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濾魚缸,特別適合飼養珊瑚的過濾系統:主缸及溢流介紹

2020-12-24 東傑聊海

查看全部「從零開始」系列文章,按照順序閱讀下來,相信您會收穫滿滿噠!

這是新手寶典的第十篇文章呦~!

上期按魚缸的過濾類型介紹了四款適合作為海缸的魚缸,這期我拿出最適合玩海水的底濾魚缸單獨介紹。

相信對DIY或定做底濾缸的玩家應該有很大幫助,直接買成品缸的魚友也可以按照知識點挑選品牌。

底濾魚缸的結構主要為:主缸,底櫃,底缸三部分組成。

這一篇我重點介紹主缸。

某品牌底濾海缸 | 圖片源自網絡

主缸的結構非常簡單:玻璃缸+溢流槽。

玻璃缸:是我們看到的主體結構,水啊魚啊珊瑚啊都在缸裡。

溢流槽:是用來連接上下缸水路的系統。它包括上水管,下水管,溢流區與擋水板。沒接觸過魚缸的朋友聽上去會很複雜,我在後面都會介紹。

主缸

主缸講究不多,主要是高度與玻璃厚度。

魚缸的高度:

珊瑚缸的高度一般會設計在50-60cm之間,這主要是考慮到燈具的有效光照。通過前面的文章,相信新手朋友已經知道了大部分珊瑚是可以通過適合的燈光來長期生存的。水的深度會非常影響光的能量,一般情況下,家中珊瑚缸的水深要控制在半米以內。

最近幾年也很流行矮缸,就是珊瑚缸的高度控制在25-35cm之間。矮缸可以讓飼主俯視珊瑚,而珊瑚俯視是最為豔麗的。東傑不建議新手選擇矮缸,不好造景,不好控制水流,搞不好就成了水族店的貨缸。

矮缸是近幾年的新玩法 | 圖片源自網絡

FOT純魚缸則可以設計到60-75cm的高度,原因就是魚並不依賴光照生存,純魚缸的光主要是為了人的欣賞,較深的水讓魚遊動起來更飄逸。

玻璃的厚度:

水對魚缸是有壓力的,所以不同高度,長度的魚缸應該選擇不同厚度的玻璃,一般情況下,可以參考下表:

一些超過150cm長、超過70cm高的魚缸還額外使用「拉筋」來確保魚缸不會「鼓包」。「鼓包」就是比較長的魚缸或者比較深的魚缸在水的壓力下,發生外鼓變形。

魚缸上的「拉筋」 | 圖片源自@微海洋水
大型魚缸使用雙層玻璃作為底部

玻璃並不是越厚越好,現在很多海缸的配件、設備都利用磁力固定工作。所有磁力設備都有適合的玻璃厚度。玻璃越厚,磁力的成本就昂貴,甚至找不到適用的設備。

海缸常見的利用磁力工作或固定的設備有:造浪、斷枝架、磁吸隔離盒、磁吸餵食圈等。

例如一個120cm長度的海缸,正常用12mm玻璃,但是有些人選擇了15mm玻璃,則15mm玻璃的玩家在磁力設備上的花費要比正常厚度玻璃貴20-50%。

很多設備是有玻璃厚度要求的 | 圖片為MP造浪

溢流

底缸的水利用水泵,通過溢流的上水管進入主缸;主缸的水利用「連通器」原理,自然溢流到溢流槽,通過下水管進入底缸。這就是溢流槽的作用,它是底濾魚缸必須的結構。

主缸內的直角溢流 | 圖片@東傑 加工

溢流槽有很多種形式:三重溢流、缸內溢流、缸外溢流。

三重溢流並不適合海缸,(髒的太快且難以清理)所以我只介紹缸內溢流與缸外溢流。

缸內直角溢流俯視圖 | 圖片源自@靈魂畫

整個溢流槽包括上下水管,溢流區(圖中黃綠部分)、與擋水板(亞克力板)。

溢流的內側玻璃矮於外側玻璃,所以水上漲後,外側玻璃的水會與內側玻璃形成一個水位落差,形成負壓,這樣就帶動魚缸底部的水通過擋水板下部魚梳進入到底缸。而擋水板上部魚梳會將漂浮在水面大顆粒雜質阻擋,防止流入底缸,影響底缸設備。

