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一些朋友的電話,問孩子學習態度差,學習態度不端正,該怎麼辦?應該怎麼教育和矯正。當仔細問完具體細節之後發現:其實大部分孩子學習態度不正,是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培養而導致的。
什麼是態度?
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受行為主義影響的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態度是一種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它通過經驗組織起來,影響著個人對情境的反應。他的定義強調經驗在態度形成中的作用。這說明態度的形成,不是先天的,因此,不能將態度和秉性混為一談,更不能將態度和性格視為一樣,認為是終生無法改變的。學習態度的形成,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自主學習和反省的過程中,在外界教育支持的幫助下,個體心理和神經不斷受到刺激,對具體情境的反應。這種反應越持久,越趨於積極方向,那麼就會呈現我們感受到的「態度好」的狀態,反之,就會呈現出「態度差」的狀態。
比如,一些孩子在做作業,或測試的過程中,出現抄襲現象,是不是學習態度差呢?或者是不是品行不端呢?我覺得情況恰恰相反。試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想把作業做好、把成績提高的想法,他是絕對不會去抄襲作業的。或者,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是一個「優秀孩子」的期待,他也是不會去抄襲作業的。真正受消極因素刺激過多,而形成惡劣態度的學生,他是連作業都不願抄襲的,同時對老師和同學的評價反應也會是冷淡的,或者無視的。
那抄襲作業的不良習慣是怎麼導致的呢?
個人覺得是學生學習的能力不足與學習目標太高之間的較大落差導致的。也就是說,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關鍵因素,即兩個觀察變量:一是學習能力,一是學習目標。前者改變的主動權在學生自己手裡,後者改變的主動權有多種情況。就作業和測試來看,後者改變的主動權在老師手裡。所以,要想解決學生不抄襲的問題,關鍵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之間無限接近,達至最大平衡即可。
具體來說,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這樣幫助學生避免抄襲:一是定量。明確告訴孩子有哪些作業,並做成量表予以檢查和落實;二是分類。每天的作業都要分類,先易後難,先完成容易完成的,再重點解決複雜的。這樣安排既可以讓學生明晰地感受到作業量在快速減少,也可以讓學生把更多時間放在自己的重點學科和弱勢學科上。再者就是先易後難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心理,提高學習的成功感;三是支持。學生在學習較難科目時,家長是需要提供學習支持的。也就是說,家長要想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的主要策略,是做好學生的學習支持者,而不是學生學習表現的道德評判者。那麼如何支持學生呢?當孩子提出疑問時,要及時予以指導,自己不會的話,要馬上藉助網絡資源,或者連線老師予以指導,切實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問題不過夜。試想,當學生把每項作業都完成了,每道題目都弄懂了,他還會抄作業嗎?還會抄襲別人的試卷嗎?因此,學生抄襲作業的癥結根本,就在於我們對他的學習支持不夠,積累的問題太多所致。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家長和老師也是要承擔一定責任的。如果我們家長不從學習支持角度思考問題,反而從道義角度評價孩子的品行,從解決問題的方向上已是南轅北轍了,這樣只會加速惡化學生對學習的好感。基於以上思考,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源於學生不斷達成學習目標,獲得學習成功感的量的積累過程。
邁爾斯指出,態度的機構涉及三個維度: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即態度的ABC機構。
認知因素是指個人對態度對象帶有評價意義的敘述。敘述的內容包括個人對態度對象的認識、理解、相信、懷疑以及贊成或反對等。「個人」即學生,「態度對象」即學習,還可以繼續細化,例如語文學習,數學學習等。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和理解,是需要外界幫助的,即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支持。我們現在提「激發興趣」等,就是從學生心理特徵來採取相應策略,幫助學生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科學習。學生對學習的相信與懷疑、贊成與反對,是建立在學習經驗基礎上的,確切地說是建立在學生獲得感的基礎上的。學習的獲得感又分為成功感和挫敗感,挫敗感越強,學生的懷疑和反對心理增強;成功感越強,學生的信任與贊成心理增強。基於此,我們在面對學生學習的時候,一定要高度重視他們「學科自信心」的形成,即使在他對某些學科學習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也要相信他是還可以學好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鼓勵」,但這種鼓勵不是而已,而是跟學生一起商量對策,跟孩子們一起尋求最佳學習支持。反之,那些嚴重導致學生「懷疑」和「反對」的言辭,是絕對不能說的。
情感因素就是指個人對態度對象的情感體驗,如"尊敬——蔑視","同情——冷漠","喜歡——厭惡"等。在學習過程中,外界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形成,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尊重學生的學習,尊重他的學習體驗,尊重他的學習成果,哪怕微不足道,我們的「尊重」也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遇到了挫折,遭遇了失敗,我們應該以同理心對他予以理解和同情,讓他有傾訴的對象,有情緒紓解的渠道,讓他在放空壞情緒後,繼續輕鬆學習。我們還要致力於和孩子一起「喜歡」學習,師長還要真誠地喜歡「學習中的孩子」,不以結果的成敗論英雄,而要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反之,對學生予以「蔑視、冷漠、厭惡」,就會培養出態度差的學生。在我的從教經歷和育兒經歷中,我是積極使用「尊重,同情、喜歡」這三個情感工具的,收到的效果也非常好。「親其師,信其道」,也包含這層道理。
意向因素就是指個人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或行為的準備狀態,也就是個體準備對態度對象做出何種反應。意向因素是把學生學習態度指向或好或壞的持續持續發力源,因為這個意向實際上是教師或家長對孩子判斷的一個恆定認知,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連續抄襲多次作業後,就認定這孩子抄作業是秉性,改不了了。當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在其意向因素的驅使下,進一步印證,於是會形成一個認知和判斷的閉環,而且還會螺旋上升,直至給這個孩子定義為無可救藥為止。但如果意向因素趨向為積極影響,那麼教育行為會遠離對孩子的界定與評價,而是選擇跟孩子一起商議如何正視缺點和採取措施,這樣就會慢慢走出「抄襲作業討論」的閉環,而是更加積極地探討解決方案。
因此,學生學習態度的好壞,與品性有關係,但大多數品性很好的孩子,是與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有關係,當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得到了優化,那麼一切問題都會好轉,或者迎刃而解了。
在此也強烈呼籲,寧可對學生的態度品評論足,還不如跟孩子一起尋求突圍的方法,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幫助下長大的,而不是在別人的評論下長大的。家長和教師最大的觀念改變,就是將自己由訓導者,變為支持者,「我們"相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個學習和生活的支持,有物理層面的意義,也有精神層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