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贈送改自費訂閱後,宋淇和張愛玲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

2021-02-08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青

讀《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發現一件趣事,一向贈閱給張愛玲的臺灣《聯合報》1990年6月6日突然寄訂單來要張出錢訂閱,張愛玲覺得是自己得罪了副刊主編瘂弦和編輯蘇偉貞所致,而同樣接到訂閱單的宋淇則自掏腰包,處之安然。同一件事,兩個人的反應截然不同,當然與各人的個性和處事方式相關,事情的緣起和經過從書信裡擷其扼要,細細道來。

宋淇在1988年1月7日寫給張愛玲的信中提到:「臺灣開放報禁,《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都增加篇幅,又有新的報紙成立了,大家都在搶人、搶稿,作家現在吃香得不得了。」「《聯副》(聯合報副刊)一向對你另眼看待,所付稿費特優,要比《皇冠》、《中時》(中國時報)等高多了……」(1988年4月2日宋淇寫給張愛玲的信)

張愛玲當時無疑是港臺兩地媒體紛搶的熱門作家,臺灣報界派人千裡追蹤,遭張愛玲拒絕採訪後,不惜租住張愛玲同個公寓,靠翻張愛玲的垃圾筒作文章,嚇得張愛玲搬家躲避,輕易不告知他人信箱,電話更是從來不接,這是題外話。另一方面張愛玲出國後她的作品主要刊發地和主戰場就是臺灣報刊的文學副刊。逃避記者,又依賴報紙副刊,張愛玲處境兩難,幸好有王牌經紀人宋淇左右調停,安穩妥當。

1988年8月30日,張愛玲寫給鄺文美和宋淇的信中提到,「……久未收到臺灣報紙,《聯副》蘇偉貞一直寄她的書給我,前不久又來信,瘂弦也來信。我回信謝她,另寫了一封給瘂弦,說皇冠錄下的他的童年回憶給我印象非常深,同時謝絕他派來的住在L.A郊區的女記者的訪問。大概因為我對蘇偉貞讚美得不夠,瘂弦沒再來信。以前已經有過一次,認為我不夠尊重他手下的丘彥明,(不勤回信)特地來信說他對她多麼倚重。我覺得只好聽其自然,並不是我不重視瘂弦的關顧。我那兩封信寄出後,又收到蘇偉貞的信,催問我書都收到沒有,還有寄給我的稿紙。我忘了兩次收到大包稿紙,以為只有皇冠的一包,所以寫信給她忘了提稿紙,也就沒再寄來。」

宋淇在9月10日的回信中提到:「瘂弦因臺灣開放報禁,《聯合報》本身增加篇由一倍,還得應付外來的競爭,工作壓力陡增,實在沒有時間寫信,不必介意。」

(瘂弦)

這是張愛玲第一次疑心,宋淇覺得她過慮了,勸他不必介意。但宋淇也沒有急吼吼趕緊處理,他在分寸的拿捏和把握上頗見水準。

三個月後,在12月19日宋淇寫給張愛玲的信中提到:「《聯副》處我寫了一封信給蘇偉貞,向她解釋了你的情況,並請《聯副》和《聯合文學》仍舊贈寄到你的舊地址去。他們一則同我有多年交情,二則對你也有特殊感情,偉貞就說報刊求之不得同作者有聯繫,已照辦,相信你下次到從前通訊地址的郵箱時,會見到《副刊》和《聯文》了。《聯文》的發行人同我很客氣,但並不認識,我不想麻煩她,免得欠她交情,所以一客不煩二主,也請偉貞代辦。收到後,最好寫張便條給蘇偉貞,多謝她一聲,這是應有的禮貌。《中國時報》我沒有寫信,因為他們沒有航空版,平郵全份寄來,來起來十份一大堆,我和家人都嫌煩,生病之後,更是頭痛,所以已經請他們停止贈閱,所以我不便出面同你說話。少看一份也無所謂。」

12月27日張愛玲來信說信箱裡收到了《聯合文學》,想必《聯合報》也一併收到了,這事兒算告一段落。

(2020年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聯合文學》出版的紀念專輯)

