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家長只批評沒用,6步教育出愛學習的好孩子

2020-10-24 蓁蓁宜人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的學習問題,會隨口說:「你學習態度不端正啊!」其實這種評價,不但對孩子沒啥幫助,更有可能讓孩子越來越差勁。

當我們感覺孩子是態度問題時,別急著評價孩子,先共情他的感受,肯定他的努力,再幫他找出原因、解決問題,跟他明確學習目的,給他無條件的愛,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啦。



一、別急著貼標籤

「你就是學習態度有問題」這就是一個標籤,如果家長遇到問題就這樣對孩子說,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呢?他們不但不會努力改正錯誤、端正態度,反而會覺得這是個不錯的藉口

孩子會這樣想:與其被證明努力了也學不好,還不如被說態度有問題。因為態度不端正,意味著只要我啥時候端正態度了,我就能學好。這總比「無能」強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除了人格統一性,人類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項心理內容是追求卓越和成功。兒童有追求卓越的強大動力和欲望。

那為什麼生活中,還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呢?這一定是我們的教育手法出現了問題。


就比如上面的例子,孩子在學習中表現不佳,他一定是遇到了什麼問題,他也許努力過,但效果不明顯,他也許嘗試過,但以失敗告終。可家長並沒有看到這一點,我們往往認為某些問題很簡單,只要態度端正、好好學,一定能學會。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親愛的小課桌》中,希希小朋友對錢幣問題一竅不通。無論高秋梓老師怎麼引導她,她都不會,有時候算也不算,隨口說出錯誤的答案。

遇到類似情況,你是否會說是孩子的態度問題呢?其實,「元角分」對於成人可能再簡單不過了,但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講確實很繞。後來高秋梓利用教具引導孩子,並用買賣遊戲來鍛鍊孩子,最終希希在數學測驗中也取得了較大進步。


可見,有時候看似粗心、不認真等問題,其實是孩子遇到了實際的困難。他們如果克服不了,自信心就會受挫,為了不被別人認為他們不行,所以他們寧可被冠以「態度不端正」的名聲,也不要認同自己的無能。

因此,家長遇到問題,要冷靜下來,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只要我們忍住,不隨意跟孩子提態度問題,他們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方式方法上來,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孩子進步。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學習出現問題了,由於他有追求卓越的心理動機,所以他的心情一定也不太好。這時,家長的批評只能雪上加霜,讓孩子情緒更低落。

大部分孩子還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這種狀態下是不能改變現狀的。

因此,家長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共情他們,用語言描述他們現在的感受,可以這樣說:「你語文沒考好,你很難過,媽媽知道了,來媽媽抱抱。媽媽小時候考不好的時候,也很難過。」


《親愛的小課桌》中,凱凱寫作業時,發脾氣、拍桌子、亂寫亂畫、跟爸爸吵架。教育專家張敏說:「他只是在表達他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當沒有人看到他、認同他、同理他的時候,他的情緒就會升級,就會做出很多惹家長生氣的舉動。

共情能力又被稱為情緒高反饋,即對別人的情緒做出反應。在《共情: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一書中提到:共情是我知道你的感受,並且我也有跟你一樣的感受。如果父母對待孩子都能做到先共情,再解決問題,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家長遇到問題,要試著看到孩子的情緒,用同理心共情孩子的感受,並用語言描述出來,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肢體上的溫暖,這是後面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



三、表揚努力肯定進步

心理學家赫洛克,在實驗中總結出了赫洛克效應,是指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對工作起促進作用。其中表揚的效果要明顯優於批評。

這一心理效應對於教育的啟示是:家長要及時對孩子的進步,進行反饋,避免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而從反饋的內容來講,賞識教育要優於訓斥教育。因此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多表揚,少訓斥。

當孩子出現學習問題時,家長可能很難在那個情境下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但家長要有這個意識,平時就多觀察孩子,哪怕孩子有芝麻大小的進步,也要說出來,讓孩子知道。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學習熱情,明確學習目標,知道自己是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賞識教育的大背景下,即使遇到挫折與失敗,孩子能能很好地接受,因為他知道他還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親愛的小課桌》中,凱凱作業非常多,很多都是家長給布置的,他很牴觸,每次寫作業都比較慢。輔導老師們對此也沒啥好辦法。直到傅首爾來當老師的那天,一進門她就開始誇凱凱,一路吹捧到作業時間,沒想到那一次凱凱很快就完成了作業。可見,誇獎力量大。

