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王珺:為什麼前置倉是社區新零售的最優解?|IF X

2021-01-07 極客公園

前置倉或許是當前生鮮電商的最優解。

通過把生鮮購買搬到線上,把商品放進密度集中的線下倉庫,前置倉不僅可以讓消費者擁有簡單方便的購物體驗,還能獲得更便宜的生鮮水果。

前置倉突破了過去菜市場、超市、社區零售店在租金、人工、損耗等多方面的限制。但這種模式的成立,建立在產品能夠足夠準確地讓商品匹配到人群需求,訂單密度覆蓋成本,且不犧牲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的條件上。

但這一度被認為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少數幾家公司例外,而從一開始就採用前置倉模式的每日優鮮是其中的佼佼者。

每日優鮮近期公開的 UE 模型顯示,它目前在成熟區域已有 10% 的經營正現金流,未來 12 個月會在全國主要城市跑通盈利模型,成熟區域會實現盈利。此外,核心用戶一個月會在每日優鮮進行 6.5 次購物,平均每次花 90 多塊錢,買走 9 件以上的商品,單倉可以達到過去將近 2000 平的社區超市的年銷售額。

為什麼在新老對手的商業廝殺中,每日優鮮能把前置倉的經營效益最大化?

以下是每日優鮮合伙人兼 CFO 王珺在 GeekPark IF X 上的演講實錄(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大概在 1 個月之前,張鵬跟我說每日優鮮做了這樣一個價值鏈最長、商業模式可能最複雜的行業,背後究竟有什麼思考?能不能像解一道數學題一樣,把我們過去 5 年解決社區零售連鎖化、在線化的方法,做一次解構。

我覺得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所以今天也做了一個小的準備來跟大家分享。

在生鮮這個領域,首先,我們面臨的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傳統行業——社區零售。而在這個賽道裡,最難解決的就是大規模分布式的連鎖。

因為今天中國的社區便利業態,還沒有對高線城市的全面覆蓋,很多城市中夫妻老婆店仍然是社區零售的主流。

這種傳統的業態要解決連鎖問題,必須依靠大規模的人員管理。尤其在生鮮這個品類,損耗、備貨、選品、定價,每一件看起來都很非標,連鎖化就更難了。

每日優鮮這些年在做的事情,就是破除這些難題。有什麼難題呢?

成本是生鮮零售背後真正困擾創業者的問題,因此每日優鮮在做商業模型設計的時候也把它當作重要的問題在考慮。

但一開始我們想的並不是怎麼節省成本,而是用戶究竟要什麼。在我奶奶那一代,他們去買菜都去菜市場。這會給她什麼樣的體驗?非常豐富的選擇,這很好。

但麻煩的是,我奶奶每年要往返菜市場將近 200 次,早晨坐著公交車去,大概 3-5 站,這才能夠到菜市場完成購物。另外,去過菜市場的都知道,它的環境很難說乾淨,食品還不一定安全,價格也不透明。

所以菜市場給了人們豐富的選擇,但是在優質價格和方便這三個要素上,並沒有佔據人心。這帶來什麼改變呢?

菜市場促進了更專業的超市的出現。

超市做了什麼?它把菜市場可能多達 7000 款的單品收斂了一下,只做 1000 款生鮮。所以中國比較大的生鮮超市,生鮮的 SKU 數量基本都在 1000 款左右。

另外,超市通過做好商品的組合銷售,能讓用戶一次買更高的客單價,也通過組織採購和更高的運營效率,產生更低的成本,形成更低的毛利依賴,這讓用戶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商品。

所以超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便宜、品類豐富的問題,但是你看它仍然沒有解決方便這個問題。

在 10 年前,我們在購買生鮮的時候,基本上是方便不便宜、便宜不方便。在過去 5 到 10 年中,社區連鎖在快速出現,水果品類店、賣菜品類店、肉鋪都開始出現連鎖。

這些精品連鎖進一步解決了方便的問題,將供應鏈推進了用戶的身邊,也解決了優質的問題,讓用戶買到了更好的商品。

但是,大家肯定都知道,受限於社區門店的大小和位置,它們有著極高的房租成本、極低的人效。兩個要素共同作用之後,對於消費者來說,買生鮮的確方便了,但代價是更貴,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今年上半年網上有一個特別熱的話題說,現在買水果變成了一件奢侈品。