沒想到,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1990年6月6日張愛玲寫信說:「……今年年初或稍後,《聯合報》寄訂報單來要錢,我以為是營業部不知道我是贈閱戶,沒回信,報紙就此停寄。我這才回想起來那次贊瘂弦的童年回憶,不知說錯了什麼話,對蘇偉貞的作品又贊得不夠,瘂弦一直沒回信。今年蘇偉貞來信,瘂弦附筆送了我一本大陸小說,也沒提這事。來信是要我寫篇回憶關於《哀樂中年》,我回信說這片子是桑孤一直想拍的題材,我隔著一層,印象淡薄,幾十年後忘得乾乾淨淨。她仍舊堅持,說等秋天我生日那天(!!——「當然代保密」)刊出《哀》劇本,看了就記得了。我告訴她看了也不會勾起任何回憶來,方才罷了。又一再寄她的書來,催問看了沒有。我說還沒來得及看——也是實話。他們這樣小器,只能付之一笑。Stephen可千萬不要寫信去要他們寄報給我,我看這報純粹因為有在這裡,也只看看新聞,副刊我覺得越來越壞,還是《人間》好一點。不過我投稿向來不注重這些。以《聯合報》與皇冠的關係,有稿子當然還是投《聯副》,不過對他們本人更要敬而遠之。蘇偉貞不久前來過LA,萬一找上門來或派人來,總要搞得得罪她為止。……」

這次張愛玲顯然被得罪了,覺得他們這樣小器,但文歸文,人歸人,稿還是要投的,人敬而遠之就好了。

(蘇偉貞)

宋淇在6月30日的回信中澄清:「《聯合報》停止贈閱與瘂弦和蘇偉貞完全無關,大概有人告到上頭去,說副刊贈閱太多,所以現在由發行部接管,我在停止贈閱之前,接到發行部通知,囑我如要續閱,可以付費訂閱,因為航空郵費就很可觀,我也認為合理。就買了美金支票去訂閱,瘂弦和蘇偉貞知道後大為不高興,向我道歉,並擬去交涉,經我制止。但你情形不同,即使要訂閱,手續辦起來也辦起來太麻煩,犯不著。……我絕不會寫信給瘂弦他們,但或許會另有孔道,為你設法。……

同一件事情,張愛玲和宋淇兩人的反應截然不同,張愛玲收到自費訂閱通知,直覺就是得罪了瘂弦和蘇偉貞導致。被贈閱的宋淇同樣接到訂閱通知,表示理解,買了美元支票自費訂了一份。並且在瘂弦和蘇偉貞知道後,道歉並準備交涉時,出面制止。情商和應對非一般地高。

差不多又是三個月後,宋淇在10月3日的信中告知張愛玲:「……我有一封信給瘂弦,提起停贈報的事,我說你不想看副刊,但既然投稿,總想知道目前登的是那一類東西,他們大為吃驚,查出來是computer出毛病,營業部表示歉意,你只當不知道好了。……

張愛玲在1991年4月14日寫給宋淇的信中提到:「……《聯合報》時有重覆的,想必剛巧漏掉一天,上一天或下一天的寄了個雙份來。」說明寄贈報紙的波折過去,邦交恢復正常。

(宋淇和鄺文美)

宋淇除了是理財高手、更是公關高手,他在訂報事件三個月後才在給瘂弦的信中提起張愛玲贈報同樣被取消的事情。對方的反應是「大為吃驚」。張愛玲以為得罪的人,原來根本不知道有這一出,是計算機統計出了問題。最高明的是宋淇叮囑張愛玲「你只當不知道好了。」