擋水版上的魚梳,作用主要是防止魚以及大顆粒雜物進入溢流區域,他可以做到下吸上濾。

請點擊擋水板及上下魚梳示意圖輸入圖片

缸內溢流還有三角形的溢流:

缸內三角溢流俯視圖

三角溢流同直角溢流的區別只是形狀的改變,在結構上並無特殊之處,所以不再贅述。

這幾年特別流行背包\側背包溢流方式,能夠節約缸內空間:

背包溢流俯視圖
一款新穎的背包魚缸

背包溢流屬於缸外溢流的一種。

如示意圖所示,背包就是溢流區域直接放在了魚缸外部。這個很明顯,節省了魚缸內部空間。但是問題是增加了外部空間。

這種溢流外置的方式叫側包 還是 背包 完全取決於 外置溢流在魚缸外部的哪個位置。

直角溢流、三角溢流、背包溢流的在魚缸內的位置取決於你在家裡的觀賞面,可以自行定奪。

簡單總結了下三款溢流方式的區別,如下圖:

吐槽:有人認為背包的水漫金山機率高於內置溢流,這是不科學的懷疑呀!背包跟主缸是一個連通器,他怎麼會更危險呢?如果水量已經足以水漫金山,那麼內置溢流跟背包溢流是一樣的會水漫金山呀。

溢流槽的上下水結構:

傳統的溢流內部的上下水走管如下圖所示:

溢流上下管側視示意圖

如上圖,一般溢流使用較細的上水管,搭配較粗的下水管,利用下水閥門的開關大小來控制溢流內部的水位線。

控制水位線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落水砸到溢流內部水面產生的噪音。

但是這有一個缺點,就是家用電壓會影響上水泵的流量(家用電壓不穩定是一個常識)。如果水泵流速增大,很容易帶來的安全問題就是 水漫金山(下水速度小於上水速度)。

所以常用的解決辦法有2個:

1.設計魚缸時,主缸降低水位線。例如,魚缸玻璃高60公分,把主缸水位設計在50公分。同時確保底缸的全部水抽上主缸後,主缸的水位也不會溢流出來。

2.增加一個安全備用下水管。如下圖所示。

增加備用安全下水管

這樣當水位提升到溢流內部的安全下水管頂部時,安全下水管會把水引到底缸中,避免水滿流一地的危險。

建議:

1、下水管比上水管一定要大一號。

例如:上水管25mm,則下水管可以使用32mm,備用安全下水管使用25mm-32mm。

2、注意在出水管水面之下1cm左右的位置,給出水管開一個小孔。(虹吸破壞孔)目的是水泵斷電後防止虹吸主缸水。這個孔不要開的過低,過低會導致過量的水虹吸回低缸,過高會產生噪音以及大量氣泡。

虹吸破壞孔 | 圖片源自@微海洋水族

3、可以考慮使用優質止逆閥防止停泵後的虹吸。請勿使用彈簧式/含金屬的止逆閥。

總結:

主缸溢流分三種,

內置直角和三角;