這兩年又出現了大量 O2O 到家,它們通過把社區店、社區連鎖的商品送到用戶家裡,來進一步解決方便的問題。

但是這樣簡單的連接需要讓用戶額外付出將近 5 元的配送費,5 元的配送費對於一個單品類零售訂單來說,基本上是 10 個點的溢價,這樣的話雖然更方便但是更貴了。

所以,基於生鮮零售這些歷史業態的演進和對它們優缺點的總結,我們就希望設計一個業態,給用戶提供既方便又便宜,還買到自營供應鏈的優質生鮮,同時豐富度不亞於超市的體驗。怎麼做呢?答案是「倉」業態。

在經過 5 年的發展後,每日優鮮現在在 20 個城市有 1500 個分布於社區周圍 1-3 公裡的微型倉庫,我們管它叫「前置倉」。

這個前置倉有什麼特色,為什麼能解決我們上面說的那些業態的痛點呢?

首先,這些前置倉都是我們租賃的社區底商的偏僻物業,進行深度改造,裡面標配了冷藏、冷凍、常溫、復熱等多個溫區,讓用戶能在身邊有一個自己的雲冰箱。

同時我們通過對供應鏈上遊進行深度直採,再經由我們在全國的 9 個分選中心進行標準化品控和分選,讓用戶吃到足夠新鮮、標準的商品。

我們還可以給用戶提供超市級別的豐富度。我們現在的前置倉有包括 1000 款生鮮在內的共 3000 款單品,價格能夠做到跟大賣場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並且方便度能夠超過社區店甚至 O2O。

今天我們的用戶在每日優鮮買東西,平均 36 分鐘就可以收到貨。價格基本上處於大型連鎖龍頭超市的水平,比起本地社區零售店平均價格明顯便宜 10 個點以上。

怎麼做的呢?是貼錢貼出來的嗎?還是重塑了一些東西,讓這件事情變成了可能?

我們相信只有通過在效率側的重塑,才能夠真正破這個題。

其實在為用戶提供方便和便宜的產品的同時,我們把一道數學題做好了。

整個社區零售的成本結構基本可以拆成 5 個核心模塊,其中三個最典型、最困擾線下零售的要素分別是:租金、人工和損耗。

一個線下的零售商,如果是社區業態,租金成本會佔到將近 10%,人工成本基本也佔到將近 10%,損耗成本基本上在 5%-10% 之間。大賣場這樣離社區更遠的業態相關成本會低一些,但總體也很高。

所以,每日優鮮基於成本的考慮,就在想我有沒有可能從這三件事情裡省出 10 個點。如果能省出 10 個點,就可以把這 10 個點拿來給用戶做更方便的體驗,還不增加用戶的購買成本。

於是我們進一步進行了解構,為什麼傳統零售要這麼高的租金成本呢?我們發現,在傳統的零售裡面,房租主要解決了三件事情:

第一,獲新客

第二,做復購流量的獲取,也就是老客流量

第三,做交付,也就是履約

我們對這三點進行了重構。

前兩點就是獲客。我們認為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是可以把復購流量這個佔成本最高的要素摒棄掉的。現在,依靠大的網際網路主流平臺,在用戶擁有良好留存的情況下,能夠做到長期復購成本在 2 個點以內的,這是網際網路流量的優勢。

第二個是履約,如果我們能夠不再依賴良好位置的鋪位進行履約,我們就能夠把履約的房租大幅度地往下壓。

今天我們 1500 個前置倉,都沒有選擇過去大家所說的優質鋪位,全部在偏僻地址。但我們把貨品送到消費者家裡,這一套線上購買、線下履約的設施,所付出的房租成本在一天 2 塊錢左右。

另外,這些相對偏僻的倉的房租成本很低、產出卻很高。現在,我們的前置倉每一平米又能實現超市這樣業態 3-5 倍的日坪效,就能夠有效地把房租費用率壓到一個點以內。

總的來說,這一段成本創新,讓我們相對社區店擁有了將近 9 個點的成本優勢。這讓我們能夠把這 9 個點進一步拿過來,一部分做獲客、一部分做用戶體驗,免費配送到家。

除了房租,線下社區零售的另一段重要成本還有人工。今天線下開一個社區水果單品類連鎖店,需要標配 6 個人。這 6 個人一年經銷的生意額,基本上是在 250-350 萬之間,一個人對應的年銷售只有 40 萬。但一個人一年至少是 5 萬塊錢的薪水,簡單計算一下你會發現佔比就在 10 個點以上了。

人工成本已經非常困擾線下的傳統生鮮零售商了,那怎麼把這塊成本佔比降低呢?