看宋淇兩次跟瘂弦寫信處理兩次寄贈報紙的事情,就像看一次世界冠軍級別的跳水錶演,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最後入水的一剎那水花壓得相當漂亮,不起波瀾。讓張愛玲不著一字,泰然處之。用張愛玲的話說,宋淇此番的行事風格有點像胡琴「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自費訂閱《光明日報》 贈送一種子報子刊
    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熱心回饋社會,優惠自費讀者!凡自費訂閱2018年度 《光明日報》 的讀者,可獲贈任意一種光明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子報子刊。  具體辦法:  1.每自費訂閱一份光明日報,可選擇贈送一種子報子刊,一經選擇不得更改。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青讀《張愛玲往來書信集》,發現她的每本書在出版前在書名上反覆推敲,來來回回和宋淇討論,一要兼顧內容,二要考慮市場和讀者感受,三要和出版社溝兌,通盤看下來,發現給每本書起書名是個大學問。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另外,宋淇告知張愛玲,這項研究酬勞不會很多,畢竟只是輔助,不能算做正項收入。要看工作時間長短而定。所以,他希望張愛玲見信後告知意向。第六,宋淇建議張愛玲時不時要拿中文作品發表一下,這樣才可以和中國讀者維持一個不斷的聯繫。如夏氏兄弟用英文寫作,結果由別人譯成中文,往往辭不達意。最好的翻譯尚且如此,惡劣的翻譯結果之糟,不言而喻。
  • 張愛玲:《殷寶灩送花樓會》太壞了
    張愛玲是個說不完的話題,晚年張愛玲不愛與人交往過密,唯獨與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宋淇及其夫人鄺文美保持著深厚情誼。張愛玲過世後,對她的爭議與各類形象描述不絕於耳,其中不少卻缺乏考證。 圖/楊博宋淇與錢鍾書、傅雷等人情誼深厚,不過因為政治原因,與張愛玲的通信和聯絡最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交往通信40多年,《宋家客廳》中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給予了張愛玲。宋以朗,統計學博士出身,做過FBI庭審翻譯,精於翻譯。近年來由於他的整理,張愛玲中、後期許多鮮為人知的作品,如《小團圓》、《異鄉記》、《易經》、《少帥》等中英文作品陸續問世。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張愛玲《小團圓》的開頭,雨下在九莉的天空,也下在張愛玲的心頭。雖然張愛玲口口聲聲說自己寫《小團圓》是為了講一個「熱情故事」,可是從故事敘述的筆調來看,依舊是張愛玲最拿手的「萬轉千回後的幻滅」。今天,是張愛玲逝世21周年的日子,讓我們重新走進這個孤獨的人的內心世界。
  • 遺物看護人宋以朗:張愛玲的14個箱子(組圖)
    張愛玲一生沒什麼朋友。如果說有朋友,那就是宋以朗的父母:宋淇與鄺文美夫婦。宋淇夫婦是張愛玲生前指定的遺產繼承人,他們繼承的遺產包括張愛玲的證件、信件、書稿、衣服、口紅、假髮和6雙沒來得及穿的毛巾絨拖鞋等。近年,圍繞這些遺產,有紛爭、有官司、有誘惑。4年前,宋淇夫婦之子宋以朗回到香港,守護遺物。
  • 1995年,張愛玲去世留下700封信,遺產全給了誰?和你想的不一樣
    1955年,張愛玲前往美國,後與美國劇作家賴雅步入了婚姻。而張愛玲的一生都與文學有關,除了發表小說,也替電影公司編寫劇本,但張愛玲過得並不是很奢侈。 張愛玲抵達美國後的第三年,黃逸梵於英國倫敦病重,但彼時的張愛玲自顧不暇,連買一張去倫敦的機票錢都沒有,因此黃逸梵去世時,親人都不在身邊。 張愛玲的生活還在繼續,賴雅去世後,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幽居生活,穿著用紙做的衣服,一個燒餅能吃上兩天,不過她依然在發表自己的作品,事實上張愛玲晚年時並不缺錢。
  • 張愛玲如果看了《情深緣起》會氣死嗎?
    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的第二天,張愛玲剛剛參加完初試,回家路上遇到大世界轟炸已經很恐怖了,誰知到家後還被父親直接找藉口軟禁半年(忤逆繼母是藉口,不想讓她跟母親出國讀書才是真正目的)。《十八春》裡曼楨被祝鴻才強姦後囚禁到生產,也有張愛玲這段被父親軟禁半年、中間還得了瘧疾差點死掉的影子。
  • 嘉銘:窺探張愛玲 情理難兩全
    只是看完後卻發現,要讀懂張愛玲,靠此書遠遠不夠,其原因後文詳述。張愛玲生於1920年,與我的祖輩同齡,二三好友間數十年如一日頻繁通信的習慣也與我的祖輩如出一轍。都說張生性敏感,這一點在書信中也顯露無遺,例如她許多年來反反覆覆對鄺文美強調,如對方太忙或身體不適而懶於回信,自己完全能夠理解,千萬不要勉強回復,彼此的友誼絕不會受影響。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張愛玲《小團圓》的開頭,雨下在九莉的天空,也下在張愛玲的心頭。雖然張愛玲口口聲聲說自己寫《小團圓》是為了講一個「熱情故事」,可是從故事敘述的筆調來看,依舊是張愛玲最拿手的「萬轉千回後的幻滅」。    「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1995年9月8日。
