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

2020-12-14 騰訊網

內容來源:百萬粉絲公眾號「Spenser」創始人,親授爆款文章寫作心法,本文為中信出版社出版書籍《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精華筆記。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授權發布。

封圖設計|兮木責編| 智勇

第2440篇深度好文:8841 字 | 10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獨特思維·精華筆記

本文優質度:★★★★★口感:蛇莓味

筆記俠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寫作能力強的人為什麼思維邏輯特別好?

寫作的時候,你犯過哪些邏輯錯誤?

寫作的時候,我們都在想什麼?

福利俠又來了,文末有驚喜~

威廉·明託教授在談及文章編排時,說過這麼一段話:

寫作時,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揮著千軍萬馬,排隊通過一個每次只能通過一個人的狹隘關口;而你的讀者則在另一邊迎接,將部隊進行重新編隊和組織。

無論主題多麼龐大複雜,你只能以這種方式表達。

寫作是用文字來交談,不像面對面說話,可以藉助表情、手勢等身體語言來輔助我們表達。

不論你有多麼充沛的情感、多麼絕妙的想法,如果不能通過結構的編排、措辭的選擇,準確傳達出來,讀者就沒法正確理解你的意圖、感知你的情緒,導致溝通失敗。

所以我一直強調,文章的邏輯性比文採修辭更重要。

語言平淡,別人就算無感,但還是能明白你的意思。思維混亂,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那真是一臉蒙啊。

所有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

邏輯,就是文章的條理。文章邏輯清晰的人,做事情往往也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先看下面的例子:

昨晚參加大學同學組織的畢業十周年聚會。

先是在一個同學開的私房菜館聚餐,飯後又殺去唱卡拉OK,折騰到家已經半夜12點了,在小區門口吃了碗面,好香。進門倒頭就睡,好累。

組織這次活動的是以前班裡最不起眼的一個同學,當年就住我隔壁宿舍,成績一般,挺木訥的,沒想到多年不見,竟當起老闆開起飯館。

餐廳裝潢很贊,菜品也有特色,「北漂」多年,很久沒吃到如此地道的家鄉菜了。據說生意很好,果然不是徒有其表。

A是我們的班花,當年那麼多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結果花落C家。

C在學校裡除了吹牛,就沒有別的本事了。

這麼多年過去,死性不改,飯桌上裝腔作勢的場面話張嘴就來,時不時就要嘚瑟幾下,也不知道A到底看上了這傢伙哪一點,畢業後居然沒分手,還死心塌地給C生了兩個娃。

不知不覺,參加工作已經十年。在職場上摸爬滾打,每天刀光劍影的,方覺出大學同學情誼的可貴。

那時的我們,青春正好,寶刀未老。

這次重聚,又勾起了大家美好的回憶。美酒佳餚,很快就喝高了,真是痛快!

這篇短文,文字還算簡潔流暢,讀完卻感覺彆扭,問題就出在邏輯上。

開頭第一段,作者講了參加同學聚會這件事,段尾提到半夜回家又吃了碗面、倒頭就睡,一個「好香」,一個「好累」,說明作者在飯桌上沒吃飽,聊天應酬等又讓他很疲憊。

按照正常的邏輯,接下來就該舉例說明,為什麼參加同學聚會這麼累。

可是第二段讀完,全都是對餐廳老闆、菜品的誇讚,又是「口味地道」,又是「生意很好」,讓人搞不懂為什麼作者沒吃飽。

第三段是用回憶講故事。

對老同學的調侃還算生動,但多少透著點酸味兒,尤其是跟結尾「可貴」「美好的回憶」「喝高」「痛快」等對照著看,更顯得文風古怪。

如果作者是想抒發「光陰似箭,同窗情誼可貴」,應該再舉幾個更有說服力的例子。

最好增加一些細節,讓讀者自然而然地代入作者的情感,而不是靠堆積「美好」「可貴」等形容詞,生硬地做內心獨白。

分析完細節,再回頭看整篇文章,你會發現作者觀點含糊,邏輯自相矛盾。後面幾段文字,從邏輯上無法得出開篇「很累」這個結論。

開篇說「很累」,讀到結尾又很「痛快」,到底想表達什麼,就顯得不明不白。

相信你已經看出來了,當我們讀一篇文章時覺得不舒服、不流暢,往往不是作者文筆不行,而是邏輯不清。

邏輯的核心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問題,而人的思維天生具有發散性。

有邏輯的表達,就是從我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再組織語言,條分縷析加以論證、呈現。