大家想一下,店員們主要在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看了一下生鮮零售確實複雜,他們要解決選品、理貨、上架、定價、促銷、備貨和現場的損耗管理,好像的確需要最多的人。

這些事情,理出來分為兩類:

第一,依賴人去做運營管理的,我們叫經營型業務,這塊業務其實可以標準化。

第二,依賴人在現場作業的,我們叫現場的作業型業務,這些業務很難通過系統來取代。

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每日優鮮今天有能力,把人工裡所有的經營型業務,都用系統、AI 取代掉,就可以大規模地省出這裡面用於經營部分的人工成本。

今天每日優鮮大概有 1500 個前置倉,這 1500 個前置倉的運營背後,我們有超過 500 個工程師,其中有一半的人是大數據人員、AI 專家。

這些人幹什麼呢?他們解決的就是經營型業務。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前置倉每一天每一個單品的補貨再依賴店長的個人決策了,全都是用 AI 在後臺去中心化運營 1500 個分布式前置倉的補貨計算。

我們現在可以做到每天每一個倉、每一件單品都有獨立的補貨計劃,每天 400 多萬次計算量,實現了基於銷量預估的精準備貨,讓選品和損耗成本從傳統零售商超的 10 個點,社區店 5 個點,直接降到全國複製下來 1.5 個點。

損耗這部分對應的最關鍵的指標是售罄率。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讓消費者想買什麼都能買到,而不是賣光了。同時,還得保證貨能夠在變質前都能賣出去。

先來看下我們的成績:通過精準備貨,我們能夠做到在當天晚上晚高峰之前,有 93% 的商品用戶可以充分地進行購買,並且,我們還可以做到所有的商品能在平均 1.5 天之內完成周轉。

這在傳統零售領域基本上不可能實現,但今天技術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讓這件事情變成了可能。

當然,相比線下的零售商,我們也會額外付出一些成本,什麼呢?

因為我們提供給用戶配送到家的服務。

今天我們在給用戶做到家配送這件事情上,也做了很多嘗試。

在傳統的眾包物流裡面,物流每一單基本上現在做到極限,還是 7-8 塊錢的成本。最後一公裡的配送非常困擾行業,因為眾包就是貴。

但是,眾包貴是這個事情的客觀原因,還是它的作業形態所決定的?我們仔細看了一下,眾包貴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物流兄弟一個月賺 6000 塊錢左右,每天大概只能送 20 單出頭。他能送的量有限,但每個月又得要這個收入水平,單價就高了。

那有沒有一個可能,讓我們的快遞員一天送上 70 單,如果他能夠一天送到 70 單,在月薪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把每一單的邊際成本控制到 4 塊錢以內。

我們的確做到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成績。每日優鮮大膽採用了專送,用我們高密度的訂單做履約。

我們的騎手每一天可以跑出去將近 10 趟,從早到晚,他們會帶上 6-8 件的包裹,一天完成 70 單的履約,還能讓他們一個月賺到 7500-8000 塊錢。

這讓我們的騎手在有非常體面的收入的同時,還能夠給公司帶來每一單配送只需要 3-4 塊錢成本的絕對優勢。在配送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說做到了行業最低。

最後一點我們談談獲客,我們其實有講過線下門店的三個職責中很重要的一個,選址,就是用於獲客。

我特別認同選址對零售商的影響。我覺得線下的門店是自帶流量的,但是這個流量只有一部分用於拉新(獲取新客)。在線下,現在拉新成本是 30-40 塊錢一個人,那線上一定不能 30-40 塊錢獲客了嗎?

之前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因為現在所有人都在用直接採買網際網路流量、效果廣告的方式,成本都很貴,100-150 塊錢一個用戶已經很便宜了,200 塊錢很常見。

但是這就是事實了嗎?不是的。

10 年前,一個品牌能夠崛起,除了廣告,還靠口碑。什麼是口碑呢?

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無法被數位化的時候,我們管它叫口碑。但是無法被數位化有一個問題,所有的行為背後沒有經濟因素,沒有辦法被刺激,沒有辦法催動他更快的裂變。但是移動網際網路出現之後,這樣的過程變成了可能。

過去,大家投廣告都是通過各種中心化的手段來做,但我們認為過去中心化的投放流量在這個時代並不是最主要的優勢,不是價值窪地。

我們大膽地在 5 年前選擇了 all in 社交流量。因為我們發現微信的流量還是一個很好的獲客渠道,它是現在這個市場裡剛剛開始商業化的最大的流量池。

走到今天,每日優鮮累計獲取了數千萬的社交購買用戶,平均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在 30 塊錢以內,加上我們會給到用戶 10 塊錢左右的補貼,實際上 40 塊錢就能完成一個獲客。

這樣我們完成了對傳統零售各個成本主要模塊的重構,同時建立了我們在獲客端的優勢。

上面我們說的其實都是單店,那單店重構好了,我們怎麼做下一步的規模擴展?