  •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
    1952年張愛玲以完成抗戰時中止的學業為由,申請去了香港。離開內地時,她連自己的弟弟都沒有告知,只是同姑姑告別了一下。從此,她就像一隻孤雁四處漂泊。  她在香港生活了三年,結識了終身的摯友和相助者宋淇(即詩人林以亮)。她在香港也寫了一些作品,但她的作品在當時吸引力較為有限。她覺得香港似乎已沒有她的前途,於是決定移民美國尋求發展。
  • 為逃避跳蚤,張愛玲晚年不斷搬家,最後住旅館還要天天換房間
    張愛玲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晚年的張愛玲,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就連住所地址和電話號碼也鮮為人知。她還極其愛乾淨,晚年為了躲避跳蚤,不斷搬家,甚至後來住進了旅館。水晶沒有徵求宋淇的同意,就將宋淇透露的消息發表在了報紙上,公之於眾。為了博得眼球,水晶誇大其詞,給文章取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張愛玲病了」。宋淇看到這個文章之後,大驚失色,自知是自己闖了禍。他立刻致信張愛玲,說明原因,請求張愛玲的原諒。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歲月不但是個神偷,還是個魔術師,一些事實和真相,被魔術師的手隱藏在身後——直到,關於張愛玲的1000封通信,逐一重見天日——與莊信正84封、與夏志清118封、與賴雅6封、與宋淇鄺文美夫婦752封……1000封信背後,張愛玲撥雲見月。
  • 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中譯本臺北首發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記者路梅劉舒凌)9月適逢張愛玲90歲冥誕暨逝世15周年,臺灣皇冠出版社9日在此間舉行張愛玲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首發會,並表示這兩部小說與《小團圓》構成完整的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 張愛玲與炎櫻曾翻臉? 系「吃瓜群眾」所編排
    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在上海舉辦了遠東區招生考試,張愛玲考取第一名,因戰爭無法去英國,只好改在香港大學就讀,與炎櫻成了同學。  在《燼餘錄》中,張愛玲對自己港大的同學肆意嘲諷,只對炎櫻表示讚賞。在日軍包圍香港期間,「同學中只有炎櫻膽大,冒死上城去看電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到宿舍後又獨自在樓上洗澡,流彈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還在盆裡從容地潑水唱歌」。
  • 離開胡蘭成後,張愛玲真的枯萎了嗎?
    在這封信裡,張愛玲給胡蘭成寄了三十萬稿酬,那是她寫電影劇本得到的全部稿酬。那時候,張愛玲和導演桑弧合作了兩部電影:《不了情》和《太太萬歲》。當時,這兩部電影票房很好,幾乎場場爆滿。張愛玲在自傳體小說《小團圓》裡寫道:「但是燕山的事她從來沒懊悔過,因為那時候幸虧有她。」張愛玲和桑弧應該是有過很短暫的一段戀情的,只是都還沒到公開階段,兩人就分道揚鑣了。
  • 張愛玲評胡蘭成《山河歲月》:實在寫得太蹩腳
    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往來書信集出版了,我一下子買了好多套(上下冊),卻也不知還要等多久才能收得到。照《今生今世》所說,1955年5月池田篤紀到香港(《唐君毅日記》記為五月三十日晤池田),胡蘭成曾託他尋張愛玲而沒有找到,結果只在香港留下了他在日本的地址(張愛玲於是年秋赴美國),後來張愛玲才寫「明信片」來借《戰難和亦不易》《文明的傳統》等書。大概在此以前,胡蘭成也不知張愛玲在香港及她後來在美國的地址,自然也就沒法寄書給她。
  • 流言,與張愛玲的距離
    1.點擊上方藍字「iMorning」訂閱;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其實,他當時不知道,《小艾》公諸於眾時,遠在美國的張愛玲已經看到了,並與她在香港的好友宋淇展開討論:這個陳子善是什麼人?陳子善後來得知,張愛玲對自己這個作品是不滿意的,或是在當時那個語境下,她不願意重印。
  • 張愛玲與夏志清的118封信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在電話上聽到張愛玲去世的消息後,不出兩三天即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趕寫了一篇文章《超人才華,絕世悽涼:悼張愛玲》,主要參考資料即是一九七○年以來她所寄我的信件,現成放在我書房的公文櫃內,抽閱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