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面試季節,總會有幾個同學問我,怎麼樣才能流暢的答題?
方法很多,比如提高思維能力、積累素材、大聲朗讀、模擬訓練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讓答題更加流暢。
但是,如果從本質上去理解表達問題,我認為歸根結底是邏輯問題。
有些人平時口若懸河,講起來話來滔滔不絕,但是一參加公務員面試,就變得磕磕巴巴,這並非是他的表達能力下降了,也不是因為他緊張了。而是因為公考面試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涉及的內容、思維都是近乎全新的,面對一個新事物,想要有邏輯的表達,確實挺為難小朋友的。並且會由此緊張、缺乏自信,從而導致愈發的磕磕巴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緊張和表達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說讓你不緊張,你就能不緊張的。
那麼什麼是邏輯呢?我們來看一個答題示例:
問題:結合工作,談談傘給我們的啟示?
這是某位同學在面試打卡訓練中給出的答案:1.傘是一種保障。在社會叢林裡面遮風擋雨,給人經濟保障和社會身份;2.有的傘還能保護別人。有的傘除了保護自己還能為別人遮風擋雨;3.傘與人的關係。傘對人來說是一個抓手,給人安全感,但是人必須有力才能在風雨中保證傘不被吹走。
這個答案也區分了123三點,看似很有條理,但實際上三點之間毫無邏輯性。第一點講傘是一種保障,第二點講傘還能保護別人,第三點講傘能給人安全感,保障、保護、安全感難道不是一回事嗎?所以,這個答案的三點內容屬於一種低端重複性表達,重要的事情固然要講三遍,但這個原則不適用於考場,因為你講的事情並不是那麼重要。
我曾看過一些考生在答題時手寫的提綱,看看還真的挺不錯,如果能夠按照提綱擴展開來暢所欲言,我相信會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但真相永遠比想像更殘酷。
面對考官,game over,寫好的東西都忘了,分好的123全扔了,甚至生怕自己答的內容太高深,把一個意思反覆強調,就比如我上面舉的例子,更可怕的是,這種現象並非個例,我曾經遇到兩個極其頑固的學生,試圖讓他們明白自己講的內容我都聽得懂,不需要反覆強調了,但是最後我失敗了,習慣的力量太可怕。後來我思考了下原因,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來由之一。
我再次強調,能當考官的,水平能差到聽不懂你們肚子裡那點貨?而且拿著一天幾百塊錢的勞務費,從早到晚要聽幾十遍近乎一樣的內容,仿佛一天三餐都是饅頭配大蔥,考官不是人麼?不會累麼?體諒體諒考官們吧,早點答完,讓考官們伸伸懶腰,刷刷微博不好麼?這種心理上的不耐煩,會導致評分時的不耐煩,考官雖然有很強的職業素養,但是經不住你們輪番摧殘,所以就會出現如下心態「什麼?你問我剛才考生答了啥?沒聽清楚,好像是說了什麼什麼吧」,於是,根據你的大概表現,給個不高不低的分數,就把你打發走了,至於你費盡九牛二虎答出來的內容,也許考官根本就沒聽清楚。
也有許多輔導班,為了標新立異,進行所謂的反模板培訓,甚至要求考生不要答123,直接把內容一口氣說完。我認為這不是反模板,是反人類!忽略了考官作為一個正常人類的本能,之所以還能得到一個不錯的分數,是因為考官還是一個正常的人類,有著一定的同情心。所以,平時訓練的時候,請務必注意答題格式,即便不能有邏輯的回答,起碼也要用123把你的內容做個區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我講了這麼多,是想通過考場上的一些實例,強調邏輯的重要性,邏輯體現的是思維,如果你有思維了,那麼自然會表達流暢起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說上半個小時又有什麼難度?(備註:這句話我最初是用下面的句子表述的:誰還不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打草稿說他個半小時呢?請他們區分下兩種在理解上的難易,這其實也是表達的一個要點,多說短句,少用雙重否定。)
在面試中,答題的邏輯性比文採修辭更重要,邏輯的核心是清晰高效的思考問題,體現在答題中,就是一種處事不驚的大將風度,通過組織語言條分縷析的呈現,能夠讓人更容易從我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
因此,關於邏輯,還需要明白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表達。表達是將我們頭腦中的信息進行編碼,當它被發送出去之後,別人如何解讀,就跟我們無關了。你認為有邏輯了,並不代表別人能聽懂,因為你的邏輯也有優劣高下之分,我們在練習中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夠讓我們的邏輯更容易被考官接受。因此,雖然所有的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但這個邏輯問題,並不僅僅是你自身要有邏輯,更重要的是讓別人能清晰理解你的邏輯!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考官的身份,考官往往都是政府各個機關單位的老前輩,在長年累月的工作實踐中,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一種高效便捷實用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府思維。很多輔導班會強調政府思維,卻不知所以然,只是告訴你,因為你考的是公務員,所以要有政府思維,更標準的答案應該是:為了讓你的表達能夠更好的被考官接受,所以你應該有政府思維。
這樣一來,邏輯問題的核心,其實回到了政府思維上。那麼政府是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的,不過我們化繁為簡,找到本質,其實就一句話:學會站在政府角度思考問題,而政府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穩定第一。
比如這個題目:請談談對「正確的結論,往往不是來源於權威的聲音,而是來源於多元化的聲音」的啟示。
從個人思維上來看,我們想到的是不可一意孤行,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從政府思維的角度看,就是決策要民主。
這就是思維不同導致的內容不同。
再回到傘對我們的啟示那道題目上,從形狀上講,是圓形的,這是因為圓形面積最大,告訴我們做事情要講效率;從結構上講,有傘柄、傘架、傘面,傘柄是主軸代表領導,傘架代表中層幹部,傘面代表普通工作人員,說明既要講團隊意識、分工協作,還要講服從意識、高效執行;從傘的功能上講,遮風擋雨,我們公務員豈不就是為人民群眾遮風擋雨的;從材質上講,傘可以用油布、塑料、甚至其他材料,那我們工作是不是也要充分學會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呢?
所以,這樣的回答,從答題內容上講,都是圍繞著政府工作本身去闡述的,這就很好的體現了政府思維;但是更重要的是答題形式,因為形式是體現邏輯最清晰的方式,我們這四點內容沒有重複性,而政府工作,講究的就是分工明確、職責清晰。
這種沒有重複性的思維方法,其實就是非常著名的MECE原則,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互不重複,完全窮盡」,是麥肯錫的第一個女諮詢顧問巴巴拉·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感興趣點同學可以自行去網上搜索下相關內容,也是高效思維的基礎。
關於具體的思維問題,很難在一篇推文中講述的淋漓盡致,今天只是拋磚引玉,提出這樣一個方向,希望大家能從中有所收穫,並重新審視自己的複習過程,挖掘每道題目的潛力,關於MECE原則在面試中的具體應用,如果今後有時間,我可以再開一個專題另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