剛才我說的所有的事,除了每日優鮮所選擇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以外,線下其實還有一個很常見的解決方案,叫做超級店長,一個好店長可以把一個門店的銷售拉得很高。

但這是很難規模化的。中國現在最大的開直營連鎖的零售網絡,基本上做生鮮品類、單品類的門店,直營到 1000 家門店,就開始出現典型的擴張瓶頸。我們把它定義為千店天花板,主要是在商品供應鏈穩定性上出現了問題,門店管理上出現了難度。

難度在哪呢?

第一,一個店要 6 個人,4 個老店員帶 2 個新店員才能完成一次複製,且複製周期長達 9 個月。這樣的複製速度是很慢的。

第二,如果一個店內有 6 個人,管下來是很難的,人效下降,人才的培養周期長,也會限制零售業態創新擴張的天花板。

第三,坪效不穩定,庫存就更不用想了。現在線下都是店長補貨制,基本上主要還是解決以 7-15 天這樣的單位為周轉的商品。同時,在晚上晚高峰之前,如果鮮品的售謦率能控制在 30%,就很不錯了。

在每日優鮮看來,這都是很低效率的方式。

我們要徹底摒棄這種連鎖管理的方式,不再去追求所謂的系統輔助人的 IT 化,我們大膽做了一個嘗試:用智能化系統取代人。

現在,在我們的中臺,整個北京總部辦公室有 1800 人,其中工程師佔到了 1/3。這些工程師裡面又有將近一半的人是大數據和 AI 專家,他們在商品供應鏈、物流供應鏈、用戶運營三個角度對零售進行系統改造。

怎麼改造呢?每日優鮮堅持了推行數位化+智能化策略,我們通過三張網絡(智能營銷、智能物流、智能商品供應鏈),底層再加上一張數據網,打通這四張網,實現系統取代人。

在供應鏈側,今天我們 300 個買手在選品的時候,已經不再是依賴傳統經驗做,而是有清晰的系統給他們推薦。我們過去的銷售數據會推薦出用戶喜歡的是什麼,這開始讓生鮮零售由供給側驅動變成了用戶側驅動。

另外,在做品類備貨的時候,我們全面實現了算法化。今天我們每一個倉、每一個單品、每一天需要為它周圍的用戶服務,我們所提供的補貨計劃都是在前一天晚上自動由算法算好,推送到分選中心,完成當天的個性化補貨。

同時,整個商品的定價、促銷、貨價位的排列,以及整個交叉銷售的推薦,都完全由算法完成,過去我們講線下零售中依賴高階管理人才所實現的貨架管理、標籤管理、價格管理、備貨管理等,每日優鮮都不需要。

在物流端,我們堅決推行了全鏈路的數位化。從一個貨品進入到城市分選中心開始,我們就會用智能派單、智能備貨、智能配送來分撥,讓整個效率最大化,讓我們的前置倉倉內一個人一天可以打包 130 單,一個配送員工一天可以送到 80 單。

這是供給側整個供應鏈端的數位化重構,在需求側我們也在堅持全面數位化。

每日優鮮在小程序上已經實現 1500 萬的月活,通過社交完成了在過去的 5 年中數千萬購買用戶的積累,其中有超過 60% 的用戶來自於社交獲客,同時這樣的低獲客成本、高裂變性,讓我們有效、快速地完成了在核心城市的覆蓋和滲透。

在用戶需求側,千倉千面還不夠,千人千面也不夠,我們做的是千倉千人千面,促銷、搜索、權益推薦、CRM 每一件事情我們都在做著智能化,因為我們認為數位化和智能化是能給用戶運營創造出最高效率的手段。

今天每日優鮮的核心用戶一個月會在每日優鮮進行 6.5 次購物,每次平均花 90 多塊錢,買走 9 件以上的商品,他基本上開始把原來在超市的消費份額轉移到了每日優鮮。