平時的肯定很重要,孩子犯錯時的誇獎就更重要了。出現錯誤了,孩子心裡肯定是知道的,這時候爸爸媽媽還願意肯定孩子的努力,這會向孩子說明:他還是有可取之處,他是個好孩子。這種認可的力量,是支持孩子接下來改正錯誤的心理能量,請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注入這種力量。



四、找到原因制定解決方案

關鍵的一步來啦,孩子做不好、總出錯,一定是有一個原因存在的。比如,「元角分」問題,現在我們都是手機支付了,孩子連元角分的紙幣、硬幣都沒見過,肯定感覺很抽象,理解不了,所以不會。遇到問題,家長一定要用成人的上帝視角,找到那個根本原因。

幫孩子分析問題是不是由這個根本原因造成的,與孩子達成共識,一旦孩子也認同這個原因,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案了。

操作中家長要注意兩點:

1、找原因時不指責。

有些原因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家長點到即可,此時不要批評孩子,也不要說教孩子。因為批評不是目的,制定解決方案才是目的,此時的批評可能會中斷這個過程,孩子後面就無法制定解決方案了。



2、制定方案時讓孩子出謀劃策。

畢竟解決方案要靠孩子來執行,所以家長要放權給孩子,啟發孩子發散思維,積極想辦法,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步,家長一定不要包辦代替。

找到解決方案後,就是要明確實施步驟和辦法。儘量引導孩子將解決方案展示出來。比如,孩子回家總是玩,不肯寫作業,那麼就邀請他把他的作業計劃畫出來,貼在牆上。用具體的展示,來提醒孩子按時完成,這樣比每天的催促更有效。



五、明確學習目的

家長們都想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兒。但就是苦於沒有方法,怎麼才能讓孩子認可這個「學習觀」呢?

面對孩子講道理是沒太大作用的,家長可以嘗試從學習習慣入手,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

比如,從小學一年級,就告知孩子作業是他自己的任務,需要自己完成,有困難家長可以幫助,但是不能替代他,他要為自己的作業質量負責。

這一點體現在家中的具體行動中,就是跟孩子約定作業時間,但不坐在旁邊每一題都指導。幫孩子檢查作業,但不保證都能檢查對。陪孩子寫作業,但是自己看自己的書,而不是一直盯著孩子。


《歡迎來到一年級》一書中提到:父母如果拿捏不好對孩子學習的參與分寸,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出:我是在為父母學習的錯覺。

因此,我們父母在給孩子明確學習目的的時候,也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參與孩子的學習太多啦?過度參與,讓孩子在學習中失去掌控感,從而覺得學習不是我的事兒,我是在為父母完成任務。這樣的學習目的就是有偏差的了。

所以,家長要掌握好輔導孩子學習的度,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投入太多。隨時提醒自己:我們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把作業權還給孩子,讓孩子掌控寫作業的順序和時間,是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的好辦法。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在學習中品嘗到成功和喜悅,這就會進一步證明,學是為自己而學,學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學習就能進入良性循環啦。



六、無條件的愛孩子

無條件的愛」這個詞在家庭教育領域很流行,相信家長們一定聽說過,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親愛的小課桌》中,凱凱媽媽說:「你乖乖的媽媽就會喜歡你。」教育專家張敏馬上提出來:「這在我們教育當中,就不是無條件的愛。」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自己有時也會不自覺就冒出一句類似的話。可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如果家長常常這麼說,孩子真的就會覺得:如果他表現不好,就得不到愛了。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境是「恐慌」的。總是怕爸爸媽媽不愛他了,總是怕爸爸媽媽生氣了,學習是為了讓家長高興, 而不是為了他自己。

所以,我們家長要引起重視,在生活中努力改變自己,注意語言,給孩子愛的支持,而不是用愛來威脅孩子。

還記得阿德勒說的麼?孩子本身就是有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的。一旦他的後方穩定,他知道無論他是否能做成,爸爸媽媽都會愛他、包容他,他就會有向前衝的勇氣,從而去嘗試突破自己,完成發展。

因此,家長不要吝嗇與表達自己的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指出錯誤,引導改正,但是愛要持續而穩定的輸出,這樣孩子才能克服成長路上一個個的難關,成長為有思想、有追求的好青年。


我是,關注兒童教育心理學,理清東方傳統哲學,大多數家庭教育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歡迎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家長。

