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都市武侯區在學位十分緊缺的晉陽社區建成一所佔地70畝、設計規模48個班的初中學校,社區群眾如久旱逢甘霖。然而,遲遲沒有得到教育局發布的招生消息。
原來,人事部門的編制管理「卡」住了中心城區學校規模發展的「脖子」。因此,這所學校一切人事都沒法確定。
直到8月初,矛盾依然無法解決,甚至連校長是誰都沒有確定。
最後雖然如期開學了,但臨近開學才應急招聘了22名教職工,招生283人。
可就是這所學校,如今已有教職工146名,三個年級在讀生接近2000人。學校、教師獲得各級榮譽約300項,學生參加區級以上體育、藝術、科創等各類比賽1000餘人次。
就是這所學校,今天仍然沒有教師編制,卻獲得了社會各界高度讚揚。由該校始發的辦學機制改革探索,創生了「兩自一包」這個富於時代教育改革特質的現代漢語詞彙。
從開辦之初的負責人,到後來經歷武侯區面向全國公選最終勝出擔任該校校長,胡平因強勁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而贏得了學校師生、家長和社會的肯定,成為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首批四川省中小學名校長。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今天,人們談論「兩自一包」,必然聯繫著當今國家、社會及教育業界都普遍關注的話題——辦學活力。可以說,是胡平充分用活「兩自一包」學校管理機制改革,達成了對學校辦學活力的釋放,而由此內生的學校共同治理則進一步實現了學校辦學活力的激蕩,將一所新辦學校引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2014年8月8日,武侯高級中學副校長胡平接到通知,要他下午1點30分到武侯區教育局開會。
到了會場,胡平發現,除教育局領導外,只有自己一個人參加。「說是開會,其實就是一次安排工作的組織談話。」胡平記憶猶新。
教育局領導首先從政府編制政策、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學位劇增兩個方面,分析了當下中心城市教育面臨的困局。特別指出,現有公辦中小學校普遍存在自主權很小、缺乏辦學活力、教育質量不高等現實問題,武侯區委、區政府將新辦學校以「經費包幹」名義進行綜合改革試點。
「現在,你是學校負責人。我們沒有任何任命,因為這是第一所辦學機制改革試點學校。試點成功了,我們會重新面向全國海選校長,那時如果還是你,我們會正式任命。」領導的話很明確。
最後,領導給胡平下達了幾個關鍵詞式的任務:確保9月順利開學、有序開展工作、穩步推進辦學機制改革、不斷沉澱改革經驗。
深感壓力的胡平一出教育局大門,就直奔新學校(當時尚無校名)而去。
校園內滿是建築垃圾,部分區域還搭著腳手架,建築工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教學樓與操場之間。教室裡滿是雜物,沒有講臺,沒有桌椅。
更關鍵的是,距開學僅20天,還沒教師啊!一向沉穩的胡平,只得見招拆招。
隨後,設備有了,22名教師湊足,校名「四川大學附屬中學西區學校」(以下簡稱「川大附中西區學校」)也有了。8月22日新生報名,微機排序搖號的453名卻只報了283名,而且多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整整流失170名學生!
胡平在內心鑄立了堅定信念:一定要辦一所讓社會滿意、領導放心、家長信任的學校!
9月1日,川大附中西區學校沐浴金色的陽光,迎來了開學的日子。胡平站在整潔的校園裡,迎著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欣慰地笑了——「確保9月順利開學」這份答卷已經完成。
「萬裡長徵」,這才邁出了第一步。
武侯區要求川大附中西區學校的改革試點聚焦在「學校管理機制」和「激發辦學活力」兩個方面,將破解困局的策略定位在「給學校賦權」上——給予學校充分的人權、事權和財權。
區委、區政府領導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深入川大附中西區學校調研改革實踐。教育局一方面深入研究國家教育改革文件,探尋教育機制改革的政策空間;另一方面派出督導室主任唐開平長期跟進,進行理論指導和實踐督導。
胡平先後帶隊到北京十一學校、山東青島經開區初級中學等實地學習、調研。
給自己定位「凡事商量著來」的胡平,要求教師在學習後進行一個基於本校實際的學習後內化分享。結合教育局對「經費包幹」學校的頂層設計,發現教師好的做法,就及時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引入評價,計入績效。
一時間,許多教師伸開了探索的「觸角」。胡平會花很多時間來處理教師提交的各種改革議案。
就這樣,政府賦權下的學校管理機制探索,激蕩著川大附中西區學校的內在發展活力。
改革試點的關鍵,在於如何高質、有效、安全使用好「權」。
胡平明白,從對「權力」要素分析,高質量地用權在於權力主體的多元化;從對「權力」關係分析,有效地用權是將責、權、利統一於「職」;從對「權力」運行分析,安全地用權是分權與制衡統一、讓利與加責貫通。
如何將這些思考運用於學校管理並探索一種新的管理機制呢?
胡平想起了開學不久的一件事。
在討論學校文化建設時,胡平說,校歌的創作是不是可以不請專家,而是教師自己「操刀」?