上面我們講了這麼多生鮮社區零售的解題過程,並不是說我們否認豐富的線下管理經驗對零售行業的重要性,但它們不是一個創業公司可以短期複製和強運營突破的。

但站在現在這樣一個節點,我們認為用技術手段,大膽地去做顛覆式創新,用這樣的創新,同樣可以推動生鮮零售行業產生革命性的突破。

圖源:VPHOTO

相關焦點

  • 每日優鮮王珺:我們為3000億的終局做了什麼
    來源:億邦動力網【億邦動力訊】王珺,每日優鮮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曾是每日優鮮B+輪的投資人,2017年3月加入公司,成為合伙人兼CFO。隨後,他主導了每日優鮮C+輪(2.3億美元)、每日優鮮便利購融資(2億美元)和D輪融資(4.5億美元)三次大筆融資。
  • 每日優鮮王珺:前置倉坪效已達傳統商超5-6倍|對話·零售人⑥
    聯商網消息:7月19日,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做客今日頭條財經頻道和聯商網聯合推出的「對話·零售人」微訪談欄目,分享生鮮電商與前置倉方面見解,回應近期熱點。作為一種新模式的生鮮探索,前置倉模式風起雲湧。每日優鮮則是典型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企業。在王珺看來,每日優鮮布局前置倉模式,是從消費需求端考慮,怎麼去解決用戶對生鮮產品高頻、便利的購買需求。
  • 每日優鮮王珺:疫情下 供給側穩定是生鮮到家的關鍵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生鮮電商賽道迎來了需求側的紅利,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透露,春節期間,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實現3-4倍的增長,新老用戶大量湧入,客單價也提升了30元左右,達到120多元。但同時也面臨著來自供應端、配送端以及應急相應端等多方面的考驗。
  • 每日優鮮王珺:做生鮮電商「難」是常態 沒有上市計劃
    其間,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財務長)王珺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時表示,做生鮮電商「難」是常態,只有兼顧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才能跑得通。對於外界關注的上市計劃,王珺表示:「每日優鮮沒有上市計劃,目前仍在投入期。」
  • 對話每日優鮮CFO王珺:疫情下,供給側穩定是生鮮到家的關鍵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生鮮電商賽道迎來了需求側的紅利,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透露,春節期間,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實現3-4倍的增長,新老用戶大量湧入,客單價也提升了30日前,獵雲網在內的多家媒體與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話。
  • 生鮮電商滲透率被加速進化兩年,每日優鮮將如何破局?
    其在成熟區域前置倉的年坪效可超 10 萬,為傳統線下門店的5- 6 倍。截至去年年底,每日優鮮已在全國跑通前置倉模式,並在成熟區域有10%的經營正現金流。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到店消費逐步往到家消費演變,即時性購物需求成為日常剛需。抓住即時性、短決策周期的痛點,每日優鮮首創的前置倉模式開始成為生鮮到家企業的標配,其優點也越來越突出。
  • 增加熱餐、活鮮、現磨咖啡,摸索四年的每日優鮮開始這樣迭代前置倉
    線上零售寄希望於通過這種輕量化方式用「快」搶奪消費者,然後快速做大規模,而線下零售也不甘示弱地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試圖通過前置倉來彌補門店密度覆蓋不足的短板。前者有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買菜、樸樸超市等,後者有沃爾瑪、永輝等。
  • 每日優鮮王珺:三大核心力量,驅動生鮮電商百億到千億 | 2019WISE...
    7月9日,36氪&《零售老闆內參》聯合舉辦「2019 WISE超級進化者——零售主題峰會」,特邀消費零售領域頂級投資人、明星創業公司,以及行業精英大咖,聚焦中國零售企業的高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洞察新變量、新機遇;關注引領零售行業未來發展的超級頭部企業,溯源他們從新物種到超級物種、從開創者到引領者的歷程,與行業超級進化者一起決勝零售行業「洗牌之戰」。
  • 每日優鮮、叮咚買菜能否破題前置倉模式盈利難題?|新零售核心公司...
    場景、物流、支付為觀察新零售平臺價值最重要的三條主線,而場景又細分出前置倉模式、新零售超市+餐飲模式、平臺模式和傳統商超模式。 後疫情時代,站在中場的新零售行業如何解決上半場的問題?如果打開下半場的空間? 我們將以產業和資本為主線,對其進行中場復盤。
  • 每日優鮮融資4.5億美元,供應鏈和冷鏈是下一個故事?-虎嗅網