缺少這種沉澱、編排的過程,所有素材、觀念就是一盤散沙,「前言不搭後語」往往就是這麼來的。

非邏輯思維的表現與應對

說到文章的邏輯,必須明確一件事:表達,是將我們頭腦中的信息進行編碼,當它被發送出去以後,別人怎麼解讀,就由不得我們了。

因此,在編輯發送信息之前,要充分考慮如何降低溝通成本。

也就是說,寫作,要以方便讀者理解為目的。就像面對面溝通時,你「聽」了,並不表示「聽見」了;你「寫」了,也不等於「寫清楚」了。

多從讀者角度去構思文章的結構和措辭,才能減少認知偏差。你寫清楚了,別人也就看懂了。

下面是我總結的寫作時容易出現的幾個邏輯誤區,初學者要格外注意。

誤區一:使用模糊或多義的語言

假設你要去參加一個飯局,給組織者發簡訊詢問時間和地址,得到的回覆是:「本周五晚在簋街附近。」

你會滿意嗎?

你肯定會想:拜託老兄,能不能說得清楚一點兒,到底是幾點見面?具體哪個餐廳?

若等到見面當天還沒收到更明確的信息,你一定會追個簡訊或電話過去,問清楚了才能安排好出行。

這就是表達模糊、信息傳遞不準確給人帶來的困擾。

如果活動組織者在簡短回復後加個說明,如「具體情況周四下班前再聯繫」,這樣人家心裡就有數了,知道時間地點待定,不會幹著急。

再舉個例子。

假設你走路時不小心把腳崴了,坐在路邊起不來,需要找人幫忙。馬路上行人來來往往,根本沒人注意到你,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衝著人群喊:「有沒有人願意幫我一下?」也許不少人會回頭看一眼,但也就這樣了,誰知道你想幹嗎。

如果你換種說法:「那位穿黑色運動服、戴眼鏡的先生,能不能過來扶我一把?」

相信我,被點名的那位十有八九會伸出援手。

因為你的請求對象很明確,指令也很具體,就算對方還沒想好是否要幫你,至少也會走過來了解一下具體情況,這就為你贏得了溝通解釋的機會。

由此可見,溝通要有效率,就要避免使用模稜兩可的語句,讓別人「猜謎」。

寫作時,也要注意措辭的準確、表達的嚴謹,不要含混不清,讓人云裡霧裡;也不要使用多義詞、雙關語,那樣容易引起歧義。

要避免造成歧義,設立路牌的人應該儘可能清楚地表明本意,比如換成如下說法:「向左走,不要向右走,那裡有熊出沒。」

寫作時表達要明確,需注意以下幾點:

1.複雜的事情簡單說,簡單的事情說完整。

除非是寫研究報告,我們分析事物,沒有必要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複雜的事情要簡單說,簡單的事情則要注意有沒有遺漏,是否說完整了。

每個人都有認知盲點,一件事你覺得大家都知道,一句話你覺得很好理解,也許恰好就有讀者不知道、理解不了。

所以該介紹背景情況的,最好不要用「想必大家都知道……」一筆帶過。

提到某些概念或原則,哪怕你覺得是常識,三言兩語解釋一下會更好,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讀者能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2.慎用雙重否定。

漢語中的雙重否定

比如,「沒有一個人不說她很優秀」,「我不是不想去」, 「你可千萬別不來啊」有表達肯定、強化語氣等功能,但也容易造成困擾,因為表面上聽起來是否定,其實是表達肯定的意思,理解起來有點兒繞。

對邏輯論證來說,最重要的是清晰,而當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夾雜在一起時,很容易產生混淆。

為了避免歧義,寫文章時最好直接表達本意。

比如,「我非常想去」,「你一定要來啊!」是不是乾脆利落多了?

