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懂得製造自身樂器
2.歌唱=運動+放鬆
3.學音樂的條件=會演+良好的樂感
4.歌唱方法多樣:
民&美藝術性強;搖滾&流行商業性強
1.由來:西歐專業古典的傳統唱法
國內用美聲唱法一般有:歌劇,清唱劇
2.特點:混聲唱法(全共鳴+真假聲都用)
唱歌劇:後咽腔和鼻咽腔用的多
唱藝術歌曲:後邊用的少,高音也不掩蓋
3.美聲VS戲曲
美聲:各聲部唱法一樣
戲曲:按行當分唱法
美聲的吐字可學習戲曲中的單弦&京韻大鼓
4.學派只有好壞之分,風格卻有多種多樣
5.原則:非常省力,就是好方法
可以根據大眾審美不違科學靈活的變動
這三者要麼全對,要錯一個也就是全錯
1.呼吸
吸氣肌肉要練,吸氣時口腔放鬆(兩肋,腰周圍,後背)---可通過聞花香&打哈欠輔助
呼氣肌肉不用練---唉!打噴嚏,咳嗽都是
2.發聲
a.真假比例不同決定唱法,適應平衡的最好方法就是練半音。用不同的平衡使聽覺都一樣。
b.越唱高,越吸的多。
c.中聲區較立,容易得頭聲
d.支持不等於狂吸一口氣,而是邊唱的時候邊吸入
e.聲音的高高低低是靠壓力與聲門對抗產生的
f.多練習音程的跳動,把每一次跳動都唱的平衡
3.共鳴
貼著咽壁吸著唱,聲音自然會反射向前
4.語言
a.元音的形成是腔體的改變。把元音放到後邊去活動
b.嘴皮靈活,是靠後面的內勁來帶動的
c.學語言就是要學習聲韻,用符號記下各種語言發音方法
1.聲區
a.教堂音樂---高聲區用假聲
歌劇---用「關閉」的混聲
b.男聲上到高音後(升f),逐漸甩掉真聲才能唱的容易些
c.女聲能唱多低就唱多低,不怕沒了高音。且立起來唱低音
d.關閉=掩蓋=頭腔共鳴
e.用「u」,「e」母音練習頭腔共鳴(前提是吸著唱)
2.換聲
a.換聲前四個音要做準備,換聲後三個音還要堅持
b.換聲要「吸著唱」,「立著唱」--貼咽壁,打開顎
c.唱到高音,甩的越多,而不是突然甩,聲音才不會脫節
1.支持咽音---取各家之長
2.面罩:是結果,不是手段,況且共鳴的不止面罩
3.聲音的亮與暗:應該是又柔又亮
1.心理狀態
把握緊張與放鬆
2.該用VS不該用
最易犯:下巴,脖子,前胸用力
3.不適當的力會給嗓子加壓
4.唱歌只追求一種聲音是不夠的,唱什麼一定要有味才行
1.頭腦---理解,辨別能力
2.心---感情(分析,演繹能力)
3.身---樂器(愛護,科學訓練)
當嗓子狀態不好時,也能找回嗓音,這就學的差不多了
1.教師的耳朵
a.自己多實踐
b.多聽,自然能鑑別好壞
2.正確對待學生
a.分析的總原則:呼吸對否(再關注嗓音,聲音,共鳴)
b.辨別聲部:
歌唱音域寬的,可按照其說話的嗓音分辨
聲部介於兩者之間的,可按照其唱的舒服的聲部演唱
3.待到學生唱對之後,再來講聲樂理論
附錄:
1.國外聲樂點滴
不能全盤學,而是要學他們的文化,語言,傳統
2.致年輕聲樂愛好者
歌唱的整體觀念很重要
呼吸---深而不墜
喉器---下而不壓
共鳴---開而不撐
3.赫爾辛基---蓋達戈比,尼爾森
4.聲樂教學摘選:
a.全身唱,往心裡唱
b.練一首新曲目時,讀譜,心裡唱,心裡處理,沒底的地方才吼兩嗓,不用從頭吼到尾
c.耳朵先聽到聲音,再動口唱
d.練新曲,要尊重表情記號,配合伴奏,切記不能隨意
e.「高音」是技巧活,非力氣活
f.「弱音」與「強音」位置是一樣的,氣息密度也一樣,就是氣量小了點
g.唱歌劇,大部分是松著唱,到關鍵處才「給」一下
h.教師的原則:教不好人但不能把人給教壞
i.學過的人不一定全對,沒學過的人不一定全錯
j.內行外行都說好,就是科學
k.當老師,要多聽,多看,擴大曲目,各聲部都要去研究
l.好歌唱的要素排序(由重要開始)大腦---文化---音樂文化---好嗓子
m.好老師=好耳朵+多手段
中等老師=好耳朵+少手段
差老師=壞耳朵+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