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萬能編輯部,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1998年初夏,賣奶製品的北京三元,聯手給牛奶做包裝盒的瑞典利樂,一起贊助了200多個專家,在北京開了一個「中國牛奶科學論壇大會」,討論為什麼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能比上一代高10釐米。專家們討論了幾天,最終一致地認為:日本人長高,全靠喝牛奶。
會議結束後,就有了那句家喻戶曉的口號: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
早期,由於缺乏相應的冷藏和運輸技術,為了讓更多人用更實惠的價格喝上牛奶,當時用了一種方式:用奶粉勾兌牛奶,這也就有了2003年舉世震驚的大頭娃娃事件。
安徽埠陽,有100多名嬰兒陸續換上一種怪病,臉大如盤,四肢短小,被稱作「大頭娃娃」。根據檢查結果顯示,這些孩子因為食用了劣質奶粉,導致嬰兒們營養不良,生長停滯。最終十三名嬰兒死亡。
劣質奶粉是怎麼來的?調出來的:脂肪低了,加脂肪粉;細菌超標了,加抗生素;濃度低了,加乳清粉;發酸了,加鹼面中和;蛋白質低了,加三聚氰胺矇混。
如果說劣質奶粉不能喝,那麼大牌奶粉就可以信賴了嗎?
在大頭娃娃事件曝光後,阜陽曾經就檢查結果發出了對33個品牌劣質奶粉的警示公告,三鹿奶粉位列其中。但很快就被媒體證實,這是工作人員的「失誤」。
2008年,汶川地震,全國上下一心抗震救災,同年北京奧運會開幕,這本應是我們民族自豪感上升的一年。
同一年,很多食用三鹿集團生產奶粉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此時的三鹿是僅次於伊利與蒙牛的第三大奶製品企業。人們在其奶粉中被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用三聚氰胺混過蛋白質檢測的行業潛規則終於東窗事發,三鹿集團董事長與部分奶農被判處了無期徒刑。之後國家衛生局對全國的奶製品進行了一次抽檢,結果令人譁然。一共有22家企業的嬰幼兒奶粉被檢測出三聚氰胺,其中不乏某牛、某利等大牌。中國奶業的信譽轟然崩塌,無數的媽媽們不惜高價購買國外奶粉,堅決不再購買國產奶粉。
為什麼它們要添加三聚氰胺呢?很簡單,為了提升檢測時的蛋白質含量。
1986年的生乳國家標準,要求的蛋白質含量是2.95g/100g,使用「凱氏定氮法」測出含氮量來估算蛋白質含量。蛋白質主要組成部分是胺基酸,含氮量一般不超過30%。
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是C3H6N6,含氮量超過了66%。
所以加入三聚氰胺會使得檢測到的蛋白質含量顯著提升,而它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
三聚氰胺事件以後,中國牛奶行業得到了懲治,沒有人敢往牛奶裡加三聚氰胺了。但是過去靠違規添加使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達到國家標準,現在牛奶、飼料、養殖技術不變的情況下,奶源還是哪些,不違規添加了靠什麼達標呢?