請記住,否定命題有它的優勢,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根據具體場景和需求,謹慎使用。

比較一下,「這真是一個糟糕的決定!」聽起來是不是很嚴厲?而「這樣做不是不可以,但……」,語氣就比較委婉。

「沒有一個人不說她很優秀」 ,「所有人都說她很優秀」,這兩句話意思相同,但前一句比較適合口頭表達,可配合語氣來表明強調的意思;後一句則適合書面表達,意思更明確清晰。

誤區二:拋出觀點,

卻不能給出讓人信服的推演

我們寫文章,總是帶著各自的觀點和立場。先不說觀點的高下對錯,首先你要能夠自圓其說,否則就是信口開河。

而一些「自嗨」型的寫作,列了一堆觀點,卻不去證明為什麼自己說得對,讀者只能被動接受你拋給他們的結論,看不到你得出結論的過程,這就有點兒簡單粗暴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擺出例證,也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考的,但素材的可信度存疑,論據有問題,整個邏輯推理就沒有說服力。

比如,新聞事件、社會熱點是新媒體寫作者重要的靈感之源,尤其面對一些突發事件,大家都在跟時間賽跑,誰最先出稿子、出觀點,誰的閱讀量就能衝刺「10萬+」,攫取注意力紅利。

這種時間壓力使得一些寫作者沒能多方面搜集、驗證信息,就急著從一些二手消息、評論中斷章取義,在拼湊的真相上形成觀點,發表意見,甚至故意以偏概全、煽動大眾情緒,這些都是對讀者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要增加觀點的可信度,就要沉得住氣,訓練思維的嚴謹。

1.確認事實,推敲觀點。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推理論證的過程錯綜複雜,但本質上,每個論證都由兩個不同類型的命題組成:一個「前提」,一個「結論」。

前提」屬於支持性命題,它是一個論證的起點,包含著推理的出發點所依靠的基礎事實。

結論」是被證明的命題,它在「前提」的基礎上得出,並為大家所接受。

2.克制情緒,不要將主觀看法當作客觀事實。

分析某件事,我們要充分調研;評價某個人,我們也要注意克制情緒,不要輕易做道德判斷,更不要把當事人或周圍人的主觀看法當作客觀事實來傳播。

人是複雜而情緒化的。

當寫作者被某種情緒主宰,理性思維就會退到一邊,容易頭腦發熱,顯得語無倫次,或做出錯誤判斷。

因此,寫作時最好就事論事,讓讀者自己得出評判,而不要動輒上升到道德層面去給別人貼標籤。

誤區三:迷信專家觀點

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史蒂芬·霍金曾就人工智慧做出一個預測:人類文明將會被人工智慧終結。

聽起來有道理,那麼,是否可以據此認為,霍金對於人工智慧的預言是正確的,繼而將他的相關言論作為重要論據,寫進關於人工智慧的述評文章裡面?

答案是否定的。

他雖然學術威望高、社會知名度大,但並不意味著他對其他領域專業問題的意見觀點就是正確的。

我們寫文章,尤其在寫行業分析類文章時,難免會引用專家觀點。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專家,都只是某一個領域的權威,離開了其所擅長的領域,他的觀點可以參考,但專業上的可信度要打個問號。

比如,某企業為了強調自己的產品使用了某種新成分,會花錢請一些「專家」在行業內外的媒體上發表文章,表明該成分如何安全有效,但對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則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

這雖然是極端個案,但消費者若聽信這種被收買了的「專家意見」,後果不堪設想。

由此可見,面對來自不同渠道、不同專家的言論,我們要注意分析鑑別,不要迷信專家意見,做到以下幾點:

1.注意分辨,專家是否在其專業範圍內、在其所擅長的領域內發言。

2.聽取專家意見時,至少請教三位以上,留意那些有爭議的觀點。

3.說理論述以所有專家都達成一致的共識性觀點為基礎,對有分歧的部分,一定要註明並如實呈現正反兩方的意見,而不要以偏概全。

誤區四:有思想,沒有思考

據說有這樣一種關於寫作的打卡訓練:

在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天之內)寫出規定的字數(比如8000~10000字),主題、體裁、風格、寫作場地隨意,只要限時(通常比較短)達成既定篇幅(通常比較長),就算圓滿完成任務。

這種高強度的密集訓練,能迫使不知道該寫什麼的人打開自我,對周圍環境乃至頭腦中的想法更加敏感;寫得越多文筆越流暢,繼而磨鍊表達、培養寫作習慣。

或許組織者是受「一萬小時理論」的影響,但我認為,寫作最有價值的部分(或可說是最大挑戰),不是「寫」,而是「想」。

因為生活中可以寫的東西太多了,多數人的問題不是沒什麼可寫,而是不知道如何思考到底什麼值得寫,以及怎麼才能寫好。

在時間壓力及同儕壓力之下,對素材不加篩選,看到什麼寫什麼,想到什麼寫什麼;對表達不加錘鍊,也許文通字順,但很難吸引人;可能有觀點,但估計多半只是粗淺地羅列,而非條理清晰地呈現……

如此一來,離真正有意義的創作還差得遠,搞不好真就成「碼字」了。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比思想(觀點)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淺嘗輒止地分析問題,不假思索地表達觀點,這樣的寫作,即便技巧成熟,恐怕也沒有靈魂。

寫作所需要的刻意訓練,不單是通過「不停筆」來做量的積累,還要通過持續訓練深度思考能力來實現質的飛躍。

具體怎麼做呢?

