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這幾種經典的江蘇小吃,好吃又好做,看看你吃過嗎
文/美食文化節日
1.藕粉圓子
江蘇點心。用餡心反覆滾裹上藕粉成元宵形煮製而成。成品透明呈蜜棗色,外層圓滑晶瑩有彈性,餡心甜潤,爽口不膩。藕粉圓子是江蘇鹽城的獨特品種,供夏季食用。在鹽城民間已流傳多年,博得海內外食客的讚賞。
製作:藕粉的可塑性極差,無法包餡成形。鹽城採用餡心先成形,用滾粘法在餡心上多次滾裹幹藕粉,每裹一次,放入沸水中燙一次,使藕粉糊化定型,再滾裹幹藕粉,如此反覆45次而成圓子。藕粉圓子餡心是經過醃漬的糖豬板油丁,加杏仁、核桃仁、松子仁、金橘餅等多種果料製成。
2.三丁包子
江蘇揚州點心。因餡心用雞肉丁、豬肉丁、筍丁製成而得名。其色白、軟綿,雞肉香鮮,豬肉肥美,筍肉脆嫩,鹹中帶甜,油而不膩,味濃可口。
三丁包子是由20世紀30年代初,揚州名店富春茶社的麵點師所創。1989年,該品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三丁包子的餡心選料講究,要選擇隔年肥母雞肉;無皮無骨、肥瘦適中的豬五花肋條肉;應時鮮筍。三者用量的比例為1:2:1,分別加工成雞肉大,筍小,豬肉居中的方形小丁;並以湖蝦籽和原汁雞湯及醬油、白糖、蔥薑汁水、料酒等調味料燴制而成。三丁包子用酵面作皮,皮與餡子的重量之比約為1:1,包身呈「荸薺鼓」形,包子的頸口處捏成32道整齊明晰的褶子,收口捏成「鯽魚嘴」形,隨即上籠蒸熟,連籠上桌供食。
3.蟹黃養湯燒賣
江蘇南通點心。用麵皮包含湯的肉、蟹餡,經蒸製而成的食品。其餡以滷汁為主,雖敞口而湯汁不溢、不漏,其形不變,皮薄汁多,蟹油映黃,肉香蟹鮮。
製作:取麵粉500克放入沸水100克調拌成雪花面,冷透後再放入冷水150克拌和,搋揉成麵團,將鮮豬肉皮200克刮洗千淨,焯水後加清水600克煮至7成爛,撈出用絞肉機絞碎,投入煮肉皮的原湯內,加蔥結25克燒沸,撇沫,取出蔥結,加入薑末15克、紹酒25克上小火熬成粘糊狀,盛入盆內冷透成皮凍,再用絞肉機絞碎。將鮮豬肉500克剁成肉茸,韭黃100克切碎末,熟冬筍尖100克切細粒,一起放入盆內,再放入醬油50克、紹酒25克、白糖25克、味精2.5克、白胡椒粉0.5克、精鹽5克、清水100克攪拌上勁,再放入皮凍、蟹油250克、芝麻油10克反覆拌勻成餡。將麵團摘30隻面劑,在幹澱粉中用擀捶擀成中間厚、邊皮呈裙折狀的燒賣皮,把餡心分別包入,稍稍捏攏,然後在頸下捏一把,使餡心微露口外,放入籠屜內,用旺火蒸至8成熟,再改用小火蒸熟即成。
食時先在燒賣底邊咬一小孔,吸吮滷汁,並用碟子接湯。如果佐以香醋、薑絲等吃時,其口味則更佳。
4.文樓湯包
江蘇點心。淮安文樓麵館創製,用湯制餡,獨創一格,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張湯滿而不溢,肥厚鮮美,爽滑不膩。食時佐以薑末、香菜、醋則味更佳。文樓湯包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1)就很出名。當時,淮安為府治,城裡文武廳常,星羅棋布,城外河下鎮,漕舟雲集,鹽商極多,市容繁華,點心、小吃品種很多。文樓麵館師傅在加湯肉包的基礎上,改用螃蟹、母雞、豬肉等原料製成湯餡,用水調麵團包製。自每年中秋節肥蟹上市時開始供應,至農曆十一月即止,季節性強。
製作:①迭麵粉2.5千克倒入缸內,用冷水800克溶化精鹽15克、食鹼10克,分數次倒入,將麵粉揉搓成麵團,再搓成細條,盤成圓形,用溼毛巾蓋好待用。②取肥光雞2千克、豬肉皮2千克、豬骨頭1.5千克、豬五花肉1.5千克燙洗後,加清水用大火煨煮。當豬肉6成熟、雞肉8成熟時起鍋冷卻,切成細粒;肉皮煮爛起鍋;趁熱剁碎,越細越好;豬骨撈出不用。取螃蟹1.5千克洗淨、蒸熟,剝殼取肉,晾乾後碾成粉。鍋內放入熟豬油300克,投入蔥薑末各25克,油炸起香,倒入蟹粉略炒,加紹酒25克、鹽15克和白胡椒粉1克炒勻後裝入碗內。接著將肉湯5千克過濾一次,倒入鍋內,加進肉皮茸燒沸,再將湯過濾一次,撇去浮沫。將湯煮至稠濃時(用勺不斷絲),即放入雞、肉粒燒沸,再撇去沫,放蔥薑末各10克、紹酒75克、精鹽60克、白醬油100克、綿白糖15克和炒好的蟹粉。湯沸時分裝在盆內,用筷子在盆內不斷攪動,使湯不沉澱,焰料不沉底。待湯冷卻凝結成固體時,用手將盆內的餡料揉碎,待用。③將搓好的條摘成劑,擀成麵皮,包上餡心,放入小籠內,置旺火沸水鍋上蒸約7分鐘即熟。④將盛湯包的盤子用沸水燙熱、抹乾,用手將包子迅速抓入盤中,每盤一隻供食。
好了,這次美食文化節日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