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姻法泰鬥、立法反家暴的推動者巫昌禎逝世

2021-01-08 大白財經觀察

【編輯/統籌 王梅梅】據中國婦女報消息,新中國婚姻法學科的奠基人、著名婚姻法學家、婦女權益保護者巫昌禎教授逝世,享年91歲。巫昌禎不僅是中國婚姻法泰鬥,作為婦女權益的保護者,她更是一位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動者。巫昌禎離休前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與丈夫一道從事教學工作數十年。

巫昌禎(圖片來源於法制日報)

新中國第一屆法律系大學生

1929年11月17日,巫昌禎出生於江蘇省句容縣。1948年9月,巫昌禎從江蘇南京北上,未來的丈夫庚以泰從河北唐山進京,他們一道考入了北京朝陽大學法學院。學習結束後,他們雙雙進入新成立的由謝覺哉任校長的中國政法大學,兩人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和終身攜手的伴侶。

1949年10月1日,巫昌禎和庚以泰,走在了開國大典的遊行隊伍中,庚以泰還是大學生隊伍的總指揮。

1954年,他們以新中國第一屆法律系大學生的身份畢業。由於建國初期院校創建、調整的原因,4年大學念成了6年。告別學生時代,他們一道走進了北京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園,雙雙登上講臺,巫昌禎教民法,庚以泰教刑事訴訟法。

幾十年間,他們都有機會離開講壇。上個世紀50年代參加《民法典》起草的時候,見她整理材料既快又好,全國人大很想讓她留在機關工作,第一次修改完《婚姻法》後,全國婦聯也有意把巫教授留住,請她出任中華婦女幹校(中華女子學院前身)的領導工作,她委婉地回絕說:「做行政,我不行。」庚教授也一樣,80年代初,北京市高級法院一位熟悉他的老院長曾熱情邀他去法院工作,但他婉言謝絕,依舊留戀在講臺上。

在介紹自己的家庭時,巫教授恬淡的語氣中透著自豪:「我們是教師之家,也是研習法律之家。」多年來,巫教授夫婦一直住在中國政法大學老校園旁的一處小房子裡。沒有豪華的裝修和擺設,只有滿屋書香。

中國婚姻法泰鬥

巫昌禎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婚姻家庭法學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的創始人之一。1980年、2001年婚姻法的兩次修訂,都凝聚了她的智慧與心血。

1980年修改婚姻法時,巫昌禎力主將計劃生育原則寫入婚姻法。同時,她還提出,夫妻之間感情破裂就可以離婚,這應當是法院主要考量的因素。這個觀點與當時的離婚「理由論」產生了較為激烈的衝突。巫昌禎的意見最終被立法機關採納。在這次修訂法律時,巫昌禎認為婚齡規定為男22周歲、女20周歲是較為合適的。這個意見最終也為我國婚姻法所採納。

2001年婚姻法再次修訂,巫昌禎提出的「夫妻間應當互相忠實,應當追究離婚過錯一方的法律責任」的觀點被立法機關採納。在她的推動下,「忠實義務」被寫入婚姻法,我國的離婚過錯賠償制度也初步建立。

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動者

巫昌禎既是法學教育家,也是法律援助律師;既是婦女權益的保護者,更是一位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動者。

巫昌禎是新中國第一屆法律系大學畢業生,一生中親歷了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在50多年的法律學者生涯中,巫昌禎始終關注著婦女權益的保護,尤其是家庭暴力的現象。每次國內有家庭暴力的現象出現,巫昌禎就會站出來進行強烈抨擊。她一邊孜孜不倦地進行學術研究,一邊積極調研家庭暴力現象和危害。她積極奔走,努力呼籲,讓更多的人轉變觀念,向家庭暴力說不,為推動反家暴立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地方上早有嘗試,但法律上對反家暴立法的突破,則是在2001年修改婚姻法之時。當時,曾任婚姻法起草小組組長的巫昌禎再次受邀成為立法小組專家,她和一些專家均提議要在婚姻法中對家庭暴力予以規制,最後爭取到將「禁止家庭暴力」寫入了婚姻法總則。

2005年,《婦女權益保障法》修改,曾擔任過婦女權益保護法起草小組副組長的巫昌禎,又成為參與立法專家。這年,修改後的婦女權益保護法明確了「禁止對婦女實施家庭暴力」,並且規定了多機構合作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幹預模式。

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發布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審理指南》,其中提出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製度」,後來在基層法院試點後推廣。巫昌禎作為專家對該制度進行調研,作出了肯定的判斷,促進了這項制度的推廣。

2013年巫昌禎帶領團隊編寫了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推出的家和工程系列叢書的第一本——《婚姻家庭法律指南》。2014年「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當天,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同時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15年8月24日,在巫昌禎等人的推動下,這部草案被提交全國人大審議。【資料來源:《法律與生活》雜誌、中國政法大學、法制日報、正義網等】