說說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幾點吧。

1.警惕第一時間想到的觀點、輕而易舉得出的結論。

深度思考雖然有用,但比較痛苦,違反人類「好逸惡勞」的本能。

不是有句話說,為了逃避思考,人們願意做任何事情嗎?

分析某個事物,很容易就想到的觀點,多數都比較平庸、粗淺,甚至是錯誤的,因為別人也能輕鬆得出同樣的推論。

不要憑直覺行事,不要讓你的思維停留在問題表面,把第一時間出現在頭腦中的想法列為「未被證實的觀點」,再用調研、分析論證去推翻它、支持它,或完善它。

2.得出觀點之前,確保自己對一件事已經有足夠深入的了解。

拿出一張A4紙,圍繞具體某件事,把知道的信息寫在左邊,不知道的信息寫在右邊,然後逐條分析,找到自己最不了解的地方,繼而用5W1H的方式對此提問。

5W就是英文的Who(誰), What(做什麼),When(何時),Where(何地),Why(為什麼),以及How(怎麼做)。

提出問題後,就要幫這些問題找答案。在此過程中,試著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進一步深入思考整件事。

比如想像頭腦中有兩個觀點截然相反的小人兒在打架,拿出一張A4紙,左邊寫上贊成的原因,右邊寫上反對的原因,然後進行比較。

當你像剝洋蔥那樣對一件事從大致了解變成深入了解,它在你眼中就會呈現出與之前的直覺、第一印象等截然不同的面目。

就此提出的觀點、得出的結論,即使還有欠缺,但你已經過獨立的深入思考,能合乎邏輯地展示你的推理過程。

① 善用歸納法,簡潔明確地表達意見。

當你深入了解事實後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還要用恰當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來,才能說服別人聽取你的意見。

首先你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只有不同的意見。

不要因為害怕出錯,就不敢大膽地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

其次要學會歸納總結,旗幟鮮明地亮出你的觀點。

思考問題時,演繹推理的方式比較好用。

比如,「掌握如下幾點,就能寫出有吸引力的文章(這是前提)——你在其中幾個方面乏善可陳(這是事實)——因此,你這篇文章不那麼吸引人(這是結論)」。

提出觀點時,演繹法的推理過程則顯得有些煩瑣,讀者不太好理解。改用歸納法,看上去條理更清晰,觀點更明確。

比如,「你這篇文章不那麼吸引人(這是觀點)——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這是理由)——這樣修改,能讓你寫出更有吸引力的文章(這是建議)」。

