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你的思維方式,從這5大前沿認知開始!

2020-12-11 澎湃新聞

11月28日,以「重塑·改變世界的9大前沿認知」為主題的湛廬第三屆思想馬拉松,歷經9小時59分33秒的「硬核奔跑」圓滿落幕。

作為世界級閱讀創新引領者,湛廬聯合首席戰略合作夥伴華為,共同邀請了來自不同前沿領域的思想領航者擔任活動嘉賓。思想馬拉松就是一場智識的探險,讓我們一起,成為「知識星球上的提塔利克魚」,共同進化成想像力永不枯竭的關鍵物種。

點擊查看湛廬第三屆思想馬拉松花絮

在第三屆思想馬拉松上,我們在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創新,所有思想領航者通過抽籤組成紅、藍兩支隊伍,並通過抽籤決定最終分享順序。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隨機與遊戲化的方式,促動思想流的自然流現,促動跨界認知的碰撞,甚至引發觀念的「地震」。

今天,我們首先帶領大家來領略來自紅隊的5位思想領航者的前沿觀念,從宇宙科學到博物學,再到哲學、實驗藝術以及密碼學,他們將帶領我們探索未知,跨界思考,開啟一場科技與人文交融的探險之旅。

01

探索宇宙的黑暗時代與黎明

陳學雷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

現代宇宙學的歷史大概有100年左右,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卻發展出了今日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它為我們了解宇宙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理解的根基,而21cm探針,則有望讓我們真正傾聽到「宇宙的天籟」,一探「宇宙鴻蒙的時刻」。

宇宙學標準模型,讓我們一窺宇宙的黑暗時代與黎明

宇宙學的發展可以從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開始,他認為物質分布會影響到時空的曲率。愛因斯坦提出的是靜態宇宙模型,但是大家很快發現愛因斯坦的模型並不正確。宇宙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Alexander Friedman)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 首次提出了宇宙膨脹或收縮的數學理論。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則明確提出了大尺度宇宙空間隨時間而膨脹的概念。隨著哈勃定律的發現,弗裡德曼和勒梅特有關宇宙膨脹的預言終於得到了觀測的驗證。

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展,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得以形成。但是宇宙標準模型並沒有解答我們想知道的關於宇宙的一切問題。比如,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蛋糕」的一小塊,大概5%左右,而大部分是我們不知道的物質,其中20%多的是所謂「暗物質」,70%左右是「暗能量」,直到今天,我們對這兩種物質都還是知之甚少,只能根據引力去推測它們是存在的。

21cm輻射,傾聽「宇宙天籟」的探針

宇宙大爆炸之後,其中不均勻的成分進一步演化形成了不同的星系,我們最終也在這種過程當中產生出來。所以,想要了解宇宙原初的時代,我們需要去探測宇宙的黑暗時代和黎明,也就是第一代恆星和星系形成的過程。而21cm輻射,為我們提供了探針。那麼,為什麼21cm輻射是關鍵?我們又如何探測呢?

我們知道,大爆炸之初沒有恆星和星系,只有氣體,實際上只有氫和氦。所以想要探究星系的形成,我們便需要探測氫。氫原子的基態超精細分裂為兩個能級,其間的躍遷產生波長21cm輻射,當然隨著宇宙膨脹,它們的波長也變長了。由於氫的普遍存在,通過這些輻射我們就可以探測宇宙不同時期的物質分布,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將21cm輻射稱為探針。

目前,各個國家都在做相關的實驗,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還有我們中國的FAST望遠鏡。我的團隊也做了兩個實驗,分別是「天籟實驗」和「鴻蒙實驗」,天籟實驗是一個針對暗能量探測的地面實驗,而鴻蒙實驗則是一個在月球軌道上部署低頻射電陣列的實驗,目的是利用月球的優越環境,打開新的低頻射電窗口,探索宇宙黑暗時代和黎明產生的21cm信號特徵。希望我們通過這些實驗真正能傾聽到宇宙的天籟,一探宇宙鴻蒙的時刻。

鴻蒙實驗將是對宇宙黑暗時代和黎明的初步探測。今天地面上要建的最大射電陣列也不過是「平方千米陣」,而要真正測繪宇宙黑暗時代、從而理解宇宙極早期暴脹過程,回答宇宙的起源問題,需要在月球背面建造面積達幾十平方千米的超級陣列,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只能留待遙遠的未來了。但是,在歷史的長河裡,古代人會持續幾個世紀去修建大教堂,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教堂建造起來。那麼今日的我們,為了探索終極宇宙奧秘,是否也願意花幾個世紀,去最終建造這樣一個超級月球望遠鏡呢?

