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家長:一提起學習,俺家孩子就一臉不屑,說還不如早點進入社會打工。
B家長:俺家二寶根本沒有上進心,家長總想託關係送他進高中,他卻說讀個中專職高也挺好的。
C家長:俺家公子學習完全不用心,卷面潦草,做題粗心大意,說他他也不改。
D家長:俺家閨女學習不夠刻苦,總覺得高一沒必要那麼拼,高三再發力也來得及。
E家長:俺家老大初中學習還不錯,進高中後連續考砸三次後,整個人全變了,沒有之前的衝勁了。
說到最後,一切的抱怨都可以用一句話定性:學習態度不端正。
然而,你可曾知道,這句話,不但是一句廢話,還是一句有毒的話。
今天,我實名反駁這句話。在我心中,「學習態度不端正」是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和毒藥。接下來,我將具體闡述我的理由,並針對上述五種情況,給出我自己的建議。
什麼樣的學生,才算是「學習態度端正」的孩子呢?有沒有具體的標準呢?
我能匆匆想到的有:
上課認真聽講,課間經常問老師不懂的地方,課下及時完成作業並整理改錯,老師布置的任務都能高效完成,自習課保證零抬頭一直在專注學習,不過多參與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不遲到,不「早戀」,不抄作業不抄答案,不違反各種學校紀律……
繼續寫,還能寫很長很長,起碼能再來三千字。
然而,現實中,能滿足上述要求的學生,真沒幾個,1%都不一定有。我在衡中讀了三年整,所謂的尖子生,我見過很多很多,但是能完全滿足上述標準的,一個也沒有。
比如,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單就「不抄答案」這一條,在完成假期作業時,包括我在內,上到年級第一,下到年級倒數第一,上到考清北如探囊取物,下到徘徊於本一線的同學,都很難做到。
我要是再告訴你,當初,在如火如荼的高三下半年,我們年級有兩位大名鼎鼎的尖子生,因為「早戀」被開回家反省,那些提倡刻苦學習的民間專家們,是不是要三觀炸裂了?這兩位同學,最後也都考上了非常好的大學。
這還是確切可查的部分。剩下的,有沒有保持專注,有沒有刻苦鑽研,其實只有學生本人心裡最清楚,朝夕相伴的同桌舍友都不一定能看出來,就更別說忙得焦頭爛額的老師了。
所以說,真要是較真,全天候盯著孩子查,隨時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那全中國幾千萬學生能有幾個稱得上「學習態度端正」?正如,全中國十四億人,能有幾個人沒有過腰酸背痛、傷風感冒?
冰冷的現實往往是,孩子學習遇到瓶頸了,平時袖手旁觀的家長終於急了慌了,就開始各種督促和檢查了。一番對比,四處請教後,給自家孩子下了診斷:「你學習態度不端正。」
更赤裸裸的現實是,要是孩子學習一向不錯,或者近來進步很大,估計家長就開始輕飄飄各種炫耀了,之前死盯著的各種學習細節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在你心中,孩子的學習態度也瞬間端正多了。
如果把各種要求和紀律比作法律,那麼,現實情況就是十二個字:嚴格立法,普遍違法,選擇執法。
所以我說,「學習態度不端正」這句話,是教育界最狠的謊言。
一來,這句話背後的要求太高,高到99%的學生都無法做到,都經不住檢查;二來,現實中,這句話往往是唯結果論。在一些老師和家長的潛意識裡,學習好的同學學習態度自然端正,學習不好的同學再怎麼努力,態度上都能查出來不端正的罪證。
直說了吧,這句話毒在無可辯駁,能一句話噎死你不說,還會抹殺孩子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讓孩子失去自信。
正如,你要是對你的愛人或者戀人說:「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的愛人或戀人會一下子不知所措,畢竟,如何確切證明我愛你,一直是世界性難題。而你呢,一旦生出這種念頭,就會逐漸地放大對方的缺點,誇大對方對你的不在乎,甚至會圍繞一件小事而無限聯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就會毀於一旦。
同樣,一旦你這麼評價孩子,一般來說,孩子會有三種反應:
要麼是非暴力不合作。你說我罵我,我就聽著,之後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原來怎麼樣未來繼續怎麼樣,因為「學習態度不端正」這七個字基本毀掉了雙方的信任和期待。既然我永遠無法滿足你,永遠無法實現「學習態度端正」,不如破罐破摔吧,你還能趕我出家門嗎?
要麼是投機取巧不走正路。你罵我「學習態度不端正」,那我就演給你看,考試題做不對,裝學習還是非常容易的。反正你們家長也看不懂我的功課,我就隨便寫寫,應付一下家長得了。更有甚者,敢在考試中串通作弊,用虛假的成績單來堵住家長的嘴,換回父母脆弱的信任和勢利的關愛。
要麼是病急亂投醫,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典型的,要屬熬夜看書做題,因為絕大多數父母看不懂孩子的試題,只能看看孩子是不是在學習。我要是每天學到十二點,你總不能再說我學習態度不好了吧?結果,第二天上課迷迷糊糊睡不醒,晚上繼續回家挑燈夜讀,形成惡性循環,再難突破。
因為標準過高,所以人人都有「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地方,所以這句話永遠正確。然而,這句話太籠統、太冠冕堂皇了。表面上是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看著孩子如此不爭氣而恨鐵不成鋼——實際上,是父母拒絕溝通,拒絕調查研究,拒絕欣賞孩子嘗試改變的努力。
上綱上線容易,可是,也許這一句話,就能把孩子的自信心懟死了,把親子間的信任和欣賞也懟沒了。
作為學生,作為晚輩,我們只能默默站著聽著,無法反駁,無法講述自己的苦惱和焦慮,無法得到父母的指點和安撫,生悶氣是必然的。
學習要是帶著悶氣學,能學好,這才奇怪了。
千言萬語一句話,「學習態度不端正」這句話,大而無當,等於沒說,不如不說。
學習受挫,真的是學習態度出了大問題嗎?我看不一定,很不一定,非常不一定。
現實中,往往不是孩子根本不想學好、不想進步。試想,你要是能考一次年級第一,或者進步幾百名,去領獎臺上風光一把,這個時候你會不樂意嗎?你會覺得學習無用嗎?你會覺得高一不重要嗎?
