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給出12道來自學生自己編的三視圖還原幾何體的習題
這些幾何體都是三稜錐,試試能不能找到三稜錐。
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
你所擁有的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得多少,而在於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
讓我稍微說得更詳細一點:學習新知識並將其存放於大腦中,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得起來去使用。因此,學習的有效性顯然應該這樣來衡量: 當遇到需要用到學過的知識的時候,相關的知識是否會自動從你腦海中「蹦」出來,最起碼一能否通過有意識的搜索將它們提取出來。
這可不像它聽上去那麼簡單,否則就不會有「掉書袋」、「讀死書」這種修辭手法了。
為了更深入地說明這一點,以下是幾個著名的關於學習與記憶機制的實驗。
《Searching For Memory》『上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假設這樣一個任務: 給你一個單詞(如brain),要你尋找它的押韻單詞(如train)。一段時間之後問你記不記得當時給你的單詞是什麼,你可能會不大記得了。現在,如果當時不是要你尋找押韻單詞,而是要你聯想該單詞的含義或功能(如brain的功能),那麼你事後回憶起來當時是什麼單詞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對此一個靠譜的解釋是; 後一種記憶編碼方式(稱為精細編碼) 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線索。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一個線索被觸發都可能順藤摸瓜地拎出整條記憶來。
一個非常類似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這是Craik&Tulving 於1975 年做的一個關於記憶的淺層深層加工的經典實驗,實驗的詳細過程和論文原文可參考擴展閱讀提供的網址連結):
給出同樣一組單詞。讓一組被試數一數每個單詞有多少個音節。讓另一組被試閱讀單詞的含義(或者設想單詞可以被使用在哪些場景中)。之後讓兩組被試回憶列表上的單詞,猜哪一組能夠回憶出更多?
這是一個被廣為認可的記憶機制,即: 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例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境、空間位置)一併編碼進了記憶,事後能否提取出這段記憶嚴重取決於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了記憶時的線索。
原則上,在上面提到的兩個實驗中,兩組被試都接觸到了同樣的單詞,都記憶了同樣的知識,但取決於在記憶的時候將哪些線索,多少線索和該記憶進行了掛鈎,就決定了事後回憶(提取) 該記憶的成功與否。
聯繫我們日常的經驗,不難注意到,死板的記憶方式和我們常說的「理解記憶」正對應了不同的編碼方式。書呆子記憶就是死記硬背,到最後如果你問他某書某章節講了什麼內容,他能倒背如流,問他哪個例題怎麼解也能倒背如流,但遇到具體的問題或問題的變種就傻眼了,因為他記憶的時候根本沒有深入理解知識,在他眼中的解題過程其實和電話號碼簿也沒啥區別,也許他唯一編碼了的提取線索就是這個答案來自哪一章.哪一節或哪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