相關焦點

  • 新中國婚姻法學科奠基人、著名法學家、教授巫昌禎先生逝世
    、著名法學家巫昌禎教授因病於2020年3月25日15時30分逝世,享年90周歲。巫昌禎——耄耋之年,積極推動反家暴立法。 她既是婦女權益的保護者, 更是一位立法反家庭暴力的推動者。 巫昌禎,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一生與法同行。
  • 著名刑事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導嚴端逝世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政法大學」微信公眾號中國政法大學微信公號6月24日消息,我國著名刑事訴訟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嚴端先生因病於2020年6月24日8時逝世,享年86歲。嚴端(1934年10月24日—2020年6月24日),江蘇省南通市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嚴端先生是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奠基人和主要學科帶頭人,為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理論研究和立法實踐、普法宣傳作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18歲的嚴端先生投考北京大學法律系,因全國院系調整北大法律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而成為北京政法學院的首批學生。1954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 配偶權立法
    配偶權立法     11月6日,婚姻法學專家們匯集一堂,針對家庭暴力防治、人身權保護、財產權保護等問題進行研討。今天上午,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婚姻法頒布60周年紀念會在海口開幕。   本次年會由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主辦,海南大學法學院承辦。
  • 方剛|「反家暴」立法應有男性氣質視角
    推動反對家庭暴力的立法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 家庭暴力,目前普遍認為包括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與經濟控制。如果反家暴的相關立法沒有考慮進男性同樣會受暴,而且可能未來報告的數字會更多,那麼,就有可能在致力於保護受害者的同時,又構成新的傷害。 所以,筆者個人主張,某一性別受家暴嚴重、普遍的程度,不應該影響立法時對其他性別的忽視。同樣,男性受暴比例的多少,也不應該影響立法、管理和執行,要同等地考慮到不同受暴者的權益,包括女性、男性、老人和兒童。
  • 反家暴法草案有望今年下半年審議
    今年下半年,反家暴法草案有望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大會發言人傅瑩很直白:「反家暴立法,反映的是國家對弱者的關心,是用立法的形式來申明,哪怕是在家庭內部,哪怕是在家庭成員之間,也不允許暴力行為。」  在國外,反家暴法早已存在,而且運用成熟。
  • 莆田市城廂區法院用實力書寫反家暴審判樣本
    召開全國第一場人身安全保護令複議聽證會,發出全國第一份獨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成立全國第一個「刑民合一」的反家暴合議庭……莆田市城廂區法院在反家暴審判中創造了十一項全國第一,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吸納了該院關於精神暴力、獨立人身保護令、強制帶離、妥善安置和強制報告等審判成果。十年間,莆田市城廂區法院用實力書寫反家暴審判樣本。
  • | 反家暴法五周年最新研究
    在我國,婦女、兒童一直是反家暴立法的特殊保護群體,但是,多元性別群體的特殊保護需求卻被忽略了。從理論上看,多元性別群體面對暴力時,一樣可以依據相關法律尋求公權力保護,處罰施暴者。但是,實踐中卻出現了許多的困難。針對實踐和研究中發現的種種問題,我們在報告中針對不同的部門和組織提出了十分詳細的建議。
  • 反家暴 | 何以制暴?論港臺反家暴機制及其啟示
    文 | 西斯特除了拉姆,如果我們要寫下中國因親密關係暴力而失去生命的女性的名字,那名單可能會有無限長
  • 反家暴「避風港」的尷尬與困境
    2018年3月,上海市嘉定區成立反家暴庇護所,兩年多隻接收了兩位入住者。2009年,南京市設立了反家庭暴力庇護中心,11年以來,入住總人數為2人。  根據全國婦聯數據,截至2016年,全國有家暴庇護場所2000餘家,但2015年全年只為受害者提供庇護服務149人次。  與庇護所閒置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嚴峻的家暴事實。
  • 秦小妹說法 | 科學務實,嚴謹審慎:植根黃土地的反家暴陝西方案
    時間和經驗成就切實可行的反家暴陝西策略《辦法》的出臺並非一蹴而就,該部地方立法是建立在陝西省數十年來反家暴工作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是官方行動和民間經驗長期的共同協力而成。《反家暴法》頒布實施後,陝西省陸續出臺指導性意見,以落實《反家暴法》規定的主要制度。2016年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陝西省公安廳、陝西省婦女聯合會相繼聯合下發《陝西省關於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全面推行「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意見》和《關於貫徹落實家庭暴力告誡制度的指導意見》。本次地方性立法的制定,便梳理吸納了多項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範。
  • 早立法了18年,臺灣地區反家暴有哪些可參考之處 | 小馬過河20
    與大陸一水之隔的臺灣,早在1998年6月就立法通過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是亞洲第一個有家庭暴力防治法及民法保護令的地區,時至今日已經進行四次修訂。我在此無意比較兩部法律的優劣,而是想從實操層面來看看,臺灣地區反家暴有哪些做法可供大陸參考。
  • 《反家暴法》實施四年多項措施實踐中遇冷
    4年前,我國首部針對家庭暴力的專門立法《反家暴法》正式實施,家暴不再是「家事」,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緊急庇護等措施,讓公權力介入阻斷家暴有法可依。然而,《反家暴法》為何沒能阻止方洋洋、拉姆悲劇的發生,她們何以致死?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反女性暴力領域的學者、法官、律師、社會工作者以及家暴受害者,尋找實踐中反家暴的掣肘因素。
  • 「家」成為「噩夢」,各國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反家暴典型案例 英國一起家暴致死案件,曾推動相關法案出臺 在各國反家暴的典型案例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英國「克萊爾法案」(Clare's Law),這是以家暴受害者克萊爾·伍德的名字來命名的。
  • 公權介入攜手社會幹預 共反家暴
    一般的打鬧與體罰對身體與精神如果未造成傷害,則暴力無從談起;如果經鑑定構成輕微傷,則侵害行為已構成治安違法,需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理;如果行為已造成輕傷及以上,等待施暴者的將是刑罰的制裁。反家暴法如何長出牙齒對待家暴應該零容忍,但是無數家暴的受害者因為情感牽絆、暴力威脅、財產控制而無法自救,最終可能導致受害者致殘致死或以暴制暴的惡性事件發生。
  • 《反家暴法》實施四年,這些條款還在「沉默」嗎?
    4年前,我國首部針對家庭暴力的專門立法《反家暴法》正式實施,家暴不再是「家事」,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緊急庇護等措施,讓公權力介入阻斷家暴有法可依。然而,《反家暴法》為何沒能阻止方洋洋、拉姆悲劇的發生,她們何以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