02

博物學,天地之大德曰生

劉華傑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對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活著。在當下,這一點尤其重要。

好好活著在哲學上又被稱為「詩意地棲居」。而詩意地棲居就是能夠過上正常的生活。而如果經歷像2020年這樣的疫情,我們就很難過上正常的生活。

造成現代人很難過上正常生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發展。但不要誤會,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反對科學。

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五大難題。

其一:價值觀的非對稱發展。現代價值觀的非對稱發展,使我們在看待問題時出現了嚴重的偏頗。這一點在體育運動上表現得特別明顯。「更高、更快、更強」現在普遍被認為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精神,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奧林匹克精神實際是「Game」,而「更高、更快、更強」則源自體育運動的錦標賽。這種偏誤,加重了人類對生存的意義的歪曲。

其二:知識負擔。人類創造了太多太多的知識,每天都在強調創新創新再創新,確實,有很多問題是需要通過創新來解決的。但問題在於,我們現在積累的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學習很長時間才能掌握。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會進入研究領域繼續鑽研,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需求只是找一份工作,能夠維持生活就可以。

其三:個體壽命增長過快。在近100年來,由於科技的發展,人口壽命快速增長。這又帶來了後面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等。更重要的是,現代人大量擠佔了本屬於後代的資源,影響了自然條件下在人類物種中發生的自然選擇。

其四:差異演化。這一點主要表現為人類活動和其他物種的演化、自然環境的演化不相匹配,進而導致了環境汙染等問題。我們已經進入了地質學上的「人類世」時期。面對進化的不匹配,很多人想到的一個方案是「逃離地球」。霍金曾經說過,在300年內,人類必須逃離地球。但從進化生物學的視角來看,逃離地球是無法實現的。美國曾經為了研究「逃離地球」的可能性,建造了一個「生物圈2號」試驗項目,結果失敗了,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無法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及其構成的複雜系統。

其五:知識與德性不匹配。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們面臨的風險也在增長。知識越高精尖,風險越大。造成風險的一大原因是人們的知識和德性之間缺乏相關性。愚蠢的人做壞事壞不到哪裡去,但如果聰明人做壞事後果就會非常嚴重。

要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這些困境,思路之一就是復興博物學。博物學的第一步要求我們要慢下來,幫助人類發現人生意義的多樣性。現代科學最大的問題就是科學世界的發展遺忘了它的意義基礎,造成了一種科學危機。這裡的危機指的不是不可靠、不可信,恰巧是因為科學太有力量了,最終造成了對意義的盤剝。

提倡復興博物學,是要重視個體的感受,重視個體的主觀性,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好好活著,活得更長久,面臨的風險更低一點。

重啟博物學,是在重申公民訪問大自然的權利。博物提醒我們要關注自然之美,多多觀察,積累數據,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實現可持續發展,博物致遠。

03

兩類認知——

科學認知和人文社會認知

陳嘉映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法,包括談論問題的方法,與科學家不太一樣。在科學方面,一個問題越想越深,就會越想越新,比如需要讀上個月甚至是昨天剛剛發表的論文。但是在人文社會方面的思考,一個問題越想越深,就會越往古遠走,會思考到孔子、孟子、莊子、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那些最早的思想家。

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把認知分為兩類。第一類,認知對象是怎樣的,與人類的感知、認知無關,比如物體的密度、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這些事物不管我們是否能認識到,都不會改變。第二類則與人類的感知、認知有關,比如快樂、公平、幸福。有些人要當上了院士才快樂,有些人吃飽喝足就很快樂。

這有點兒像伽利略所區分的兩類性質,一類性質是事物固有的,另一類則摻雜了人類的感知。伽利略認為,以前的哲學沒有將這兩類性質分開。你提出一個理論來解釋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他提出另外一個理論來解釋他所感知到的世界,但是如果兩個人的感知本來就不同,那就無法達到一致的結論。科學應該只去研究第一類性質,也就是探討與人類感知無關的問題。也就是說,科學研究的是一個純粹客觀的世界。這種研究獲得的每一項成果,也許微小,但它是客觀為真的,是沒有爭議的。從而,科學研究每進一步,都是紮實的,最後就能夠取得不斷的進步。