沒想到,當即就有一位音樂教師站起來,表示願意試試。
胡平承諾:假如能夠如期拿出校歌,學校願意獎勵2000元。
音樂老師說,創作校歌需要詞曲,自己一個人肯定不行,必須組建一個團隊,既要有語文老師,也要有音樂老師。創作成功了,按照大家的付出情況分配獎金。從組織、創作到分配,希望能夠由她做主。
「要的就是你做主!」胡平當即口頭任命她為校歌項目負責人。
不久,校歌如期高質完成,胡平也兌現了獎勵。
胡平覺得,這種項目負責制其實就是權力主體的下放,最終獲得的是項目的自主性落實。
學校管理團隊多輪討論,教師大會群策群力,督導室主任相機指導,教育局領導現場辦公……川大附中西區學校迅即展開了學校管理機制創新建設,先後推出一系列新舉措。
學校建立「教師服務中心」「學生發展中心」「課程中心」「學部」等中層部門,實行大部制管理。三大「中心」作為業務指導部門,為師生提供指導與服務,實現了由事務性管理向學術性管理轉變、指揮式管理向服務式管理轉變。學部作為學校獨立的事業部,由副校長直接分管。副校長對學部工作全面負責,同時對學部擁有相應的人事權、管理權及部分財權。
成立學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教代會、校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家委會,共同組成學校權力機構,分別決策相應事項,實現權力主體多元化。
黨組織把握學校發展方向,推動學校健康發展;教代會負責學校章程、制度建設和重大政策的確立;校長辦公會具有行政權;學術委員會負責教師職稱初評以及各種評優推先等;家委會負責溝通學生教育、學校管理的相關事項;校務委員會側重於重大事項的諮詢、指導和服務,協調學校外部關係。
以學校「教師自聘」為例,每一年的招聘工作都由教師服務中心、課程中心、學術委員會等幾個部門和骨幹教師共同參與完成。校長辦公會審核並通過招聘方案;教師服務中心負責簡歷篩選和資格審查;課程中心負責筆試相關工作;學術委員與若干骨幹教師共同參與完成面試工作;教師招聘進來後,崗位聘任權又在各學部(年級)。
學校日常管理以「日清雙軌」為主機制,使日常管理過程全員化。學生通過班集體、學生會、校團委等組織,實現學生日常事務自主管理,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管理成效;教師實施「今日我當家」值日制度,全校非班主任教師分成10個組,每組10人左右,在值周行政帶領下,每組值日一天。學校所有的大小事務均由值日組負責管理、協調。
胡平說,「日清雙軌制」激發了教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生生都是班幹部,師師都是管理者」。
學校事務按照項目打包,公開徵集執行團隊,學校保障項目經費,構建了一個開放、競爭、高效、自主的「學校現場」,每個人都能夠找到一個「最少障礙、最低幹擾、最小浪費,實現自己精彩」的環境,從而調動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這些創新機制,形成了「兩自一包」學校管理機制改革的主要內涵。
改革的目的是促成學校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必須充分激發教師專業活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活力。
學習活力的首要構件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如何真正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呢?
川大附中西區學校提出了「保基礎、有特色、高質量、最適合」的課程育人模式。
適宜是構成主動的前提條件。川大附中西區學校進行學生全員參與的分層教學評估。教師在班級授課制內,將分層教學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培優增進」成為學生學習管理的主要項目內容。
適合是構成主動的有效構件。在確保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將校本課程分為兩類:基礎課程和分類課程,以基礎課程保底,以分類課程供學生自選。分類課程基於學生興趣、適合個體發展,在每周規定時間內實行走班制。迄今,學校共開設各類課程83門。
川大附中西區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實施項目管理制,教師必須進行深入的學情調研,確保自己開設的課程受歡迎、能育人、高質量。
最初,肖光玲老師開設了「思想政治與社會生活」校本課程,由於對學情理解不夠,選課者寥寥。
肖光玲迅即作出反應:一方面,加強統編教材教學的生動性;另一方面,結合自身美術功底,重新開設「傳統工藝與文化自信」校本課程。新開設的課程立即吸引了很多學生選修,肖光玲由此獲得了成就感。隨後,學校安排她擔任學科組長和科研工作室負責人。
「一方面,作為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自己不能掉隊;另一方面,為了讓年輕教師信服,首先自己要把事情做好,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肖光玲不斷改變自己,踏實做事、認真做事。
肖光玲說,到川大附中西區學校工作,是她教書生涯裡最繁忙卻也最充實、最有尊嚴感的一段生活。
教師迸發激情,自然引發學生表現出對學校的熱愛和對學習的熱情。
2019年,武侯區教育局督導室對該校學生發展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學生最大的感受是「學習成績進步很快」;在問及「你在本校的最大收穫」時,學生回答「喜歡上了學校分類課,培養了特長,參加比賽獲了獎,增進了自信」……
短短六年,川大附中西區學校在胡平帶領下,充分利用好辦學自主權,創新教育教學管理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撰文丨餘小剛
編輯丨彭之梅
校對丨陳志敏
圖片丨川大附中西區學校
來源丨《四川教育》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