圖片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家長必看,如何讓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現在存在學生中的一個很嚴重的現象就是許多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更談不上刻苦學習了,大家都知道,學生只有態度端正,學習才會有動力,才能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那麼如何孩子學習態度端正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要注意了,可能是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
    班主任認為孩子能保持這樣的優秀成績,這都是多虧孩子以前打好了學習基礎,學習上出現短暫的怠慢並不會一下子影響孩子的成績,家長如果只看孩子的學習成績來監督孩子學習,這是不對的,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可能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才會在成績上體現出來。
  • 如何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
    位家長朋友,大家好!今天這堂課我將為大家分享:如何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在上一堂課我們講了這孩子學習目的明確之後,我們還要帶著孩子走第二步:端正學習態度。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了,無論是好成績還是壞成績,它的本身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難道我們罵孩子一頓、打孩子一頓就能改變這次考試的分數嗎?打一頓、罵一頓、埋怨一頓就沒有下文了,然後學習態度的問題家長沒有帶著孩子解決,學習過程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難道孩子下次就能考出好成績嗎?這樣的教育就是簡單粗暴的!我們如果去關注學習結果,執著於學習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恰恰是本末倒置了。
  • 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真的是這樣嗎?
    從家長的角度看,所謂的孩子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實際上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我們家長的認知是有一定的偏差,不符合我們家長的標準。孩子的學習態度是否端正,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學習態度不好常常有內在的根源,不去解決根源,只是責怪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或一味地要求孩子認真,可能一點兒用也沒有。
  • 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怎麼辦
    最近接到一些朋友的電話,問孩子學習態度差,學習態度不端正,該怎麼辦?應該怎麼教育和矯正。
  • 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長自身的教育,家長做的好,孩子學習才有勁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想要教育好孩子,許多家長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有的孩子還是一樣的調皮、不喜歡學習。有的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不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而且經常會在家打麻將,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孩子對賭博也比較喜歡。平時上學還一邊說著髒話還一邊學習麻將的動作,這是孩子潛移默化中學習的,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生活就夠了。忽略孩子的身心成長,導致孩子沾染一生壞習慣。
  • 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喜歡學習,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
    我們知道一個班級上,即有認真學習的學生,也存在著一部分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那麼這些同學為什麼平時上課的時候,偏偏態度不端正呢?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讓他們不喜歡學習呢?
  • 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差,家長該怎麼辦?
    我們能發現,在一個班級裡一個學習好的學生他的性格和各方面都會有很好的態度,也能夠理性地對待許多事情,而我們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培養目標也是這樣的。但大多時候我們會感覺很吃力,不知道怎麼教導孩子。去問學霸的家長他們也說不了很多能給自家孩子用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適用於他的教育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的,家長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最好地成長。有一些孩子天生冷靜沉著,一般是隨了家長,但如果我們是個活躍好動的人,就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活躍。
  • 一句「學習態度不端正」害了多少人
    在學堂的作業訓練營線上輔導中,一位7歲孩子的媽媽和我們聊說:「怎麼才能看破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這個命題啊!!!孩子收拾書包時候說,媽媽我作業好像沒寫完,我一看只是拼音少寫兩行就建議到學校補。但其他不跟老師發生關聯的事情,看到孩子很散漫,我也馬上就焦慮了,我的腦迴路總在「態度」上打轉轉,每每這樣我都很煩我自己了,可每遇到這個坑,我還是睜眼往裡跳!老師,幫我破一破吧」透過媽媽的話,我們不難感受到她為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困惑求解,但問題是學習是靠端正態度來提高的嗎?我反問媽媽: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是否表現得極其專注投入?
  • 如何培養孩子端正的學習態度
    兩次在當地國際育兒論壇發表講演,上過報紙及NHK新聞。2009年重歸職場,現任日本公立高中的非常勤中文教師。著有《我在日本當媽媽——百合的幸福教子秘笈》)放暑假前孩子的班主任開了家長會,日本的家長會上老師完全不談成績的事情,只談孩子們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打遊戲、玩手機,暑假怎麼度過等事情。