後來,自然科學的確是沿著這個基本方向發展的。然而,另外一種認知方式,內在地牽涉我們感知的認知方式,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擺脫的,我們仍在用冷熱、快樂不快樂這些概念談論世界和生活。這種認知也是我們探討人生-社會問題的時候無法擺脫的。因此就有了我今天所說的兩類認知:科學認知和人文社會認知。

現在,我們把科學認知當成真理的範本,科學的等同於正確的。科學認知以外的認知,逐漸被認為是不科學的,不正確的。這跟從前不一樣,在伽利略和牛頓面前,擺著一本自然之書,一本聖經,現在丟開了聖經,自然之書被視作唯一真理,其他的認知被逐漸排擠、壓制,科學之外無認知,只剩下一些個人的、主觀的、無關緊要的感想。

科學認知方式逐漸佔據主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本來,科學和技術是分開的。人類從第一天起就是個技術物種,鑽木取火,製作刀斧、車輪,燒制陶器,這些技術伴隨著人類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發明者,並不是先明白了科學原理才發明了技術,而是靠經驗和試錯發明的。技術的力量大過自然的力量,僅僅憑藉這些相當原始的技術,人類就差不多消滅了大多數大動物。19世紀之後的技術則不然,幾乎所有新技術都要靠掌握科學理論才能發明出來。近代科學與技術相結合,其威力更是以往的技術無法相比的。這有點兒像語言與符號,本來各行其道,兩者結合之後產生了文字,整個文明隨之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見證科學-技術的無窮威力,同時,我們大家也應該警惕這一巨大威力對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

04

把實驗當方法

邱志傑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

著名策展人

實驗藝術到底是什麼?實驗這個詞的隱喻究竟是什麼?第一個使用「實驗藝術」這個詞的是貢布裡希,他在《藝術的故事》裡寫到:「不論是好是壞,20世紀的藝術家都得成為發明家。為了引人注目,他們都不得不追求獨創性,而不是我們仰慕的往昔大師的高超技藝……然而20世紀的藝術史不能不注意這種無休無止的實驗,因為本世紀中許多最有天賦的藝術家都加入了實驗的陣營。」 貢布裡希敏銳地看到了新藝術與科學革命帶來的實驗方法在世界觀、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和相通性。所以他從科學領域借來了這個詞。

我經常想,人們對藝術最大的誤解是什麼?人們對藝術有三個最大的誤解:第一個誤解是藝術家是神經病;第二個誤解是藝術是一種表達;第三個誤解是藝術家需要天才與靈感。其實藝術家靠的是平時的訓練和套路來工作的。我們看到莫奈畫了很多遍《稻草垛》和《魯昂大教堂》,我們也看到塞尚反覆描述聖阿克斯山,包括中國古代藝術家對十八描的總結,都可以看到這種工作裡面的測試、比照,很像是科學家在做實驗。而藝術家巨大的工作量與科學家在實驗室的痛苦與艱苦也是非常相似的。

根據當前的語境提出問題、提出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目標和實驗方法,證明之前的假設,以便於更新你的認知,開展進一步的工作,這些我想大家聽著都很熟。除了這個基本模型,藝術實驗又會廣泛地涉及處理陌生主題、尋找新形式、嘗試新手法、追求新效果、創造新體驗、設定新受眾等一系列具體的事情。實驗的目標有時很大,有時具體而為;有時有意栽花,有時無心插柳,但是面向未知狀態和求真、求正的方式與科學並無二致。

因此,我們說,實驗藝術不是由無知、任性、反社會堆砌起來的怪異行為,而是某種對真理與新知的尋求。藝術家創作之前的衝動或者動機,其實就是科學實驗中的問題意識,也就是我們的猜想或假設;構思和謀劃作品的過程其實更接近於進行實驗設計的過程;而動手做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實驗操作的過程。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對自我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產生一些突破,從而使我們能夠突破常規,離開套路,也就使反傳統衝動、有所超越和創新的衝動能夠獲得一個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實驗藝術就是運用了自然科學實驗方法的藝術,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實驗藝術」。藝術史所記載下來的幾乎都是當時的實驗藝術。以前的藝術家可能比較是無意識地這麼做,而現在的藝術家可以有意識地、清晰地來這麼做。

