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喆(湘潭大學商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其中「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三個層次由思想理念到行為習慣,再到制度循環,層層遞進,三環相扣;由精神文化到行為文化,再到制度文化,由內而外,主次分明,明晰了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特別是,要認清「教育引導」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的思想引領作用、行為導向作用、制度保障作用。
一、教育引導是思想認識的前奏
「引導」,即疏浚和導流。人的思想與溝渠的水流一樣,首先要「疏」,然後要「導」,沒有認識到位就會出問題。人的思想就像一張帆,教育引導則是鼓動這張帆的風。沒有風也一定不會有風帆,正如風是風帆的號角一樣,教育引導則是思想認識的前奏。根據認知心理學原理,每個人的思想認識一定有其必要的知識結構和心裡基礎,不去填充必要而完備的知識,不去架設與他人溝通的橋梁,我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是難以達到一定的高度的。無疑,教育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引導則可直通人的內心深處。
「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交通法規面向車輛駕駛人員的教育內容,路邊的交通指示牌,則是對交通文明有序通行的有力引導。通過教育引導,讓他們認識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自覺養成文明駕駛習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宏偉藍圖和偉大事業,需要一代一代中國人接力奮鬥。在這樣一場偉大徵程中,沒有堅強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那麼,如何讓人們獲得堅強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教育引導是基礎,也是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這是習總書記對全體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教育和要求。「把紀律挺在前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這是方法引導和途徑。有教育、有引導,我們才能進一步提高認識,堅定朝著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勇前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正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二、教育引導催生實踐養成落地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的一個要素「誠信」為例,在誠信思想、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方面,我們的水平層次常常是不一樣的,有時候雖然有誠信思想,但很多時候,感覺動力不足而猶豫不決,最終沒有付諸行動。這實際上就反映出在我們思想的源頭還沒有解決好腦瓜子裡面的思想問題,人有時候雖然想誠信、想不去違背諾言和協定,但由於沒有堅定的誠信意識,最終還是動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就要好好地思考為什麼有了誠信的意識和思想,而沒有我們社會更需要的誠信行為?回溯源頭,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教育引導。沒有教育引導,再好的思想和主意,也可能只會停留在潛意識裡,那與沒有美麗的思想和意識相比,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在城市大街上,有時候會發現有交規志願者,他們手臂上戴著紅袖章,手舞小紅旗,不時勸導那些為趕時間而不分紅燈綠燈的匆匆行者,事實證明他們的工作是有效的,由於他們的勸導,斑馬線上的交通違法現象確實比沒有交規志願者時減少了很多。可見,教育引導可以成為我們行動的催生劑、動力源,教育引導催生實踐養成落地。
三、教育引導需要制度保障安排
變革的時代,由於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有時候是不穩定的,甚至在一些是非原則問題前面也會出現左右搖擺的現象。因而制度的設定和約束就顯得十分重要的了。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大量有針對性的制度性文件,或規範,或教育,或指引,或警示,法理相融,擲地有聲,相信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意識形態領域可以起到積極的思想保障作用。
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從制度層面對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層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是加強我國社會誠信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在政務誠信和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可以說,這個制度保障讓「信用」、「誠信」思想意識逐步普及,讓「信用」、「誠信」行為有效率實施。
「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首先要有結實有效的籠子。」這個「籠子」就是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籠子紮緊一點。制度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務實管用,突出針對性和指導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會流於形式。牛欄關貓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銜接,做到彼此呼應,增強整體功能。這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頂層制度設計思想,是對我們各項制度設計的總體要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
[責編:肖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