根本原因往往是,孩子的學習過程充滿挫敗感,完全無法體會到進步的成就感,這才一步步喪失自信,敗下陣來,逃避學習。行動上逃避學習,思想上自然要合理化這些行為,才有了所謂的不端正的學習態度。
這個時候,你要是正面教育他,學習很重要,高考很重要,考上好大學很重要,有個有個愛好大學很重要——這樣做是不可能說服他的,更不可能端正他的學習態度。因為這等於是在對孩子說「你要完了」,是在逼孩子陷入恐慌。
剛進入衡中時,我多少也有些恐慌,因為我剛開始是在普通班,難免會焦慮,更是會不斷地問自己,自己未來可咋辦?
一次次考試後,我發現,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有幾門課還是不錯的,但有好幾門課還是起色不大,英語很一般,數學很不好。我開始主動思考,為什麼這幾門課我能學好?哪些地方我做的還不錯?這幾門課的學習方法可以運用到其他科目嗎?
電話中,我爸爸總是在提醒我,要多學數學,不要總學文綜。後來我發現,學習習慣糾正糾正不過來,基本的總結整理做不好,大量刷題就等於沒刷。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我學數學英語的方法,並不是從數學老師和英語老師那裡學來的,而是從歷史和地理的總結整理中悟到的。
其實,說起來文理科千差萬別,理科生總覺得文科生笨才不敢學理科,文科生又覺得理科生死板才學不好文科,其實背後的學習方法真的區別不大,核心理念更是相差無幾。
人人都信奉「木桶理論」,都首先想著補短板。確實,短期來看,突擊弱科,大量刷題,就可以明顯提高總成績。可是,你要是沒有一科是「長板」,你永遠都沒有機會領悟到完整而系統的學習方法。你的學習套路,永遠是哪科不行就補哪科,永遠在救火——表面上可以說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實際上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學習效率低不說,還會讓你疲於奔命,喪失自信。
所以,如果你現在暫時陷入瓶頸,不如先從學好一科開始。拿出你的成績單,看看你哪一科比較突出,就從學好這一科開始。總不能先撿軟柿子吃,還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吧?
要明白,我鼓勵你先學好這一科,不是想讓你通過這一科來給總分提多少分,而是想讓你在這一科的學習中,思考自己為什麼能學好這一科?這一科的學習中,你做好了哪些細節?你學好這一科的學習方法能不能運用到其他科?
至於目標,剛開始不用瞄準第一第二,只需要瞄準前一名,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具體來說,你可以找五個和你水平差不多的同學,每次考試後,看看自己超過了幾個人。超過三個就是小勝,超過四個就是大勝,超過了五個,就可以修改競爭目標了。這樣一步步打怪升級,直到考到第一名。
A家長:一提起學習,俺家孩子就一臉不屑,說還不如早點進入社會打工。
B家長:俺家二寶根本沒有上進心,家長總想託關係送他進高中,他卻說讀個中專職高也挺好的。
C家長:俺家公子學習完全不用心,卷面潦草,做題粗心大意,說他他也不改。
D家長:俺家閨女學習不夠刻苦,總覺得高一沒必要那麼拼,高三再發力也來得及。
E家長:俺家老大初中學習還不錯,進高中後連續考砸三次後,整個人全變了,沒有之前的衝勁了。
其實,這五種情況,都可以試試我所說的方法。
你不用急著去打工,也不用覺得自己一定考不上高中,先來試試能不能學好某一科。放心吧,哪怕你是班裡倒數第一,你也不可能科科是班級倒數第一,總有相對領先的學科。這一科學好了,學習習慣改善了,卷面自然不潦草了,學習方法也能觸類旁通,總成績就會大有改觀。
你要是全力攻一科都攻不上去,那就別指望高三再發力學習了,現在感覺全力以赴吧。連續考砸也沒什麼,觸底反彈的例子數不勝數,不如先學好自己最擅長的科目,鞏固好這個科目的優勢地位,再一點一點學好弱勢科目。
總之,先從容易的進步中,感受到學習和收穫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及時自我反饋,總結可以借鑑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一步步打怪升級,成為黑馬,實現自我蛻變和覺醒。
走出低谷後,這位同學,你如果還不滿足,就可以開始多多反省自己的學習態度了,因為你究竟有多想學,只有你本人最清楚,也只有你本人可以給本人評價打分。
相反,如果在瓶頸期,稍稍不順,家長就指責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看似是高屋建瓴,實則是泰山壓頂,可能會擊垮孩子最後的信心和毅力,從此再也不和父母一條心。
【往期文字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