結論先行,就給了讀者思考回味的空間,不用一邊看一邊猜測你到底想說什麼。

② 把他人的質疑或反駁,當作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機會。

既然是通過寫作公開發表意見,就要做好被挑剔、質疑的準備。

有爭論是好事,不管對方是故意找碴兒還是交流想法,都要保持平常心,用一種對事不對人的態度,開放性地看待別人提出的不同意見。

我的公眾號後臺經常收到讀者留言。

有贊同的,有反對的;有溫和的,也有情緒化的。

我很喜歡並珍惜這種切磋討論的機會,遇到有人反駁,一般不會急吼吼地頂回去,而是把反駁當作提問,仔細思考。

如果反駁成立,就進一步完善修正自己的觀點;如果反駁比較偏頗,我也會反思是不是文章表達得不夠嚴謹明確,讓別人產生了誤解,有無必要在留言回覆中作補充。

請記住,遇到反駁,要設法將討論引向更有深度、更具體的範疇,不要為了反駁而反駁,陷入那種無意義的、情緒化的對峙。

三個技巧,讓你更有邏輯地思考

文字講究天賦和積累,別人讀十幾年的文學作品,這十幾年的沉澱一定會反映在他寫出的文字上。

如果你剛剛起步,在文字的運用上比不過別人很正常,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事情。

但邏輯性則不是,邏輯性可以短期訓練出來,不過也不是一蹴而就,要抓住每一個可以訓練的機會,有針對性地、一點一滴地積累。

A列提綱:將素材歸類分組

我對邏輯的理解,簡單說就是心流,心流順了,邏輯就順了。

我們的情緒、思想往往重複而凌亂,但文字必須有條理才行。

對初學者來說,要訓練思維的流暢,就要學會在正式寫作之前打腹稿、列提綱。

有朋友告訴我,他構思一篇文章的時間,有時比寫作時間還長。

對此我深有同感,我寫文章也是這樣。

如果只有一個粗略想法,卻沒想好主次觀點及邏輯結構的話,經常會寫著寫著就卡殼,然後東拉西扯。

提綱可以隨手寫在紙上,也可以做成印象筆記,來不及的話就打腹稿,在心裡想好一二三。

有人也許會問,我看很多高手或大師寫作,從來不打草稿,提筆就寫,一氣呵成,那又是怎麼做到的?

我只想說,人家不是不列提綱,而是經過刻意訓練,能在腦海中快速組織素材、梳理觀點。

技巧越純熟,打腹稿所需的時間就越短。

列提綱的關鍵,是對各種素材做歸類分組。

研究發現,人腦一次能夠理解的思想或概念有限。

喬治·A.米勒在相關論文中提出,大腦的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大約7個以上的項目:

有的人可能一次記住9個項目,有的人則只能記住5個,大腦比較容易記住的是3個項目。

當然,最容易記住的是1個項目。

因此,當大腦發現需要處理的項目超過4個或5個時,就會開始將其歸類到不同的邏輯範疇中,以方便記憶。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面對雜亂無章的一堆信息時,容易感到困惑;而將它們進行歸類分組後,你就能輕輕鬆鬆記住了。

歸類分組不是簡單地合併同類項,而是找出項目之間的邏輯關係,把概括提高一個抽象層次。

比如,當你看到「西瓜、牛奶、雞蛋、酸奶、蘿蔔、橘子、油菜、香蕉、茄子」,可能來回看幾遍都記不住。

把它們歸類分組後,變成「蔬菜:蘿蔔、油菜、茄子;水果:西瓜、橘子、香蕉;蛋奶製品:牛奶、雞蛋、酸奶」,就容易記憶了。

如此分組的過程,也讓你的思維的抽象程度提高了一層。

在「蔬菜、水果、蛋奶製品」這一分類基礎上,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概括則是「食物」。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能找到不同素材、觀點之間的聯繫,在邏輯遞進的過程中,讓思考逐漸走向深入。

以此為基礎,畢業於哈佛大學、麥肯錫諮詢公司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顧問芭芭拉·明託,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原則」。

它是一種層次性、結構化的思維與寫作工具,要求人們在寫作之前,先對文章要表達的各種思想觀點進行歸類,通過搭建「金字塔結構」,將「中心思想」統領的各個分支自上而下一層一層地呈現給讀者。

其中,越是靠近金字塔上層的思想,價值越高。

怎麼樣,是不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如果你在開始寫作之前,已經很清楚文章的中心思想,金字塔原則能幫你輕鬆搭建好寫作框架、規範表達邏輯。

如果你動筆前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那麼不妨回到本小節開頭,用歸類分組的方式,通過分析素材來梳理觀點,再從分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繫中提煉出中心思想。

B理結構:框架比細節重要

不要一上來就想文章細節,細節雖然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的。

沒有把握整體,細節描述得再好,在別人看來也是雲裡霧裡。

我們常說,文章需要謀篇布局,說的就是整體的設計,有了頂層設計,才好進行基礎建設。

邏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結構。

整篇文章的結構就像我們搭建房屋的鋼筋結構一樣,我們常說的豆腐渣工程多半是這一塊沒做好。

文章也是一樣,需要把我們所有的內容進行分層,體現整體的結構。

你可以先把你想要寫的東西羅列出來,分析一下彼此之間的聯繫,先說哪一塊,後說哪一塊,下筆之前一定要充分想好。

房屋的整體設計做好了,結構很不錯,那麼房間裡具體怎麼布置呢?

如果房間內部格局設計得亂七八糟,整體結構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這時候就進入到比較細小的部分,把握住大方向以後,將每一層的內容分塊,安排好局部結構。

你的文章打算從哪幾個層面去分析現象、闡述觀點?

