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這七種經典的臺灣小吃,除了五彩潤餅,看看還有你吃過的嗎
文/最開心美少的
1.五彩潤餅
臺灣名小吃。由舂卷皮包製葷素餡製成。其外皮軟韌乳白,內質鮮香色豔。
製作:取豬裡脊肉250克、鮮蝦10隻煮熟。蝦去殼,裡脊肉切成拴條10條,加鹽5克、糖5克、海山醬10克等調味拌勻。黃瓜洗淨切長條10條,加鹽醃幾分鐘。豆腐乾3塊,炸熟切成長條10條。銀芽200克洗淨燙熟。花生米200克烤熟去皮碾成花生粉末。香菜150克洗淨。取春卷皮10張,分別放一條裡脊肉、一隻蝦仁、一條豆腐千、一條黃瓜、少量銀芽、香菜,加入花牛粉末,捲成筒形,用快刀一切二段,將刀切面向上裝盤即成。
2.金錢蝦餅
臺灣名小吃。由豬肥肉夾蝦肉、夾心肉,經炸制而成。其色澤金黃,外酥香、肉鮮嫩。
製作:將豬肥膘肉1千克切成厚1釐米、直徑3釐米的圓餅,在中間橫片一刀成夾狀備用。蝦肉300克、荸薺150克切碎,夾心肉300克絞成肉末,加鹽10克、糖20克、胡椒少量、芝麻油15克一起拌勻,填入肥膘的夾縫裡,外面先沾上麵粉150克,再沾上雞蛋清,最後沾上麵粉300克。油鍋燒至5成熱,將生坯放入炸至金黃色,取出裝盤即成。
3.紅米糕
臺灣小吃。由糯米飯與豬五花肉、冬菇、鮑魚、芋頭、海米炒制,加紅鱘蒸製而成。滋味香潤,米質軟橋。
製作:將糯米500克洗淨後浸泡一夜,瀝乾後蒸熟。豬五花肉120克、冬菇200克、鮑魚120克、芋頭60克分別切丁,蔥頭10克切片。炒鍋燒熱加油10克,放進蔥頭爆香,再放進五花肉、冬菇、鮑魚、芋頭、海米炒勻後,加醬油10克、糖5克、胡椒少量、味精5克、熟豬油20克、香油10克拌勻,再放進懦米飯拌炒均勻,起鍋放入籠屜內。取紅鱘(膏蟹)一隻洗乾淨後蒸熟,取出切片,擺放在炒過的糯米飯上,再蒸幾分鐘,即可盛入碗中食用。
4.棺材板
臺灣著名小吃。原名「雞肝板」。系將炸過的長方形麵包,中間挖空填入熟餡料,再蓋一塊麵包片而成。20世紀70年代初由臺南市赤嵌小吃店許六一所創製。「棺材板」之名的來歷,是1971年某大學教授帶學生到臺南作畢業旅行,品嘗此品時,看到其形,開玩笑地說它形狀長長方方,好似「棺材板」,此無心玩笑,觸動了許六—的靈感,即刻改名為「棺材板」,竟然受到顧客的歡迎,因而一舉成名。
製作:將麵包切成長方形,炸過,將中間挖空,填入熟雞肝,最上面抹一層牛奶麵糊,上面再蓋一塊麵包片即成一套。另有一種餡,用雞肉丁、蝦仁、紅蘿蔔丁炒熟加入番茄醬,調味成餡,填入蓋上即成。
5.八寶芋巢
臺灣名小吃。由芋泥加果料蒸製、勾芡而成。特點是香甜、軟糯、細膩。
製作:將芋頭1千克去皮切塊蒸至酥爛,加糖200克、熟豬油125克放進絞肉機內絞碎;冬瓜糖、橘餅絲、葡萄乾等備用。取食用玻璃紙,兩面抹油,鋪進碗形容器中,將橘餅、冬瓜糖、葡萄乾放在底部,上面放芋泥,壓緊塞滿,放入蒸籠內,先用中火蒸半小時,再用小火蒸半小時,取出倒入盤中,撕去玻璃紙。用糖100克加水略勾玻璃芡,澆在芋泥上即成。
6.金瓜米粉
臺灣名小吃。由粉絲、金瓜絲、海米、蛤肉等燜制而成。特點是色澤金黃,口感鮮爽。
製作:將金瓜200克削皮切絲,蔥切成蔥花。米粉500克用沸水燙熟。海米、蛤肉用水浸泡洗淨。炒鍋燒熱,加油50克,放進蔥花爆香,加入海米煸炒,再放入金瓜絲和鮮湯,用中火燜2分鐘,再加米粉、蛤肉及鹽8克、糖10克、味精10克、胡椒少量炒勻裝盤即成。
7.芋屯
臺灣名小吃。由芋泥加豆沙箱蒸製、勾芡而成。成品香甜、軟糯、細膩。
製作:將芋頭500克去皮切塊蒸至酥爛,加糖100克、熟豬油100克放入絞肉機絞成泥。豆沙150克備用。蔥頭50克切粒炸香,胖入芋泥中。取食用玻璃紙兩面抹油,鋪進碗形容器中,先放一層羊泥,中間放豆妙,再鋪一層芋泥壓緊。放入籠中蒸約半小時取出,反扣在盤中;撕下玻璃紙。將糖100克加水勾成玻璃薄芡,澆在芋泥上即成。
好了,這次最開心美少的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