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訊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標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進入到貫徹落實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應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強大的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佛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可以用24個字、3個層面來概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具有深廣的文化背景,可以說是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的提煉和升華。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一方面,其教理教義、僧團組織和儀軌制度等逐漸適應中國社會特定的文化環境;另一方面,佛教的信仰和價值追求也有機融入到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佛教不僅致力於探索個體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價值,而且也致力於追求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福祉。
據《長阿含經·遊行經》記載,當時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摩揭陀國國王欲徵伐跋祇國,派大臣禹舍徵求佛陀的意見。佛陀向大臣禹舍講述了跋祇國所具有的7個特點:一、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倦。大臣禹舍聽了佛陀的講述,說:「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具七?」佛陀的諫言阻止了當時一場即將發生的戰爭。
在佛陀看來,若能做到以上7個方面,便能使一個國家「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實際上,這7個方面與《意見》中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是不謀而合的——「數相集會,講議正事」,民眾的積極參與讓民主的氛圍濃厚充溢;「君臣和順,上下相敬」,在人與人平等及相互尊重的社會關係中,文明與和諧的場面躍然紙上;「奉法曉忌,不違禮度」,禮法、制度得到應有的尊重,在通往法治的道路上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公正;「孝事父母,敬順師長」、「恭於宗廟,致敬鬼神」,敬業的精神並非無中生有,它來自於對父母、師長的承事,來自對天地、鬼神的敬畏;「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不啻為對誠信的最佳解讀,暗室無欺,慎獨顯誠,言之成己成物;「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倦」,還有比這更友善的嗎?
佛陀的諄諄教導化解著人們內心的貪慾、瞋恚和愚痴,勸阻著人們殺生、偷盜、邪淫的行為,消弭著人們因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而引起的種種不和諧,並因此減少了戰爭和恐怖主義等極端衝突的發生。佛陀對不同根機的眾生採取不同的化度方式:對於踐行善法尚未樹立信心的人,佛教闡發三世因果的道理和事例,使之善念常有,行之有恆;對於有志於服務社會的人,佛教啟發他們發大菩提心,以慈悲濟世的情懷勤修六度。由此可見,佛陀的諸多教導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提供廣泛的宗教倫理補充,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更容易適應各類社會群體的價值訴求。
依法修持,內充外顯
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黨和國家日益開明的宗教政策,佛教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原來對佛教的種種誤解,如認為佛教是封建迷信、唯心主義、「鴉片」等,已經逐漸消除,佛教文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越來越被社會大眾所認可。
但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民眾對宗教文化強烈的內在需求,與宗教界(包括佛教界在內)相關聯的一些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比如「名山被上市」、「寺廟被承包」、「僧尼被假冒」、「燒高價香」、「私設功德箱」、「抽籤卜卦」等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亂象,一方面固然與一些非宗教主體的非法獲利行為有關,另外一方面也與在商業化浪潮衝擊下,佛教界自身宗教修持弱化不無關聯。
佛教界四眾弟子當殷重修持戒、定、慧三學,並積極倡導律、道、學三風,即謹嚴律風、端正道風、興盛學風,以樹立佛教積極向上的正面形象。內修三學、外顯三風既是佛教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舉措,也是佛教加強自身建設的著力點。具體而言,就是要發揮各級佛教協會及佛教修行團體對四眾弟子的指導作用,做好四眾弟子的傳戒工作,搞好律風建設,維護佛教清淨的正面形象;就是要發揮各地寺廟在佛教文化傳播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寺院管理,搞好道風建設,發揚佛教僧團的「六和」精神,以僧團的和合帶動信眾家庭的和合,並拓展至整個社會民眾的和合;就是要發揮各級佛教學院對佛教事業的促進作用,加強對佛教四眾弟子的佛學教育,搞好學風建設,不斷加強對人才隊伍的培養,使佛教事業能夠不斷增上。
建設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佛教界應著力建設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
在清末民初「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受到猛烈衝擊,佛教自身的改造、調整不可避免。太虛大師在《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中提出:「根據佛學的真理,適應現代的社會」;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中倡導:「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此後,臺灣和香港地區的一些佛教團體高揚人間佛教理念,探尋實踐人間佛教道路。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繼承了前人有關「人間佛教」的思想精華,並將之融入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他認為:「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他還說:「在我們佛教徒看來,佛教『人間淨土』的思想同社會主義不矛盾。佛教徒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應當具有極大的信心和責任感。佛教的教義告訴我們要『報國土恩,報眾生恩』,要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
在人間佛教理念指引下,佛教界可以在弘法利生、公益慈善、文化交流等方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貢獻應盡的力量,積極參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佛教徒應該積極利用佛教的智慧來幫助解除社會民眾的種種迷惑,淨化社會民眾的種種煩惱,幫助他們走自信、自覺、自強的道路;佛教徒應該發揮信眾的群體優勢,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在扶貧、濟困、助殘、助學、養老、義診、心理諮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佛教徒還應該深入關注世界的現代性危機,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在和平友好的互動中參與多元文化的交流,提高佛教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增進世界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次理解。
人間佛教是愛國愛教的佛教,是甘於奉獻的佛教,是講求和諧的佛教。人類社會的發展呼喚佛教要有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呼喚佛教要有所創新。隨著理論與實踐的持續深入,人間佛教理念必將以更多契理契機的形式,在現代社會展現其高度的適應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作出重要貢獻。(文:學誠法師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