    根據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的說法,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上遊供應鏈開發、全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智慧零售技術的戰略投入。每日優鮮方面也對虎嗅表示,這筆融資的用處是對現有冷鏈物流設施、供應鏈開發的持續投資。「深耕供應鏈」是每日優鮮近年一直在喊的口號。
  • 每日優鮮:從零開始,挑戰傳統生鮮產業鏈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每日優鮮每天的業務量都是平時的幾倍,大雪加劇了對揀貨、配送速度的考驗。運力緊張時,智能化的配送系統開始發揮作用。「相鄰的幾個前置倉在進行交付的時候,如果某一個前置倉的運力出現了瓶頸,其他前置倉交付情況良好的話,我們可以實現智能調度,來確保整體交單的最優。」每日優鮮交付中臺負責人王飛在疫情期間的一次媒體溝通會上說。
  • 探訪每日優鮮前置倉2.0:10萬坪效,目標華東第一
    記者 | 林北辰最近一段時間,每日優鮮融資傳言頻出。此前,據晚點LatePost消息,每日優鮮正向DST、軟銀尋求新一輪融資,估值20億美元以上。7月8日,彭博社曝出類似消息,稱其尋求估值金額為30億美元。
  • 櫻桃、榴槤裡的新生意:每日優鮮大數據賣水果背後的門道與煩惱
    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對《財經》記者回應稱,外界看到的還是半年或者一年前的每日優鮮,「但公司是在動態變化的,每日優鮮的算法和數據能力以及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已經做到行業領先水平」。 生鮮零售是個大賽道,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生鮮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
  • 關於前置倉的三道選擇題
    儘管服務於生鮮零售的渠道已經非常多元化,例如線上有生鮮電商、線下有社區生鮮店,大賣場等渠道。但是,生鮮領域始終沒有出現巨頭級別的服務商。僅僅是關於生鮮生意如何盈利的拷問,就橫亙在市場面前多年,至今沒有找到最優解。生鮮市場的高投入、高損耗、低回報的現狀,讓無數湧入者懷揣希望而來,又帶著失望離開。
  • 每日優鮮:做企業更要「每日優鮮」
    說到每日優鮮,大家想到的就是創新,革新。沒錯,作為在新零售行業的領頭羊零每日優鮮不斷創新,從商業模式到產品服務,態度像名字一樣響亮,每日都要「優鮮」。首先,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每日優鮮抓住了網際網路大潮的機遇,順勢而上,提出未來五年將全面進入線上生鮮超市時代的觀點。整個行業上為順應時代的潮流也做出了一定改變,將會著重發展以商品標準化+運營數位化+合作生態化為方向,審時度勢地對供應鏈進行發展和創新。
  • 每日優鮮搭載半成品
    每日優鮮表示,從2月下旬起,西貝與每日優鮮嘗試了預售模式,在消費者中得到了良好反饋,因此選擇在平臺進行獨家上新新菜品。西貝公關總監于欣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西貝不斷在研發打磨新菜品,而這些菜品對冷鏈運輸的質量和環節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到家場景還是物流條件,每日優鮮都比較適合品牌發展。
  • 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們的終局和轉折
    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樸樸超市、美團買菜等都是把生鮮超市商品快速送給消費者,這樣的商業模式,我們叫「超市快送」。超市快送終局會如何,未來是否能成為最主流的購物渠道,什麼模式才是超市快送最優解,哪個玩家能成為超市快送領域霸主,本文預測和分析。
  • 「每日優鮮」如何組織生鮮保障戰丨抗疫時間
    截至目前,各家都沒有向外界披露其在這個階段的核心數據,但京東到家的新一輪擴張從春節期間就已經開始了。據《新商業情報NBT》1月29日(大年初五)晚6點左右在北京東南二環附近的體驗,美團買菜、盒馬鮮生果蔬類缺貨較多,且均顯示運力已滿無法配送,每日優鮮也有缺貨品類,尤其是綠葉菜,但仍舊可以提供當晚2小時達配送服務。
  • 每日優鮮「新戰疫」:日供蔬菜從500噸到2000噸,整個生鮮行業都在被...
    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透露,每日優鮮的供給量已經超過了歷史峰值,春節期間交易額實現3-4倍的增長。隨著新老用戶的大量湧入,客單價也提升了30元,達到120多元。關鍵時期,對所有企業都是挑戰。對生鮮到家企業來說,供給側的穩定,商品和物流服務的穩定是首當其衝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 每日優鮮:無人零售讓零食、水果、飲料離你很近,模式可以複製
    2014年每日優鮮成立,在2018年的「雙11」,每日優鮮平臺交易額同比增長611%,平均送達時間為26分鐘左右。從零售場所的演變來看,從市集到超市,再到社區便利店,零售場所和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商家也恨不得把所有產品放在用戶觸手可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