多個事例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

每一個小事例想說明什麼?

要循序漸進,有理有據,讓人信服。結論不要下得莫名其妙,有一點兒推論,有一點兒總結、反思,會好很多。

相關焦點

  • 所有的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
    方法很多,比如提高思維能力、積累素材、大聲朗讀、模擬訓練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讓答題更加流暢。但是,如果從本質上去理解表達問題,我認為歸根結底是邏輯問題。有些人平時口若懸河,講起來話來滔滔不絕,但是一參加公務員面試,就變得磕磕巴巴,這並非是他的表達能力下降了,也不是因為他緊張了。
  • 英語口語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是邏輯問題 -- 夢珂誦讀指導
    問題1:語氣語調問題 = 句子中單詞的輕重緩急問題數字131,one hundred and thirty one。類似數字的通常讀法,百位十位個位上面的幾個數字,應該是不分輕重緩急的。個位數因為是收尾處,再加上是最小單位,往往起到細分作用,因此自然最後的這個31的1會稍微加重收尾。其它數字都不存在加重語氣。
  • 聶輝華:中國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政治經濟學問題
    一個思路是指,採取前沿的契約理論方法,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問題。我堅信,中國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政治經濟學問題。所謂政治經濟學問題,就是與國家、政策、權力和制度有關的問題。兩種方法是指,一方面堅持做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堅持做經驗研究,並且努力將兩者結合起來。三個原則就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本土化、規範化和國際化」。
  • 解讀《金字塔原理》:跟麥肯錫學習表達,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該書共分為4個部分,分別為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本文將逐一揭示這4種邏輯的核心內容。在展開說明這4種邏輯之前,我們首先來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藉助金字塔原理來表達呢?首先,大腦具有對事物進行歸類組織的特性。
  • 「歸根結底」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歸根結底,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歸根結底」,其正確的含義是:boil down to (形勢或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歸根結底The problem boils
  • 金字塔原理:麥肯錫40年的諮詢標準,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相反,如果我們在聽別人介紹觀點的時候不知道結論是什麼,大腦就會很困惑,要試圖弄清楚各個觀點到底想講什麼問題,這樣理解起來就很費力。還是秘書的例子,前面一種表達方式,60%時間都在描述細節,CEO聽了大半 get 不到重點。
  • 如何邏輯清晰地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學會這個技巧就夠了!
    可現實中,我們說話做事經常出現邏輯混亂,想到哪說到哪,不能很好地突出重點,層次分明的把一件事情說清楚,這往往會限制、阻礙了我們的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如何才能突出重點、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呢?學會「金字塔原理」就夠了!金字塔結構的大概內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知道的不夠系統,特別是在很多細節上。
  • 邏輯基礎問題(超長收藏)
    無需支撐物的邏輯基礎有三個競爭者:(a)純粹直觀;(b)常識顯明性;(C)規約性。但是所有這三者都非常有問題。從柏拉圖主義中耳熟能詳的問題到「顯明性」的不可靠性和規約引入錯誤的可能性,這三個競爭者是否可行都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我們無法排除各種克服基礎主義固有障礙的嘗試中都具有內部修正的可行性,但是從這些障礙的嚴重性看來,還是尋找一個新的方法論策略更有希望。
  • 認知悖論及其邏輯問題
    在書中,他提出了模型集合和模型系統的技術方法,並將這一方法運用於認知邏輯研究,構造了認知邏輯語義學,為認知邏輯奠定了理論基礎。一般說來,認知悖論作為一種思維矛盾現象或一種理論事實,它總是相對於某一認知主體或一定的認知邏輯系統而言的。「邏輯全能問題」蘊涵著一個最典型的認知悖論,該悖論假定一個認知者總是知道他所知道東西的所有邏輯後承,從而導致矛盾。顯然,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 邏輯回歸的常見問題