  • 初中生的家長朋友們別再糾結學習方法了,先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這樣一來,平均花費在每一個學科上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就少了一些。再加上初中階段為了培養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及獨立,初中老師不會再像小學老師那樣事事包辦了。比如抄每天要完成的作業。一名合格的初中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把每天要完成的作業抄寫在作業登記本上,不需要老師和家長再操心並且籤名了。
  • 上課溜號、態度不端正,這樣的孩子應該怎麼辦?
    摘要:孩子上課溜號、注意力不集中,會的的題經常因為馬虎出錯。回到家裡也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拼命的學。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的事非常頭疼,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好。孩子媽媽和久明老師說。她的孩子學習成績還可以,就是學習態度讓她非常不滿意。她說孩子的老師跟他反應,說他上課的時候經常溜號,眼睛也不看黑板,不知道在想些什麼。老師講課的時候他也不認真聽,有時候老師提問他,他都不知道老師問了什麼。考試的時候也不知道這孩子在合計什麼,錯的題都是因為馬虎錯的。明明這個知識點他會,但就是因為漏題漏字等原因,沒能拿到該得的分數。而且這孩子回家以後,學習的態度也是馬馬虎虎。
  • 孩子學習態度不好,怎麼辦
    說句內心話,我就喜歡教這種有挑戰的學生,因為我覺得好學生在誰的手裡,都差不了,教出好學生體現不了水平。開始上課,我就跟他混成了哥們,為了給他上課我穿的潮潮的,課後聊他喜歡的東西。學習態度出現問題,學習起來就是這麼的費勁。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這位學生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習態度很不好的?二、學習態度不好的表現是什麼?1、對學習不愛學習對學習排斥、經常遲到、不愛學作業、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 胡小鵠 | 學習態度不端正?這是教育界最狠的謊言和毒藥!
    在我心中,「學習態度不端正」是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和毒藥。接下來,我將具體闡述我的理由,並針對上述五種情況,給出我自己的建議。什麼樣的學生,才算是「學習態度端正」的孩子呢?有沒有具體的標準呢?所以我說,「學習態度不端正」這句話,是教育界最狠的謊言。一來,這句話背後的要求太高,高到99%的學生都無法做到,都經不住檢查;二來,現實中,這句話往往是唯結果論。在一些老師和家長的潛意識裡,學習好的同學學習態度自然端正,學習不好的同學再怎麼努力,態度上都能查出來不端正的罪證。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其實很多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成績的差異反映在他們的學習態度上。有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催促或壓力下學習,但學習效率很低,因為他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只能被動地應付差事,愚弄家長,與老師打交道,缺乏主觀能動性,被動應對,所以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會自然提高。
  • 小孩子自認為很聰明,學習態度不端正,怎麼教育?
    現在00後小孩子自認為很聰明,學習態度不端正,該怎麼教育?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中堅力量。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每個小孩都有這方面的想法。「我覺得我很對,但是家長卻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所以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順暢。關於孩子的教育,那是老生常談,大部分家長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那來的經驗,都是靠學習,摸索著教育。以前父母怎麼教育,那麼未來就怎麼教育孩子。時代在進步,教育也在改革。那麼我們以00後孩子為例,先分析下現在的00後是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呢。
  • 批評教育只會適得其反,父母的關注和態度,才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其實,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以及對自己持何種態度,這才能夠讓孩子擁有前進的動力。而不斷的批評只會適得其反。蒙臺梭利說過,在幼兒階段或兒童時期受到某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或者不正確的對待,會讓一個人的性格上出現相應的缺陷。
  • 學會批評、學會分擔,稱職的家長「給足面子」提醒孩子
    有的孩子調皮搗蛋、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不好好做作業;有的因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同學歧視以致於厭學;有的懶惰成性,有的做事丟三落四總沒個完整;有的打遊戲機打得樂不思學,功課一落千丈;有的膽小怕事凡事都要父母出頭……父母那種或怨或恨或無奈的神情每每縈繞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深深地陷入思索。如何把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賞識教育深入家長的心靈?
  • 「我不打孩子,只批評教育他」批評方法選不對,照樣傷害孩子
    家長們,知道嗎?每年的4月30日,也就是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國際上設立這一「節日」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兒童。其實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相對於上一代的父母,體罰孩子的已經變少,大部分的父母選擇「言語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評孩子。
  • 孩子出現這些學習「假動作」,家長要及時幹預,否則再努力也沒用
    孩子上學後,家長們最關心的就是學習成績。為了小孩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不少父母不惜財力人力,買學區房、報補習班等等,哪怕自己辛苦一點,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朋友小李就是這樣的,他和媳婦非常看重小孩的學習,但他最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平時看孩子挺努力的,每天都挑燈夜戰到深夜,練習冊做了一本又一本,可為什麼成績就是沒有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