朝覆滅。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在它曾經的疆域內建立了多個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現代國家。二戰結束後,中東各國先後贏得了獨立。「它們的政治結構不論是激進的共和國,還是保守的王國,都基本處於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框架內。這為伊斯蘭國家20世紀後半期的發展確立了政治背景」。
  • 阿喀琉斯的時代--愛琴海文明
    他的的辯證法認為整個歷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就是說,是在不斷的地運動著,變化著,發展著和改造著的,同時過程內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和發展的源泉。不過,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海、橫貫歐亞大陸 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古代文明時期,中東是創始力的中心,諸如農業、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生活等重大發明都是從這一中心傳播到各地。而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裡,歐亞諸文明相互之間則處於均衡狀態,它們同等地相互作用。
  • 有哪些關於中東歷史的書推薦?(中東書單大全)
    57.劉中民:《一位中國學者眼中的中東變局(2011-2017)》,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年版。58.餘建華:《中東變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59.何志龍:《中東歷史與國際關係》,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60.安惠侯:《中東熱點的冷觀察》,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