於是牛奶行業齊心協力,決定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既然牛奶質量無法達標,那麼就降低標準。2010年6月,從1986年開始執行的生乳國家標準進行了修訂,蛋白質含量從1986年的2.95g/100g下降到2.8g/100g作為對比,美國的標準是3.1g/100g,歐盟的標準是3.3g/100g。
同時,這次新的標準修訂中,菌落總數的標準也從每毫升50萬個提升到每毫升200萬個。而美國的標準是每毫升30萬,歐盟是每毫升10萬。"200萬個是什麼概念?形象地說,就是在牛場擠奶的牛舍裡,蒼蠅亂飛"。(by-魏榮祿)
中國「乳業泰鬥」駱承庠曾表示:「中國奶業完了,新標準名義上照顧奶農利益,實際上卻把牛奶搞得亂七八糟。」
這個標準起草之初,衛生部曾經希望提高原奶收購標準。但是農業部的人認為在現有時機提高原奶收購標準並不合適。因為他們收集的十多萬份原奶數據顯示:國內最大的一些乳品加工企業,夏天時蛋白質含量基本都達不到2.95/100g,個別情況下甚至2.26/100g達標的企業都寥寥無幾。
農業部的一位主任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哪個企業敢說它沒有收過2.95/100g以下的牛奶,與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決,2.8/100g就是立足國情實事求是。」
一些知情者透露,在標準討論過程中,某利負責奶源的會議代表曾表示:按照現行的2.95/100g標準,內蒙古、黑龍江分別有10%、6%的奶源無法達標,河北亦有相當比例原奶無法達標,全國數量更為驚人,以此希望降低標準。
據稱某牛也希望「國標」放寬口子,針對衛生部網上公布的乳業標準公開徵求意見稿,有消息稱某牛曾提供反饋意見,希望將細菌含量放寬至每毫升1000萬個,這幾乎是歐盟標準的100倍。知情者稱:「如果某牛、某利的牛奶都不合格,監管部門會懷疑標準制定的普遍適用性,如此大的體量使得監管部門不得不參考其意見。」
很顯然,新的國標標準降低,主要就是為了遷就一些大的利益集團落後的原奶生產方式。
天然牛奶蛋白質含量高低主要取決於牛的品種、健康狀況、營養狀況、所處產奶期等因素。但在中國,「好牛奶」有先天的困難。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歷屆國產奶牛不太行。過去國內牛奶基本來自黃牛、水牛,平時都是拿來種田的;
其次,我們沒有完善的產奶方式,史料記載,唐朝期間牛奶異常珍貴,只讓地位高的僧人們飲用,後來市面上流通的奶製品「酥酪」,也只是王公貴族偶爾才能吃到的。
所以中國牛奶業也並非自發出現的,在晚清時期,西方的物流技術與殺菌技術發展了起來,於是西方奶業也迅猛發展了起來。刺激到了中國,於是中國奶業被帶動了起來。
這也許就是中國乳業的無奈,原奶生產方式的落後導致了牛奶質量低下,而巨大的利益糾葛又使得國家標準跟著降低。當標準降低以後,既然隨便飼養出產的牛奶都能合格,農民就更加沒有動力去改善質量,這是一定的。
結果中國乳業就形成了如今令人一言難盡的局面。而且這些國產奶賣的價格並不便宜,因為很多奶牛飼料都是依賴進口的,比如苜蓿、羊草、玉米等,尤其是苜蓿,蛋白質含量高達22%,原本餵玉米的奶牛每年產奶5-7噸,餵苜蓿後可以產8-10噸。但國產苜蓿少,每年需要高價從美國進口上百萬噸。
這樣一來,我們的養殖成本就要高很多。飼料僅僅是養殖奶牛的其中一環,其他各項成本一相加,我們國家產出的生鮮乳很可能成本會比傳統奶牛養殖國家高出一倍。再一個就是運輸成本,現在運輸行業空前發達,一個250ml的利樂包牛奶從歐洲運到中國成本已經被壓縮到了1毛錢多一點。
而歐洲的奶業因為發展了很多年,長期產能過剩,奶農之間互相壓價格,售價自然也是比較低的。所以,我們普通消費者可以選擇進口牛奶,如紐仕蘭,安佳等等,因為這些進口牛奶的質量客觀事實上確實要比國內目前的標準高,
即使國產奶也是有選擇的,雖然國標因為某些乳業巨頭降低了,仍然有一些公司是有著職業操守的,2019年11月24日,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團體標準發布,對比86版的國標蛋白質含量更高,菌落總數更低,並且對運輸溫度也提出了標準。已經非常接近於美國以及歐盟的標準了。
農墾乳業聯盟的衛生標準相當高。蛋白質缺一些,只是讓你少吃點蛋白質,但是衛生標準菌落標準是最重要的。聯盟成員單位包含了三元、光明、完達山、中墾等眾多知名企業。說到底,我們消費者是很難與龐大的利益集團對抗的,因為在利益面前資本是沒有底線的。自費揭露乳業造假的蔣衛鎖,被媒體稱為中國乳業打假第一人,他生前因為曝光乳業黑幕多次遭遇人身威脅,最後不幸遇害去世。
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現狀,無力動搖巨大的利益。不過我們目前能做的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去購買那些坑害消費者的產品。因為你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