    下面我們針對邏輯回歸的常見問題作一討論。1、為什麼會有非條件和條件邏輯回歸?按照研究設計的不同,可將邏輯回歸分為成組資料的非條件邏輯回歸和配對資料的條件邏輯回歸兩類。成組資料是指組與組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沒有針對每一個病例去尋找他特定的對照,它是相對於配對資料而言的。
  • 寫作反思 | 關於語言表達「不知所云」的問題
    比如幾位參與者,多少文本,這些文本產生於何時,來自於誰,有多少文字,包含哪些內容;多長時間的訪談,什麼形式,具體日期地點,主要問題,錄音還是記筆記的方式等;觀察的具體時長,位置,研究者是參與還是非參與的方式等等,全部都要精確。【解決方案】在描述數據時,高亮所有數據源,然後逐條對自己進行靈魂拷問。3.
  • 領導說你最大的問題是:邏輯不清,講話沒有條理。
    領導說,她最大的問題就是:邏輯不清,講話沒有條理。《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缺乏知識和經驗的前提下,邏輯思維和邏輯分析的嚴謹性和合理性也會降低一味的追求邏輯性而忽略了表達中情緒的運用。溝通中7分在邏輯,3分在情緒和肢體動作。
  • 愛你在心口難開,水瓶與射手,每次都在表達上出問題
    儘管如此,道理大家都懂,但至於能不能做到,這也許還是一個未知數,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兩種人內心的溫暖與不冷,但感情卻很容易卡在這一關來表達吧!而且,當你離水瓶座越來越近時,這也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水瓶座除了大大咧咧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狀態。第二,在水瓶座的人看來,感情並沒有多複雜,水瓶座的人也沒有多複雜,歸根結底,歸根結底,大家都是朋友,兩個人都是情人,那麼,水瓶座會不會說些煽情的話呢?沒有說笑,除了在開玩笑的時候會煽情外,其他時候的水瓶座都不會說煽情話。
  • 關於邏輯和邏輯現代化的幾個問題
    關於邏輯和邏輯現代化的幾個問題 ——評唯演繹主義 2018年01月23日 17:15 來源:《自然辯證法研究》 作者:王雨田 字號 內容摘要:
  • 財務經理必須具備的表達邏輯
    作為財務經理,在努力負責公司的所有帳務的同時,也需要一些職場的溝通。不僅是對老闆的,還有對員工的,要處理好在公司的人際關係。 小編特地收集了乾貨滿滿的表達框架,將結構和邏輯完美結合,讓你輕鬆表達要點,適用于于文章寫作,PPT內容設計、撰寫項目方案、演講等。
  • 兩個邏輯問題引發的語文慘劇
    自此以後,幾乎所有老師都把尋找中國石拱橋的特徵作為了教學的起點與重點,甚至該課課後思考探究一也認為本文旨在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徵。而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通常被概括為歷史悠久、形式優美和結構堅固。 閱讀說明文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這是現行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單元目標的明確要求。所謂特徵是指能夠把一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的標誌。
  • 如何解決說話沒有邏輯一問題
    我從來就沒有想過我說話有問題,直到有一天,孟嘗跟我說,我有問題。其實大學時期,我的室友就曾多次提醒我,我說話非常的拖沓,沒有重點,不會簡潔的呈現自己的觀點,甚至需要冗長的鋪墊,才敘說到我想說事情。現在我似乎意識到,沒錯,我說話真的有問題,語調過於平攤,說話沒有邏輯,沒有重點,不夠簡潔。那麼怎樣才叫會說話?
  • 初中英語書面表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具體說來,學生書面表達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時態誤用   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學生寫作之前沒有判斷整篇文章主要用哪種時態,常出現該用一般現在時的句子,用了一般過去時;而該用將來時的句子,用了完成時。2)時態構成表達錯誤。
  • 科與技,什麼是邏輯?(二)
    那麼根據我們探討整個認識論的層次,以及後來邏輯學的擴展性發展,我們今天知道邏輯包含著兩重意義,一個是思維推理的先驗格律,一個是必然的導出。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邏輯,僅指思維邏輯,或者叫理性思維邏輯,也就是我們過去的邏輯概念,僅表達在理性推理階段。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理性邏輯和知性、感性乃至更底層的感應的貫通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就無從探討。
  • 如何修煉強大的邏輯表達能力?
    「講道理」的本質是「邏輯表達能力」,這是律師與其他職業人群最顯著的區分之一。他們每天都在構建邏輯框架、鋪設邏輯陷阱、規避邏輯矛盾、質疑邏輯漏洞。你最常聽到的律師表達一定是: 「我有三點意見,從事實上……從證據上說……從法律上說……」「從我方的角度來講……;從對方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的情況是……;法律規定是…… ,所以……」 「邏輯表達能力」也是律師打動客戶與法官最強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