外置背包與側包。

溢流下水裝閥門,靜音水位全靠它。

注意安全雙下水,破壞虹吸滿金山。

牢記以上三句話,主缸知識很簡單。

下期聊魚缸底櫃。

相關焦點

  • 魚缸過濾形式的不同,各自的優缺點也不同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市面上常見的過濾形式:上濾、底濾、背濾、側濾、三合一過濾、外置過濾等等上濾上濾分滴流過濾和溢流過濾上濾,顧名思義就是過濾倉在主缸的上面。水泵放在主缸內,水經過水泵直接抽到過濾倉實現魚缸整體大循環。水流先經過乾濕分離(物理過濾),在循環到生化倉。生化倉中的濾材以中空球、石英球、陶瓷環等小型濾材為主。
  • 魚缸過濾系統到底怎麼玩?
    大家好,這兩天本萌對硝化細菌做了個深度採訪,讓對魚缸過濾系統一知半解的小白們,更直觀了解它們。首先,硝化細菌是啥?缸裡的魚排便便和腐化魚食都會分解出氨,而硝化細菌就是分解氨的,如果沒有它在,你的魚就會中毒。
  • 底濾魚缸正確打氧方法 市面上常見的底濾魚缸有哪些
    養魚自然就需要魚缸,現在市面上的魚缸類型有很多,底濾魚缸很受歡迎的,不過底濾魚缸是需要打氧,你知道打氧方法是什麼嗎?接下來,小編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下底濾魚缸正確打氧方法是什麼?市面上常見的底濾魚缸有哪些?
  • 海水新手寶典:做個好底缸,養起珊瑚來事半功倍!
    關於底缸的文章我之前已經發表過兩篇,適合已經在玩的朋友閱讀。新手建議先看本篇文章。可以點擊我的頭像,查看我之前的兩篇底缸文章:海水魚缸的底缸及水泵的選擇底缸,底缸!柏林系統的底缸你真的會玩嗎?正式閱讀前,我建議淡水玩家徹底忘記你的淡水缸,海缸≠淡水缸,淡水缸那套經驗基本不適合珊瑚海缸。什麼是底缸?
  • 購買了一個小下濾魚缸,我們來看看它的過濾系統如何運作?
    一、循環水道的走向無論是下濾還是上濾,都無外乎是一個物理過濾和生化過濾的有效結合,上濾魚缸比較簡單,水流經過魚缸裡的底吸泵抽到了上濾槽,依次經過物理濾材和生化濾材之後,在下水到魚缸裡,完成一個水循環。二、魚缸裡一共是三套管道第一套管道也就是最外層的管道,主要的作用就是引流和吸附魚便,之所以設置第二套管道,那是為了防止停電時底濾槽溢流,從而水漫金山。
  • 有效的魚缸過濾「養魚一族」
    對於養魚的玩家(簡稱:「魚友」)配備一套過濾系統尤為重要,都說養魚先養水,那麼如何才能養好水呢,我個人的觀點就是必須要有一個給力的過濾系統。只有過濾系統達標了,才能養出一缸好水來,當然了前提還要配有一個給力的水泵,還要做到規律性的維護。
  • 魚缸底濾的選擇及使用中的常見問題
    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魚缸底濾的工作原理及種類,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查看原文魚缸底濾是如何工作的?又有哪些種類?,本文重點介紹下底濾的選擇及日常使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很多魚友都認為底濾是所有過濾當中最強大的,其實這種觀點有些片面,為什麼這麼說呢。只要了解過濾的人都知道,過濾效果強弱取決於硝化細菌的的數量,而影響硝化細菌數量的是濾材數量和質量。所以底濾正好佔了個大便宜。如果把與底濾缸同樣大小的過濾放在魚缸上面,就會變成一個強大的上濾。
  • 觀賞魚缸的各種過濾原理圖及說明
    過濾系統的濾材設置:按水流的方向,過濾系統的濾材的設置順序為:「進水口→(水泵)→物理過濾→化學過濾→生物過濾→(水泵)→出水口」需要注意的是,化學過濾中的大部分濾材,如軟水樹脂、草泥丸等,在使用的時候,要配合相應的檢測儀器,才能較好地控制水質,才不至於調節過度,並不適合24小時長期使用。因此,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可以省略這一級。
  • 森森魚缸怎樣更換底濾 魚缸濾材擺放順序是什麼
    許多人的生活水平在有了改變以後,需求方面也就不同了,之前的人們更多的是在意物質,但現在,更多的還是精神需求,而魚缸這個物品,擺放在家中,既可以緩解精神壓力,還能夠起到很不錯的風水效果,當然魚缸肯定也得養魚,因而在水質方面,就要有要求,那麼森森魚缸怎樣更換底濾?
  • 為什麼有些底濾魚缸很高端,需要設置沉澱倉或者強排系統?