我們能夠從藝術發展史清晰地看到,基本上每種藝術的誕生都配合著一種新技術的演進。現代主義是被攝影術逼出來的,文藝復興是被解剖學和光學逼出來的,直到今天,科技藝術——STARTS這個詞誕生了,Science+Technology+Arts。科技藝術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錄像藝術、聲音藝術和光藝術,等等,我們稱之為媒體藝術;也包含了數據藝術和人工智慧;還包括生物藝術、生態藝術;甚至還包括展演、科普甚至技術倫理等方面的內容。

我們希望,通過建立起一個科技藝術研究院,直至搭建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科框架。

05

後量子密碼學: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

丁津泰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中心和北京應用數學研究院教授

辛辛那提大學威廉·塔福特終身教授

誰見過這個數字嗎?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字之一,是微軟用來認證軟體升級的數字。什麼意思呢?微軟在軟體更新上做了一個籤名,而籤名的真實性是由這個數字來驗證的,當我們的電腦收到微軟的軟體更新時,就能確認這個軟體是從微軟來的,而不是從攻擊者來的。

這個系統就基於公鑰密碼學(Public Key Cryptography),公鑰密碼學是現代通信系統的基礎。

我希望充分強調公鑰密碼學的重要性。公鑰密碼學的目的是解決兩大問題:第一個是安全通信,即高效地解決大型網絡上的通信安全問題,如果沒有公鑰密碼學就沒有現在的網際網路;第二個更有趣的目的在於籤名認證。

現在大家都討論區塊鏈,區塊鏈最重要的應用就是比特幣,在比特幣上,你的所有權是由公鑰決定的,之後你用私鑰來籤名,以保證交易的安全性。比特幣的本質是一個公開的帳本,誰都可以參加,它的安全基礎是電子籤名。它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比特幣第一個創造了不可更改的記錄,以前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而比特幣的記錄你可以完全摧毀,但是不可修改。這裡我想強調一條,比特幣根本沒有用到加密,它的全部信息都是公開的,它只用了籤名。

當下的數字籤名主要有兩類,一是RSA數字籤名,二是橢圓曲線數字籤名。但1994年,有人來攪局了——Peter Shor 利用基於量子力學原理而建立的量子計算發明了一個全新的量子算法,高效地突破了素數分解及離散對數的難度,攻破了RSA和橢圓曲線公鑰密碼系統。當量子計算機最終來臨時,它將破解一直為我們的個人隱私、通信安全,以及政府安全、公司安全保駕護航的密碼算法。我們能用以應對量子計算機威脅的算法就是後量子密碼學,也即抗量子密碼學。

2015年的8月,美國國家安全局公布,信息安全部門在不久的將來會啟動向抗量子算法的轉變(IAD will initiate a transition to quantum resistant algorithms in the not too distant future)。這意味著早在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就決定要將所有的RSA、橢圓曲線算法全部換掉。量子計算機真的要來嗎?我不知道,但西方在量子計算上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未來五年到十年,會對所有的低層安全算法進行全面的升級更換。

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時代。對任何一個國家、機構來說,如果你希望你的信息是安全的,現在就必須做好準備,抵制量子計算機的威脅。

人類從誕生伊始,就在不斷追索,追索過去的歷程、當下的成因、未來的答案。因為新認知的出現,我們可以不拘泥於碳基的身軀,只要我們的思維活得更久,一切都可以被重塑。

我們要去探索宇宙的黑暗與黎明,鴻蒙未開的地方藏著宇宙最深的秘密;我們要深諳博物學,它能讓我們好好活著,把每一個日子都變成「詩意地棲居」;我們要駐足凝望科學與人文的兩條路,才能找到真理的所在;我們要尋味藝術的真諦,縱然美麗與神聖,它終歸要閃耀科技的光輝;我們要在警覺中前行,用量子密碼學迎接全新的數字時代。

我們要共同進化,成為知識星球上的提塔利克魚!

