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對國債期貨有望9月推出充滿期待。日前券商參與國債期貨交易指引發布,而基金的相關交易指引也有望本周出臺。業內人士預計,銀行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時間會比較晚。
此外,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中金所正在研究短期利率期貨。
銀行暫時缺席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目前監管層尚未出臺關於銀行、保險、私募參與國債期貨的相關指引,作為手裡持有大量債券的銀行,可能會在即將重啟的國債期貨市場中暫時缺席。
在日前申銀萬國主辦的「2013年量化投資論壇」上,浦發銀行投資組合業務部資金總部吳瑋表示,「以目前準備的情況看,銀行加入國債期貨交易的時間可能會比較晚,但一旦加入會成為重要的參與者。」
而在該論壇上,其他機構人士對銀行未來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態度既期盼又擔憂。由於銀行手中握有大量債券,其他金融機構一方面既希望銀行加入國債期貨交易以加強流動性,另一方面又擔心銀行掌握過多的話語權及定價權。
不過,吳瑋則表示,事實上債券市場上真正活躍的交易方是券商、基金,市場定價權並非在只持有債券但不交易的銀行身上,而是由交易活躍的投資者決定。
而對於同樣未被明確允許加入交易的保險而言,情況又有些不同。上海理石投資管理公司總裁周理表示,壽險對於國債期貨的需求不會太大,但財險和養老險(年金)的需求非常大。
擁有超20年臺灣金融市場實戰經驗的黃健華(現任寶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介紹,在臺灣地區市場,保險資金由於法規原因進入國債期貨市場比較晚,尤其壽險獲得的長期債券流動性相對較小,總體而言,保險參與國債期貨的熱情不如其他機構。
正在研究短期利率期貨
在論壇上,申銀萬國國債期貨高級分析師蔡唯峰稱,國債期貨的風險在於流動性。
周理則表示,某種程度上,逼空風險依然存在,「在現券市場上,銀行間市場的債券流通比交易所債券要高。大量債券在銀行手上,有些債券在市場流通一段時間之後就被銀行、保險壓箱底了。」
據前美國高盛集團交易和銷售部董事總經理朱天華介紹,在美國,從未發生國債期貨交割違約風險,儘管回購市場經常發生違約。美國的國債期貨成交量很大,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的交易方式。
據了解,目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已徵詢完市場最後一輪意見,對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規則、交易細則進行了數個方面的修改。
此外,知情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中金所還有意推出短期利率期貨,不過由於該品種比國債期貨更加複雜,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尚未進入立項階段。未來,金融期貨品種將會更加多樣化。
(責任編輯:DF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