    今天是和魚缸底濾幹上了,因為很多魚友把這個過濾系統看得極為重要。那麼,我們所知道的底濾系統,在之前的兩篇文章中,我已經和大家解釋得差不多了,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比如說有些底濾缸有魚馬桶、有強排、有沉澱倉、有毛刷,這些東西我們都需要嗎?
  • 只有一塊濾棉的過濾系統,也能飼養觀賞魚嗎?沒什麼不可以的
    所以說,養魚老道今天又到魚店裡轉了一圈,定製了幾個帶蓋的小魚缸,本來製作的魚缸架子計劃擺放十個魚缸,但是看來看去下面的位置太空,這又多加了五個帶蓋的魚缸,一共是15個80釐米的魚缸,按理說也夠用了,今年就到此為止了。只是這個魚缸的過濾系統讓我很為難,不過價格比較便宜,只買缸不要地櫃,將就著用吧。
  • 過濾有好有壞,適合自己最重要
    今天搜集整理了一些關於魚缸過濾系統使用、優缺點,供大家入手魚缸時做一個參考。1、上部過濾器(上濾)上濾是放置於水族箱上部,通過潛水泵將水抽入上濾槽內,水流通過過濾棉、生化棉、各種濾材後再由底部的出水管流回到水族箱內。
  • 為什麼使用底濾魚缸的魚友,喜歡清洗、更換濾材,原因在哪裡?
    關於觀賞魚缸裡生化濾材的更換問題,養魚老道早就說過不主張更換或者清洗,但是細心的魚友會發現,大多數喜歡更換生化濾材的魚友,恰恰是使用過濾功能最為強大的底濾魚缸,特別是使用自帶乾濕分離的部分成品缸,這不是很奇怪嗎?而使用普通上濾魚缸的魚友,很少有整天嚷嚷著要更換或者清洗濾材的,即使使用的都是劣質的濾材。
  • 魚缸過濾器的優缺點橫向對比
    由於在魚缸上部,對過濾器的維護非常方便;可以將缸內不太理想的水質從魚缸內物理隔離開來,大大減少魚缸有機物含量,降低生物過濾的壓力,這點是其他方式的物理過濾所不能代替的。缺點:佔用水族箱的上部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族箱的美觀度,內部空間有限放置濾材相對較少從而生化過濾效果一般,但不利有益菌生長。
  • 生化棉對於魚缸過濾系統有何作用,它們也需要定期清洗、更換嗎?
    一、生換棉遭遇的尷尬1、喜歡簡單魚缸過濾設置的魚友們,經常會認為一塊白棉就可以輕易的解決魚缸的物理過濾,特別是在低密度的小魚缸裡飼養的觀賞魚,本來魚缸的濾槽就不大,僅容得下兩三塊白棉,即使陶瓷環都加不上,我們為什麼還要無端的整上幾層生化棉呢?
  • 更詳細的魚缸過濾的知識都在這裡了,強烈建議收藏
    2、溢流槽可以放置生物球用於消聲和養菌,由於水是滴漏而下,含氧非常高,利於培養大量好氧菌,過濾效果非常好。        3、由於設置了底缸,增大了整個系統的水體,有利於保持水質的穩定。        4、底缸可以放置更多的過濾材料,過濾效果更好。        5、底缸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放置各種器材,不會因放置更多的器材而影響主缸的美觀。
  • 魚缸過濾,按照普通飼養密度設計,而新魚友按照最高密度飼養
    很多新魚友使用淨水劑以後,魚缸的水質立刻變成了一鍋粥,自己還不知道該去立刻處理,因此來說,不用也罷。上濾魚缸說過濾薄弱,底濾魚缸還薄弱嗎?很多魚友認為,大部分成品上濾魚缸的過濾系統,太過薄弱,都是用來糊弄人的,特別是只配備一個較淺的濾盒,再加上一個三合一水泵的那種。
  • 牛人自製自動困水、24小時滴流換水魚缸,厲害!
    底濾尺寸1.45m*0.55*0.75m。由於要把困水缸也做到底櫃中,所以困水缸做到1.45m*0.3m*0.75m,困水缸自帶滴流過濾,有助於困水。由於新房裝修,改水電方便。先把上下水的管道改好。棕色的是上管,直接連自來水管,白色的是下水管,與衛生間的下水道相連。
  • 如何製作魚缸的上濾系統,分隔斷的和部分隔斷的,有什麼區別?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最近有很多魚友想要自己製作一個魚缸的上濾系統,問到養魚老道應該如何製作,是不是多分幾個隔斷為好,而養魚老道自己製作的小上濾槽為什麼沒有隔斷,原因到底在哪裡,到底是有隔斷好還是沒有隔斷好呢?
  • 上過濾較淺的魚缸,如何保證水清魚亮?肯定在某方面有所犧牲
    雖然目前的滴流過濾和大型底濾魚缸,受到了各位魚友的喜愛,但是仍然會有很多的新魚友,剛開始養魚,使用的還是那種濾盒較淺的一體成型上濾缸,而且一直被上濾缸的這種過濾設計所困擾。最近有不少魚友來諮詢這個問題,其實,如果讓我來說的話,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無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