相關推薦

韓焱:成為知識星球上的提塔利克魚

End

新媒體編輯 | Euru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打開這一種簡單思維方式,震撼你的認知世界,低調掘金並不難
    正如王陽明所說,心無外物,你對世界的認知並非世界本身,只是你自己思維方式對這個外部世界的投射。即使,當外人好心指出你的錯誤時,絕大多數人都會本能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也是爭論和吵架的由來。當然,這裡面還涉及到這個好心人,他嘴中所說的正確和錯誤是由誰來定義的?是對還是錯?這樣看來,你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判斷並不是來自世界本身,而是來自於你自己思維的判斷,就是所謂的個人世界觀。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認知效應會扭曲你的思維方式,增加焦慮感,並導致許多其他的困難。然而,它們通常是用不準確的、通常是負面的方式看待現實的思維模式。作為這種思維的結果,或者在經歷任何其他認知影響時,你更有可能以一種更消極的方式看待事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看什麼是認知影響。然後,我們將看看6個扭曲你思維方式的認知事件,並介紹一些幫助你保持控制的應對機制和方法。 什麼是認知影響?
  • 重塑思維世界,讓人生贏在轉折點上
    在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調侃說,聽過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在工作中也經常有人抱怨說,我那麼努力,領導都不給我升值加薪。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思維方式。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水平決定的。唯有「改變腦袋」才能改變人生,也就是說要學習改變思維方式。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在學習一切招數之前先學習思維方式?
  • 請逼自己養成這5大思維,讓你的人生開始走上坡路
    請逼自己養成這5大思維,讓你的人生開始走上坡路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下: 一個人想要走在上坡的路上,想要越混越好,有哪些必須要具備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總結起來看,依然有五點值得我們去借鑑。
  • 升級思維方式,提升認知能力的2個重要策略!
    精進我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升級我們的認知」。(所謂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我們常說的感知、記憶、注意、思維和想像的能力等都是認知能力的範疇。)升級認知能力的關鍵,是升級思維方式。比如在「努力」這件事上,不同思維方式的人理解的努力就是不一樣的。
  • 刷新思維和認知,必讀的10本熱門好書!
    如果你和湛廬君一樣,今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6月都要結束了,但年初立下的Flag還有好多沒實現,那麼恭喜你!因為今天的書單中,一部分正好為當代職場人的工作發展、身心健康、自我提升和生活狀態,提供了很多可實際操作的解決之道;而另一部分,可以幫助我們用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來看待自己在經濟社會與無限宇宙中的存在。
  • 10層思維境界顛覆你的認知水平
    2020.5.5 思維的十層境界————固執,其實就是認知水平低935.2020.5.5 思維的十層境界————固執,其實就是認知水平低1340.有的人行動能力特別強,就是不愛學習和看書,總認為看書沒什麼用,有那功夫還不如多幹點活兒呢,其實這就是單一的視角看問題。多行動多實踐的確沒有錯,但是你也要多看書多學習,內外兼修,理論結合實踐才更好。 多看書,你的思維境界上去了,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你的人生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2020.5.5 思維的十層境界————固執,其實就是認知水平低1934.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這本《Mindset》說的就是心智模式,並且把人的心智模式,分成典型的兩種,一種是固定僵化式的思維方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前者認為人成年後思維方式就和性格一樣定型了,後者認為人的思維方式是持續迭代生長的。固定式的思維方式捆綁了無數人,也是因為無數人根本沒有認識到思維方式的存在,就活在自己的各種思維定勢和僵化裡。
  • 思維方式——發散思維
    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問題來看也是一樣,要多思考,當問題出現時,你想到的解決方法是什麼,朋友或同事想到的是什麼,及事情解決後,更要深度思考下,我這個方法是不是還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僅三思而後行,還要學著反思。
  • 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之間的七個認知偏差
    不過我並是要說富人們的做事方式,而是針對性的探討富人和窮人之間到底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哪一些差異,簡單點的說法,在面對同一件事物的時候,為什麼雙方在思維和行為上會產生偏差,而導致這一個偏差的本質原因又是什麼?通過整理,我總結了七個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之間的認知偏差,一起來看看吧。
  • 元認知-喚醒思維
    邁克發現,他越是嘗試去抑制正在發生的事情所造成的不良感覺,他正在著手的重塑自我的努力工作付之一炬的可能性就會越高。因此他不再試著壓制它們,而是容許自己去經歷感受並分辨這種感覺。他這樣做了之後,壓力的強度一點點降低了。無論何時我們想要前進、成功和取得成就,都必須去克服那些不可預知的障礙。
  • 決定人生的是思維方式,而不是你掌握的知識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這一點,你會發現它基本是正確的。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養成的習慣可以確保我們在熟悉的情況出現時不去思考該做什麼,以便節約能量。說到思維,關於思維是如何產生的還沒有具體的理論。然而,我們知道思維在促進我們與信息的互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 心理學:掉進這5大認知陷阱,你的世界觀將嚴重扭曲
    心理學家貝克是認知療法的創始人,他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決定了其自身的行為。在沒有任何訓練的情況下,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一方面取決於自身環境,一方面取決於遺傳。這意味著全然憑藉人們的本能去理解世界,很難做到客觀、全面。因此心理學家貝克提出了五大常見的認知陷阱,是在本能狀態下人們普遍會犯的錯誤。當一個人掉進了這五大認知陷阱之後,其世界觀將嚴重扭曲。
  • 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是認知,決定一個人的認知是思維
    「我做的項目經常出漏洞,思維不嚴謹,怎麼辦?」「我是死腦筋,總是鑽進死胡同,老闆罵我迂怎麼辦?」我身邊一個創業達人告訴我:「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是認知,決定一個人的認知是思維。」涔汐今天把壓箱底關於思維訓練的方法,分享給大家啦。
  •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氣態下的分子運動自由度最高,對這一形態的描述參量有壓力、體積、溫度等等,它們都代表著一種統計性,這種描述方式實際上同樣可以用於固態、液態等相對恆定的物質形態。換句話說,液態和固態可視為氣態分子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日常研究過程中,由於這些參量的衡量在直觀尺度內基本上是恆定的,我們的認知系統會習慣性的把它理解為基準概念,而忽略了尺度不同而帶來的認知差異問題。
  • 思維類 | 思維者思路也!大格局少不了這些思維書籍的灌溉!
    :2軸思維002446:30天認知訓練002447:35歲前要培養的66種思維002448:5秒法則002449:80個關鍵思維002450:8小時工作,24小時思考002553:大象如何站在鉛筆上002554:大轉折時代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大轉折002555: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002556:單點突破002557:單獨中的洞見
  • 思維認知原理:從思維模式到方法論
    我否認麻木和重複自動化的無效性第一種認知範式被提出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單元,是事物背後的抓手如果你也相信每件事背後都有真相,這個簡單的基本原則那麼可能就能更加深刻理解思維模式的價值,也更能體會到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你應該關注的是什麼,是信息,是具體的成像,還是事物背後的東西如果你明白了事情背後的道理,那就是認識的關鍵那就可以去了解成為高手的思維模式,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思維模式通過發現模型、刻意練習、及時反饋的三部曲方法論,幫助很多人成為了專家,成了領域內的高手
  • 什麼是認知科學?你最應掌握的認知科學前沿進展有哪些?兼談如何尋求心靈自由
    開智學堂則主要服務 24-36 歲的知識工作者,目前有 1 萬多學員,主要來自各大一線網際網路公司與名校畢業生。Q2. 什麼是認知科學?問:陽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認知科學?認知科學是與計算機科學相伴而生的一個學科。很多大家熟悉的計算機科學家,其實也是認知科學家。比如,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西蒙,是認知科學奠基者之一,也是人工智慧奠基者之一。
  • 《終身成長》:你的思維方式裡,藏著你的人生高度
    你的思維方式裡,藏著你的未來             在這本書中,德韋克教授的觀點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不是天賦,而是思維模式。由十點讀書副總裁、十點成長營發起人廖仕健,手把手帶你讀透這本書,助你養成這種成功者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
  • 《天道》這2個經典思維,反覆琢磨,改變你的認知,提升你的格局
    《天道》這2個經典思維,反覆琢磨,改變你的認知,提升你的格局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 技術、 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整部劇反覆觀看,更加發人深思,劇中有這樣3個經典思維,引人深思,可以改變人的認知,提升格局。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不是出身,不是學歷,也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人的思維方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